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安全的模拟建模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计算机信息安全模型的建模技术作者:郭宇翔来源:《硅谷》2009年第16期[摘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分析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阐释计算机信息安全建模的简要方法,并着重论述主体连接关系的建模技术,可供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安全模型建模技术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053-01一、概述据有关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自1998年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计算机信息安全事故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信息安全已成为困扰计算机网络用户的棘手问题。
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而言,安全问题涉及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抗抵赖性、审计、可用性和可靠性等多种基本的安全服务,涉及ISO/OSI的七个协议层次(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覆盖了信息网络中物理环境、通信平台、网络平台、主机平台和应用平台等几个系统单元。
因此,这是一个立体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系统问题,在规划、设计、实施信息网络的安全系统时必须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二、计算机信息安全建模的必要性(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1.网络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这一特性就决定了,网络上的所有资源是面向所有用户的,这就为网络黑客、蠕虫病毒攻击埋下了隐患;2.最初网络技术主要是用于科研和学术,没有预计到其会发展到商用阶段,因此,其技术基础是不安全的;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内容非常复杂,难以管理,容易出现诸多安全漏洞,一些先天性的安全缺陷,后期是无法弥补的;4.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难以预料的事情时有发生,预防技术往往跟不上变化的节奏;5.计算机网络覆盖面广。
(二)计算机信息安全建模的必要性。
计算机信息安全模型是用户解决安全问题的前提和手段,有了该模型就可以制定自己的安全策略。
浅谈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数据化信息社会,信息的录入与传播在互联网中不断扩散。
互联网作为当前社会传播信息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其互联网的安全性就是互联网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而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今年11月1号起就已经开始施行,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
所以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势在必行。
关键词:互联网数据化体系完善正文: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依托于科技的发展,5G时代的到来为互联网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不法分子窃取个人信息提供了渠道。
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来说,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既是机遇,但是与此同时又充满了挑战。
一方面,它们加快了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建设,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
其中最为严重的则是影响了我们的个人安全,尤其是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
所以现在解决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1.网民的安全意识较弱现如今是大数据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不用“面对面聊天“,以微信、QQ、抖音、快手这样类似的应用程序来说,很多的网民都用朋友圈、空间以及微博、抖音这些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
不过在分享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暴露我们的个人隐私,例如在分享照片时,暴露了自己的所在位置或者其他的和自己有关的身份信息。
而且还有很多网民在浏览网站时,不重视自己的隐私,直接扫描网站上面的二维码来注册自己的个人信息。
这些行为都会影响我们的个人安全,特别是隐私安全。
2.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现在这个阶段,许多的企业和厂商在用户注册账号时,都会要求用户填写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等个人信息。
而这些信息几乎都保存在互联网服务器中,其管理者则可以利用职务便利,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取得非法收入。
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注意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从而随意兜售用户的个人信息,这种违法行为也会给用户带来不小的危害。
探究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分析建模研究摘要: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黑客入侵、拒绝服务、蠕虫病毒等网络攻击也有了更多的攻击途径,成为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问题,这些恶意攻击轻则盗取个人、企业信息,修改系统数据,重则引起大范围的网络瘫痪。
对此,国内外研究人员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网络安全ppdrr 模型,成为主动发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安全模型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计算机网络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极为普遍,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应用到计算机的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生活以及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当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使得人们无法正常、安全的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极为普遍,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应用到计算机的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生活以及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当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使得人们无法正常、安全的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性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面向安全性分析的模型,以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事实上,这个模型已经存在,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有模型的作用大大降低,使得计算机的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近年来,计算机安全事件屡屡发生,建立一个新的安全模型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在文中简单介绍了建模现状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属性,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1.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安全,即网络信息的安全,各个网络系统及其所含信息的安全。
保护静态、动态数据免受恶意攻击,使其不被非法窃取、篡改,保证其完整性,即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总而言之,所有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理论与技术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网络信息安全的模型构建与分析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对网络系统、网络数据和网络传输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保护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
构建和分析网络信息安全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网络安全的特征和问题,从而提供有效的安全措施和策略。
本文将从网络信息安全的模型构建和分析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网络信息安全模型构建1.信息安全需求分析:对于不同的网络系统和应用场景,其信息安全需求是不同的。
首先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需求分析,明确网络系统中需要保护的信息和依赖关系。
2.模型概念设计:在信息安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需求抽象化为一个模型,包括网络拓扑结构模型、数据传输模型、系统通信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用图论、概率论等方法进行表示和描述。
3.安全威胁分析:对于网络系统而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安全威胁,包括黑客攻击、病毒传播、恶意软件等。
通过对这些安全威胁进行分析,可以明确网络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和风险。
4.安全策略设计:在安全威胁分析的基础上,需要设计相应的安全策略来防范和应对各种安全威胁。
安全策略可以包括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加密通信等。
5.安全模块设计:根据安全策略的设计,可以将网络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安全模块,每个安全模块负责相应的安全功能。
通过安全模块的设计,可以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网络信息安全模型分析1.安全评估和审计:通过对网络系统中安全模块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审计,可以了解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风险,并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2.风险分析和控制:通过对网络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确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可以包括物理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等。
3.性能分析和优化:网络信息安全模型的设计和实施都会对网络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
通过对网络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可用性分析和改进:网络信息安全模型的设计和实施也会对网络系统的可用性产生影响。
通过对网络系统的可用性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信息安全技术中的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一、引言信息安全技术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网络、通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迅猛发展下,人们已经完全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帮助。
但作为双刃剑,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信息安全模型以及进行数据分析来提高信息安全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二、信息安全模型构建信息安全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控制信息安全系统。
一个好的信息安全模型应该是具有可理解性、可靠性、可描述性和可预测性的。
1. 安全需求分析安全需求分析是构建信息安全模型的第一步。
这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来定义对系统和关键资源的保护需求。
这个过程包括收集系统和资源的所有信息,例如硬件、软件、人员和流程等。
这些信息将用于帮助定义安全需求和相关的安全控制措施。
2. 安全属性建模安全属性建模是使用图形化或数学建模方法来描述信息安全模型的行为和特性的过程。
这可以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例如建立数据流图,通过使用Uncertainty Analysis等数学工具。
这将帮助定义模型中的安全约束和条件,并使其更清晰和简单。
3. 安全控制模型安全控制模型的目的是创建一种用于控制和管理安全的框架。
这可以采用基于规则的(例如访问控制列表) 或基于角色的(例如角色分类)方法。
另外,可以使用审核和检查机制来验证安全控制模型是否能实现所需的保护标准。
三、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帮助决策制定和预测的过程。
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数据分析可以用于检测并识别安全威胁和漏洞,帮助评估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建立预测模型。
以下是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的方法:1. 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从数据集中提取新的、有用的信息的方法。
它可以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括跨多个来源的数据、大型的实时数据以及从行为数据中提取的数据。
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数据挖掘通常用于帮助发现非常规网络活动并预测未来威胁情况。
2.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用户理解和探索复杂的数据关系。
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分析建模研究解析作者:王树斌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第21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获得空前进步,并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提高工业化自动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发展国防事业,推动社会服务等提供了技术支持,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及质量,推动了管理水平及科技水平的提高。
然而,随着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重要信息,一旦泄露容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该文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出发,讲述了计算机安全属性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分析模型,实现对网络安全性评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建模中图分类号:G23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1-4787-031 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现状1.1 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安全,从根本上来说,指的是网络信息的安全,网络中运行系统及系统的数据安全性,确保在网络中保存的数据及动态信息不会受到恶意的攻击,避免出现破坏数据完整性、篡改数据、非法传播及利用数据等行为,确保网络正常的秩序。
从广泛意义上来看,研究网络信息安全的理论及技术方法都是属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范畴。
1.2 计算机安全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发展,计算机网络速度普及,成为了当前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娱乐方式,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属于全球性的问题,在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计算机安全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计算机安全策略、安全防护、安全检测、数据恢复、安全响应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PPDRR网络安全模型。
通过PPDRR网络安全模型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及信息技术分析与评估,检测计算机软件系统及信息系统的状态是否安全。
信息安全-深入分析比较八个信息安全模型(推荐五篇)第一篇:信息安全-深入分析比较八个信息安全模型深入分析比较八个信息安全模型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并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对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侧重也有所差别。
早期人们对信息安全体系的关注焦点,即以防护技术为主的静态的信息安全体系。
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认识的深入,其动态性和过程性的发展要求愈显重要。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9年对OSI开放系统互联环境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OSI安全体系结构:ISO 7498-2:1989,该标准被我国等同采用,即《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二部分:安全体系结构GB/T 9387.2-1995》。
ISO 7498-2 安全体系结构由5类安全服务(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和抗抵赖性)及用来支持安全服务的8种安全机制(加密机制、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认证交换、业务流填充、路由控制和公证)构成。
ISO 7498-2 安全体系结构针对的是基于OSI 参考模型的网络通信系统,它所定义的安全服务也只是解决网络通信安全性的技术措施,其他信息安全相关领域,包括系统安全、物理安全、人员安全等方面都没有涉及。
此外,ISO 7498-2 体系关注的是静态的防护技术,它并没有考虑到信息安全动态性和生命周期性的发展特点,缺乏检测、响应和恢复这些重要的环节,因而无法满足更复杂更全面的信息保障的要求。
P2DR 模型源自美国国际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ISS)提出的自适应网络安全模型ANSM(Adaptive NetworkSe cur ity Mode l)。
P2DR 代表的分别是Polic y(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和Response(响应)的首字母。
按照P2DR的观点,一个良好的完整的动态安全体系,不仅需要恰当的防护(比如操作系统访问控制、防火墙、加密等),而且需要动态的检测机制(比如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在发现问题时还需要及时做出响应,这样的一个体系需要在统一的安全策略指导下进行实施,由此形成一个完备的、闭环的动态自适应安全体系。
信息安全威胁建模
信息安全威胁建模是一种用于识别、评估和降低潜在安全风险的过程。
它通过建立一个详细的模型,来理解和描述系统、网络或应用程序可能面临的威胁。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安全团队更好地理解安全需求,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以及实施适当的安全控制措施。
信息安全威胁建模的主要步骤包括:
识别威胁:这是威胁建模的第一步,需要识别出可能对系统、网络或应用程序构成威胁的所有潜在因素。
这可能包括外部攻击者、内部用户、恶意软件、系统漏洞等。
确定威胁来源:确定威胁的来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威胁的性质和严重性。
例如,威胁可能来自外部的黑客攻击,或者内部的恶意员工。
分析威胁影响:分析威胁对系统、网络或应用程序的影响,包括可能造成的财务损失、声誉损害、数据泄露等。
制定缓解措施:基于对威胁的理解,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以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
这可能包括安装防火墙、更新软件、实施访问控制等。
持续监控和更新:威胁建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定期更新和监控模型,以应对新的威胁和变化的环境。
信息安全威胁建模的目的是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其安全环境,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其资产。
通过威胁建模,组织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从而确保其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浅谈信息安全的模拟建模
对于希望通过借鉴实践案例来加强其网络和服务安全的企业而言,相对不太成熟的威胁建模可能会带来很大问题。
开放Web应用程序安全项目(OWASP,Open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Project)把威胁建模描述为一种结构化的方法,用于识别、量化和处理与应用程序相关的安全风险。
这实际上涉及在构建或者部署系统时应从战略角度考虑威胁问题,这样,在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就实施适当的防御和减轻威胁的控制措施。
威胁建模当然不是什么新概念,但很少有企业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来实现它。
软件公司的创始人评论说,威胁模型的最佳实践仍处于初始阶段。
他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威胁建模究竟是什么的理解。
”进行威胁建模有多种方法,而企业常常遇到的问题是怎样从过程的角度来弄清楚它,以及怎样进行扩展。
“所有一切仍然都不清晰。
”
据一些人的说法,在进行威胁建模时可能会犯下7个错误:
1.过于以应用程序为中心
企业构建威胁模型时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只关注应用程序本身。
他说,对于威胁建模,应该试着从整体上去理解,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应用程序。
应考虑基础设施、数据库、共享组件、第三方交互和部署环境。
威胁会因为不同的场景而有所不同,例如,应用程序是在现场还是在云中运行,还是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和其他计算端点进行访问,等等。
如果你要迁移到云中,则需要云的威胁模型。
你的应用程序和数据会在专用基础设施或者共享服务器和数据库上运行吗?关键要记住的是,在威胁建模时,不仅要关注应用程序,还需要关注涉及到它的所有一切。
开发人员在开发应用程序时应考虑一些修补程序,部署应用程序时则要考虑应处理哪些操作。
2.重视漏洞而忽略了威胁
企业可能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于关注漏洞,而忽视了威胁。
查看数据流和控制流并知道应用程序中可能存在哪些漏洞,这当然非常重要。
然而,更需要明确有哪些威胁,并确定识别可能存在风险的输入和输出。
应该考虑攻击者对企业的控制进行攻击的所有可能,这会影响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工作效率和私有性。
“现在我们正在谈论Meltdown和Spectre漏洞攻击导致的机密泄露。
但是完整性和可用性呢?攻击者有办法操纵这些内存表或者插入数据吗?”如果你仅仅控制了某个特定的漏洞,并不意味着攻击者找不到利用漏洞的新方法。
3.过分关注于当天的威胁
在建立威胁模型时,不要急于应对最新的威胁,或者过于关注某一威胁攻击者和攻击者的类型。
勒索软件和加密挖矿软件可能会对企业的安全造成当前最大的威胁。
但是没必要专门针对这些威胁建模,而应把重点放在控制上,以缓解对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任何威胁。
同样,如果针对企业的威胁是来自俄罗斯或者塞尔维亚的攻击者,这真的并不重要。
与其把重点放在查找黑客和犯罪团伙在哪里,是否是由国家支持的,不如知道怎样防范他们所造成的威胁。
“即使被告知是俄罗斯攻击者在攻击你,也不如知道该怎么办更重要。
”
重点应该是构建可重复的过程,这样,每次出现变化时,企业都做好了准备。
关键是要有一个标准的过程或者方法,不管威胁有多新,每次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
企业应该知道想要保护什么,并从那里开始。
4.将威胁映射误认为威胁建模
如果建立威胁模型的想法是处理一系列威胁,看看自己的应用程序是否有这些威胁,那么你所做的就只是威胁映射。
“假如你有一个网上银行应用程序,你会问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你使用Flash吗?’,或者‘你使用java?’,‘你进行身份验证吗?’”。
在这里,你所做的不是威胁建模,因为你没有去真正了解威胁的环境。
你不知道怎样使用Flash,不知道在哪里使用它。
同样,仅仅因为有数据库并不等于就可以不用担心SQL注入会成为攻击途径。
只有在Web应用程序接受来自外部源的输入时,SQL注入才成为潜在的问题。
当采用检查表的方法来评估威胁时,会很容易忽略这种细微的差别。
构建适当的威胁模型,关键在于体系结构图。
它能显示数据库、Web服务器、操作系统层,以及将运行应用程序的基础设施,通过这些基础设施来访问应用程序。
它应该显示所有数据的位置和通信流,入口点在哪里,以及这些入口点有什么类型的输入。
体系结构图为可显示出全局和边缘的情形。
5.没有把用户引入到威胁模型中
实际情况是,过于专注于对手怎样攻击代码,而不太关注他们获取应用程序和数据所采取的其他方法。
“建立犯罪分子怎样攻击代码这样的威胁模型是个不错的主意。
但对网络钓鱼攻击的防范是无法构建到应用程序中的。
”
应该把用户引入到威胁模型中,并考虑用户行为可能影响安全性的不同方式。
你需要查看权限管理和基于角色的访问等内容。
当用户访问云中的应用程序,或者通过作为更大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组成部分的移动设备访问应用程序时,还需要考虑潜在的威胁。
6.采取一次性的方法进行威胁建模
威胁模型不可能是静态的。
对于一个关键的应用,不可能一次性地为其做一个威胁模型,然后想当然地认为一切就都做好了。
如果你的企业和大多数企业一样,一般都会进行持续的研发活动。
那么当应用程序发生变化时,其威胁情形也会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当前的威胁模型一般只能适用三个月。
“威胁模型应该是一个实时的文档。
你不能只是建立一个威胁模型,然后就把它忘了。
要记住,企业的应用程序一直在工作。
”
7.没有考虑系统对他人的影响
在构建威胁模型时,最好考虑一下数字可信度。
一旦你了解了所面临的所有威胁,弄清楚了控制或者缓解的方法,应该看看你、的系统会怎样影响与其接触的其他人。
IDC说,应该注意到企业的输出可能会影响他人的安全态势。
“例如,你可能会在一个黑市网站上驻留,有人就可能会非法占用你的域,或者让你的物联网系统发出DDoS数据包。
”你可能不接受广告拦截器,但是如果你的网站上的恶意广告影响到客户系统,那该怎么办?当你把东西放在网上时,你的责任是保持它们干净,这样下游用户使用你的系统时才不会受到影响。
说,无论从数字诚信还是责任的角度来看,你在威胁建模时都应该努力去这样做。
作为威胁建模练习的一部分,应确保自己熟悉并了解与开源软件和第三方组件相关的风险,不仅对你的部门,而且对你服务的下游用户也是如此。
例如,如果你要提供插件,就应该考虑你的数据或者服务可能会影响其他人的输出。
指出:“如果其他人依赖于你提供的GPS数据,那么就需要考虑这些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