2014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分析及临床干预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一、监测目的:监测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产科剖宫产手术病人。
三、监测时间:每年1月1日-12月31日。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定义:(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 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五、监测方法:(一)监测前的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妇/产科住院部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二)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手术室及妇/产科住院部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三)明确职责和任务,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1.妇产科手术医生职责和任务①完善病案记录,如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切口异常时,详细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记录手术人员:主刀者及助手;手术引流情况;术后的病情记录、抗菌药物应用与更改目的等。
②定时换药,专兼职人员观察切口情况。
③有或疑似手术部位感染时,填写院感病例登记表,送分泌物做病原学检查。
④围手术期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使用。
2.病房监控护士职责和任务①做好术后患者病情记录,落实好手术部位院感控制措施,发现切口有异常,协助医生做好标本采集。
②做好手术患者的出院指导及电话回访,术后手术部位有红肿、热、痛、化脓等情况及时与科室医务人员联系,随访时间为30天。
3.麻醉科职责和任务:负责麻醉管理,ASA麻醉评分等工作。
4.手术室职责和任务:负责所有进入手术室的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隔离和术中配合等规范性操作管理;做好手术室环境、空气、物表等管理。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那丽华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
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收治时间在2014年度1月-2019年度1月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有无感染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发生感染、对照组50例未发生感染,分析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再实施预防对策。
结果:观察组IL-6(168.23±2.64)pg/ml、CRP指标(8.12±1.03)mg/L高于对照组(P<0.05)。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手术时间≥120min、ASA分级Ⅲ级、非主刀医师缝合为影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后,再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能够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预防对策研究显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为开腹手术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容易增加患者痛苦,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而通过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后,再实施一项预防对策十分重要,能减少感染率[1]。
因此,本次研究选取100例的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收治时间在2014年度1月-2019年度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根据其有无切口感染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50例发生感染,对照组50例未发生感染。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由于个人原因中断研究者。
观察组:年龄范围21岁-70岁内,50例患者平均年龄(46.21±1.21)岁。
对照组:年龄范围22岁-70岁内,50例患者平均年龄(46.17±1.21)岁。
二者各项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感染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患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判断,即存在热、痛、红、肿等症状,且表浅切口部位存在脓性分泌物,分泌物培养病原菌呈阳性,一般以皮下组织、切口皮肤处发生感染。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一、目标性监测计划目标性监测计划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趋势和风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目标性监测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监测指标: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明确监测的指标和标准。
2.确定监测对象:监测所有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孕妇,包括急诊和择期剖宫产。
3.确定监测的时间点:监测应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如术后24小时、72小时、7天和术后30天等。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进行不同时间点的监测。
4.制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可以采用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监测,如观察手术切口的红肿、渗液等情况,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询问孕妇术后的症状和体征等。
5.设立监测机构和团队: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包括感染科专家、妇产科医生、临床护士等多学科成员,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6.建立监测数据库:将监测结果记录和分析,形成数据库,以便对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二、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指根据目标性监测计划中制定的指标和方法,实际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预防措施: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和术后的准备工作,对器械和手术环境的消毒和洁净等。
2.监测工作的执行: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按照监测计划中的要求,全面进行监测和记录。
3.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患者的感染率,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因素。
4.措施的调整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措施,提高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5.经验总结和培训:总结监测工作的经验,提炼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
6.宣传与教育: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己的预防知识和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剖宫产术后伤口感染的因素调查及其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剖宫产治疗并出现伤口感染的60例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未出现伤口感染的6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归为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经产妇、阴道检查、导尿次数、硬膜外麻醉、肥胖、合并基础疾病以及胎膜早破数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经产妇、阴道检查、导尿次数、硬膜外麻醉、肥胖、合并基础疾病、胎膜早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诱发剖宫产术后伤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经针对性护理,可促进患者痊愈。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伤口感染;影响因素;护理[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nursing measures andeffect of wound infec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from Febr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cesarean section and 60 cases of wound infection patients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another period no wound infection in60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argeted nursing,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ursing. 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maternal vaginal examination,urinary frequency,epidural anesthesia,obesity,with basic diseases and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numb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the maternal,vaginal examination,urinary frequency,epidural anesthesia,obesity,with basic diseases,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the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is the mainfactor of wound infec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duced by,in nursing can promote patients recovery.Keywords cesarean section;postoperative wound infection;influencing factors;nursing;目前,剖宫产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接受剖宫产,剖宫产率逐年递增。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对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对于降低感染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危险因素调查分析1. 病史因素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因为免疫力较弱,更容易出现感染情况;以前的手术史和手术部位感染的记录,也会增加再次手术感染的风险。
2. 术前因素手术前未能有效消毒皮肤,或者存在皮肤损伤、毛发未能有效剃干净等情况,都会增加手术感染的危险。
3. 术中因素手术中操作不当,不严格的无菌操作和隔离,手术器械不干净等都会增加手术感染的可能。
手术时间过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4. 术后因素术后伤口护理不当,伤口排水管留置时间过长,导致伤口局部清洁不佳,易造成感染;术后伤口渗血过多、组织坏死也是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预防对策1. 术前准备患者在手术前要进行全面的体检,尤其是要关注患者的免疫情况,对于病史较长或者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当提前做好免疫调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从根本上减少感染的风险。
2. 术中管理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手术,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手术室空气质量要经常检测,保持空气清洁和新鲜。
手术时间要尽量控制在较短的范围内,避免长时间手术引起的感染。
3. 术后护理术后伤口护理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伤口要保持干燥和清洁,及时更换伤口敷料,集中排水管也要及时拔除,避免引起感染。
对于术后出现伤口渗血、坏死等情况要及时处理,避免进一步感染。
4. 医护人员培训对于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其手术操作技能和无菌操作意识。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及时更新手术感染防控知识。
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防控意识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手术感染对患者的危害,从而提高他们在手术中的警惕性。
5. 宣传教育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手术感染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手术感染。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妇产科腹部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经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是妇产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对于提高手术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1.患者个体因素(1)年龄:年龄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通常来说,年龄较大或较小的患者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感染。
(2)疾病状态:患者在手术前是否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都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3)体重:肥胖患者由于皮下脂肪较多,手术切口会更加深和复杂,容易感染。
2.手术过程因素(1)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过长会增加手术切口暴露于外界环境的时间,也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加感染的风险。
(2)手术操作规范:手术操作是否规范、严谨,是否遵循无菌操作流程等都会影响手术切口的感染风险。
3.环境因素(1)手术室环境:手术室的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情况,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
如果手术室环境不干净或通风不良,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2)医护人员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后的手卫生是否规范,也与手术切口感染有关。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患者个体因素到手术过程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对手术切口感染产生影响。
需要综合分析这些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
二、预防对策1.加强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年龄、体重等因素,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范手术团队应全面了解手术操作规范,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避免手术时间过长,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3.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手术室环境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避免手术切口感染。
4.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后应进行必要的手卫生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等,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和应对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产妇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30例剖宫产产妇的资料作为对照。
结合笔者所在医院的临床资料和文献资料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总结对应措施。
结果:BMI指数≥30 kg/m2、产程延长、生殖道炎症等均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且研究组与对照组BMI指数、血红蛋白含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胎膜早破、生殖道炎症、平均肛查和阴道检查次数均多于对照组,术前应用预防性抗生素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强化医生的剖宫产技巧、缩短手术时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降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关键。
标签: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危险因素;对应措施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剖宫产也不例外,剖宫产切口感染可能会诱发子宫切口裂开,继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威胁产妇的生命。
鉴于我国剖宫产率一直居高不下,约为50%,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正常水平线15%[1]。
因此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防治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很多研究指出BMI指数≥30 kg/m2、双胎等是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但是事实上根本无法避免BMI指数≥30 kg/m2、双胎等客观因素[2-3]。
因此本文主要浅谈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可以避免的诱因及其可以进行的应对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30例剖宫产产妇的资料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产妇年龄19~36岁,平均(28.37±2.43)岁;孕周37~42周,平均(39.52±1.06)周;初产妇17例,经产妇1例。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用于妇科疾病治疗及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虽然该手术在许多情况下是安全的,但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本文将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进行临床分析。
一、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定义与病因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周围出现局部炎症反应,伴有细菌感染的病理现象。
其主要病因包括手术操作不洁、抗菌措施不当、免疫功能低下等。
二、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1. 红肿痛热:剖宫产术后切口周围出现红肿、触痛,局部温度升高。
2. 渗液和分泌物:感染切口会出现渗液,可能伴随恶臭,分泌物增加。
3. 发热: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常伴有体温升高。
4. 拔线困难:感染切口容易出现明显的渗液、炎症反应,导致切口愈合困难,拔线时易导致切口裂开。
三、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治疗1. 术前准备: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标准,保持手术器械和手术区域的清洁。
2. 抗菌措施:术前给予患者适当的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发生。
3. 术中注意:手术操作要规范,术者应穿戴好手术服,并严格遵守手术操作的卫生要求。
4. 术后处理:术后应及时对切口伤口进行观察,如发现渗液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 抗感染治疗:切口感染确诊后,应及时给予患者适当的抗菌治疗,以控制感染的蔓延。
四、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并发症1. 蜂窝组织炎:感染扩散到蜂窝层,导致切口周围严重红肿,并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症状。
2. 脓肿形成:感染性分泌物积聚,形成脓肿。
3. 伤口裂开:感染切口延迟愈合,可能导致伤口裂开,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
五、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护理1. 术后切口处理: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个人卫生:患者及家属要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3. 饮食调理:给予患者均衡营养的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
4. 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积极面对感染。
六、结语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书评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黄义,杨萍通讯作者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医院,重庆401120随着医学的发展,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剖宫产的比例越来越高,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是指剖宫产手术后出现的皮肤和组织的损伤、炎症及疤痕的形成。
根据手术部位、术后持续时间及感染程度,剖宫产切口可分为1期(0期)、2期(Ⅰ、Ⅱ期)和3期。
1期指手术后切口未愈合或未完全愈合的状态;Ⅱ、Ⅲ期指切口愈合良好但在术后12周或更长时间内仍有炎症反应或疤痕形成的状态;Ⅲ期指切口瘢痕组织已经形成,且在12~36周内仍有炎症反应或瘢痕形成。
切口感染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几率较高,且易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
剖宫产术是对孕妇进行分娩方式的选择,也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剖宫产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0%~15%;而在发生切口感染病例的剖宫产产妇发生感染率为50%~70%;在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时剖宫产产妇发生感染率更高。
在临床上,当产妇有多个切口时,常会发生切口感染,这可能是由于产妇体质、胎儿大小和产道结构等因素影响造成的。
如果术后患者抵抗力较差,术后局部切口感染容易导致败血症、颅内感染及败血症。
因此,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对产科医护人员是十分重要的。
《聚焦剖宫产与瘢痕妊娠》是由石一复主编,2016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系统阐述了剖宫产的术式、病理、并发症,瘢痕子宫妊娠的管理、再次剖宫产手术风险与防范、合并症的诊断与护理处理等。
本文通过对剖宫产后发生局部和全身组织的细菌分布及产生变化进行综述,提出了防治切口感染的措施。
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主要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和术后护士因素,产妇自身因素是由于分娩方式、妊娠月份、分娩体位等的不同,导致不同孕妇剖宫产后切口感染率有明显差异。
产妇体质、胎儿大小、产道结构等因素对切口感染的影响较大,且感染源复杂,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与手术时间、伤口暴露、麻醉、疼痛等因素均会影响手术时机及术后愈合。
剖宫产术后创口感染的治疗措施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创口感染的治疗措施,并分析其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剖宫产术后创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扩创并全身使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后,给予所有患者茶油与生姜混合物填充创口,观察并分析其临床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术后感染的创口均完全愈合,且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是(23.5±3.7)天。
结论:对于剖宫产术后创口感染患者,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生姜联合油茶的方法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创口及早愈合。
标签:剖宫产术后创口感染;生姜;油茶;愈合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参与,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提升。
然而,剖宫产手术后,易并发创口感染,影响创口正常愈合,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健康影响[1]。
同时,剖宫产术后创口感染也影响到新生婴儿的照顾及母乳喂养。
因此,临床上应当格外重视,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剖宫产术后创口感染得到防治。
为探讨剖宫产术后创口感染的治疗措施,对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剖宫产术后创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创口感染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8.3±3.4)岁。
1.2 创口基本处理当患者出现创口感染后,及时进行创口基本处理。
取创口坏死组织与创口渗出液培养细菌,并采取手术进行扩创,完全清除创口坏死组织。
先以过氧化氢(3%)清洗,再用甲硝唑(5%)及生理盐水将创口清洗干净,最后以甲硝唑(0.3%)纱布填充及引流,每天换药3次,并持续5天;以创口坏死组织与创口渗出液培养菌情况为根据,使用抗生素进行基础治疗,治疗期为3~5天。
1.3 治疗方法创口经前期基本处理,无明显坏死组织及脓性液体残留后,取茶油适量,与去皮捣碎的生姜末进行混合,将适量的生姜茶油混合物均匀填充于患者的创口中,并以无菌纱布进行覆盖。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及干预研究发表时间:2014-08-13T15:14:47.4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闵建珍(通讯作者) 戚少云庞士勇汪晓云高旭峰[导读]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
闵建珍(通讯作者) 戚少云庞士勇汪晓云高旭峰(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 237005;六安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安徽六安 237005)【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数,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方法以回顾性性调查方法,对我院甲乳外科2013年4月~6月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该科2013年7月~9月手术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后进行目标性监测。
结果干预前手术切口感染率为2.42%,抗生素使用率为55.6%;干预后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14%,抗生素使用率为45.5%。
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是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数管理,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规范抗生素合理使用。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危险因数干预措施【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030-02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
切口感染(Incision infection,ICIF)是目前外科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其影响因素众多。
切口感染不但会导致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而且可能导致患者手术失败,甚至死亡[1]。
国内相关文献报道,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93%~5.10%[2]。
目前,对于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认识并未十分明了,仍在不断探索中。
我院为降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探讨预防与控制的干预措施,2013年7月新增了对甲乳外科的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剖宫产患者切口感染监测与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剖宫产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剖宫产手术感染的发生。
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深入科室检查及发现监测医师填写剖宫产患者监测调查表等进行分析。
结果2010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实施的剖宫产术520例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病例11例,感染率2.11%。
结论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提高医院感染的发现率,为有效地采取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剖宫产目标性监测手术切口感染近年来剖宫产率明显提高,医院感染是剖宫产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了解我院剖宫产手术不同危险因素情况下的SSI发生率,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其感染的发生率,对2010年7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进行SSI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目标性监测,现将调查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2010年7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共520例(台)次;调查组资料年龄在21~45岁。
1.2 调查方法1.2.1 调查程序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每例调查对象均填写统一的“外科手术病人手术部位监测调查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妇产科病房观察并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查阅病历、询问医生,观察换药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并告知出院后注意事项,出院后电话询问切口愈合情况,电话回访时间至手术后一个月。
1.2.2 根据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实施的全部剖宫产手术切口均为Ⅱ类切口即清洁—污染切口。
1.2.3 手术危险指数的评分标准本次调查选定3项感染危险因素作为影响每位手术医生术后感染危险指数比较的依据,根据每例手术的累计积分来确定该手术的危险指数,将手术患者的危险指数分为0、1、2、3四个等级。
剖宫产产妇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研究对象98例均是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中随机选择,参照产妇的分娩结局给她们划分组别,干预组和常规组分别有产妇49例,分别是切口感染产妇和正常生产的产妇,对比分析产妇切口感染的原因,给出防控建议。
结果比较行剖宫产的产妇,干预组产妇明显出现肥胖、失血过多、妊娠疾病、胎膜早破、手术时间过长、试产时间过长、接台手术等情况的人数比例更大(P<0.05),干预组患者切口感染和上述因素之间密切相关。
结论剖宫产切口感染的致因是多样化的,具体需要结合产妇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引言:切口感染作为剖宫产产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产妇一旦出现切口感染情况需要及时接受治疗,尤其是比较严重的产妇可能导致子宫切口开裂,继发出血、败血症[1],对产妇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观察与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且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才是保障产妇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的最佳举措。
本研究选择我院临剖宫产产妇作为实验对象,探究产妇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的研究资料均来源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来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并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的98例住院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分娩结局的不同,使其分别位于不同的组别进行试验,为干预组与常规组,每组为49例。
干预组产妇,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6.91±1.83)岁,妊娠时间为37.76-40.76周。
常规组产妇,年龄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7.21±1.65)岁,妊娠时间为37.65-40.45周。
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的产妇在一般资料上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产妇的相关资料进行记录与分析,其调查与分析的内容主要报告体质质量、手术时间、试产时间、术中出血量、胎膜情况、基础性疾病、接台手术等[2]。
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分析及临床干预措施
吉林省东丰县医院感染管理科于力
近年来,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因素的作用,剖宫产率不断升高,国内在40%—60%,有的甚至高达70%—80%,但剖宫产仍存在严重并发症,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一旦出现腹部切口愈合障碍,不仅给产妇带来痛苦,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同时浪费医疗资源,降低病床周转率,因此采用临床跟踪方式,对本院剖宫产术后腹部愈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分析,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1、临床资料感染管理科派专人每天到产科统计当天剖宫产手术患者的基本情况。
跟踪调查2013年8月—2014年2月的所有剖宫产手术住院患者。
时限6个月。
2、结果195例产妇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
2.1 影响腹部切口愈合的不良因素见表1
表1:
因素例数占比(%)
妊娠水肿18例9.2
胎膜早破8例 4.1
二次剖宫产11例 5.6
贫血0 0
2.2 腹部的切口愈合诊断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规定,乙级、丙级视为愈合不良;乙级:切口局部红肿、硬结、血肿、渗液;丙级:切口化脓。
此外,切口完全、不完全裂开也视为愈合不良。
195例剖宫产手术患者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
2.3 切口细菌培养结果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未送检细菌培养。
2.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术前用药术中用药术后用药用药时间
项目
使用抗生素例数0 195 195
占比(%)0 100% 100%
2.5 剖宫产手术的年龄195例剖宫产手术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25岁之间,详见表3
表3:
20~25岁25~30岁30岁以上年龄段
项目
产妇例数87 64 44
占比(%)44.6% 32.8% 22.6%
2.6 剖宫产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详见表4
表4:
3~5天5~7天7天以上天数
项目
产妇例数90 76 29
占比(%)46.2% 39% 14.9%
3讨论
3.1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发病率有文献报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剖宫产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为3%~4%(范围2%~8%),本院2013年8月—2014年2月剖宫产手术195例,均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无1例切口感染。
3.2 剖宫产切口愈合的不良因素大量资料显示,营养不良、贫血、肥胖、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胎膜早破、羊膜腔感染、产程延长、急诊手术等因素引起的术后切口感染高于选择性剖宫产手术。
值得临床医生注意。
3.3 感染是影响切口愈合的主要不良因素之一,剖宫产是II类手术,由于阴道自身为有菌腔道,潜在的致病菌和非致病菌,都有可能在手术时上行造成感染;胎膜早破,阴道和宫颈处细菌易进入宫腔,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产前、产时的检查包括:阴道检查、肛检、导尿等,对判断胎方位及采取产妇分娩方式有一定意义,但过于频繁的检查,可增加阴道、宫颈的细菌进入宫腔而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故根据实际需要慎重选择。
目前医院优势菌列入前三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产科常用的抗生素如:头孢唑啉钠、
克林霉素。
3.4 手术切口感染的菌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病人自身、手术室环境及所用器械、敷料、参与手术人员带菌,尤其是产科手消毒不彻底。
我院剖宫产手术医师皆为主任、副主任医师,拥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技能。
195例剖宫产手术患者,159例为这期手术,36例为急诊手术。
我院抗菌素药物敏感送检率较低,医生按药敏试验选用药物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