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空间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成都东郊记忆空间环境分析
成都东郊,位于四川省的西部,是一个绿色的公园区。
位于这里的成都市,是一座传统文化古城,有数百年的历史和无数文化遗产。
这里是一块充满活力和历史气息的游玩场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及娱乐。
从空间上来看,这片地区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从景观到景物,从建筑到山水,无论是新旧,有着多种独特的文化内容。
新建筑集中于古城的中心区域,拥有大量当代建筑,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古老的建筑环绕着古城,是把历史留给当代的珍贵礼物,提醒着人们记住过去,并爱护未来。
大量的公园和湿地,更是给这个城市带来更多的绿色空间,为市民提供健康重要的生态空间。
从环境质量上来看,这里气质优美,空气纯净,无尘无臭,安静怡人。
大气质量以良好的城市风景线著称,水质也良好,绿化带着清新的气息,拥有了宜人的绿色景观,令人倍感惬意宁静。
成都东郊有这样令人称道的环境,许多游客前来游览,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从发展角度来看,成都东郊环境属于中等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文化成长和经济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交通运输更加便利,城市内部出现了各式各样繁华的商业地段,将一块地狱般的空间变成了城市之光。
绿色环境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被建成的公园湿地和景区,让游客体验到大自然的恩赐,给这城市的居民带来无限欢乐。
当今,成都东郊的发展越来越快,更多的项目在开发,这片区域
的复兴也在充满生机。
从空间上来说,这里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文化,从环境质量上来说,这里的空气优美,绿色环境丰富多彩,从发展角度来说,即便有一些不足,但也正在努力,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着,成都东郊是一块拥有着传统文化内涵和良好环境的极佳空间。
城市空间的文化记忆与生存体验城市空间的文化记忆与生存体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然而,城市不仅仅是一座被钢筋水泥所构建起来的大型建筑群,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
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下了人们在这个城市中的生活与历史,也塑造了人们的生存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记忆的传承者和见证者。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建筑物、街道命名、历史遗迹等诸多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它们是城市的“活化石”,记载着城市发展的痕迹,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比如,某个老旧的建筑可能见证了城市的兴盛与衰败,它的存在让人们联想到过去的繁华。
一条命名为“盛世街”的街道可能意味着这里曾是昌盛时期的代表地带。
这些文化记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在城市的空间中,塑造了人们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中的文化记忆与人们的生存体验密不可分。
文化记忆是城市历史的精神财富,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意义可体现在城市规划、社会交往、教育传承等各个方面。
首先,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文化记忆,尊重城市特有的历史风貌。
在城市更新中,可以将老旧的建筑物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其与新的建筑相互衬托,展现出城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样的规划能够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历史的温暖与亲切。
其次,城市中的文化记忆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
在城市的一角,可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区,这里汇聚着各种各样的小店和手工艺品,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居民。
这里是一个人们交流与分享的场所,人们聚集在这里,分享着各自的文化记忆,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此外,城市文化记忆对于教育传承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城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历史街区中,人们可以通过展览和讲解,了解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这样的教育传承有助于激发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能够培养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空间记忆也面临着被冲刷和消失的风险。
城市空间认知分析———以长沙潮宗街为例周维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0)城市街区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是城市文明发展中的城市记忆。
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渐渐遗失自身的特色和价值,在城市更迭中停滞不前。
每个街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应突出每个街道特有的风格。
以潮宗街的某段为调研对象展开调研,根据潮宗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城市街区;城市调研;历史街巷;潮宗街1地理位置潮宗街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与东西方向的黄兴北路、湘江中路以及南北方向的中山西路和营盘路城市道路毗邻,交通便利,是长沙的市中心区域。
西侧邻福庆街万达总部,西北侧为潮宗御苑住宅小区,北侧为传统的临街商业铺面和居住性住宅,东侧毗邻中山亭。
2历史概况长沙潮宗街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长沙即将建设的历史旅游步道的一部分,也是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的重点核心保护区域,即将成为继太平街之后的第2条历史文化街区。
潮宗街街道长度为511m ,宽度为9m ,是长沙市迄今仅存的4条麻石大街之一。
明清潮宗街是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因而旅馆业也特别发达。
街中部有一小巷,名梓园,至今保留有一处民国旅馆及戏台。
潮宗街是人文荟萃之区,清朝军机大臣瞿鸿机曾居于此街。
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创办。
潮宗街56号是1920年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的旧址,曾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环境要素分析(如表1)3.1街道小品整个潮宗街小品的数量、种类上不足,缺少一些必要的小品,同时缺少供居民锻炼休闲的健身设施,休憩的座椅严重不足;垃圾桶影响美观,指示牌较少,街道的树池未与地面土地联合,整体感不好,而且很多都已破碎,影响了植物景观。
3.2公共艺术及游憩设施潮宗街街区整体偏老旧,然而其照明灯具设施方面不完善,灯具较破旧无特色;主街休憩设施不足。
3.3植物分析植物数量和植被覆盖率都比较低,仅仅只有基本的行道树和基本植物,缺乏植物造景所需的基本条件。
记忆理论视角下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研究当今社会,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体现着城市的发展进步,还承载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而这些文化建筑中的叙事空间设计,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记忆理论视角下,对当代的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其历史衍变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首先,记忆理论视角强调了历史和记忆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中,往往会融入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建筑形式、材质、色彩等方式,将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来。
通过建筑的形象和氛围,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多样性,进而对文化传承有更深的认识。
其次,记忆理论视角突出了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历史和文化,更是为了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
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和空间布局,文化建筑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回忆。
例如,在一座博物馆中,通过展示历史照片、文物等,搭配音效和灯光的运用,让人们仿佛回到了过去,体验历史的沧桑变迁,感受到过去时光的美好和悲哀,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最后,记忆理论视角还强调了观众的主动参与和思考的重要性。
在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中,观众不仅被动地接受展示的信息,而是积极参与其中,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展示手法,观众可以自主选择参与的方式,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一座纪念馆中,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展示、数字互动游戏等方式,与展览内容进行互动,体验到更丰富的观赏方式和思考空间。
综上所述,记忆理论视角对当代文化建筑叙事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将历史和记忆的要素融入设计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展示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
同时,观众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也使得文化建筑的叙事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更大的教育和艺术价值。
因此,在当代文化建筑设计中,记忆理论视角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角度,有助于提升设计的品质和意义。
成都市东郊记忆空间形态分析摘要:借鉴城市设计的3种分析模式—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记录观察和归纳推导的方式,介绍了成都东郊旧工业区的转型特例——东郊记忆。
对其空间形态各方面特点,及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出其他旧工业区的空间形态更新改造的建议。
关键词:空间形态;旧工业区;工业建筑;行为模式Abstract: Based on the figure-ground theory,linkage theory and place theory of urban design, in the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date collection, investigation record and inductive inference, this thesis takes Eastern Suburb Memor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and also discuss the human behavior patterns under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is try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use of old industrial park in the future.Key words: Spatial configuration; Old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buildings; Behavior pattern东郊记忆的前身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是1950年代前苏联援建项目之一,是重要的国家电子、国防工业集中地。
空间、记忆与历史:基于南京市城市历史资源的分析杨 骏(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具特色的历史基因与深厚的记忆。
当前,城市文化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仍存在一定的“失语”现象。
通过对南京城市空间中历史记忆的塑造,纪念馆对城市记忆形塑与建设,城市记忆的“新生”等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历史记忆是依托于空间存在的,是城市文化脉络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南京;记忆;历史;城市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1-0081-04作者简介:杨骏(1976-),男,江苏南通人,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近现代文化史。
南京,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已有近2600年的建城史和近1800年的建都史,是一座充满了历史记忆的城市,其城市空间,乃至民众的日常生活都已深深的烙印上了历史记忆的脉络。
南京,作为一座城市,是当下人们聚集、生产、生活和繁衍的重要居所,也是市民生存的重要空间。
“任何一个城市,都蕴含着历史发展的深厚轨迹,这是城市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和独特魅力。
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一味关注城市财富和经济总量并以此作为衡量城市发展优劣的唯一标准,许多城市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趋同化发展倾向,由此丧失了城市的个性特色,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尴尬现象。
”[1]1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千城一面”的出现,就是城市记忆的“缺失”。
而这一情况,现在已成为我国众多城市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城市与其自身历史的断裂正撕裂着每座城市独有的精神与认同。
针对于此,对城市空间历史、记忆的提炼与梳理就成为了当下重构与“再发现”城市历史肌理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的“空间”与历史记忆塑造空间的概念一经诞生,就成为城市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源泉。
同理,空间在历史书写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物理意义上说,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必定发生在特定空间之中;从哲学意义上说,历史又必定是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2]。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5昆明“老街”的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研究张 迪 刘 静【摘 要】古城镇和历史街区作为承载着城市记忆点的空间,一直是一座城市展现自身历史面貌的重要窗口。
本文以“昆明老街”为例,以“文化记忆”为突破口,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再生产、新空间再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推动昆明老街形成及发展的力量,重新赋予城市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寻找城市文化记忆下的空间发展道路。
【关键词】昆明老街 历史街区 空间生产 文化记忆一、“空间生产”文献梳理“空间生产”最早是由“空间中的生产”衍生而来。
亨利·列斐伏尔(1974)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空间和地理的联系,提出了“空间生产”这一前沿体系:一是对空间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二是对空间产品价值的生产,其中对空间产品价值的生产是空间生产的核心。
戴维·哈维(1985)较早地运用和传播了列斐伏尔的观点,提出空间组织和结构是生产的需要和产物;苏贾(20世纪60年代)强调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对城市空间生产的影响。
二、昆明老街文化记忆下的空间生产(一)昆明老街的文化记忆“昆明老街”片区是当前昆明仅存的一处面积最大,文物建筑较多且传统街巷保留较为完整的老街区。
它既有传统商业形态下对古老街区建筑的保护创新,同时又有着传承下来的文化记忆。
这些文化根植于昆明老街的一景一物中,同时也铭刻于身处昆明街区一代又一代来来往往的居民或是过客的记忆之中。
“昆明老街”有“钱王街”,“钱王街”流传着“钱王王炽”的故事。
“钱王街”一带在清末、民国时期就已是老昆明的商业、金融的繁盛之地。
这些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文化记忆点,使得昆明老街具有了自身的独特意义,物化的景观建筑便是这些文化的载体。
在进行空间生产的同时赋予了昆明老街一种真实的、传统的、独特的人文情怀。
正如“钱王”之于“钱王街”,“钱王街”之于“昆明老街”,在老街片区内,任何一个叫得出名字的经典建筑的背后,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属于这片古老街区的记忆点。
我国“城市记忆”文献研究分析作者:陈水生来源:《办公室业务》2015年第06期【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对我国城市记忆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和分析,从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以及机构分布等角度分析我国城市记忆的现状,探讨城市记忆研究的发展进程,为今后的实践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档案;城市记忆;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城市记忆”是档案学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城市记忆的开发、保护与传承的“城市记忆工程”渐渐成为由档案部门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工程,“抢救城市记忆,保留城市脉络”,档案学者成为研究主体。
“城市记忆工程”的提出源于著名作家冯骥才为“抢救天津老街”而发起的“历史文化考察与保护”活动。
2002年,青岛市档案部门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我国现约有50个大中小城市开展“城市记忆工程”。
对城市记忆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城市记忆发展进程,希望能对我国城市记忆研究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文时间截至2013年底。
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城市记忆”和“城市记忆工程”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出521篇和23篇文献,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核对和筛选,排除重复文献、会议纪要、通讯报道及启示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共得出1998年-2013年我国有关城市记忆的研究论文468篇。
建立Excel文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对这些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分布和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一)年代分布。
对城市记忆论文发表年代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我国城市记忆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轨迹,揭示我国城市记忆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而揭示我国城市记忆的研究趋势。
我国城市记忆研究论文年代分布如表1。
1998年-2013年我国有关城市记忆研究论文468篇,年度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城市记忆”最早是1998年谷野《城市记忆》的一篇散文,最早的研究文章是2002年鲍如昕的《城市的记忆——改造与拆迁》, 2003年潘积仁、徐继亮所著《城市记忆工程:记录城市形象和重大时刻》介绍了青岛档案人最早参与的城市记忆工程,从2004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城市记忆和城市记忆工程的研究,到2011年,我国城市记忆成为研究热点,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跃,已具备了把城市记忆研究推进到更深更广的发展方向。
《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篇一一、引言在都市的喧嚣与繁华中,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块地理空间的展现,更是文化、历史、生活等多元元素的汇聚之地。
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利用,更在于其所蕴含的记忆生成和传播的潜在价值。
这种价值在城市发展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和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分析其重要性及影响。
二、城市公共空间与记忆的关联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城市居民的记忆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些空间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
比如公园的绿树成荫、广场的热闹繁华、街道的熙熙攘攘等,都成为了人们心中独特的记忆符号。
三、叙事性建构的重要性叙事性建构是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关键。
通过叙事性的手法,我们可以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活等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公共空间中,使其成为具有故事性和情感共鸣的空间。
这种叙事性的建构不仅能够增强空间的文化内涵,还能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城市的魅力与历史底蕴。
四、叙事性建构的具体实践1. 历史文化的呈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挖掘和呈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
例如,在广场或公园的设计中,可以运用雕塑、壁画等艺术手法,将城市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符号融入其中,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2. 情感空间的营造:除了历史文化的呈现,情感空间的营造也是叙事性建构的重要方面。
通过绿化、照明、家具等设计元素的巧妙运用,可以营造出温馨、舒适、富有情感的公共空间,使人们在其中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3. 互动体验的增强: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注重互动体验的增强。
通过设置公共艺术装置、互动游戏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可以吸引人们参与其中,增强空间的活力和趣味性。
同时,这种互动体验也能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五、影响与意义通过叙事性建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能够成为承载人们记忆的场所,还能增强空间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
城市记忆是指城市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留下的印记和记忆,是城市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具体表现。
城市记忆认知是城市居民对城市记忆的认识、感知和理解。
城市记忆认知对于城市的发展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记忆认知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式:
1. 空间体验方式
空间体验方式是通过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广场、公园等物理环境的体验和感受来认知城市记忆。
这种方式可以从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布局等方面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例如,走在老城区的窄巷中可以感受到传统城市文化的韵味,而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商业区则可以感受到城市现代化的特点。
2. 历史文化资料方式
历史文化资料方式是通过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献资料等)来认知城市记忆。
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事件、人物、文化符号等,从而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参观博物馆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文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城市的过去。
3. 社会人文交流方式
社会人文交流方式是通过社会上的人文活动(包括文化节庆、演出、展览、讲座、社区活动等)来认知城市记忆。
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从而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活力。
例如,参加文化节可以体验城市的文化特点和风情,认识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总之,城市记忆认知对于城市的发展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认知方式可以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城市记忆认知作为一种贯穿时代沿革的社会性现象,是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文化变迁所产生的结果。
通过对环境的感知、概念的认知、联想的想象和记忆的归纳,一批具有凝结力的形象与意义被重构出城市的印象,从而构成了城市的文化精神和差别。
特别是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对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城市记忆认知主要不依赖空间品质本身,而是建立在各种元素形象及其相关联想之上,形成了一种文化定义的元素。
比如人们习惯将一定标志性的形象、服装、名称等特定元素和一座城市联系起来,如巴黎与凯旋门、伦敦与伦敦眼塔楼等。
这种特定形象及其与城市的联系,同样也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语言赋予现实的感知。
这种记忆认知,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团体的,其结构层次都很丰富,当读者学习、感知和分析的时候,努力营造与之相称的形象,希望更好地了解目标城市的精神文化,以及城市历史及其发展历史。
因此,对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的研究对于城市史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学家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完善和多元化。
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大脑识别和记忆。
在大脑的记忆系统里,经历过的城市中的宽阔街道、大楼、树木等景观,将通过大脑的神经网络加工整合,形成有规律的城市印象;二是表象记忆。
表象记忆通过外部形象发生性状,比如色彩、音乐、体感等,它们将影响预先指定的印象,使它变得更加浓郁;三是语言记忆。
通过言语、文字等都能联系起形象、概念及其与城市的相关性,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解体系。
其他的,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也可以取决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变化,比如国家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道德观等方面都会使得城市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有所差异,而且我们在这些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印象也有所不同。
总之,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是人们在感知空间变迁、认知文化精神变迁是多种丰富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门学科。
只有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及其意义变迁,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认知与感知,从而更好地发展建设和变迁。
"时光隧道"——一个关于历史与文化的记忆空间
设计背景: 时光隧道是一个位于城市文化公园的建筑,旨在通过建筑设计的方式,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传递给更多的人。
设计理念: 建筑外观以巨型时光轴为主干,穿过建筑,串联着展厅、观影厅、图书馆、茶室等功能空间,让人们在场馆内游览时,可以沉浸在时光旅行的感受中,并通过展出、影像、读书、品茶等形式进行文化交流,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底蕴。
建筑材料: 整个建筑采用现代建筑的质感,以钢筋水泥、磨砂玻璃、不锈钢等材料为主,同时在建筑的某些部分融入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木质结构、青石墙等。
功能分析:
一楼:建筑入口大厅,前台接待区、展厅、休息区、立体影像展室,还有小型咖啡厅和卖店。
展览主要以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等为主题,吸引游客学习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
立体影像展室是一种新型的数字景观体验空间,打破传统画面,更具沉浸式和交互性。
二楼:知识文化交流区。
主要功能是提供图书、杂志阅读,场馆内设有一系列专门针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书籍,以供读者阅读和借阅。
一个售卖区域则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特色商品。
三楼:展示区。
包括装饰艺术展馆、城市建筑设计展室、展区还将定期展出当地相关艺术家作品、设计师作品等。
四楼:茶艺文化空间。
这里是通过碗茶和细品让人发现城市的多样性、人文内涵,这块地方希望成为城市独具风格和特点的茶厅之一。
总体来讲,时光隧道将成为一个城市记忆的存储空间和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实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沟通、交流和体验中,努力创新,做到文化旅游地的新方式,成为城市创意的重要象征。
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城市记忆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城市空间中留下的记忆痕迹和个体或群体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和体验。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城市记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演变。
城市记忆认知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城市记忆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它包括对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景观等方面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和定位。
城市记忆认知是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进行主观感知和认知的过程,是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城市记忆认知的方式不仅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体验,也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行为和态度。
视觉认知对城市的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的建筑、街道、景观等元素是城市空间的物理载体和城市文化的体现,通过对这些视觉元素的感知和认知,人们可以获取到丰富的城市信息,并进而形成对城市的认知。
情感认知是城市居民对城市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等元素会引发居民对城市的好恶和归属感,这些情感体验会影响居民对城市的认知和态度。
行为认知也是城市居民对城市认知的重要方式。
通过在城市空间中的行为和活动,人们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和认知城市,形成对城市空间的更为细致和全面的认知。
符号认知也对城市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中的各种符号、标识、标志等元素是城市文化和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居民对城市的认知和理解。
城市记忆认知的方式是多元的,不同的方式会对城市认知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多种方式相互交织又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对城市的综合认知。
城市记忆认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反映了城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和认知体验。
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城市记忆认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和空间,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共同创造和传承城市的记忆。
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名称: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室名称:心理学实验室指导老师:刘洋班级:心理11-3班姓名:张碧学号:110724318摘要记忆广度是指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后,刚刚能够正确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他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是指按固定顺序呈现一系列位置之后,被试刚刚能够立即再现的空间位置系列的长度。
被试再现的顺序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
实验材料为: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一个 5 X 3的绿色表格,然后在这15个格中的某几个格中随机呈现粉色亮点(从一次连续呈现3个格开始),要求被试尽量记住圆点出现的位置及顺序。
在圆点出现完之后,要求被试按照刚才圆点呈现的位置顺序点击表格,并用鼠标点击“确定”按钮输入。
在某个广度做了3次之后,如果不是全错,则广度加1后继续,直到某个广度连续3次都错或完成数目为12的任务为止。
主试要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强调在每次输入答案时,如果有错误可以点击最后点过的表格进行修改,被试明白实验的要求后,开始正式实验。
参加本事实验的被试共有69人,其中女生44人,男生25人。
剔除极端值后,得到61个有效数据。
其中男生23,女生38。
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时不同,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男生与女生在空间位置记忆广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注意广度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空间位置记忆(SPACESPAN)、记忆广度、显著性、差异性刖言记忆广度是指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后,刚刚能够正确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他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是指按固定顺序呈现一系列位置之后,被试刚刚能够立即再现的空间位置系列的长度。
被试再现的顺序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
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JAKOBS^」用的,是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法稍加改动形成的•记忆广度的测定和绝对阈限的测定类似,可以用最小变化法,即将刺激系列的长度逐级增加。
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共享的、自由接近和使用的开放区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各种元素和活动都会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独特而复杂的记忆网络。
这些记忆对于城市的演变、社会文化的传承以及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生成是一个叙事性的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始终伴随着各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空间情境。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城市公共空间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
例如,一座历史悠久的广场可能见证了城市的建设与拆迁,承载着居民们的生活足迹和集体记忆。
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也可能见证了时代的更迭,承载着商业繁荣的记忆和居民的消费体验。
当人们在这些公共空间中停留、游玩、交流时,他们会被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化符号和社会关系所吸引,进而产生与之相关的记忆。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建筑、雕塑、纪念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城市的记忆生成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这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通过其特有的形式和符号语言,向人们述说着城市的故事。
例如,一座古老的城门可能见证了城市的辉煌与变迁,通过其雄伟的建筑风格、独特的装饰和雕刻,将历史的洪流展现在人们眼前。
一座纪念碑则可能通过铭刻的文字、雕塑的形象,传达着对英雄和历史事件的敬意和纪念。
这些建筑和雕塑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标志物,也是城市记忆生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和事件也对于记忆的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一场重大的群众性活动可能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的节点。
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庆祝活动或体育盛事等都会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将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体验共同的情感,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共同的记忆。
此外,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日常活动也能够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形成记忆网络。
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城市记忆认知及其方式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城市的记忆认知,而记忆认知则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行为和态度。
城市记忆认知是指人们对城市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等方面的认知和记忆,是个体与城市之间相互交融的过程。
而城市记忆认知的方式,则是人们通过感知、学习、传承等过程来获取和积淀对城市的认知和记忆。
本文将从城市记忆认知的重要性、城市记忆认知的方式以及如何促进城市记忆认知等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记忆认知的重要性城市记忆认知对个体和城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个体而言,城市记忆认知是个体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是个体与城市之间情感纽带的形成,也是个体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城市的记忆认知,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增强城市归属感,激发对城市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享受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沉淀。
对于城市而言,城市记忆认知是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城市形象和品牌的塑造,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个城市如果能够被人们广泛认知和记忆,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源和资金流入,为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持。
城市记忆认知的方式城市记忆认知的方式主要包括感知、学习、传承等环节。
感知是城市记忆认知的基础。
人们通过观察、听觉、嗅觉等感官对城市的环境进行感知,了解城市的景观、气息、声音等特征,从而形成对城市的第一印象和认知。
学习是城市记忆认知的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参与城市的教育、文化、艺术活动,学习和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不断扩充和深化对城市的认知和记忆。
还有,传承是城市记忆认知的重要方式。
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是城市记忆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城市的过去,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城市的文化传统,进而丰富和深化城市记忆认知。
如何促进城市记忆认知为了促进城市记忆认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城市记忆空间的研究初探摘要: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其延续性,思考城市的未来。
在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浪潮的推进之下,保存、开发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但是现在的城市中大量的无记忆空间的出现,使城市文脉合记忆遭到很大的破坏。
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呈动态发展变化的,因为记忆不像历史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模糊的,甚至消失不见。
关键词:城市;记忆;空间1、城市记忆空间的空间形态在城市记忆空间中,空间是发生各样活动的容器,虽然人们在最初产生记忆的时候,往往是对空间中的事件和活动产生产生记忆,但是空间却给这些活动提供了可能和场所,也就是说空间是事件的容器。
任何事件和活动都是不能脱离空间发生的,就像人们的生活一样,一定会有限制在某一个范围中,可是空间的形态却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丰富多变的。
1、1点状记忆空间——记忆点城市记忆空间中的点是指单个的独立的记忆要素,也就是记忆单元。
点的形态有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是一处景观、一个建筑,或者一个雕塑、一件家居,甚至是一口古井、一棵古树、一扇门、一个传说。
它们的形态和样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可以给人们带来某种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同样的一个独立“点”,如果将它从记忆空间中移开,那么它就可能会失去它的意义。
其实城市记忆空间是由无数的这种点的集合。
如果说城市记忆空间是一棵树的话,那么这些记忆点就是这棵树上的枝叶。
1、2 线性记忆空间——记忆线和灵活、多样的点状记忆空间比起来,线性记忆空间要稳定得多,并且需要很多同样属性的记忆点规律有序的排列。
也就是说点与点的联系可以形成线,记忆线的存在需要点的加强。
巴黎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中轴线的延伸都离不开点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任何类型的记忆点都能凑成记忆线,一定要具有同样属性、在同样的环境中可以形成平衡状态的记忆点。
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的记忆点或者说记忆要素都有一个共同依附的场所,而不会有任何的冲突,并且不同的记忆要素甚至还是彼此制约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线性记忆空间中最突出的城市记忆就是其中的生活,因为线性空间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其中的市民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的。
1、3 面域记忆空间——记忆面面域城市记忆空间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通常来说范围比较大,不像点状记忆空间一样灵活,也不像线性记忆空间一样单薄,面状记忆空间中的记忆点更加的复杂和多样。
面状城市记忆空间可以从形态上了解这个城市的肌理特征。
记忆面是由无数记忆点和记忆线相互作用、穿插而形成的有一定秩序的记忆空间。
在这种域面的记忆空间中,更能使人的情感得到完全的归属和认同。
因为它的范围比较大,在其中各种记忆点和线是相辅相成、稳定发展的,就象是大系统套子系统一样,记忆面是大的系统,其中的记忆线是子系统。
在这类记忆空间中,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非常稳定,人们的衣食住行几乎不需要外面提供,系统内部就能满足。
2、城市记忆空间的事件模式建筑师卡尔曼(gerhard kallmann)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他重返离开多年的故乡柏林时,他所想看到的是他在那儿长大的房子。
那栋他迫切盼望能在柏林见到的房子已经消失了,因此,卡尔曼先生就有点失落的感觉。
突然间,他想起了人行道上典型的铺面:小时候,他曾经在那地面上玩耍。
于是,他产生了一种已经回家了的强烈感受[1]。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来让人们恋恋不忘的并不单单是一棵树,一幢房子,而是在这样的物质环境下人们曾经做的事情。
因此,可以说事件和活动才是记忆空间的核心所在,而其他的一切都是为它服务的。
因为对于有情感的人来说,被迫的接受式记忆比自己亲身参与而留下的深刻印象要难得多,足以可以看出,城市的记忆空间是为了人们能开展多样的活动提供可能。
城市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发生器,为城市生活的发生和开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城市生活又在长时间内形成了与城市空间相对应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事件——空间模式,是我们在城市空间的范畴中研究城市生活的重要工具。
“每个地方的特征是由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的模式所赋予的[2]”。
是这些特殊的活动,参与其中的人,以及特殊的情境,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了记忆。
住房、城市的生活不是由建筑的形状和装饰和平面直接给予的,而是由我们在那儿遇见的事件和情境的特质所赋予的,总是情境让我们成为自己。
……建筑和形状要紧的不是其外表形状,物理几何形状,而是发生在那里的事件。
“这些事件模式总是同空间中一定的几何形式相连接的……每一个建筑和城市根本上是由这些空间模式而非其他所构成的[3]。
”事件——空间模式很好地说明了事件的发生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
每个事件模式都是由它所出现的场所空间特征所限定的。
仅仅根据某个城市空间中某些典型要素我们就能了解那儿的人的生活方式。
这些要素不是建筑或房屋的僵死部分——每一个要素都有同其相连的整体生活。
我们的生活空间由这些活生生的事件模式组成,因而我们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并不只是物质形体,而的确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东西,一个有机的系统,一种空间中互相作用的邻近的事件模式的集合。
因此说,空间模式是允许事件模式出现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是主要角色,它保证了事件模式在空间中持续不断地重复,使它能够赋予城市以鲜明的特色。
空间是事件的发生地,事件是记忆的内容。
我们会对一个地方产生记忆,是因为对那个场所中所发生的事件产生的记忆,但是事件象过眼烟云一样,不会永恒定格,因此对于它们的记忆也只有靠着那些发生的空间来维系。
其实在对记忆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无论是将建筑改造、还是景观人性化、或者其他方面的改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促进事件的多样化发生。
当一个地方不管从视觉上看是多么漂亮,但是如果不能促进事件的发生的话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城市记忆是动态发展的,今天的事件就有可能是明天的个体记忆,甚至是城市的记忆。
3、城市记忆空间的表达城市记忆的唤起包括很多层面,因为城市记忆本身就是多元的。
但是人们最不想看见的就是把城市记忆单单展示在博物馆或者地方志中。
3、1 场景再现场景主要是由空间环境和生活事件构成的。
通过空间环境和生活事件的再现,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从而获得归宿感、认同感。
场景的再现不是指将其他地方的好的东西搬过来,而是指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脉络,加以展现。
现在有很多地方为了的建设往往忽略了场景再现的重要性,而是直接照搬或者不切实际的造假。
其实场景的再现,不单单指建筑的样式的再现,在城市记忆中,建筑并不是主角。
但是从很多城市现在的建设经验来看,大家认为只要把建筑做成仿古的样式就可以了。
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个,城市需要的也不是这样的造假。
场景再现不管是建筑和空间形态的重现,最重要的是在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下,保留住记忆空间中的“故事”。
使其在历史的历练之下显示出它的本色。
场景再现除了包括生活场景再现以外,还包括传统民俗活动的再现。
因为“故事”包含的元素有很多,除了有形的,更有无形的,它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
例如民俗活动的保留,和保留记忆空间中真实生活。
因为这些才是城市的灵魂。
而建筑和其他的可见之物不过就像是这些灵魂的身体,也可以说是人的衣服,最重要的是“灵魂”的保留,为城市留住它的“根”。
很多地方的民俗活动都是人们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历程而养成的衣食住行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时间的锤炼。
而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永久记忆往往与城市的某些生活方式和风俗文化联系在一起。
3、2场所体验在城市记忆空间中,不仅场景需要再现,人也需要进行空间体验才可以将记忆唤起。
①视觉体验在记忆空间中,记忆体验主要是针对那些可以看得见的记忆要素,例如视觉体验的对象有:建筑的形态、色彩、材料以及细部的特征;设施和小品的样式、植物的品种和季节变化的差异、场所中人的神情、动作和着装、空间的形态以及空间中的光影变换。
总之那些所有看得见的物体都是视觉体验的范畴。
通过这样的视觉体验,将信息存入记忆系统,如果恰恰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在的记忆要素相符合的话,那么那个尘封的记忆就会因着这样的视觉感受而被唤醒。
②听觉体验一种水声、一段鸟的鸣叫,有时候都能让人从心底回忆起一个场景。
所有孤独的梦想者都知道闭上眼睛去聆听与睁开眼睛是不同的,在我们生活的微妙或敏感时刻,有时某种声音会触及心底的最深处,在那片刻的时间中,某种心灵深处的记忆、回忆和幻想会忽然涌上心头。
一位曾经生活在重庆南纪门片区的王先生这样回忆到:“儿时的记忆里,南纪门是一个铺着青石板的大院落。
两扇磨得很光滑的厚重木门,门扇上雕刻着梅花喜鹊的图案,有的地方还残留着淡淡的青蓝色,散发着不可名状的静谧气息;记忆最深的是早晨醒来听到的声音,轮船的鸣笛,鸟儿的啁啾,还有锅碗瓢盆的交响,具体的声音已记不真切了,只是一种感觉,有韵有气有滋有味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在人记忆中,最朴实的声音能勾起人们无限的回忆。
在城市记忆空间中,有很多被埋藏在人们记忆中的声音,当这些声音再次响起的时候,往往能唤起曾经的记忆,获得归宿感。
例如在传统集市中的叫卖声、传统乐器的声音等等,往往能把人们带回到过去。
但是现在很多记忆空间被改造得只注重视觉效果,却忽视了听觉体验对记忆唤起的重要性。
③嗅觉和味觉的体验在城市记忆空间中,不仅那些看得见、摸的着的事物可以唤起人们人们储存的长时记忆,嗅觉和味觉也具有同样的功能,但是这两种感觉,尤其时味觉在建筑和环境体验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及其他几种。
触觉、视觉和听觉在环境感知上所能起到的是决定性作用,而气味在环境和空间创造中可以起到微妙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是奇特而令人难忘的。
巴士拉在他的《空间诗境》一书中说:“在我对另一个世纪所具有的回忆中,只有我自己能够打开那仍然对我保留着,有独特气味的深深的橱柜,那种在柳条筐中晒干的葡萄干气味。
葡萄干的气味!那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气味,那种需要许多想象去嗅闻的气味。
但是我已经说的太多[4]。
”4、结语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许多深厚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记忆。
不管是我们的城市记忆或者是城市记忆中的我们,都只是想说明我们的城市并不只是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庞然大物。
对待城市,过多的技术和经济的思考,往往使我们在城市中迷失了方向。
在城市中我们应该珍惜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最后的归宿、真正的需求?参考文献:[1]詹和平.《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3)[2]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协利马会议.智利利马,1977[3][美]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 建筑的永恒之道[m].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34、47)[4] 沈克宁. 建筑现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