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诊断及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5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要点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和痴呆风险。
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房颤规范化管理,及时、充分地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
该指南详尽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并根据亚洲房颤人群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重新评价了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意义和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房颤将给社会和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
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格局,房颤人群的抗凝率显著提升,卒中风险不断降低,而更新T弋口服抗凝药因子抑制剂在预防血栓的同时,出血风险更低,很有希望为房颤抗凝领域带来新的革命。
导管消融逐渐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可减少房颤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房颤从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
对于诊断1年之内的房颤,节律控制策略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室率控制策略。
器械与技术进步大幅降低了经皮左心耳封堵(1AAC)的操作难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和理念,如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为房颤管理带来重大变革。
慢性房颤伴缓慢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1例报告作者:付飞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8期1 病历资料病人男,87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3年余,加重7天”于2014年6月17号入院。
病人于80年代诊断为冠状动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慢心室率43次/分)。
有高血压病史10年,口服替米沙坦40mg一日一次,查体: P:48次/分 R:23次/分 BP:140/100mmHg,神清,呼吸急促,桶状胸,两肺呼吸音粗,双肺闻及广泛干湿罗音。
心率50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无杂音,双足背轻度浮肿。
心电图示:异位心律-心房颤动(慢心室率) ST-T段改变心肌肌钙蛋白:《1ng/ml. 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肺心病合并冠心病。
2014年6月20号;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房颤,平均心率是49bpm,最小心率是40bpm,发生于00:36,最大心率是85bpm,发生于16:46,室性早搏有137个,ST 段改变,拟抗炎、止咳化痰、平喘治疗无效,选用呋塞米40mg静推抗心衰治疗,患者咳嗽、咳痰、气喘明显缓解。
连续使用4天,好转出院。
出院口服氨茶碱100mg tid,阿司匹林100mg qn,阿托他汀钙胶囊20mg qd,替米沙坦40mg qd,呋塞米20mg bid,螺内脂20mg bid,参松养心胶囊3粒 tid,每月随访一次,患者病情平稳定。
于2015年2月15号,患者又因“恶心、纳差、乏力7天”入院。
又拟心衰治疗,呋塞米静推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
2016年6月8号9点患者又发咳嗽、咳痰并纳差、乏力入院。
2016年6月9日9点30电解质示:钾:2.1mmol/L,给予补钾、利尿等治疗,10时5分发现患者晕厥、意识不清,大声呼叫不应,查体:心音听不到,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予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注射液 1mg,静脉注射",10时07分钟后予以心电图:心房颤动(心率52次/分),ST-T改变;测血压:90/60mmHg,10时10分给予:多巴胺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10时16分患者意识、呼吸恢复,急诊120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心房颤动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辽宁大连庄河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116400)【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66-01 心房颤动是一种较常见的阵发性或持久性的房性心动过速。
其特点为心房肌完全不规则地快速地连续激动,频率为350—600次/分,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
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分心房兴奋的传导,房颤时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不觉察,当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时,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充血性心衰。
心房颤动存在较高的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应治疗原发病和诱因,控制心室率,恢复维持窦性心律,长期抗凝治疗。
1、病因①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多见。
②约有30%患者无原因孤立性房颤。
③自主神经张力异常。
2、诊断①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致的颤动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②超声心动图:用于了解心脏结构及功能,以及房颤可能伴随的器质性心脏病,对发现心房血栓有重要意义3.药物治疗3-1、控制心室率,房颤时最常见的症状,多由于快心室率和不规则心律所引起。
控制心室率有助于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控制的标准是静息时心室率60-80次/次,而运动时90-115次/分。
房颤时心室率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有关,因此,一般采用抑制房室结内传导和延长其不应期的药物,以减慢心室率,缓解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这些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1、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长期口服是安全的,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
β受体阻滞剂对控制运动时快心室率的效果比地高辛好,而且β受体阻滞剂和地高辛合用控制心室率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2、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草,通过阻断钙通道,作用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o相动作电位,减慢心室率。
对无明显心力衰竭房颤疗效好,作用快。
3、洋地黄:对控制静息时的心室率有效,由于洋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作用是通过增高迷走神经张力实现的,可在伴有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使用。
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心脏结构变化【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心脏结构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基础。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225例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按照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两组,将10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125例心力衰竭未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心脏结构变化。
结果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引起心房颤动的概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舒张性心衰比收缩性心衰更易引起心房颤动,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LA较大,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PWT、IVST、LVEDD以及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大多以急性和舒张性心衰为主,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左心房内径较大。
【关键字】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临床特点;心脏结构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群体的发展至终末期的心血管疾病,具有死亡率高的特点。
尤其是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剧,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
为降低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心脏结构的变化是关键,研究目的旨在为临床诊断和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基础,为此本文特选取225例患者展开分组探讨,详细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225例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所有患者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亮点解读对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
按照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将225例患者分成两组,将10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125例心力衰竭未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的年龄皆分布在4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85±10.63)岁。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李甜甜1,邓俊萍2摘要 综述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㊂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互为因果,常共存,并且共存比单独存在任何一种都具有更大的死亡风险㊂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两者常有共同的危险因素㊂在心房颤动病人中,促进心力衰竭发展的主要机制包括心房收缩功能丧失㊁心室节律不规则㊁持续性心动过速㊁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肌结构改变㊂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有其特殊性㊂关键词 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机制;治疗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19.016 心房颤动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心房颤动的患病率预计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加[1]㊂心房颤动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导致脑卒中,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等疾病[2]㊂近年来,随着口服抗凝剂的治疗进展,脑卒中的风险和发病率下降,但心力衰竭的风险和发病率并没有下降[3]㊂一项纳入18113名病人的长期抗凝治疗试验显示,1371例死亡,心源性猝死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7.4%,而与脑卒中和出血相关的死亡占总死亡率的9.8%,且心脏死亡的两个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是心力衰竭和既往心肌梗死[4]㊂ 研究表明,有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发病率比无心房颤动的病人高2~5倍,>33.3%的新发心房颤动病人患心力衰竭,>50%的新发心力衰竭病人患心房颤动[2]㊂关于心力衰竭的分型,心房颤动病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 )的发病率高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 ),而心房颤动合并HFrEF 比心房颤动合并HFpEF 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5]㊂ 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互为因果㊂心房颤动时,心房激动不能以正常的节律传导至心室,心室充盈异常,舒张功能受损,最终引起心房颤动性心肌病,诱发心力衰竭[6]㊂心力衰竭时,急性和慢性左心房压力升高,增加的心房压力和心房扩张促进瘢痕形成和纤维化,最终导致传导异常,诱发心房颤动[7]㊂在Framingham 队列研究中,1470名参与者中有382人患有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38%先发生心房颤动,41%先发生心力衰作者单位 1.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临汾医院(山西临汾041000);2.山西医科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山西临汾041000)通讯作者 邓俊萍,E -mail :***********************引用信息 李甜甜,邓俊萍.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9):3567-3570.竭,21%在同一天同时确诊;之前诊断为心房颤动的病人每年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比率为3.3%,之前诊断为心力衰竭的病人每年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比率为5.4%[8]㊂一个对9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心房颤动病人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近5倍[9]㊂Framingham 研究表明,在心房颤动病人中,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增加近三倍[8]㊂心力衰竭是心房颤动病人中最常见的心血管事件,其发病率是脑卒中的近两倍[10]㊂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常常共存,并且共存比单独存在具有更大的死亡风险[8,11]㊂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常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㊁年龄㊁高血压㊁瓣膜疾病㊁冠状动脉疾病㊁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㊁糖尿病㊁甲状腺功能障碍㊁肥胖㊁炎症㊁酗酒㊁吸烟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这些因素促进心脏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㊁神经内分泌的激活㊁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互相转化[12]㊂1 心房颤动致心力衰竭机制在心房颤动病人中,促进心力衰竭发展的主要机制包括心房收缩功能丧失㊁心室节律不规则㊁持续性心动过速㊁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肌结构改变㊂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心动过速诱发的心肌病,在动物模型中,左室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㊁结构改变㊁细胞水平和神经激素的改变;另一种理论是房室环重构㊁心房环和心室环的结构改变导致二尖瓣和三尖瓣返流,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进展性恶化[13]㊂心房颤动相关的心力衰竭可分为两型,1型是心房颤动或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力衰竭,随着窦性心律的恢复而恢复正常;2型是心房颤动或心律失常介导的心力衰竭,仅随着窦性心律的恢复而部分恢复[14]㊂1.1 心动过速快速心室起搏可以在数周内诱发心力衰竭[15]㊂在动物模型中,快速心室起搏导致严重的双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心室和右心室充盈压增加,心排血量减少,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左室扩张和收缩储备减少[6]㊂恢复窦性心律后1~2周,左心室功能的恶化是可逆的,心动过速时的心率和持续时间是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发生的时间㊁过程和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无论房室起搏还是快速心室起搏都存在这种心动过速的影响[16]㊂快速心室起搏通过心率及心室同步性影响并导致收缩功能障碍[14]㊂在一项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IC)的研究中,心内膜心肌活检显示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表达增强㊁CD68+巨噬细胞浸润㊁CD3+T细胞缺失或降低[17]㊂心动过速介导的心肌病病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频率高于心动过速㊁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病人和健康对照组[18]㊂1.2心室率不规则心室率不规则可影响血流动力学效应,导致左室功能障碍[19]㊂Clark等[20]对16例心房颤动病人进行房室结(AVN)消融术后的研究显示,在等效平均心室周期长度(587ms)下,不规则起搏与常规起搏相比,心排血量明显减少,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右心房压在不规则起搏时显著升高㊂1.3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房收缩占左室每搏量的20%~25%,心房颤动病人心房失去有效收缩[19]㊂Benchimol等[21]对21例完全传导阻滞病人以固定和可变的心室速率描述心房收缩期对血流动力学的贡献结果显示,心室速率为20~ 125次/min,而心房收缩的最大有益作用在51~80次/min,房室同步性丧失,影响舒张期充盈,恶化舒张功能,导致左侧压力增加和心力衰竭症状的发生㊂1.4神经体液激活和心肌结构改变心房颤动伴随的心动过速㊁心室率不规则和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可能导致神经体液激活,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肾上腺素能系统,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增加会导致血管收缩㊁液体潴留和血压升高,当RAAS激素在较长时间内升高时,会导致结构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㊁凋亡㊁心房壁和心室壁的不良结构重塑,导致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发展[22]㊂此外,在心房颤动期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导致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增加,以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虽然可短期受益,但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的发展和恶化[19]㊂2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早期关注病人出现的心力衰竭症状,对心力衰竭的原因进行判断,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㊂对于心力衰竭,可通过观察病人是否对利尿剂㊁室率控制㊁节律控制敏感来判断病因㊂伴随疾病的治疗可能会使心力衰竭占优势的病人受益,而心房颤动占优势的病人将从抗心律失常治疗中受益[23]㊂根据CHA2DS2-VASc评分,大部分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病人都需要抗凝治疗㊂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㊁直接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㊁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㊂华法林是一种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在服药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易受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㊂一项依据倾向评分匹配和Cox模型探索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病人抗凝治疗效果的研究报告显示,使用直接口服抗凝剂(达比加群㊁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的病人比使用华法林的病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低;使用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的病人脑卒中或全身栓塞率低于使用华法林者,使用阿哌沙班者的大出血概率低于使用华法林和其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者;与利伐沙班相比,使用达比加群者患脑卒中或全身栓塞的概率更高㊁患大出血率的概率更低[24]㊂研究表明,口服华法林抗凝病人的依从性低于口服新型抗凝药物病人的依从性且出血及血栓栓塞发生率也高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用药依从性及疗效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应用更安全㊁有效㊁方便[25]㊂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对于心房颤动伴有心力衰竭病人具有挑战性,密切监测心功能,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尤为重要㊂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心室率控制按心力衰竭的分型不同而选择的治疗方案也不同㊂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病人应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地高辛;非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在射血分数降低型和失代偿期心力衰竭中应避免使用,因其不仅不能改善这些病人的预后,反而由于负性肌力作用可能使其恶化,影响心脏的功能;对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非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仍然是可行的治疗选择[12]㊂节律控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电复律来恢复窦性心律㊂早期节律控制优于室率控制,可以降低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㊂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病人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一直局限于胺碘酮和多非利特[26]㊂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房颤动病人中被广泛使用,但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是其禁忌证,因其可增加病人的死亡率[12]㊂胺碘酮是临床上使用较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但副作用较多,包括肺毒性㊁甲状腺毒性㊁胃肠道和肝毒性㊁眼部损害㊁心脏不良反应㊁神经系统损害等[27]㊂决奈达隆是胺碘酮的脱碘衍生物,有多通道抑制作用,对钠㊁钾㊁钙离子通道和β受体等均有抑制作用㊂DIONYSOS试验对比了胺碘酮和决奈达隆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两组主要安全终点事件发病率无差异,其中决奈达隆组甲状腺㊁神经㊁皮肤和眼部事件更少[27]㊂决奈达隆可以预防或减少心房颤动复发,降低非永久性心房颤动病人的再住院风险,但可增加永久性心房颤动病人和重症心力衰竭病人的死亡率[28]㊂2020年欧洲心房颤动指南推荐将决奈达隆用于LVEF正常或轻度受损(但稳定)㊁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㊁缺血性心脏病或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29]㊂目前,尚缺少决奈达隆针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病人的前瞻性随机研究的证据㊂研究表明,导管消融降低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发率的效果均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29]㊂一项汇总了18项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导管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58%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30]㊂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心房颤动指南建议在消融后至少2个月继续口服华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抗凝,对于心室率难以控制的难治性心房颤动病人,房室结消融后植入永久起搏器是公认的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的治疗方法[31]㊂关于心血管疾病的炎症假说一直存在争议㊂研究显示,炎症生物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㊁白细胞介素6)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其他不良后果密切相关,而针对炎症途径的治疗是否能改善心房颤动病人的预后需要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32]㊂心房颤动病人的生活方式干预㊁危险因素和伴发病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心房颤动的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㊂在日常生活中,低盐低脂饮食㊁规律的运动㊁戒酒和戒烟对于心房颤动的预防尤其重要㊂但减肥和保持体重减轻难以维持,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和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等化合物有可行干预措施的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究[33]㊂生活方式的干预,配合早期的节律控制,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并发症的发生㊂合并高血压的心房颤动病人应控制血压,使血压达标,以降低心房颤动复发㊁脑卒中及出血的发生风险,同时,人工智能(AI)可以在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心律失常的早期识别㊁危险分层和药物的改进治疗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方向[34]㊂3小结综上所述,心房颤动病人合并心力衰竭在流行病学㊁病理生理学㊁致病机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㊂然而,仍存在许多未探索的领域及未能解决的问题㊂尽管导管消融可改善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但导管消融的最佳时机㊁受益人群㊁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采取的治疗方案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邓丹丹,朱蓓,侯莉.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1,24(6):737-741.[2]TANIGUCHI N,MIYASAKA Y,SUWA Y,et al.Heart failure in atrialFibrillation/u3000-an update on clinical and echocardiographicimplications[J].Circ J,2020,Jul22;84(8):1212-1217.[3]MIYASAKA Y,BARNES M,GERSH B,et al.Time trends ofischemic strok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diagnosedwith first atrial fibrillation in1980to2000:report of a community-based study[J].Stroke,2005,36(11):2362-2366.[4]MARIJON E,LE H J,CONNOLLY S,et al.Causes of death andinfluencing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competing-risk analysis from the 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long-termanticoagulant therapy study[J].Circulation,2013,128(20):2192-2201.[5]KOTECHA D,CHUDASAMA R,LANE D A,et al.Atrial fibrillationand heart failure due to reduced versus preserved ejectionfra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death andadverse outco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6,203:660-666.[6]MARCUSOHN E,KOBO O,POSTNIKOV M,et al.Left ventricularsystolic dysfunction due to atrial fibrillation:clinical andechocardiographic predictors[J].Cardiac Failure Review,2021,7:e16.[7]SOLTI F,VECSEY T,KÉKESI V,et al.The effect of atrial dilatationon the genesis of atrial arrhythmias[J].CardiovascularResearch,1989,23(10):882-886.[8]WANG T J,LARSON M,LEVY D,et al.Temporal relations of atrialfibrillation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their joint influenceon mortality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03,107(23):2920-2925.[9]RUDDOX V,SANDVEN I,MUNKHAUGEN J,et al.Atrial fibrillationand the risk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ll-cause mortality andheart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European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2017,24(14):1555-1566. [10]ODUTAYO A,WONG C X,HSIAO A J,et al.Atrial fibrillation andrisk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nal disease,and death: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J,2016,354:i4482.[11]ZIFF O J,CARTER P R,MCGOWAN J,et al.The interplaybetwee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 on long-term mortalityand length of stay:insights from the,United Kingdom ACALMregi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8,252:117-121.[12]TSIGKAS G,APOSTOLOS A,DESPOTOPOULOS S,et al.Heartfailur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new concepts in pathophysiology,management,and future directions[J].Heart Failure Reviews,2022,27(4):1201-1210.[13]LUONG C,BARNES M E,TSANG T S M.Atrial fibrillation andheart failure:cause or effect?[J].Current Heart Failure Reports,2014,11(4):463-470.[14]SUGUMAR H,NANAYAKKARA S,PRABHU S,et al.Pathophysiolog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dangerousinteractions[J].Cardiol Clin,2019,May,37(2):131-138. [15]BYRNE M J,RAMAN J S,ALFERNESS C A,et al.An ovine modelof tachycardia-induced degenerative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ndheart failure with prolonged onset[J].Journal of Cardiac Failure,2002,8(2):108-115.[16]SHINBANE J S,WOOD M A,JENSEN D N,et al.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a review of animal models and clinicalstud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1997,29(4):709-715.[17]MUELLER K A L,HEINZMANN D,KLINGEL K,et al.Histopath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2017,69(17):2160-2172.[18]DESHMUKH P,KRISHNAMANI R,ROMANYSHYN M,et al.Association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genepolymorphism with tachycardia cardiomyopathy[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2004,13(3):455-458. [19]VERHAERT D V M,BRUNNER-LA ROCCA H P,VANVELDHUISEN D J,et al.The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consequences for themanagement of both diseases[J].EP Europace,2021,23(Supplement_2):ii40-ii45.[20]CLARK D M,PLUMB V J,EPSTEIN A E,et al.Hemodynamiceffects of an irregular sequence of ventricular cycle lengths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Cardiology,1997,30(4):1039-1045.[21]BENCHIMOL A,DUENAS A,LIGGETT M S,et al.Contribution ofatrial systole to the cardiac function at a fixed and at a variableventricular rat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1965,16(1):11-21.[22]HARTUPEE J,MANN D L.Neurohormonal activation in heart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J].Nature ReviewsCardiology,2017,14(1):30-38.[23]CHUA W,FABRITZ L.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fibrillation:why it matters now more than ever[J].Heart,2021,107(16):1278-1279.[24]AMIN A,GARCIA REEVES A B,LI X Y,et al.Effectiveness andsafety of oral anticoagulants in older adults with non-valvular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J].PLoS One,2019,14(3):e0213614.[25]张晓丽,修坤娜,张晓玲,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依从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4):48-49.[26]JANUARY C T,W ANN L S,ALPERT J S,et al.2014AHA/ACC/HRS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Rhythm Societ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Cardiology,2014,64(21):e1-e76.[27]LE HEUZEY J Y,DE FERRARI G M,RADZIK D,et al.A short-term,randomized,double-blind,parallel-group study to evaluate theefficacy and safety of dronedarone versus amiodarone in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the DIONYSOS study[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Electrophysiology,2010,21(6):597-605.[28]陈意浓,孙艺红.决奈达隆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证据和地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3):278-282.[29]高明阳,刘晓霞,马长生.心房颤动的节律控制:如何更好地使用药物与导管消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3):207-211. [30]ASAD Z U A,YOUSIF A,KHAN M S,et al.Catheter ablationversus medical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Circulation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2019,12(9):e007414. [31]GOPINATHANNAIR R,CHEN L Y,CHUNG M K,et al.Managing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reduced ejectionfraction: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J].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21,14(6):HAE0000000000000078.[32]BENZ A P,AESCHBACHER S,KRISAI P,et al.Biomarkers ofinflammation and risk of hospitalization for heart failure in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2021,10(8):e019168.[33]BROWN E,HEERSPINK H J L,CUTHBERTSON D J,et al.SGLT2inhibitors and GLP-1receptor agonists:established and emergingindications[J].Lancet,2021,398(10296):262-276.[34]GEORGIOS C,JONATHAN G,LOPEZ CAMDEN L,et al.Artificialintelligence-electrocardiography to predict incident atrialfibrillation:a population-based study[J].Circulation Arrhythmiaand Electrophysiology,2020,13(12):e009355.(收稿日期:2022-11-15)(本文编辑邹丽)。
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2):2190-2192.[9]王兴胜,陈曦,王洪群,等.乳酸米力农微泵持续注射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病心衰的近期疗效[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21(5):296-298.[10]牛立强,张翔,牛文斐.益肺汤联合米力农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7):138-139.[11]RENAME W J,SWEDBERG K.For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European Society ofCardiology.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heart failure[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6,7(22):1527-1560.[12]刘威,刘树元,胡媛琴.米力农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右心衰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3):128-129.[13]陈小刚.比索洛尔与米力农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对比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6):72-73;76.[14]陈永,方陈,齐保龙.米力农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淮海医药,2014,32(3):215-216.[15]薛晓岩.米力农联合利尿剂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6):625-626.[16]赵立坤.米力农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6):7-8.(收稿日期:2018-08-15)(本文编辑薛妮)美托洛尔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祖德金,张兰芹摘要: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㊂两组心力衰竭用药均参照新指南,对照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口服,治疗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㊂观察并比较两组心室率㊁中医证候积分及心功能改善情况㊂结果治疗后,两组心室率㊁心功能指标㊁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㊂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能较好地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同时改善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㊂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美托洛尔;芪参益气滴丸;心室率;心功能;中医证候中图分类号:R541.6 R256.2文献标识码:B 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19.08.031心房颤动是心力衰竭病人常见的心律失常, 10%~30%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并发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并与心力衰竭互为因果,脑栓塞年发生率达16%[1]㊂心房颤动的治疗依赖于心力衰竭的有效控制,控制心房颤动是有效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㊂本研究旨在观察美托洛尔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 2016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病人60例,病程6个月至8年,其中冠心病48例,心脏瓣膜病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㊂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E-mail:99066090@ 引用信息祖德金,张兰芹.美托洛尔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17(8):1226-1228.0.05),具有可比性㊂所有病人均同意参加本研究㊂1.2病例选择1.2.1纳入标准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者;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符合气虚血瘀型;左室射血分数(LVEF)ɤ45%;年龄50~ 76岁㊂1.2.2排除标准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其他脏器功能衰竭导致心力衰竭;心脏彩超提示左房附壁血栓;静息状态心室率<80次/min和/或中度运动后心室率<110次/min;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及未控制的高血压;精神障碍或依从性不好㊂1.2.3终止标准心血管不良事件:心功能恶化,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㊁低血压持续收缩压[<100 mmHg(1mmHg=0.133kPa)];心血管终点事件: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㊂1.3方法㊃6221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A p r i l2019 V o l.17 N o.81.3.1治疗方法两组心力衰竭用药均参照新指南[1] (均不含地高辛)㊂对照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J20150044Astra Zeneca AB生产)23.75mg,每日1次口服,根据心率㊁血压及心功能情况调整用量,最大用量不超过47.5mg;治疗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国药准字Z20030139,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每袋0.5g),每次1袋,每日3次㊂两组疗程均为4周㊂观察并比较两组心室率控制㊁中医证候及心功能改善情况㊂治疗期间病人自行监测血压,每周复查心电图㊁肝肾功能,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进行6min步行试验(记录试验前后心率和步行距离)㊁心脏彩超及血清B型钠尿肽(BNP)㊂必要时监测24h动态心电图(Holter)㊂1.3.2观察指标NYHA心功能分级㊁心室率㊁LVEF㊁血清BNP㊁6min步行试验(6MWD)㊁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心电图㊁血压㊁肝肾功能;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㊂1.4评价标准1.4.1中医证候积分主症:气短/喘息㊁乏力㊁心悸[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无(0分)㊁轻度(2分)㊁中度(4分)㊁重度(6分)],次症: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㊁自汗㊁面色/口唇紫暗[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无(0分)㊁轻度(2分)㊁中度(4分)㊁重度(6分)][2]㊂1.4.2西医疗效标准显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1]㊂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恶化(例)总有效率(%)治疗组302172093.33对照组301766176.67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2.2两组治疗前后心室率㊁中医证候积分及心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表2两组治疗前后心室率㊁中医证候积分及心功能指标比较(xʃs)组别例数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分)心室率(次/min)BNP(pg/mL)6MWD(m)LVEF(%)治疗组30治疗前16.04ʃ3.75127.5ʃ21.61864.21ʃ72.12163.42ʃ57.2135.2ʃ2.1治疗后 4.47ʃ2.851)2)90.1ʃ14.31)2)346.74ʃ32.911)2)458.32ʃ34.811)2)56.7ʃ3.11)2)对照组30治疗前16.69ʃ3.89128.5ʃ17.61854.33ʃ73.64166.52ʃ52.4135.7ʃ2.3治疗后8.92ʃ2.991)113.6ʃ10.81)471.56ʃ30.621)411.32ʃ32.111)47.9ʃ2.7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2.3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均无低血压发生㊂对照组1例因心功能恶化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观察终止),1例发生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Holter提示1次,时长为1765ms),予美托洛尔缓释片减量,3d后复查Holter提示心房颤动未合并其他心律失常㊂两组均无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㊂3讨论有研究证实,心房颤动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和死亡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3]㊂因此,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病人,需积极控制心室率,同时加强心力衰竭治疗,可能提高临床疗效㊂该病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因其能较好地控制运动时心室率,也可提高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预后;建议最佳心室率控制目标为休息状态<80次/min,中度运动<110次/min[1]㊂β-受体阻滞剂一方面能降低心率,增加做功;另一方面能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肌顺应性[4]㊂崔晶等[5]研究结果显示,对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伴长RR间期持续性心房颤动病人,口服美托洛尔是安全有效的㊂治疗后病人最长RR间期延长,但程度较短,无不良临床事件发生,一定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病人获得较大益处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是对心脏具有高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其膜稳定性较弱且无内在拟交感活性,可抑制机体交感神经活性,通过控制儿茶酚胺释放对抗由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儿茶酚胺浓度过高,从而提高病人心肌电稳定性,控制心室㊃7221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年4月第17卷第8期率加快,明显延长心脏舒张期,增加心脏容量,从而降低心肌细胞耗氧量,改善心肌细胞损伤症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及预防心力衰竭的进一步发展[6]㊂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亏虚为其发病之本㊂心力衰竭病机可用 虚 瘀 水 概括,益气㊁活血㊁利水为心力衰竭的治疗大法[7]㊂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瘀㊁气阴两虚血瘀㊁阳气亏虚血瘀3种基本证型[2]㊂本研究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病人主症表现为气短/喘息㊁乏力㊁心悸,次症主要为倦怠懒言㊁活动易劳累㊁自汗㊁语声低微㊁面色/口唇紫暗㊂专家共识[7]推荐芪参益气滴丸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属气虚血瘀者㊂王栓虎等[8]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比较,西药常规治疗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可降低心力衰竭病人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且能改善心功能,增加LVEF和6MWD,试验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NYHA分级Ⅱ~Ⅳ级)病人的治疗㊂芪参益气滴丸是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采用现代制药工艺研制生产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滴丸剂型中成药,为益气活血方剂㊂其组方精炼,方中重用黄芪可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血行,具有祛瘀而不伤正优点㊂气旺可促津行,以消除痰饮㊁利尿消肿,为君药㊂丹参可活血凉血㊁宁心安神,三七可通经止痛㊁活血化瘀,二者共为臣药㊂佐以降香温通行滞㊁气香辛散㊂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益气活血㊁通络止痛㊁利水消肿之功效[9]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所含皂苷类㊁多糖类㊁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均可改善心功能和左室重构,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具有正性肌力作用[10];丹参主要成分丹参酮具有诱导分化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和凋亡,提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状态;抗急性缺氧,减轻心肌缺氧损伤,具有心肌保护作用;抗心律失常,减小心肌梗死面积等作用[11]㊂三七的活性成分三七总皂苷对实验性心律失常模型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主要机制可能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外周阻力,同时拮抗钙通道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12]㊂降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舒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抗氧化㊁抗炎㊁抗肿瘤等作用[13]㊂实验研究证实,芪参益气滴丸具有多方位㊁多靶点,调节多种生物途径的作用,已被广泛的用于临床[14]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具有口服吸收速度快㊁吸收率高特点,首过效应为25%~60%,生物利用度为40%~75%;芪参益气滴丸为丸剂,便于服用,增加病人治疗依从性㊂二者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能较好地控制心房颤动心室率,同时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2]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55(14):1258-1260.[3]艾克拜尔㊃安尼瓦尔.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1):955-957.[4]陈洁霞,唐海沁,李瑾.美托洛尔治疗中国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1):10-14. [5]崔晶,董建增,杜昕,等.美托洛尔对伴长RR间期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5):389-393.[6]黎伟强.胺碘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快心室率心房颤动临床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2):189-191.[7]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2):133-141.[8]王栓虎,毛静远,侯雅竹,等.西药常规加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468-1475.[9]黄琼,周琼.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南药学,2016,14(9):1009-1012.[10]秦春红,付业洲.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衰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9):39-40.[11]姜雪,史磊.丹参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7,36(3):166-169.[12]朴春花.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49-51.[13]杨志宏,梅超,何雪辉,等.降香化学成分㊁药理作用及药代特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1679-1683. [14]陈景瑞,魏静,朱利洁,等.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2):434-437.(收稿日期:2017-12-28)(本文编辑薛妮)㊃8221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A p r i l2019 V o l.17 N o.8。
一例心房颤动合并心衰患者的病例分析在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AF)和心力衰竭(HF)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有AF合并HF的病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病例描述:该病例为一名67岁男性患者,主诉心悸、气短已有半年,逐渐加重。
此前无明显病史,未使用任何药物。
体格检查时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心率不规则,约为160次/分钟,呼吸急促,肺部可听到湿性罗音,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
辅助检查: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心室率不规则,心电轴正常,ST段呈水平型抬高。
胸部X线透视显示心脏扩大,肺充血。
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红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正常。
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沉增快。
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T(cTnT)升高。
肾功能检查:尿素氮和肌酐浓度升高。
心功能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40%。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
针对患者的病情,采取多重治疗措施:1.针对心房颤动的治疗:-使用药物控制心房颤动,如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
-预防栓塞的发生,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2.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利尿剂:使用利尿剂以减轻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症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用于降低血管阻力和改善心功能。
-β受体阻滞剂: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控制心率和降低心肌耗氧量。
-心脏糖苷类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心脏糖苷类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
3.监测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定期进行心电图、心功能评估和实验室检查。
-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
预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来看,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预后可能较为不良。
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随访,以控制心房颤动,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
此外,患者还需定期监测心功能、心电图和实验室指标,以及处理合并症,如心律失常和血栓形成等。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包括心房颤动的控制和心力衰竭的治疗。
注射用益气复脉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苏海燕;王克隆【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益气复脉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就诊的103例CHF合并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2).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益气复脉.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末端原脑钠肽(NT-pro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两组阵发性房颤复发率、永久性房颤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6MWT、LVFS和LVEF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T-proBNP、LVEDd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房颤复发率及转为永久性房颤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益气复脉联合瑞舒伐他汀可降低CHF合并房颤患者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有效控制心室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8(015)035【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房颤;瑞舒伐他汀;注射用益气复脉【作者】苏海燕;王克隆【作者单位】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老年病科,陕西咸阳 712000;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西安 7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等心血管疾病的最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逐年增高[1]。
[CHFS2010]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抖动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
心房抖动(房颤)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丧失为特点。
心电图表现为正常P波消逝,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不等的快速震荡波或抖动波。
假如房室传导正常,常出现不规则的快速心室反应,加重心衰。
房颤能够单独出现或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出现,如心房扑动。
房颤分为以下4类:
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刻<7天,一般
<24h,多为自限性,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刻>7天的房产,一般不能自行转律。
能够是房颤的首发的表现,也能够是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的结果。
药物或/和电转复能终止房颤。
永久性房颤:即使复律治疗也不能终止房颤的发作或复律后24h内复发,或未曾复律。
初发房颤:首次发觉房颤,既往没有房颤病史,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
慢性心衰常合并持续性房颤或永久性房颤。
(二)流行病学
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峻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
国外研究显示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II—III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III—IV级20—29%,而心功能IV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标准化率为0.61%。
按此计算,我国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
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永久性房颤。
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觉,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
病40.3%、冠心病34.8 %、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
心衰合并房颤占有相当大比例,按此比例,我国目前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房颤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逐年增加,而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三)发生机制
临床观看发觉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的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且心脏射血分数的高低阻碍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表明心脏存在机械-电反馈作用。
慢性心衰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房内血流淤积,压力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房不应期缩短,传导减慢,增加触发活动。
心房纤维化,心房传导性和兴奋性不均一,增大除极和复极离散,容易产生折返。
促使房颤发生和维持。
心衰过程中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变化也在房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血管紧张素II,促进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导致缓慢传导,心房复极不均一;动物实验显示心衰还可导致离子通道重构,其中最有意
义的是Na+-Ca2+交换增加,导致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此外,L-Ca2+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s减少,都可引起心房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改变,从而诱发房颤发生。
房颤第一天就存在电重构情况,电重构使得房颤易于持续存在,并使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较难维持,即房颤致房颤作用,这种加重的过程与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关。
合并房颤的慢性心衰患者每搏量、心输出量、峰值耗氧量均较窦律时进一步下降。
房颤导致的快速、不规则心室率使心肌缺血,心肌顿抑,基质重构、心肌溶解进一步降低心肌功能,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因此,慢性心衰和房颤之间互为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四)临床症状和危害
1.临床症状
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
多数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出现和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端坐呼吸、乏力、头晕和黑矇、浮肿、咳嗽、咳痰、咳血、少尿等症状。
冠心病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
部分房颤患者也可无任何症状,仅在发生房颤严峻并发症如卒中、栓塞或严峻心力衰竭时才被发觉。
房颤患者的症状与发作时心室率、心功能、基础心脏病、房颤持续时刻以及患者感知
症状的敏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2.危害
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特不是快速性房颤,使得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功能,可使心排血量减少达25%左右,使得原已存在的心房血流淤滞更加明显,心房内压力进一步升高,心房逐渐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房辅助泵功能丧失使心室充盈减少,使心室排血量进一步减少,心功能进一步恶化,阻碍工作和生活质量。
房颤也是因心衰再次住院和死亡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房颤的心衰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房颤假如伴快速心室率时可引起心腔扩大、心功能恶化等,引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这种心动过速诱导的结构重塑可在数周至数月内发生。
在心动过速得以操纵后,原来扩大的心脏和心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
房颤更为严峻的危害是栓塞。
慢性或持续性房颤的每年脑卒中的发生率为 3.3%。
我国的两项大规模回忆性研究中,住院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分不高达24.81%和17.5%,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32.86%,与Framingham研究的结果相似。
慢性心衰合并房颤,进一步促进左心房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发生;同时房颤使左心室收缩功能进一步减退,脑血流量减低,也会促进非
栓塞性卒中的发生。
在房颤中风预防研究中,房颤病人发生中风的危险在明确心衰病人中为10.3%,在近期发生心衰病人中为17.7%,明显高于无房颤心衰患者。
五)诊断与评估
1.诊断
充分了解包括基础心脏病、心衰和房颤病史,详细进行体格检查。
需要至少一张单导心电图或Holter记录证实房颤。
特不是关于无症状或阵发性房颤,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更为重要。
一旦明确房颤诊断,应查找与房颤有关的心脏和心脏以外因素,是否存在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等心脏病和甲状腺疾病。
进行X线胸片、心脏彩超检查,明确心脏大小、结构和功能。
2.评估
对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评估包括房颤类型、持续时刻、心室率、有无长间歇、对血流淌力学阻碍,是否有明确缘故,既往诊治情况,基础心脏病和心衰的分期分级。
所有患者需要同意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房和左室内径以及室壁厚度,评估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明确有无心腔内血栓,指导抗心律失常和抗凝治疗方案。
(六)治疗
1.一般原则
查找和祛除各种引起心律失常的缘故,重视病因治疗,如治疗差不多疾病、操纵心衰、改善心功能。
如无禁忌症,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纠正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
注意寻求和纠正心衰的可能诱发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钾)、心肌缺血、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
合理应用利尿剂、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心衰症状。
2.操纵节律
节律操纵也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理论上讲,节律操纵优于室率操纵。
尽管大多数研究显示节律操纵在改善生存率方面并不优于室率操纵,但节律操纵可恢复房室同步,提高心衰患者射血分数、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并可能逆转房颤所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和改善心功能。
小样本研究显示节律操纵可改善左室功能,并有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提示节律操纵潜在的可能获益。
假如患者症状明显,基础心脏病较轻,左房扩大不显著,房颤持续时刻相对较短,可能转律和窦律维持成功率较高,应至少给予一次转律机会。
目前转律方法有以下三种:药物转律;电复律;导管消融。
慢性心衰多合并持续性房颤,转律后在一定时刻口服药物可提高窦律维持成功率。
(1)药物转律和维持窦律
关于持续时刻短于7天房颤患者,应用药物转律效果最佳。
对心功能相对稳定的房颤患者,可首先选择药物复律。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对房颤转律有效,但CAST研究显示可增加死亡率,故已不用于转律治疗。
钙离子拮抗剂因其负性肌力作用也不适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的转律治疗。
多个临床研究(RACE,CHF-STAT研究)显示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应用胺碘酮转律和维持窦律安全有效。
新一代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决奈达隆转复房颤成功率较高,但ANDROMEDA研究显示NYHA II—IV级的慢性心衰患者应用决奈达隆会增加因心衰恶化住院率和死亡率。
因此不推举用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
索他洛尔可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不宜用于心衰患者治疗。
多菲利特虽可有效转复心衰患者房颤,但可增加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风险。
故不再推举多菲利特转律和维持窦律治疗。
因此,关于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转律和维持窦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