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格式:ppt
- 大小:5.31 MB
- 文档页数:50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概念: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药物及不明原因引起骨髓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以致红髓被脂肪髓代替、血中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由于骨髓受抑制,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功能异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
体现在各个病例的症状不完全相同,有的病例以贫血症状为主,有的则以出血和感染为突出表现。
根据起病缓急、病情严重程度,进展情况不同,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分为两个类型,即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基本特点是起病急,病情进展快,贫血较重,病人出现皮肤苍白、明显乏力、头晕、心悸、气短,呈进行性加剧。
出血倾向重,可出现全身各部位广泛出血,表现为皮肤紫癜或大片淤斑,口腔黏膜血泡,齿龈、鼻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如便血、呕血、血尿、女病人月经量增多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头痛、颈项强直、视物模糊、双侧瞳孔不等大、意识改变等颅内出血表现,常可危及生命。
病人易合并感染症状,出现持续高热,感染部位以咽部、肺部、肛周及泌尿道感染较为多见,常合并有败血症。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见,感染不易控制,且往往与出血互为因果,并加重贫血,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基本特点是起病和进展均较缓慢,常见病人诉头晕、疲乏、心悸、气短,以活动后明显。
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和淤斑,可见口鼻腔少量出血,内脏出血较少见。
约半数病人出现发热,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感染易控制。
浅表淋巴结、肝、脾一般无肿大。
三、ATG的药理作用:AT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产生免疫抑制的基本原理是作用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衰竭,ATG在衰竭T细胞作用的基础上,可激发其它引起免疫抑制活性的淋巴细胞功能。
四、ATG的副作用:ATG治疗最初几天,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发热、寒颤、多形性皮疹、低血压/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可引起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出血加重、血小板输注需求量增加;较少见的副作用包括: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溶血、心律失常及癫痫发作;如果ATG经周围静脉输注,可发生静脉炎;治疗后7~10天约60%患者可发生血清病,其常见症状有:反复发热、皮疹、胃肠道症状、肌痛、关节痛及蛋白尿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血清病发病率取决于ATG 类型、剂量及疗程;肝肾毒性极少见。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疗指南【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原因)、多种发病机制引起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严重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极度增生不良,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
临床上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两种类型,二者的发病机制、免疫功能、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均有不同。
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必须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急性造血停滞、低增生型白血病和低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临床表现】1.贫血头昏、眼花、乏力、面色苍白和心悸等。
2.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妇女常有月经过多。
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
3.感染常见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严重时可有败血症。
4.肝、脾、淋巴结一般不肿大。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贫血。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出血和感染。
2.实验室检查(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骨髓象:骨髓涂片检杳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
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骨髓活检见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和浆细胞增多,骨髓间质水肿和出血。
3.必须除外可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低增生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和癌肿骨髓转移等。
4.分型诊断(1)再生障碍性贫血:1)发病慢,以贫血症状为主,感染及出血均相对较轻。
2)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
3)骨髓象:骨髓三系细胞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网织红细胞少于1%,绝对值少于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少于0.5×109/L;血小板少于20×109/L。
什么是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如何治
疗?
关于《什么是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如何治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造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多样发病原因造成的骨髓造血作用衰退,最普遍的病发原因便是造血干细胞总数降低或是造血机能的缺点,进而引起人体的免疫抗体反映。
那麼什么叫再造障碍性贫血呢?
再造障碍性贫血
1、亚急性再障
亚急性再障的特性为发病急,进度快速,现病史短,病发前期贫血常不显著,但伴随着现病史进度,贫血特发性加剧,多有显著困乏,头昏,心悸等病症,虽经很多静脉注射贫血也无法改进,流血和感染常以发病时的临床症状。
2、漫性再障
漫性再障的特性为发病缓,现病史进度比较慢,现病史较长,贫血为先起和具体表现,静脉注射可改进困乏,头昏,心悸等贫血的症状,流血一般比较轻,多见皮肤,粘膜等表皮流血,浅层流血甚罕见,现病史中会有轻微感染,发热,以呼吸系统感染多见,容易获得控制;如感染重并持续高烧,通常造成骨髓衰退加剧而变化为重型再障。
再造障碍性贫血的医治通常依据病况及发病原因来制订
1、滴注医治:再障病人滴注血细胞和血小板针对保持血细胞计数是必不可少的。
静脉注射医治以做到改进病人贫血的症状,减轻氧气不足情况为总体目标,不需要务必将血红蛋白浓度水准修复到标准值,应防止长期性静脉注射,防止产生静脉注射病症。
2、免疫抑制医治:常见来治疗再障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抗胸腺体细胞血蛋白和抗网织红细胞血蛋白。
3、骨髓移植:自打有效骨髓移植痊愈了再障病人的实例后,骨髓移植治疗再障已变成世界各国移殖管理中心的一个关键课题研究,现有很多的科学研究結果汇报。
近些年用细胞因子鼓励后收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替代骨髓移植的汇报慢慢增加,有替代骨髓移植发展趋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语: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出现了这种疾病之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听取医生的治疗意见,保证自己的心情不要被这个疾病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出现了这种疾病之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听取医生的治疗意见,保证自己的心情不要被这个疾病所困扰,一定要积极乐观,这类疾病是可以治疗的,所以事不用太担心了,其中它的主要症状就是头晕目眩,所以在出现了这类情况之后还是建议要第一时间去医院的,下面我来介绍一下造成这类疾病的主要原因.
约半数以上患者无明确病因可寻,称为原发性再障。
以下所述为继发性再障的可能病因。
(一)化学因素包括药物和化学物质,其中高度相关的有苯及其衍生物和各种抗肿瘤药物。
国内以往氯(合)霉素所致再障的报道较多,近年随着该类抗生素应用的减少,其在再障发病中的意义已不突出。
相反,接触苯及其相关制剂引起的再障仍屡有发生,应予重视。
化学物质引发的骨髓增生不良有的与剂量有关,有的与个体敏感性相关。
(二)物理因素γ射线和X射线等高能射线产生的离子辐射能造成组织细胞损伤,阻止DNA复制。
骨髓是放射敏感组织,其抑制程度与放射呈剂量依赖性效应。
全身放射1~2.5Gy剂量可造成骨髓增生不良,4.5Gy半数受照者死亡,10Gy全部死亡。
(三)生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表明,再障发病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其中以病毒性肝炎为重要。
肝炎相关性再障多继发于乙型或丙型肝炎,机制可能与病毒抑制造血细胞或免疫因素有关。
患者多为男性青年患者,在恢复期发病,预后较差。
其他可疑相关病毒尚。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一、发病原因再障病因分类见表1。
约50%~75%的病例原因不明为特发性,而继发性主要与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感染及放射线有关。
现择要分述于下:1.药物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
药物性再障有两种类型:①和剂量有关,系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种抗肿瘤药。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如阿糖胞苷和甲氨蝶呤等主要作用于容易分裂的较成熟的多能干细胞,因此发生全血细胞减少时,骨髓仍保留一定量的多能干细胞,停药后再障可以恢复;白消安和亚硝脲类不仅作用于进入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并且也作用于非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因此常导致长期骨髓抑制难以恢复。
此外,苯妥英钠、吩噻嗪、硫尿嘧啶及氯霉素等也可以引起与剂量有关的骨髓抑制。
②和剂量关系不大,仅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多系药物的过敏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
这类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氯(合)霉素、有机砷、阿的平、三甲双酮、保泰松、金制剂、氨基比林、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磺胺、甲砜霉素、卡比马唑(甲亢平)、甲巯咪唑(他巴唑)、氯磺丙脲等。
药物性再障最常见是由氯霉素引起的。
据国内调查,半年内有服用氯霉素者发生再障的危险性为对照组的33倍,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氯霉素可发生上述二种类型的药物性再障,氯(合)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一个硝基苯环,其骨髓毒性作用与亚硝基-氯霉素有关,它可抑制骨髓细胞内线粒体DNA聚合酶,导致DNA及蛋白质合成减少,也可抑制血红素的合成,幼红细胞浆内可出现空泡及铁粒幼细胞增多。
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一旦药物停用,血象即恢复。
氯霉素也可引起和剂量关系不大的过敏反应,引起骨髓抑制多发生于服用氯霉素后数周或数月,也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
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自身免疫直接抑制造血干细胞或直接损伤干细胞的染色体所致。
再生障碍性贫血名词解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贫,是一种由
于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丧失或异常而导致的一类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该疾病常见于儿童及青年人群,对生命威胁较大。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特征是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免疫介导的骨髓破坏、造血干细胞缺失以及干细胞增殖受抑制等因素有关。
红细胞减少是再障贫的主要表现,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气短、心悸等。
白细胞减少可导致患者容易感染,而血小板减少则影响了止血和凝血功能,使患者易出现出血倾向。
再障贫的确诊依赖于骨髓活检,通过观察骨髓中造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确定造血功能异常的程度和类型。
同时,血液学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常用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
治疗再障贫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常用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和生长因子等,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促进造血细胞增殖来改善病情。
支持性治疗主要包括输血和转化治疗,如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通过替换受损的造血系统,以恢复正常造血能力。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年人。
其主要特征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症状。
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导语:一般出现了这种再生性障碍性的贫血症状之后是要特别的小心的,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去做一个全面的检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定要对症治疗这
一般出现了这种再生性障碍性的贫血症状之后是要特别的小心的,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去做一个全面的检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定要对症治疗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出现了贫血症状的时候一般都是会出现这种头晕的情况的,所以是要小心的,出现了头晕的症状了之后还是建议去医院好好的检查一下的,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再障患者的致病因素
1、射线
各种电离照射、X射线、γ射线、放射性同位素进入细胞,将会影响有重要生物作用的大分子,破坏DNA和蛋白质,所有细胞都可能被电离辐射破坏。
骨髓细胞中红细胞系最为敏感,其次是粒细胞,再次为巨核细胞系。
2、药物及化学物质
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因素之一,但药物诱发再障的真正发病率暂时难以确定。
药物与再障的关系报道最多的是氯霉素,其次是保泰松。
3、病毒感染
各种类型的肝炎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登革热病毒,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等,均有损害骨髓造血,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造血受抑的报道。
4、严重营养不良
神经性厌食或是长时间饥饿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有关,多
生活常识分享。
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他原因不明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损伤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症。
临床主要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
病机有三方面:造血干细胞的异常,造血微环境的损伤和免疫调节异常。
主要的病理改变为:骨髓造血细胞减少,由脂肪组织代替,脂肪组织中有散在的增生灶,其中有浆细胞、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和少量造血细胞。
临床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两型,患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属于中医的“血虚”、“虚劳”、“血证”等范畴,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与运化,和心、肝肺、脾、肾诸脏皆有关系,其中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肾主骨生髓,髓生血,肾虚则精亏血少,是再障的主要发病机理,故治疗主要从肾入手。
同时久病多瘀,故在治疗上慢性再障多以补肾填精为要点,兼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急性再障急性期多以急劳髓枯温热型做为辨证要点,治疗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病情稳定后,治疗同慢性再障。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长、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近年来众多医家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多方面对再障的治疗进行了探讨,现将其临床进展介绍如下。
一、西医西药1.李光耀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环抱霉素A(CSA)是一有效的免疫抑制剂,近年来李氏用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简称重型再障),取得较好疗效。
李氏等把15例随机分为2组,CSA 组7例,对照组8例。
CsA组:CsA 4~10 mg/(kg·d),口服×3个月,减少量后维持治疗1~3个月。
个别病例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升白能(GM-CSF)、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基本方案是SSL方案,即康力龙6 mg/d,分3次口服,左旋咪75mg/d,分3次口服,每周第1,2,3d用,一叶秋碱16mg/d,1次/d,肌肉注射。
SSL方案至少持续治疗3个月。
用于全部病例。
疗效CSA组7例,基本治愈2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1.4%。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名词解释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系统疾病,其特点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不足。
这种疾病通常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使患者的造血功能受到损害。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后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通常发生在婴儿和儿童时期。
此类型患者在出生时就存在造血功能障碍,并且可能会伴随其他先天性缺陷。
后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感染、药物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常见的后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因包括药物毒性、放射线暴露、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取决于血细胞生成的不足程度。
常见症状包括疲劳、乏力、皮肤苍白、瘀斑和出血。
由于血小板生成不足,患者容易出现瘀伤和鼻血。
由于红细胞生成不足,患者常常出现贫血症状,如气促和心悸。
由于白细胞生成不足,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减弱,导致易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通常通过骨髓穿刺和血液检测来确定。
骨髓穿刺是通过取得骨髓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造血功能是否受损。
血液检测可以测量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转化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通过给予患者免疫抑制剂来减轻免疫系统攻击造血干细胞的程度,从而促进骨髓的再生。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取代受损的造血干细胞。
转化治疗是利用药物或放射线来摧毁患者的骨髓细胞,并在重新建立造血功能之前提供支持性治疗。
尽管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愈并不容易。
成功治疗的关键是及早诊断和治疗,以及对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护理。
患者通常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并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联系,以监测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导致血液中血细胞生成不足。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引发的造血障碍疾病,该病会导致红骨髓的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
而目前国际通用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如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1、患者的全血细胞数目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
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2、患者通常没有出现肝、脾肿大。
3、患者的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应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
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
对于长期服用激素药或输血的患者,可服用康髓诺汤药激活骨髓干细胞造血功能,逐渐摆脱激素和输血依赖,一般5 个周期左右即可完全康复。
4、可以排除患者存在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一般的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诊断标准:1、患者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X109/L。
2、患者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0。
5X109/L。
3、患者血液血小板<20X109/ L。
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
非重型再障指达不到重型再障诊断标准的再障。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急,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严重感染和出血。
只要患者的血象具备以上三项中的任意两项,就要及时进行治疗,切不可耽误。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如何治疗?
导语: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就是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者造血功能的缺陷,从而引发身体的免疫抗体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就是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者造血功能的缺陷,从而引发身体的免疫抗体反应。
那么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呢?
再生障碍性贫血
1、急性再障急性再障的特点为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发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进展,贫血进行性加重,多有明显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虽经大量输血贫血也难以改善,出血和感染常为起病时的主要症状。
2、慢性再障慢性再障的特点为起病缓,病程进展较慢,病程较长,贫血为首起和主要表现,输血可改善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出血一般较轻,多为皮肤,黏膜等体表出血,深部出血甚少见,病程中可有轻度感染,发热,以呼吸道感染多见,较易得到控制;如感染重并持续高热,往往导致骨髓衰竭加重而转变为重型再障。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往往根据病情及病因来制定
1、输注治疗:再障患者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对于维持血细胞计数是必需的。
输血治疗以达到改善患者贫血症状,缓解缺氧状态为目标,不需要必须将血红蛋白水平恢复到正常值,应避免长期输血,避免发生输血性疾病。
2、免疫抑制治疗:常用来治疗再障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3、骨髓移植:自从有用骨髓移植治愈了再障患者的案例后,骨髓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的损伤,红骨髓被脂肪所替代,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再障又名“不增生性贫血”、“低增生性贫血”、“再生不能性贫血”、“再生低下性贫血”、“骨髓功能衰竭症”等。
根据我国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其中急性再障0.14 /10万人口,慢性再障为0.60/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慢性再障在老年期增高;北方的发病率略高于南方;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统计性别比例均是男性多,而欧美国家男女相仿,瑞典1.3/10万人。
近年来,随着对再障认识的逐步深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对再障的治疗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再障多属中医学中“虚劳”、“血枯”、“血证”、“温毒”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再障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获得性居绝大多数,先天性再障甚罕见。
1.病因 下列因素可能导致获得性再障的发生:①化学因素(包括化学药品和化学物品):导致再障的化学药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剂量有关,如抗肿瘤药,接受了足够剂量,一般人都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本病的发生;另一类与其剂量关系不大,而与个体敏感性有关。
据有关资料表明,此类药物超过50种之多,如氯霉素是最常见的一种,对极少数可造成不可逆的骨髓再生障碍,与剂量及服药时间无关,主要是个体敏感性所致,是由于氯霉素影响了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所造成的。
虽然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很高,约为80%,应高度警惕,②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超过一定剂量时,将直接损伤多能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
如强直性脊柱炎放疗后再障发生率比对照组高40倍。
③生物因素:包括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寄生虫(血吸虫、钩虫等)。
④其他方面:如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慢性肾炎、腺垂体功能减退、某些恶性肿瘤、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 aplastic anemia,AA),是一组由某种或复合因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也是血液病患者死亡最多见的疾病。
再障患者由于全血细胞减少,因而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根据临床症状的性质和程度,结合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改变,将再障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根据病情的轻重,将其归属于中医“虚劳”、“血劳”、“血证”等范畴。
二、诊断标准(一)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需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增加);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5、一般来说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二)根据上述标准诊断为再障后,再进一步分析为急性再障还是慢性再障1、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I型)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需具备下列诸项中之两项:①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
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③血小板<20×109/L。
(3)骨髓象: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如增生活跃有淋巴细胞增多;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
2、慢性再障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2)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为高。
(3)骨髓象:①3系或2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有晚幼红(炭核)比例升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