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04
- 格式:pdf
- 大小:100.95 KB
- 文档页数:2
4.有关悬架的分析及讨论(1)悬架功能与基本组成;悬架功能悬架是汽车的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
基本组成典型的悬架结构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以及减震器等组成,个别结构则还有缓冲块、横向稳定杆等。
弹性元件又有钢板弹簧、空气弹簧、螺旋弹簧以及扭杆弹簧等形式,而现代轿车悬架多采用螺旋弹簧和扭杆弹簧,个别高级轿车则使用空气弹簧。
(2)主动悬架、半主动悬架控制原理;汽车的主动悬架系统是在普通悬架系统中附加一个可以控制阻尼作用力的装置,由执行机构、测量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能源系统四部分组成。
主动悬架能够根据汽车的运动状态和路面状况,适时地调节悬架的刚度和阻尼,使悬架系统处于最佳减振状态,使车辆在各种路面状况下都会有良好的舒适性。
主动悬架的关键部位是其执行机构,也就是可以调节的悬架阻尼系统。
当汽车载荷、行驶速度、路面状况等行驶条件发生变化时,主动悬挂系统能自动调整悬挂刚度(包括整体调整和各轮单独调整),从而同时满足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等各方面的要求。
半主动悬挂可视为由可变特性的弹簧和减振器组成的悬挂系统,虽然它不能随外界的输入进行最优控制和调节,但它可按存贮在计算机内部的各种条件下弹簧和减振器的优化参数指令来调节弹簧的刚度和减振器的阻尼状态。
半主动悬挂又称无源主动悬挂,因为它没有一个动力源为悬挂系统提供连续的能量输入,所以在半主动悬挂系统中改变弹簧刚度要比改变阻尼状态困难得多,因此在半主动悬挂系统中以可变阻尼悬挂系统最为常见(3)对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的理解及其相关思考。
其优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悬挂刚度可以设计得很小,使车身具有较低的自然振动频率,以保证正常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
汽车转向等情况下的车身侧倾,制动、加速等情况下的纵向摆动等问题,由主动悬挂系统通过调整有关车轮悬挂的刚度予以解决。
车理论记忆知识点一、概念解释 1汽车使用性能汽车应该有高运输生产率、低运输成本、安全可靠和舒适方便的工作条件。
汽车为了适应这种工作条件,而发挥最大工作效益的能力叫做汽车的使用性能。
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通常有:汽车动力性、汽车燃料经济性能、汽车制动性、汽车操纵稳定性、汽车平顺性和汽车通过性能。
2 滚动阻力系数滚动阻力系数可视为车轮在一定条件下滚动时所需的推力与车轮负荷之比,或单位汽车重力所需之推力。
也就是说,滚动阻力等于汽车滚动阻力系数与车轮负荷的乘积,即r T fW F ff ==。
其中:f 是滚动阻力系数,fF 是滚动阻力,W 是车轮负荷,r 是车轮滚动半径,fT 地面对车轮的滚动阻力偶矩。
3 驱动力与(车轮)制动力汽车驱动力tF 是发动机曲轴输出转矩经离合器、变速器(包括分动器)、传动轴、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及轮边减速器)传递至车轮作用于路面的力0F ,而由路面产生作用于车轮圆周上切向反作用力tF 。
习惯将t F 称为汽车驱动力。
如果忽略轮胎和地面的变形,则rT F tt =,Tg tq ti i T T η0=。
式中,t T 为传输至驱动轮圆周的转矩;r 为车轮半径;tqT 为汽车发动机输出转矩;g i为变速器传动比;0i 主减速器传动比;T η为汽车传动系机械效率。
制动力习惯上是指汽车制动时地面作用于车轮上的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bF 。
制动器制动力μF 等于为了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而在轮胎轮缘作用的力rT F /μμ=。
式中:μT是车轮制动器摩擦副的摩擦力矩。
从力矩平衡可得地面制动力bF 为ϕμ≤F r T F b /=。
地面制动力bF 是使汽车减速的外力。
它不但与制动器制动力μF 有关,而且还受地面附着力ϕF 的制约。
4 汽车驱动与附着条件汽车动力性分析是从汽车最大发挥其驱动能力出发,要求汽车有足够的驱动力,以便汽车能够充分地加速、爬坡和实现最高车速。
实际上,轮胎传递的轮缘切向力受到接触面的制约。
一. 名词解释01.附着椭圆9865 汽车运动时,在轮胎上常同时作用有侧向力与切向力。
一定侧偏角下,驱动力增加时,侧偏力逐渐有所减小,这是由于轮胎侧向弹性有所改变。
当驱动力相当大时,侧偏力显著下降,因为此时接近附着极限,切向力已耗去大部分附着力,而侧向能利用的附着力很少。
作用有制动力时,侧偏力也有相似的变化。
驱动力或制动力在不同侧偏角条件下的曲线包络线接近于椭圆,称为附着椭圆。
它确定了在一定附着条件下切向力与侧偏力合力的极限值. P14002.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9865汽车等速行驶时,在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稳态响应就是等速圆周行驶。
常用稳态横摆角速度与前轮转角之比来评价稳态响应. 该比值称为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或转向灵敏度。
它是描述汽车操纵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其中K 为稳定性因数。
P14703.侧向力系数ϕl9765侧向力与垂直载荷之比称为侧向力系数ϕl.滑动率越低,同一侧偏角条件下的侧向力系数越大,即轮胎保持转向、防止侧滑的能力越大。
所以,制动时若能使滑动率保持在较低值(s≈15% ),汽车便可获得较大的制动力系数与较高的侧向力系数,兼具良好的制动性与侧向稳定性。
P9304.侧偏力和轮胎的侧偏现象987侧偏力: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的侧向倾斜、侧向风或曲线行驶时的离心力等的作用,车轮中心沿轮胎坐标系Y轴方向有侧向力F Y,相应地在地面上产生地面侧向反作用力F Y,F Y即侧偏力。
侧偏现象:当车轮有侧向弹性时,即使地面侧向反作用力F Y 没有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也将偏离车轮平面cc,这就是轮胎的侧偏现象。
P13605.发动机的使用外特性曲线985 若将发动机的功率P e,转矩T tq以及燃油消耗率b与发动机曲轴转速n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曲线表示,则此曲线称为发动机特性曲线.带上全部附件设备时的发动机特性曲线称为发动机的使用外特性曲线.。
P406.附着率Cϕ875 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附着系数。
汽车理论(第五版)名词解释汇总1、等速百公里油耗:汽车在一定的载荷下,以最高档位在水平良好路面等速行驶100KM所消耗燃油量。
2、滑水现象:在某一车速下,在胎面下的动水压力的升力等于垂直载荷,轮胎将完全漂浮于水面上与路面毫无接触3、驱动力F t:发动机产生的转矩经传动系传到驱动轮,产生驱动力矩T t,驱动轮在T t的作用下给地面作用一圆周力F0,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 t即为驱动力。
4、汽车的动力性: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5、发动机的转速特性:发动机的转速特性,即Pe、Ttq、b=f(n)关系曲线。
P36、使用外特性曲线:带上全部附件设备时的发动机特性曲线,称为使用外特性曲线。
7、自由半径:车轮处于无载时的半径。
8、静力半径r s:汽车静止时,车轮中心至轮胎与道路接触面间的距离。
9、滚动半径r r:车轮几何中心到速度瞬心的距离。
10、驱动力图:P711、轮胎的迟滞损失:轮胎在加载变形时所消耗的能量在卸载恢复时不能完全收回,一部分能量消耗在轮胎内部摩擦损失上,产生热量,这种损失称为轮胎的迟滞损失。
12、驻波现象:在高速行驶时,轮胎离开地面后因变形所产生的扭曲并不立即恢复,其残余变形形成了一种波,这就是驻波。
此时轮胎周缘不再是圆形,而呈明显的波浪形。
轮胎刚离开地面时波的振幅最大,它按指数规律沿轮胎圆周衰减。
13、空气阻力: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的分力称为空气阻力。
14、压力阻力:作用在汽车外形表面上的法向压力的合力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
15、内循环阻力:满足冷却、通风等需要,使空气流经车体内部时构成的阻力。
16、诱导阻力:空气升力在水平方向的投影。
17、空气升力:由于流经车顶的气流速度大于流经车底的气流速度,使得车底的空气压力大于车顶,从而空气作用在车身上的垂直方向的压力形成压差,这就是空气升力。
18、摩擦阻力:由于空气粘性作用在车身表面产生的切向力的合力在行驶方向的分力。
汽车理论名词解释1.汽车使用性能:2.汽车的动力性及评价指标:2.驱动力:3.最高车速:4.发动机的转速特性曲线:5.发动机外特性曲线:6.使用外特性曲线:7.自由半径:8.汽车的上坡能力:9.静力半径:10驱动力图:11.汽车驱动与附着条件:12.弹性物质的迟滞损失:13.滚动阻力系数:14.驱动力系数:15空气阻力:16.滚动阻力17坡道阻力:18道路阻力:19加速阻力:20.汽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21.汽车的爬坡能力:22.动力特性图:23.附着力:24.附着系数:25.静态轴荷的法向反作用力:22动态分量:26.附着率:27.汽车功率平衡图:28后备功率:29汽车的燃油经济性:30.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31.负荷率:32汽车比功率:33.最小燃油消耗率:34.最小转动比:35最大转动比:36.传动系总转动比:37.汽车的制动性:38.制动效能:39.制动效能的恒定性:40.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41.地面制动力:42:制动器制动力:43.制动力系数:44.抗热衰退性:45.侧向力系数:46.制动距离:47.制动减速度:48.水衰退性:49制动跑偏:50.制动侧滑:51.前轮失去转向能力:52.滑动率:53.航向角:54.Ι曲线:55.β曲线:56.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57.同步附着系数:58.f线组:59.r线组:60.制动效率:61.利用附着系数:62.汽车的操纵稳定性:63.汽车(转向特性)的稳态响应:64.角输入:65.力输入:66.回正性:67.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68.典型行驶工况性能:69.极限行驶性能:70.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稳态响应:71.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瞬态响应:72.客观评价法:73.主观评价法:74.中性转向:75.不足转向76.特征车速79.临界车速80.侧偏角81.外倾角82.侧偏力83.附着椭圆84.侧偏现象85.侧偏刚度86.高宽比87.回正力矩88.外倾侧向角89.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90.反应时间91.峰值反应时间92.转向灵敏度94.侧倾中心95.悬架的侧倾角刚度96.悬架的线刚度97.车厢的侧倾角98.侧倾转向99.等效弹簧100.不足侧倾转向103.变形转向角104.不足变形转向角105.过多变形转向角106.侧向力变形转向系数107.汽车的平顺性108.汽车的通过性109.汽车的通过性的几何参数110.牵引效率111.牵引系数112.燃油利用指数113.间隙失效114.顶起失效115.触头失效116.最小离地间隙117.纵向通过角118.接近角119.离去角120.最小转弯直径121.中性转向点121.静态储备系数S.M.:122.悬挂质量分配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