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3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湖心亭看雪》一、导入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㈠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㈡三痴解意“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部编】【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相关知识;2.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研究《庭中有奇树》1.《古诗十九首》得名古诗十九首》诞生于东汉末年,原本不是一人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3.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传入4.诵读庭中有奇树。
珍贵花繁。
庭中有一棵奇特的树,绿叶茂盛,花朵繁华。
女主人攀折下最好看的一朵花,要把它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但是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5.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2023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一学习目标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
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
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2生词注解(1)通假字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
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
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
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
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3作者名片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二、介绍作者作品多媒体课件展示:郦道元画像及生平介
绍。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
料介绍作者
培养学生搜集
资料的能力,提
高语言表达力
三、
检查
预习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音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4、学生相互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
音.掌握字音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
具书,疏通文意
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
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学生相互质疑。
落实字词,理解
文意。
夯实基础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
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三基础知识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
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
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
完成课后表格.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阅读技巧大揭秘阅读技巧大揭秘阅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掌握好阅读技巧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在八年级阶段,语文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阅读技巧。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阐述。
一、阅读前技巧1.阅读前预测在进行阅读之前,可以通过预测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预测可以根据文章的标题、插图、段落标题等进行,这样能够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2.快速浏览阅读之前快速浏览文章,抓住文章的主题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3.词汇准备在阅读前,可以通过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主题来准备相关的词汇,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阅读中技巧1.关键词标记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关键词标记来快速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例如:圈出生僻词、关键句子等等。
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
2.段落归纳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每段的大致内容进行归纳,了解每段的意义及其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3.语调变化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语调变化进行关注,例如:通过观察作者的语气,来了解他对某一事件的态度,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阅读后技巧1.复述概括阅读后,可以通过复述概括来进行阅读的总结,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
2.问题提出在阅读后,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文中提到的某一事件发生时间,为什么会这样等等。
3.交流分享在阅读后,可以通过交流分享的方式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与同学讨论文章的主题、重点等等,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共同合作学习。
在八年级语文上的教学中,阅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掌握以上阅读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掌握重点,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年级语⽂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教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法。
2.制订阅读任务和⽬标。
3.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物形象。
4.活动展⽰,撰写读书报告。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法。
2.初步了解书中历史事件和⼈物形象。
3.规划制订阅读任务和⽬标。
【教学过程】⼀、导⼊新课有这样⼀个外国⼈,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的笔记本,拍了30卷胶卷,第⼀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上⾰命之路,使加拿⼤的⽩求恩医⽣毅然奔赴抗⽇前线。
这个外国⼈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就⼀起⾛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纪实作品的⽅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的简单介绍,激发学⽣阅读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学⽣快速进⼊学习和阅读状态。
⼆、了解作者,⾛进作品1.解题1927年8⽉1⽇南昌起义,中国⼯农⾰命军成⽴(翌年改名中国⼯农红军),其红⾊军旗上印有⼀枚嵌有镰⼑和锤⼦的⽩⾊五⾓星,红军的帽⼦上带有⼀枚红⾊的五⾓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1937年10⽉,英国出版斯诺的英⽂初版《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2⽉,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个中⽂译本在上海问世。
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便,译本曾易名为《西⾏漫记》。
2.了解作者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1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出示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
3.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
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作者链接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
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文体链接一、什么是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1.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
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1)前后左右、(2)上下高低、(3)东西南北、(4)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1)因果关系、(2)层递关系、(3)主次关系、(4)总分关系、(5)并列关系等。
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
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定义作用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
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
通过具体事例,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据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作比较选择有内部或外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打比方运用比喻,增强被说明事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更能吸引读者。
此外,还有引资料、摹状貌、列图表、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字词积累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弧(hú)形拱(gǒng)桥洨(xiáo)河陡(dǒu)坡和谐(xié)饮涧(jiàn)桥墩(dūn)郦(lì)道元张鷟(zhuó)匀称(yún chèn)惟妙惟肖(xiào)巧妙绝伦:形容非常灵巧,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
伦:同类、同等。
就地取材:就在原地选用需要的材料。
推崇:十分重视,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崇,尊重。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雕刻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石拱桥有什么特征?2.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特征?3.作者又是怎样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还有其他说明顺序吗?【交流点拨】1.桥洞为弧形、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美观、分布广、许多惊人的杰作。
3.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的例子使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说服力。
4.(1)逻辑顺序,从一般到特殊,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2)时间顺序: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长虹大桥:建成于1961年。
(3)第九段写到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其次”“再次”——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文本研读1.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点?2.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3.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交流点拨】1.异同赵州桥卢沟桥同历史悠久1300多年800多年结构坚固保持雄姿极少出事形式优美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独一无二,美丽的奇观异建造奇特拱肩加拱联拱石桥历史意义世界著名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反帝斗争纪念意义2.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
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特征的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这种说明事物的方法称为举例子。
)3.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拓展延伸赵州桥、卢沟桥图片欣赏。
当堂训练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二课时出示目标1.学习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预习导学复习导入1.本文文体是说明文,作者茅以升。
2.本文先总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接着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说明,然后介绍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和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这是运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合作探究(一)探究说明方法说说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
4.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交流点拨】1.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的特点。
2.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特点。
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河堤与卢沟桥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4.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地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
2.请在文中再找找,还有没有类似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二)探究说明语言1.说说下列划线词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交流点拨】(1)为了准确地说明情况,没有绝对地说是“最早”出现。
这样表达,程度较轻。
(2)“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表示根据现有材料推测,这样说防止了绝对化,语言严密。
(3)“几乎”只是强调石拱桥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存在没有石拱桥的地方。
(4)“左右”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定。
(5)“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去掉“不但”“而且”可以吗?或把“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次序颠倒一下可以吗?【交流点拨】不可。
这两个词表示递进关系,去掉就成了并列关系。
不可颠倒。
形式优美,是初步的直观印象;结构坚固,是进一步的理性认识。
3.下列关于表述赵州桥的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正确吗?(D)A.大拱的两边有两个小拱。
B.大拱的上面有两个小拱。
C.大拱的两边的上面有两个小拱。
D.大拱的两边的上面各有两个小拱。
拓展延伸1.口头作文:要求:根据学到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和自己仔细观察,以“笔”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地的桥梁,简单记下观察到的各桥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当堂训练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12*桥之美出示目标1.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
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
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作者链接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字词积累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纤(xiān)细着(zhuó)重驻(zhù)足脂(zhī)粉颐(yí)和园前瞻(zhān)后顾煞(shà)风景矛盾(máo dùn)赡(shàn)养煎熬(áo)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看图片听范读,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2.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桥,判断在作者眼中哪些桥是美的?【交流点拨】小桥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仿造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文本探究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作上记号。
小组交流,准备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话。
示例:桥之美,美在它具绘画的形式美。
如“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交流点拨】1.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2.桥之美,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3.桥之美,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4.桥之美,美在风雨桥形式独特。
5.桥之美,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6.桥之美,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中国石拱桥》《桥之美》内容介绍石拱桥的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