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86.06 KB
- 文档页数:2
史地融合视角下的初中地理家国情怀内容挖掘及培养路径探索作者:孙浩畅户清丽韩旭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07期摘要:家国情怀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地理与历史学科融合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与深厚的实践基础,在史地融合中培育家国情怀体现了学科的价值追求。
本文立足家国情怀的内涵解读,从时空综合尺度挖掘初中地理、历史知识与家国情怀的融合点,并从横向、纵向维度提出相应的培养路径,即通过提升课堂教学、利用校本课程、开展研学旅行横向拓宽家国情怀培育渠道,纵向通过认知教育、情感内化、意志塑造和行为实践纵向深化家国情怀育人价值。
关键词:史地融合;初中地理;家国情怀;内容挖掘;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7-0017-06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对“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强调,标志着家国情怀培育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不仅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更在引导个体思想价值观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其宏大视野和深厚底蕴为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则直接指向家国情怀。
两学科的渗透与交融,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更能通过跨学科主题知识交流、讨论、共享和互通,增强学科教学的协同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多数学校在家国情怀培育上仍局限于单一学科,缺乏跨学科协同育人经验。
本文从跨学科学习视角出发,聚焦地理、历史学科融合,通过深入挖掘二者交叉融合点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探讨家国情怀培养的新路径,激发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责任感。
一、史地融合下的家国情怀解读1.家国情怀的内涵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血脉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内核是个体对家园、祖国乃至整个地球的深沉依恋[3],彰显着个体与群体之间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
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固有的知识外,还应有意识地补充对学生爱国爱家情感养成有益的内容。
那么我们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贯彻家国情怀教育呢?下面简要谈谈: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指导学生去发现自然和人文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对美好家乡、美好祖国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展示高质量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歌颂美好祖国的《美丽中国》、《地理中国》等,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在讲授中国的地形特征的时候,可给学生展示中国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及地形区的图片或视频,不但给学生对地形特征有直观感受,更自然而然地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与视野。
提前做好学情分析,迎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针对家国情怀教育,创设既有教育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切实感受,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讲授“人口和民族”内容时,可安排学生开展“少数民族风情展示”活动,提前让学生搜集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舞蹈、节日等信息,在课上展示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在搜集和整理信息时,主动认知了我国的民族构成,对这个多民族的的家庭充满好奇,展示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风俗习惯等,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触景生情,极易形成对国家和谐统一的热切期盼和强烈的使命感。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具,可通过绘图、制图、拼图等提升家国情怀。
可制定一些诸如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超级地图”比赛,分绘图、制图、拼图三组比赛,绘图的主题可以是绘制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中国铁路线分布图等,学生在手绘和拼图的过程中,提升了对地图的运用能力,通过思考本区域在地理现象及发展趋势上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度的区域认知,对国家多了一份了解和热爱。
家国情怀属于一种对家国及家乡的情感和态度,或者说一种价值观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包括四条: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它们分别从课程价值、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四个维度表述,每一条理念均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体现了地理课程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纲的思路。
第一条理念:“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它体现了地理课程的价值所在。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了“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因此,在这条统领性的理念中,或显或隐地关照着这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明示了人地协调观索养;“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暗示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品格”可以解释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地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具备这些素养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即有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这一条理念落脚到“观念”“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关键词上,并结合地理课程内容,进一步将“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等,作为这些关键词的具体内涵,体现了地理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性。
第二条理念:“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初中地理教育当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摘要:本文探讨了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对策。
首先阐述了家国情怀的含义,强调其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性。
然后提出了三项对策:立足教材,挖掘家国情怀内容;创设环境,深化家国情怀感受;聚焦热点,引领家国情怀思想。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地促进初中地理教育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好地为家国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家国情怀;培养对策初中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除了知识的传授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对自己的祖国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产生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不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祖国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深厚情感和认同感。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关心和责任感,并包含了对国家繁荣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关切。
家国情怀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认同的体现。
它涵盖了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激发个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意愿[1]。
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对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初中地理教育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对策(一)立足教材,挖掘家国情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从立足教材,挖掘家国情怀内容入手。
浅析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作者:张静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3期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也是中学课程的一部分。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素养,是一个复杂、繁重的长期过程,需要教师与时俱进,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寻找到适合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策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生;学习兴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
而地理素养是指个人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通过掌握地理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所掌握的地理技能,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地理问题,使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因此,地理教师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寻找到适合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策略,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一、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现状(一)学习动机的驱使,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偏低因考试的需要,高中生普遍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
因为分科所限,理科生整体地理核心素养水平低于文科生。
由于文理分科,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地理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有了明显的差异。
文科生因高考需要,高中三年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这样就使得文理的地理核心素养逐年提高。
理科生因为地理不是高考必考科目,所以地理素养就明显不高。
虽然有部分理科生喜欢学习地理,但由于紧张的学习环境,剥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地理素养偏低。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培养学生素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瓶颈。
高中时期,学生核心素养主阵地还是在课堂。
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
实际当中,一些地理教学活动也看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前的“满堂灌”大幅度转换为“满堂问”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上课确实气氛很活跃,但是由于问题缺乏思考灵活度,使得学生造成思维的僵化,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更不用谈什么创新意识。
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奋斗目标。
[1]认识新教材、解读新教材是地理教师践行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演绎出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系,并据此解析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版块中立德树人功能的体现,以期为地理教师使用地理新教材、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地理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一、地理学科视野: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解析立德树人内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提出德育发展方针、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实施德育为先方针、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学术界目前对德育概念达成基本共识:狭义的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3]本研究采用广义概念,剖析地理学科在思想、政治、法制、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从地理学科视角出发,梳理国内学者对于地理学科德育目标的分类,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总结出地理学科的立德树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全球意识、社会准则和人地观念。
如张鹏韬和王民的地理学科价值观目标中包括有全球意识、社会准则、环境责任等;[4]仲小敏认为地理学科的课程价值有国际理解教育价值、公民教育价值、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等。
[5]从地理学科本身出发,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区域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等。
[6]因此作为一门空间学科,地理学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象、地理规律时,也在不断渗透全球尺度,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其次,地理学关注空间分异,是全社会所有公民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利于开展社会准则教育。
最后,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取向,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8]应贯穿于中学地理教育的始终。
第二,凸显海洋意识和家国情怀。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课程下思政教育的优胜教案(一等奖)《地理》课程下思政教育的优胜教案(一等奖)1. 教学背景1.1 课程定位《地理》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对自然景观、地理现象产生浓厚兴趣,但地理学科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不易把握。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 学会运用地理视角分析问题,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 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人生观;2.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教学内容3.1 教学模块1. 地理与可持续发展;2. 地理与生态环境;3. 地理与人口、资源、环境;4. 地理与历史文化;5. 地理与科技创新。
3.2 教学要点1. 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2. 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3. 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 教学策略4.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道德价值。
4.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升道德素养。
4.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4.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5 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实地考察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 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实践能力、道德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国家和家庭的深厚情感、责任担当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还能激发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途径。
一、在知识传授中融入家国情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
在历史学科中,讲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让学生了解先辈们为国家的独立、繁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比如,讲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
在语文学科中,通过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例如,在教授杜甫的诗歌时,让学生体会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让学生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在地理学科中,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广袤与美丽,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到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家国情怀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家国情怀的内涵,增强他们的体验和认知。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激发他们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的热情。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家庭、参与环保行动等。
让学生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和社会的责任,从而培养他们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举办文化传承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文化展览、民间艺术学习等。
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文/马映存自从立德树人被落实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各科教学中被多次提及,高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
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借助学生熟知的家乡地理环境状况,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归属、建设之意,再由家及国,生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热情。
具体培养步骤如下:一、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想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要让学生对家乡、祖国有一个深入了解,但如果教师一味将乡土地理知识以讲解或训练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他们很难达到知识掌握和情感生发的目的。
为了让高中生主动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教师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结合乡土教材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教材中的乡土地理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够,学生对乡土地理环境的了解还是很浅显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或结合社会节日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乡土地理的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每年的植树节,我市园林部门都会组织认领小树苗、栽种爱心树等活动,借此我引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家乡的森林资源、自然风光、环境地貌等,学生们兴致高昂,成效很好。
二是要开展课外调查活动。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看一看城市的全貌、了解一下周边的山川河流、走访一下园林、国土部门,只有亲自去调查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将家乡的地理特征烙印在学生的骨血里。
二、融合其他学科的情感强化培养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地理学科的教学任务,也是其他学科育人的根本要求,因此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将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来进行。
例如,与历史学科相结合,探究家乡的历史渊源、传承与变迁,对家乡进行全方位扫描、探索与展望,学生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身边长辈、做问卷调查、解析政策法规等途径,对家乡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经过了哪些风吹雨打等都有所了解,使学生对家乡这片热土有进一步的认同感,也容易生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可以和语文学科相结合,给自己的家乡写一段颁奖词或是给家乡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写一段旅游解说词,从多个角度阐述家乡的特色景观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了文化传承,也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中提倡的“人地关系”。
初中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研究摘要:当下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践行“立德树人”思想,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方向,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打开知识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家国情怀。
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必然以“家”和“国”为根基,借助初中地理教学契机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长远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初中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的基本特征为切入点,通过立足教材、创造环境、聚焦热点三个层面探讨“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世界各国多元思想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碰撞,我国学科教育亟需回归本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传统文化特色。
立足教育改革大背景,培养文化意识、渗透家国情怀成为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侧重点之一,转变以往“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模式,担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大责任,这是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背景、新需求、新方向,如何保持地理学科的教育优势,如何挖掘地理课程的有益资源,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具有深入研讨与实践的价值。
一、初中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情境性特征家国情怀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特定的情境氛围,地理课堂上创设真实的、生动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由此产生情感共鸣,让家国情怀深入内心。
结合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广泛挖掘乡土素材,打造学生熟悉的情境氛围,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式传递地理知识、渗透地理要素,再加上丰富多彩的课堂小实验或者实地考察等活动,激活学生的热爱家乡之情,培育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认同感[1]。
(二)区域性特征教学活动中培养家国情怀,自然要奠定在“家”的基础上,这也决定了地理课程教育要立足本土实情,体现区域性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不同区域范围内,无论是自然地理特征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学生从地理专业视角去审视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被家乡美轮美奂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在深刻的熏陶与感化中生成家国情怀。
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探析摘要:家国情怀的渗透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地理学科也是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渠道。
高中阶段是学生养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心系国家,这是当下中国公民必备的品质。
基于此,下文将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家国情怀;培养策略1 家国情怀与地理教学内涵家国情怀来源于“国家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是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家国情怀也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家国情怀建立在对祖国的热爱和国家文化的认同感之上。
教师要基于家国情怀的思想,指导学生认真处理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摆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高效获取知识。
家国情怀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把这一要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借助合理的教学方式实施。
家国情怀是一种情感培养,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学习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教材内容了解自己的家乡,而且要了解国家的地理分布和发展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同时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发展经验。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家国的责任感。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2.1 延伸教学内容,有效融入家国情怀元素地理学科内容极其丰富,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与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都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家国情怀是一种情怀和责任的体现,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使命和责任意识融入地理教学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人的个人行为对地理环境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在《城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垃圾污染、水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这一系列的污染背后的人为造成的原因进行思考,充分认识到自己身边的污染问题,以及自己的行为带给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步认识到人类的活动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一个承受能力,进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最终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要有充分的环境保护意识,制止身边的那些乱扔垃圾等一系列污染环境的行为,大力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要保护身边的环境。
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
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去培养呢?首先,学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比如,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解析经典的爱国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在历史课中,讲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近代以来的屈辱抗争,使学生明白国家兴衰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在地理课上,介绍祖国的壮丽山河和丰富资源,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其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征文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爱国的内涵和意义。
此外,利用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如国庆节、建军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开展主题鲜明的庆祝或纪念活动,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再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至关重要。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自身的爱国情怀和言传身教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国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有效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英雄的伟大。
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关爱孤寡老人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浅谈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吴霄随着目前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教育人才成为了目前阶段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
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一定要发挥出学科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教学课堂。
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从而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
地理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培养学生全局能力上也起到十分全面的促进作用。
所以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高质量的课堂,并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关注学生对学科核心能力的掌握以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还包括情感态度、在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等等,所以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科能力,同时也还要形成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进步的能力与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关注的是教育过程,而非教学结果,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怀与修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
教师一定要重视地理教学,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调整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地理学科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的促进效果。
1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含义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在基础知识之外的综合能力,而在地理学科中的主要体现是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目标,培养学生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学科能力,学会读图识图,在地图上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也能做到在遇到实际教学问题和生活问题时能灵活地进行运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在地理思维的基础之上,实现地理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之中进行背景调查、乡土风情的民俗考察等实践活动,掌握生存素养,这样的地理教学意识会使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不可抗力因素时,保护自身。
教学篇•经验交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和学科核心素养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都是需要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地理教学应该遵从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道路。
一、“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代教育的呼唤教育问题关系国家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是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没有良好的品行,没有良好的德行,就如同大厦地基没有打好一样。
只有从少年儿童抓起,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才能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素质教育也已经全面铺开,但是目前的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以考试为导向,盲目地追求分数,重智轻德,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得不到展现,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培养。
这与时代要求、科技创新发展的形势不相符,只有符合时代“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标杆,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德行、有创新才能的真正人才。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原三维目标的升级,是未来地理人才发展应该具备的要素,只有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才能最终满足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是文化积淀: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包括概念、原理、规律等);自主发展: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学习,进而设计、管理、完善自己的发展,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明确分工)、实践创新。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能够用地理视角观察地理事象且用地理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内在涵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地理品质等多方面的内涵。
由此可见,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的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家国情怀。
三、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途径1.细化地理课程三维目标的核心素养表述是行动指南核心素养的内涵比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内涵更为宽泛。
教育实践与研究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社会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详见表1)。
”最新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也提及了要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责任担当是十分重视的,因此本文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切入点,将家国情怀教育与课程相结合,探索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期能够进一步浅谈家国情怀教育与中学地理课程的整合范改利1,黄榕青2(1.北京市昌平区前锋学校,北京102200;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改革的确切指示。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强调发展学生的责任担当和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应兼顾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纵向上遵循“知家国”“敬家国”“爱家国”“报家国”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横向上的整合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课程资源。
关键词:家国情怀;地理课程;整合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18)20/23-0040-05表1学生的核心素养. All Rights Reserved.增强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地理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延伸地理学科教育中的德育,包括从区位分析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某区域的基本乡情以及我国自然和人文的基本国情,通过解释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家爱国的情感;从环境教育角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阐释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和行为;依据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