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遇乐赏析 李清照

永遇乐赏析 李清照

永遇乐赏析 李清照
永遇乐赏析 李清照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大学语文必须的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黄昏是一个特别令人惆怅的时候,微醺的夕阳斜斜地照上绮窗,半明半昧的光线似醉人的眼光,软软的朦胧的笼在身边,不肯离去。前尘影事渐渐都回到眼前,此时隔了这样一种昏黄的惆怅看去,不论欢乐悲伤都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这一阕《永遇乐》是写在黄昏的词,写的是作者在黄昏里的一点回忆

一些感慨。“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开首实写眼前景色:夕阳似融化的金子,斜斜的挂在西山上,明亮、温柔、没有刺眼的光芒却别有一种教人留恋的软媚。暮色渐起,满天云影舒舒卷卷,散开复又聚拢。如同散落天涯的半璧,因了机缘的巧合,再遇到另一半合成整璧,这些分散满天的云朵慢慢合成一片。暮色愈发沉了,环顾四周,叫人忍不住想低低地问一句:那念兹在兹的人在哪里?自己这又是在哪里?”这一问拉开了作者与景物的距离,同时又暗暗地为整首词定了调子。悼往伤今,抚今念昔如同黄昏里的那一抹苍青是整首词抹不去的底色。南朝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有“日暮璧

云合,佳人殊未还”句,“暮云合璧”化用此上句而来,同时词中暗蕴“佳人殊未还”之意。“人在何处”这一问,问的含蓄问的惆怅,将这追念之意暗暗地漾了开来。“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是“烟染柳浓,笛吹梅怨”的倒文。作者在那低低地一问之后,又将眼光转向身边的景物。暮色沉沉,青青的柳枝隔了这四起的烟霭看去,似乎愈发浓郁。不知何处传来一缕笛声,《梅花落》的曲调幽幽入耳,直响到人心里去。只影对晚景,纵是春色正好,这其中又有多少春意?词中“春意知几许?”正承“染柳”两句而来,正因为有对春景的描绘,才引出“春意知几许”这一问。上片这前六句,作者极巧妙地在景物与自己之间推进推出,既写眼前之景又寄心中之意。那两个问句淡淡问起,似是不经意之笔,实是作者著力安排,引得读者去体会她的含意,又因为不曾明白道出,所以妥帖之外,别有含蓄之致。在成功地渲染了全词的氛围之后,作者又回到现实。“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是上片的第三个问句,结构与前两个问句一样,都是两个四字句写景,问句紧承其后,作者的情感暗含于问句之中。通过这一句,我们知道前面写的是元宵节的黄昏,天气很好,融暖和适。可是作者却说“次第岂无风雨?”这一问很奇怪。元宵节在宋朝是一个十分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即使是常年身居闺阁的女子,也可以严妆丽服出门观灯赏花,因此当时的女子们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作者忧心忡忡的道:“此时天气虽好,可转眼之间难道不会有风雨?”这一问泄露了她的心事。我们知道热衷游乐的年轻人在久受拘束之后,终于有机会可以放松一次,即使外面真的风雨交加,他们也会说天气很好。只有饱经沧桑,心事重重的人才会看着醉红的夕阳对来访游伴懒懒地说“等会儿怕会有风雨吧?”在往下看“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

侣。”应是“谢他酒朋诗侣,香车宝马,来相召。”“谢”是“推辞谢绝”之意。由此看来“次第岂无风雨”一句应该是对酒朋诗侣以香车宝马来邀请自己时地回答。所谓风雨其实只是借口罢了,真正的原因是无情无绪,看花没心情,观灯无意思。

下片紧承上片而来,作者谢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虽不愿出游,心中到底还是不能忘情,今宵独坐,不由回忆起往日情形。“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中州,应该是今河南省开封市,即宋朝时的东京。因为河南为古豫州之地,居九州之中,所以称中州。“中州盛日”即东京兴盛繁华的时候,那时环境尚且安定,作者也还年轻,青春明媚,又才气纵横,不曾为生活吃过苦,也不曾看见生活的本来面目。那时候,即使是乌云都是镶着金边的。年轻的时候深闺无事,读书女工之外每多闲暇,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幻想,于是特别重视元宵这个可以出游的节日。“三五”过去指农历十五,此处特指正月十五。“铺翠冠儿”是装饰有翡翠或是翠绿色羽毛的花冠;“雪柳”多以素绢或银纸扎制而成;都是当时妇女元宵节插戴的装饰品。周密《武林旧事》卷二曾记:“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娥,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由此可以知道“铺翠冠儿”和雪柳都是当时极流行的饰物。“捻金雪柳”应是以加了金线的丝绸所制,较普通雪柳别致些,大约是女子们争奇斗艳别出心裁的结果。“簇带”是当时的方言,即“戴满插满”之意。“济楚”也是当时口语,指女子整齐美丽。记得当时京都繁华,闺中少女,长日无事最盼望的最重视的便是元宵节。戴一顶铺翠冠,拈一朵精心制作的捻金雪柳,仔细地戴在鬓间,齐齐整整的装扮起来,与女伴们一起观灯游戏。作者韶华盛极,满目辉煌满眼锦绣

中,知道自己是最美的,青春的矜持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惆怅旧欢如梦,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已经饱经忧患,不再年轻。她一定知道年少绮怀,人间惊梦最容易不过。于是笔下迅速由旧日拉至眼前,回忆中的美好转眼便成现实中的凄凉。如今孤身一人,辗转天涯,容颜憔悴,霜华满鬓,早已无心收拾,元宵夜更懒得出去。无情无绪出去也没意思,倒不如在帘子底下听听那些小儿女明媚流丽不更世事的欢言笑语,重温一场旧梦。“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与前面中州盛日,争奇斗艳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结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尤为沉痛,似作者的自言自语,更是一种百无聊赖的慰藉。生命的红烛眼看快要燃到尽头,过去再也不再,风雨飘摇之中,只能眼看它烧下去,并且借这一点微光重温旧梦。

有些事在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时候,对于某些感情是很难有深切体会的。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波澜不惊的,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我们是知道的,可那是一种雾里看花的知道,隔了混沌的距离,只是知道,不能懂得。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名士,母亲也知书识字,她少女时代一直过着相对悠闲优裕的生活,结婚之后与赵明诚也甚为相得,渡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南渡之后,国破家亡,亲人离散,清照自身亦饱尝流离之苦,她与赵明诚半生所集金石字画散失殆尽。现实的凄凉使得人们往往到回忆中寻找慰藉,可是过去的时光越美好,越衬的现实悲凉无比。李清照是一个敏感多思的人,精神的重压和生活的折磨使她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这个饱经忧患的老妇人以平静的笔触来回忆青春时的往事,对比眼下的凄凉情景,于百无聊赖中寻一丝慰藉。其中沉痛,虽不自言,却教人不忍卒读。作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崩坏的时代,旧的一切统统被破坏,整个时代在渐

渐的下沉。个人的悲剧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微不足道的,千万人的悲剧汇成了整个时代的悲歌。李清照这首词写自己的身世之悲盛衰之感,在当时实在是大多数人的命运。因为带上了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色彩,写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这首词变得格外浑厚深重,在当时影响很大。刘辰翁曾依此词和作一首,同是饱经世变的词人,他或者更能理解李清照的情感: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这首词也是抒写今昔之感,然而下字不够精当,当浓处不及易安深厚,当淡处又不及人家沉痛。处处贴着原词来写,反倒时时拘束,露了形迹。相比之下,倒是姜夔的《鹧鸪天》(元夕不出),自铸清词,别有易安情怀。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唯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这首《永遇乐》很早便会背了,那时我也还小,夏日午后,坐在梧桐树下,一字一句,默默记诵,细碎的阳光透过手掌形的树叶漏在书上,带着绿色的清凉。

如今我也大了,生活的面貌亦略微知道一些。写完这一章的时候,正是黄

昏。夕阳软醉的脚步在书影与书影之间徘徊,忽然分不清是前世还是今生。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 (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6、一面:整个脸上。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8、韵:标致。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李清照:永遇乐

李清照:永遇乐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赏析: 此为李清照晚年所写元宵词,借流落江南孤身度过元宵佳节所产生的切身感受,寄托深沉的故国之思、今昔之感。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是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是元宵夜夕阳西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凄凉愁怀。第二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后,先以听笛“怨”转,再问自己还有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了晚景凄凉的心情。第三问也是同样,用“岂无”递反,也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来相召”二句,状节日人物之盛,谢却“诗朋酒侣”,则气氛陡转,写自己自甘寂寞的心灰意懒,可以感知到作者几乎万念俱灰的心境。孤独中最易追怀往事,“中州盛日”六句,极写往年京华热闹欢乐,浓厚兴致。“如今”以下折转到当前,憔悴神态,寥落心理,与往昔形成强烈反差。最后两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华,实则是满腹辛酸,一腔凄怨的总爆发。全词以元宵为焦聚点展开记叙,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无怪刘辰翁诵此词“为之涕下”、

“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二)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宋 词 欣 赏——李清照作品集[资料]

宋词欣赏——李清照作品集[资料] 宋词欣赏 ——李清照作品集 李清照~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其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一剪梅》这是楼主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为作者与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早年之作~少女情怀~情窦初开。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声声慢》此词作于晚期~靖康之变后~词人经历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段时期词人所作的词都不复当年的清新可人~风格沉郁凄婉~主要都为抒写其对亡夫的思念和自身孤单凄凉的境况~在漂流境遇中无限伤感~落寞情怀。 《点绛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凤凰台上忆吹箫》此词作于词人丈夫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思念之情。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永遇乐赏析 李清照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大学语文必须的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黄昏是一个特别令人惆怅的时候,微醺的夕阳斜斜地照上绮窗,半明半昧的光线似醉人的眼光,软软的朦胧的笼在身边,不肯离去。前尘影事渐渐都回到眼前,此时隔了这样一种昏黄的惆怅看去,不论欢乐悲伤都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这一阕《永遇乐》是写在黄昏的词,写的是作者在黄昏里的一点回忆 一些感慨。“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开首实写眼前景色:夕阳似融化的金子,斜斜的挂在西山上,明亮、温柔、没有刺眼的光芒却别有一种教人留恋的软媚。暮色渐起,满天云影舒舒卷卷,散开复又聚拢。如同散落天涯的半璧,因了机缘的巧合,再遇到另一半合成整璧,这些分散满天的云朵慢慢合成一片。暮色愈发沉了,环顾四周,叫人忍不住想低低地问一句:那念兹在兹的人在哪里?自己这又是在哪里?”这一问拉开了作者与景物的距离,同时又暗暗地为整首词定了调子。悼往伤今,抚今念昔如同黄昏里的那一抹苍青是整首词抹不去的底色。南朝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有“日暮璧

云合,佳人殊未还”句,“暮云合璧”化用此上句而来,同时词中暗蕴“佳人殊未还”之意。“人在何处”这一问,问的含蓄问的惆怅,将这追念之意暗暗地漾了开来。“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是“烟染柳浓,笛吹梅怨”的倒文。作者在那低低地一问之后,又将眼光转向身边的景物。暮色沉沉,青青的柳枝隔了这四起的烟霭看去,似乎愈发浓郁。不知何处传来一缕笛声,《梅花落》的曲调幽幽入耳,直响到人心里去。只影对晚景,纵是春色正好,这其中又有多少春意?词中“春意知几许?”正承“染柳”两句而来,正因为有对春景的描绘,才引出“春意知几许”这一问。上片这前六句,作者极巧妙地在景物与自己之间推进推出,既写眼前之景又寄心中之意。那两个问句淡淡问起,似是不经意之笔,实是作者著力安排,引得读者去体会她的含意,又因为不曾明白道出,所以妥帖之外,别有含蓄之致。在成功地渲染了全词的氛围之后,作者又回到现实。“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是上片的第三个问句,结构与前两个问句一样,都是两个四字句写景,问句紧承其后,作者的情感暗含于问句之中。通过这一句,我们知道前面写的是元宵节的黄昏,天气很好,融暖和适。可是作者却说“次第岂无风雨?”这一问很奇怪。元宵节在宋朝是一个十分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即使是常年身居闺阁的女子,也可以严妆丽服出门观灯赏花,因此当时的女子们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作者忧心忡忡的道:“此时天气虽好,可转眼之间难道不会有风雨?”这一问泄露了她的心事。我们知道热衷游乐的年轻人在久受拘束之后,终于有机会可以放松一次,即使外面真的风雨交加,他们也会说天气很好。只有饱经沧桑,心事重重的人才会看着醉红的夕阳对来访游伴懒懒地说“等会儿怕会有风雨吧?”在往下看“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李清照 的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1/7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 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出版的 《李清照诗词选注》 、 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注》 )。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 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 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 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 头三句看, 决不像柳永 《雨霖铃》 词所写的“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 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 在孤独中感 物伤秋、 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 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 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 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 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
2/7

李清照作品

【早期作品】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 首,却把青梅嗅。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 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后期作品】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 赏析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品原文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二、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三、作品赏析整体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

走进李清照讲解

(一)设计理念 1、李清照的《声声慢》处于必修三第二单元(诗歌单元),在完成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这首诗,并且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对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研究。 2、全班学生分为6小组,要求每组选出1个组长,确立一个主题,写出一份学案,做出一份课件,派出一个主讲。 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并主动地思考和提出问题。 4、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在课堂进行展示、交流。 5、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 (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学情”及教学资源分析:我所任教班级是平行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而且阅读量较少,积累不够丰富。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资料,并加以分类、整理、分析。在这节课中,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 【教学目的】1 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2 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功夫 3 了解李清照与赵明诚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 课时 一、李清照 1、见课文注释1 2、李清照与赵明诚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女文学家凤毛麟角,但北宋的李清照(1084年~1151年?)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越的、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著名女词人。她的诗词近千年来一直极受人们欢迎,大凡中国人,只要不是文盲,都能随口说出几句她的词句。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系山东济南章丘人氏。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母亲王氏亦工词翰,善文章。由于她出身仕宦之家,自小生活优越,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生性聪颖,勤奋好学。所以擅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她的父母都认为如果李清照是男儿身,考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 从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个时代的婚姻不能自主,像这样一位才情俱佳的女子要能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实非易事。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就是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其结婚。她与赵明诚,彼此都懂得欣赏对方,理解对方,支持对方,两人情趣相投,常投诗报词,恩爱非常。 赵明诚酷爱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刻意研究金石学(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当时赵明诚还是在校的学生,每月朔、望之时才能请假回家。因此李清照一方面帮助丈夫整理、考证、鉴别金石,一方面在闺中等待丈夫半月一次的相聚。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環记》记载,赵明诚接到该词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混杂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背景】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主旨】 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

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拼音版

永y ǒn ɡ遇y ù乐l è·落lu ò日r ì熔r ón ɡ金j īn 【宋s òn ɡ】李l ǐ清q īn ɡ照zh ào 落lu ò日r ì熔r ón ɡ金j īn ,暮m ù云y ún 合h é璧b ì,人r én 在z ài 何h é处ch ù 。 染r ǎn 柳li ǔ烟y ān 浓n ón ɡ,吹chu ī梅m éi 笛d í怨yu àn ,春ch ūn 意y ì知zh ī几j ǐ许x ǔ 。 元yu án 宵xi āo 佳ji ā节ji é,融r ón ɡ和h é天ti ān 气q ì,次c ì第d ì岂q ǐ无w ú风f ēn ɡ雨y ǔ。来 l ái 相xi ān ɡ召zh ào 、香xi ān ɡ车ch ē宝b ǎo 马m ǎ,谢xi è他t ā酒ji ǔ朋p én ɡ诗sh ī侣l ǚ 。 中zh ōn ɡ州zh ōu 盛sh èn ɡ日r ì,闺ɡu ī门m én 多du ō暇xi á,记j ì得de 偏pi ān 重zh òn ɡ三s ān 五w ǔ 。 铺p ū翠cu ì冠ɡu àn 儿ér ,捻ni ǎn 金j īn 雪xu ě柳li ǔ,簇c ù带d ài 争zh ēn ɡ济j ì楚ch ǔ 。 如r ú今j īn 憔qi áo 悴cu ì,风f ēn ɡ鬟hu án 霜shu ān ɡ鬓b ìn ,怕p à见ji àn 夜y è间ji ān 出ch ū去q ù 。 不b ù如r ú向xi àn ɡ、帘li án 儿ér 底d ǐ下xi à,听t īn ɡ人r én 笑xi ào 语y ǔ 。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

渔家傲李清照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二、字词解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⑵星河:银河。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⑸殷勤:情意恳切。 ⑹嗟(jiē),慨叹、慨叹。⑺谩:同“漫”空、徒然。 ⑻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⑼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0)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 三、全诗大意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五、内容理解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品赏析 导读:一、作品原文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

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三、作品赏析 整体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 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

李清照的诗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李清照的诗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 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 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 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 这首词写作者在元宵佳节的感受,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词的上片以对比手法,通过写现实节日的欢快与作者凄凉的心境,刻画出了词人寓居异乡的孤独悲凉。元宵佳节,天气十分美好,可词 人想到了自己的处境,眼见绿柳氤氲,春意融融,她忧心忡忡,感叹 道“次第岂无风雨”。这几句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 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别心境,从构思上看为下文“谢他酒 朋诗侣”和“怕见夜间出去”作伏笔,再深入一层看,似也暗含天有 不测风云,不能陶醉于安乐环境之意。正因为如此,她谢却了友人的 邀请,没有玩赏的心情。 下片前半部分回忆自己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情景,那 真是一个繁华喧闹。可是,好景不长,如今国破家亡,又加上年老体衰,哪还有当年的游赏心情?因此“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喧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歇拍三句情感极其悲凉,以别人 之欢声笑语来反衬出自己伤感孤凄的心境。词人不同意出去,宁愿躲 在帘子底下,从别人的欢笑中感受节日的气氛,一是担心面对元宵胜 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

的元宵盛况,想观赏元宵灯会以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 这种矛盾心理,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 扩展阅读:李清照的人物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 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 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 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 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 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 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 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 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 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 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 影响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 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 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 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 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 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

唐诗宋词选读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李清照诗词鉴赏专题 【专题教案目标】 1、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加清晰的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词的创作时期、艺术特点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2、通过李清照的学习了解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以及南宋前期词的特点。 【教案重难点】 1、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以及李清照个人生平来分析词人的词的创作。 2、通过对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如梦令》、《声声慢》等)来分析总结出词人词的艺术特点。 【基本篇目】 《声声慢》(选修p75)、《永遇乐》(选修p76)、《渔家傲》(选修p86)、《一剪梅》(选修p86)、《醉花阴》(选修p86)、《武陵春》(选修p86) 【补充篇目】见学案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两宋文坛以自己的号命名的还有杨万里的诚斋体、陆游的放翁体。除此之外还有以封号命名王荆公体等。与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儿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李清照一生的文学创作以及个人经历与三个男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也终归改变了李清照的人生历程以及文学创作。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以文章受知苏轼,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人生的分为三个时期 1、多才多艺的少女时代(1084——1102)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藉",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2、甜蜜宁静的婚姻时期(1102——1127)18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结婚后两人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前一时期的沉厚文化的积淀和这一时期幸福的感情生活给了词人无尽的创作灵感以及无限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是李清照词的创作的黄金时期。大量成熟的作品都产生于这个时期,例如《如梦令》两首、《一剪梅》等。 3、孤独乏味的晚年时期(1127——1155)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史称靖康之乱。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李清照作品评析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一代才女。但其最擅长的还是词。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其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我们在分析词的基础上,联系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试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期风格异同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