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的转变和创新方法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需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和创新,文章从教学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基本训练等几方面对此做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转变;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80-01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摸索与总结,我对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优化教学、实现最佳学习效果的最终目的。
现就教学中的感受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观的转变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地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性,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得到内化,势必接受率低。
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现代教学观,实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个新的教学观”,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
五个转变:1、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2、由“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3、课堂内的闭关式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4、由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感的教学;5、由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1、整体观,用整体观指导课堂效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一切有利的因素,使之合理组织,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2、重学观,即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
3、发展观,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能力。
4、愉快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个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因素和能力训练的个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尤其是数学课,目标具有极强的可测性。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的选择,教学效率的高低,因而制定教学目标避免“雾里看花”,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到教学过程的“权威”,无时不是以“知识的拥有者”为中心。
但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审视全局,把握事物的全貌。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亲历中学会学习。
在课改以后的课堂上,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你想知道些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这个问题?除了老师的这个办法,你还有些什么其他思路……教师隐于学生的“后面”,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双向或多向的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变成学生学习的“首席助手”。
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在我市已全面实施。
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按照《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改变师生交往的方式,共同营造新的课堂环境。
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加强自身修养,积极调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全面平衡文化素质,面向未来,成为最具活力的教育创新实践者。
传统的数学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俨然形象,再加上陈旧的课程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求。
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重塑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能可以说迫在眉睫!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传统中小学数学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几个环节。
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课堂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与过去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同,现代数学课堂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这一背景下也相应发生了转变。
首先,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过去,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扮演的主要是讲解者的角色,授课内容单一、一成不变。
而现在,教师更多地担任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他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这种改变带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数学世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注重倾向于单一的书本知识传授,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兴趣并不能激发起来。
而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师们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在变化中。
传统观念认为,数学教学中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们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评价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教师们通常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实践。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科技手段,将其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然而,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教材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扩展需要教师们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也需要逐渐转变,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新的教学理念接受起来难度较大。
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角色作者:姚伶敏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7期(驻马店市第二实验小学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舞台,并为教师提供广阔发展的空间,促进教师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师角色1小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1.1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要摆脱旧的观念的束缚。
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
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
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
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1.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学,能够以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2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2023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3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为了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本学期初校长要求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
为此理科教研组在第三周教研会上提出理科组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经过了为期四周的学习和思考,我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
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
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
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
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
”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变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首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质的转变,以往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正常发挥。
在新课程下,“做数学”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的实践、思考和探索是学生理解数学的根本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单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多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师生关系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传统文化师道尊严的思想和意识影响,导致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不愿主动接近学生,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这样也影响了师生关系。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课程结构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和复合性,许多课程,如活动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从设计开发到实施,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不仅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更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并真诚相助,师生一起构建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
再次,课程观念的转变,在没有实施新课程之前,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完全由教材决定的,教师根据教材写成教案,课上就是“教教材、走教案”。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五个“转变”新课标已实施好几年了。
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对原来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构建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适应五个转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1.要转变学生观不能把学生看着是消极的知识“容器”,而应该把学生看着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让他们得以充分的发挥,并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观念。
2.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长期以来,课程开发是远离教师的,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导致教师不关注课程,缺乏课程意识。
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缺乏必要的课程意思和课程开发的技能,也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就一切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地课程开发者。
3.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在实施综合课程时,教师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不能以传统的分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去解释和推行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协同教学才能使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实施这和受教者,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传授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处于绝对地位,二者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学校课程的开发等方面,体现出教的主体地位。
三、使用教材的转变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把复杂的教育活动简化为“教书”,似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全部教育的真谛。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参与课程编写工作,成为课程的看法者和研制者。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必须的,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就从课程改革的背景、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基于当今国际社会和我国内外发展的教育问题,融汇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并立足实际情况,因时因势制定出来的一项综合性改革。
其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新时期需要的不再是“应试型”的人才,而是具备自主学习、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人才。
2.在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获得知识的数量和水平,重视课本和教材的知识内容,但忽略了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的尊重。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的思维。
3.我们教育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很复杂的。
这个时代的要求是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是旧的教育体制无法完成的任务。
4.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难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也对教育技术和教育媒体等方面发出了新的要求。
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算术计算和几何图形,而是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需要持续性学习并不断练习的学科,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应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理解以及应用自信心。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它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
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智力活动。
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教师的知识权威和教学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与传授者,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
而对于这一类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自主地探究时,教师在整个活动起到一个什么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传授者到知识探索参与者的转变,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考虑:为自主探究新知创建情境,变管理为组织“学校里的学习环境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
这里就提出了学习不是孤立向前的,它需要借助于某种实例。
在本文中,我认为应该是一种情境,只有将学习融入到一种情境或几种场境中,学习才会变得更容易,教育才会更加蓬勃向上。
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去实地调查,去走访等,从而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并从中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和实例。
教师角色也随即也要发生变化——变管理者为组织者,作用则为变管理为组织。
教师在给学生创设情境时,需注意自身的特点,置身于这种情境,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让学生知道教师与我们在一起,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信心。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心里特点和知识水平,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一项活动,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并通过多种多样的读书、讨论、评价,使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地碰撞,从而开辟他们的心灵。
当然,发挥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组织作用,并不是包办一切,而是要在协调组织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和体会到其重要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在讲授新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时,为了能使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边学边讲,然后自己总结,得到本节课的两个要点:①、图形在放大(或缩小)时,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图形的形状不变;②、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时,它的依据是比例尺。
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教师应做到“四个转变”作者:贺艳红来源:《现代教育创新》2014年第03期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握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自觉运用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于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四个“转变”。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
新型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
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
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式呢?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成为学习者,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
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中的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该成功的关键。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掌控者、静态知识的占有者,向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课堂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标签: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变革:教师必须尽快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实现角色转变以后,教师的课堂地位发生了彻底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和统治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动态的研究者。
因此,教师首先要战胜自我,冲破固有的思维和教学惯性,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
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实现角色的转变呢?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传统课堂教师只需将课本知识以各种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做题训练巩固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课改后,教师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师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入新角色。
1.研究学生,以学论教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将“备”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以学定教”做准备。
教师不但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生活背景,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保证学习内容能够顺利并有效地注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均等,但是,其中的差异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
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十以内的加减还要借助实物才能进行。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他们各自的发展需求。
2.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知识建构小学生由于个人爱好和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面对不同学生教师要采用不同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以各种辅助手段辅助学生加强自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学习方法的构建。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对广大教师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变革,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进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
特别是数学课,教师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索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好角色的转换。
因此教师应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控制者变成帮助者,由仲裁者变成促进者,由实施者变成开发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教书匠变成研究者,并由教学大纲的执行者变成决策者。
通过这样的形式,以下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一、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按照教科书、教参等去教学,成为了教育主管部门各项规定、制度的机械执行者,成为了各种教学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又兼顾校本课程,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为此要求教师要有强烈地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在教学“分类”时,我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观了超市,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图书室,要求学生写好观察记录,并说明各物品的摆放情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分类,直观认识分类。
课堂上,学生各自动手整理书包,放学后整理各人的房间、书籍,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类似的例题还有,如例1,假设大门在教室正南方向50米,图书馆在教室西北方向的100米处,试画出示意图。
例2,测量一个不规则图形(如一片树叶)的周长。
教学源于教材,教材源于生活。
因此,教学中只要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实物、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中的内容。
教学中,我们也应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对教材的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教学“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去记录学校教学楼里有关数据如层数、教室间数、每间教室的门和窗的数量等等,并试着自己提问题,如“一共有多少间教室?”、“一共有多少扇窗户?”……这样一来,使数学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教学一年级的“数一数”时,可把教材中“美丽的校园”主题图置换成自己学校的一幅图画,学生有了亲近感。
教师的头脑中渗透着课程资源的意识,那么,生活中的数学内容就大大超过了教材,把教材融入了生活之中。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一角色,就是从这里充分体现出来的。
1、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由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小学数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
他们只埋头于教学,很少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而应该使自己由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
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分析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与实践中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在这次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等。
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就必须提前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等,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同时对教材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书上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掌握教材体系、体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在实践的过程中和同事进行研讨,取长补短,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完善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只是观看表演的观众,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而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重点放在“导”字上,启发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好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式的学习,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思维空间,有发挥才能潜能的机会。
在学生有困难、有疑问时,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
数学是一种人类的活动,包含有观察、想象、猜测、尝试、证明、反驳、检验和吸进等一系列复杂的动态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并不是机械模仿与记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拥有自己的创造。
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游戏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讨论法等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并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3、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由“操纵者”变成“参与者”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师,总是把自己游离于学生学习活动之外,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甚少。
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应该是: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课堂交流是师生合作的灵魂,没有交流,合作将会变得不可能。
因此,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的同时,更要融入到学生中间,要在学习活动中成为一位有效的交流者、合作者,参与学生的活动,适时的给予指导,与学生共同思考,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4、在教学评价中,由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发展的“促进者”“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其要义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数学评价过程中,要围绕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价,三个维度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评价时不能像以前一样以知识这一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教师要用鞭策、激励、赏识等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中,对于学生有创新思维、语言表达强、有自己方法解决问题等方面优点的都给予表扬,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建立起自信心。
对于在课堂上犯错误的学生,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不能以不尊重学生的方式去惩罚学生。
同时在评价的时候要富有感情,实事求是,并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和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好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始头的思维活动。
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
课堂中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的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
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
四、教师要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有时候教师与学的的关系,比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更加的深。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取得学生的信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一直以来都是让教师头痛的难题,尽管在实践中我们得出做学生的好朋友,能将教学中很多难题可以解决,但是,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恒心和耐心。
1、当学生的好朋友,首先要从教师的言行抓起很多时候有些教师知道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但是往往很多时候会忘记自己的言行。
例如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采用谈话式的对话,教师不能充当高高在上的提问者。
如“请你告诉大家好吗?”、“谁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呢?”、“请问哪位小朋友想到办法呢?”从这些话语当中,我们体会出师生关系也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
如果学生回答对了,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和赞赏,如“谢谢这位同学给大家解决了这个问题”、“谢谢这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学生回答不当,我们也不应该责备而应该采用巧妙的方法以免打击到他的学习积极性。
如“你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不错哦,你想听听别人的意见吗?”或者是“老师也有一个想法,你愿意听听吗?”这样,学生就很乐于去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可以对比出自己的错误。
2、乐于分享与聆听作为教师的你应该也会留意到每当下课的时候,不时就会有一两个学生跑过来跟你说他发生的事情。
如“老师,你吃过龙虾没有呢?昨晚爸爸妈妈带我去吃过了……”,“老师,我昨天去动物园了,那里真的有很多很多的动物哦!”“老师,星期天是我的生日呀,爸爸妈妈说带我去肯德机……”,看着一张张稚气的脸蛋,听着一句句天真的话语,作为老师的你会怎么想怎么对待他们呢?也许有的老师上完一节课已经好累好累,也无暇顾及学生这些无聊的话题;也许有的老师会随便应付过去;也许有的老师会用心去听他们说,喜欢和他们分享他们的快乐,此时你的做法会影响到学生对你的印象。
作为老师的你曾经也是一名学生,如果你喜欢那位教师,不是也很喜欢上他的课,喜欢听他讲的课吗?今天也是一样,你想学生喜欢听你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
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任和亲切感,那些事在他们心里是最快乐不过的了,他们喜欢找人分享他们的快乐,而老师就是最好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