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福建高考政治考纲政治必修四和选修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12
2013年高考(福建)政治学科试卷说明2013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省颁考试说明为依据,遵循“求稳、求质、求新”的原则,力求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凸显以人为本,引领高中新课程实验。
1.稳中求新提升命题质量试题体现稳中求新,提升命题质量。
(1)试题凸显对基础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考核。
如第34题看似简单,实则是对考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的考查。
(2)试题的设置体现综合性。
如第33题,通过对传导的设计,考查考生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第36题,以诗配画的形式,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试题追求意境美,彰显人文性和艺术性。
如第28、29、30、35和36题,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情景材料,题肢的文字表述力求美感和韵味。
(4)试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如诗配画、排序、传导、图表等。
(5)试题立意高,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关注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的福祉,体现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方向。
2.强化能力立意引领高中新课程实验试题强化能力立意,选取考生所熟悉的情景材料,科学命制试题,较好地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发挥对中学教与学的良好导向作用。
选择题题肢的设置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涉及的知识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第31、32和33等题着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第39题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反映时代要求的主题,设置了侧重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辩证思维、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等不同能力和方法要求的问题。
试题的设计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凸显学科特色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题弘扬主旋律,彰显“正能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素材的选取和设问的指向上,都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引领。
如第25题福建省“改善民生的做法”、第27题中国政府对钓鱼岛的主权宣示、第28题“最美群体”、第39题“美丽中国”和第42题“雅安地震的抗震救灾”等。
必修二《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生活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1)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以及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报纸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有坚持国家的专制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EP:新疆7•5事件、重庆打黑事件)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
必修部分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必修)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国家财政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政治生活:有序参与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我们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体味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征税和纳税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面对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宗教政策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选修部分(红色为模块,一本学生所学)选修1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选修2 经济学常识选修3 国家和国际组织选修4 科学思维常识选修5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6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专题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2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 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4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走向未来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 斯密的理论贡献2 斯密的政策主张3 李嘉图的理论贡献4 李嘉图的政策主张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1 国家的本质2 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3 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4 国际组织概观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专题一树立科学思维的观念1 探究思维奥秘2 学会科学思维专题二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1 思维需要逻辑2 准确把握概念3 恰当运用简单判断4 学会运用符合判断专题一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 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1 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2 积极维护人身权专题一公民道德建设1 学会做人道德为先2 继往开来综合创新3 社会主义荣辱观4 “八荣八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专题二公民的道德生活1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专题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1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2“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十月革命3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专题三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1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1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于主要模式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1 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2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1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2 英国的议会和政府3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4 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专题三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1 美国的联邦制2 美国的两党3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4 美国的利益集团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1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2 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4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5 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上)6 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下)7 学会归纳推理的方法8 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专题三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1 思维应该辩证2 学会分析综合3 领会思维具体4 推动认识发展专题四结合实践善于创新1 思维力求创新2 运用发散思维3 驾驭聚合思维4 善用逆向思维5 把握直觉、想象和灵感6 鸟瞰思维研究3 依法行使财产权4 切实保护知识产权5 民事权利的行使与界限专题三信守合同与违约1 走进合同2 订立合同有学问3 言而有信守合同4 违约与违约责任专题四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1 通往就业之路2 就业维权之道3 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专题五家庭与婚姻1 构建和睦家庭2 法律保护下的婚姻3 夫妻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专题六法律救济1 不打官司解决纠纷2 心中有数打官司3 诉讼的基本程序德2 工作岗位上的职业道德3 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4 健康成长中的个人品德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1 经济生活与道德建设2 经济秩序呼唤诚信伦理3 经济活动中的竞争伦理4 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专题四面对科技进步的伦理引导1 科技发展:锋利的双刃剑2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3 网络的伦理困惑4 科技事业与人类福祉3 社会主义的本质专题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前进1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 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综合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济建设的理论探索4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专题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2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制度专题五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1 联合国: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2 中国与联合国3 走进世界贸易组织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5 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4 用证据说话5 律师面面观专题五对环境的伦理关怀1 现代文明的环境危机2 环境伦理的原则和规范3 呵护人类共有的家园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考政治全套知识点总结必修1经济生活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4、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5、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压力;(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7、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2013福建高考政治考纲政治必修四和选修D1、哲学的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运动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①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物质决定认识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objective),形式是主观的(subjective)。
意识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①意识活动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1了解商品及其基本属性P14①商品含义(交换、劳动产品)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1.2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P14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1.3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信用工具P14①信用卡②支票1.4了解外汇与汇率P14①外汇含义②汇率含义1.5认同正确的金钱观P14-15①如何正确对待金钱?两点②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意义?2.1理解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P15①供求影响价格②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2.2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P152.3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P15-16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两点②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三点3.1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三点P163.2了解消费的主要类型和结构P16①消费的类型(产品类型、交易方式、消费目的)②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3.3了解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P16-173.4认同正确的消费观(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三点P17<纲P19 17.>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4.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P20①生产决定消费 <书P29>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4.2明确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P20①社会的主要矛盾(现实原因)②意义四点③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原因、现实原因+意义)④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书P30>⑤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书P35>4.3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P20①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地位②公有制的范围、非公有制的范围4.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P20①为什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五点(必要性+重要性)5.1了解企业的含义、公司的含义及基本形式P20 <书P38>5.2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P215.3认同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P215.4学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P21①权益的内容八个②如何维护劳动者权利?(途径)三点+党和政府、企业 <书P44>6.1了解几种主要的投资方式及其特点P21-22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6.2尝试制定投资方案P22(制定投资方案时应考虑的因素)四点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7.1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P26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②为什么要按劳分配?三点意义?两点③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和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外资、私营)7.2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和途径,理解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共的关系P26①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坚持收入公平的原因和意义?②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如何减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书P61> 三点)具体措施、再分配③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书P61-P62>效率的公平辩证关系两点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两点8.1了解财政,财政收入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P278.2 了解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及其种类(税、利、债、费)P278.3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P278.4 理解财政的巨大作用<书P65> 三点P278.5 了解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P288.6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征税对象,税率,特点P288.7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增强纳税人意识P28①为什么要依法纳税?三点②公民应该如何维护国家税收?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9.1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P319.2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P31①如何配置资源三点②市场调节优点两点9.3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P32①市场秩序的意义②市场规则的形式,内容③如何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必+具)④个人应该怎么做?9.4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2①基础性作用②基本标志③根本目标④内在要求9.5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P32①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三点 <书P81>②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书P84>10.1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同科学发展观P32-33①内涵四点②如何发展?发展要求?③如何以人为本?10.2理解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P33①如何使国家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五点<书P88-89>②如何创新?③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四点11.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及其影响P33①积极影响三点②消极影响 <书P94>③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P3411.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基本原则和作用P34①世贸组织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11日)③世贸组织的原则,作用(三点)11.3分析如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P34①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②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四点11.4理解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P34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1.1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P42①国家的性质(国体)②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本质③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1.2了解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P42①含义②内容 <书P9>1.3懂得公民应该履行的政治性义务P431.4学会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P42①政治生活的内容②中学生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③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三点 <书P10>④公民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三点⑤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实现两者统一?<书P10-11>2.1比较不同的选举方式,树立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P43①选举方式:直接、间接选举,等额、差额选举及其各自的优缺点②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三点③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选举权?2.2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P43 <书P20> 各四点2.3了解基层民主自治的途径和方式P43①性质: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②意义2.4 懂得民主监督的方式,明确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P44①渠道和方式三点②意义③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两点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3.1 分析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感受我国政府的作用P47①政府性质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四点 <书P37> 根本目的②我国政府的作用两点3.2 理解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P47(宗旨,原则,态度)①怎么对人民负责?三点3.3了解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与方式P47四点4.1 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P47①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四点②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三点4.2 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和主要途径P48①政府制约和监督的意义五点②措施和途径?③行政监督体系4.3 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树立权威P48①政府权威的体现四点②政府的含义③我国政府如何树立权威?三点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1了解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P52-53①人民代表大会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5.2了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和义务P535.3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P53①政体含义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③人代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四点④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根本原因+优势+实践证明…<书P61>)6.1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原因、性质、宗旨、意义<三点>)P536.2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P53-546.3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P54①第一要义②核心③基本要求6.4 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P54①政党制度的内容②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友党关系两点③多党合作的前提和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④政党制度的意义或优越性四点7.1明确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学会在生活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P54①公民应该怎么做?②青年?7.2 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三点)P55①三者关系三点7.3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P55①必然性三点②优越性或意义四点7.4 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P55①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四点②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8.1了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P59①基本权利、基本义务8.2懂得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P598.3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P59①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两点8.4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P598.5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P60 <书P96>①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②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性9.1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60①和平问题②发展问题③解决的有效途径④建立国际新秩序(中国政府的主张)9.2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P619.3分析当前国际竞争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P61①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启示(我们应该做什么?)9.4阐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61①宗旨②基本内容9.5说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P61①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②决定条件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1 了解文化的含义,形式P691.2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社会的作用)P69 <结合2.3>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2.1 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P69①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2.2 理解优秀文化队塑造人生的作用(三点)P702.3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文化竞争力P70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③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3.1理解文化多样性及其作用,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P73(民族节日的作用<书P29>)①文化多样性的作用②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必要性)两点3.2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促进文化交流的意义P74 <书P35>①文化传播的含义②途径③手段④意义4.1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P74<书P39> ①相对稳定性②鲜明的民族性4.2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意义)P74(积极与消极作用)4.3 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74①正确态度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4 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745.1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P755.2领会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P755.3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P75①根本途径②基本途径③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两点③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1 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P79①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7.1 懂得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80①内涵②主题7.2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80①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必+重)四点②民族精神的作用 <书P71>7.3懂得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80(途径) <书P81、纲P84 18.>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8.1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P84①含义②性质8.2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P84(如何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答个人)①提高辨别文化的眼力(个人)②落后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历史+现实)③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五点 <纲P88 17. 书P93>④国家应该怎么做?四点9.1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P849.2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85①基本内容四点9.3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要求P85①如何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纲P89 18.2 书P98>9.4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P85 <书P101>9.5 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8510.1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P85①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10.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P85①荣辱观的内容八点②必要性、作用10.3理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P86①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②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③二者的关系两点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什么?⑤我们应该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纲P89 19.>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1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P94①世界观的含义②方法论的含义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2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94①哲学的含义②具体科学的含义③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纲P97 16.>2.1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P942.2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书P12>P94 2.3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P94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及其优缺点②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及其优缺点3.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书P22-23>P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与认识论)唯物论4.1懂得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P98 <书P29-30>①物质的含义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三点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纲唯物论1.>4.2懂得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P98 <书P31>①运动的含义②静止的含义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三点4.3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P98①规律的含义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三点方法论要求两点(按客观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5.1理解意识的基本内涵P98 <书P36>(从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看,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应用范围 <提纲唯物论3.> 5.2懂得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唯物论原理)P98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两点方法论要求两点应用范围 <提纲唯物论2.>5.3理解意识的作用P98-99①表现两点②意识的能动作用5.4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P99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现实意义四点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应用范围 <提纲唯物论4.>认识论6.1了解实践及其基本特点P99(第六课是认识论的观点)6.2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99(四点)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应用范围 <提纲认识论1.>6.3懂得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P100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方法论 <提纲认识论2.>6.4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P100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方法论 <提纲认识论3.>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联系观7.1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P103①联系的含义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应用范围③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方法论、应用范围④联系的多样性原理、方法论、应用范围<提纲唯物辩证联系观1.2.3>7.2掌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P103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区别与联系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应用范围 <提纲唯物辩证联系观4.>7.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P104①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②系统优化方法的方法论要求(实践角度和认识角度)发展观8.1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P10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①发展普遍性原理、方法论、应用范围<提纲唯物辩证发展观1.>8.2理解事物的发展使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P104(事物发展的趋势)①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曲折性的原理三点方法论要求两点应用范围 <提纲唯物辩证发展观2.>8.3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关系P105①量变与质变的含义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两点方法论要求两点应用范围<提纲唯物辩证发展观3.>矛盾观9.1了解矛盾及其两种基本属性P105①矛盾的含义②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各自的含义③矛盾对立统一原理、方法论、应用范围<提纲唯物辩证矛盾观1.>9.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P105①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应用范围(共性)<提纲唯物辩证矛盾观2.>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应用范围<提纲唯物辩证矛盾观3.>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方法论、应用范围<提纲唯物辩证矛盾观4.>④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9.3学会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分析事物P106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三点)、方法论、应用范围 <提纲唯物辩证矛盾观5.>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原理(三点)、方法论、应用范围 <提纲唯物辩证矛盾观6.>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主次方面原理(主次方面原理)、方法论<提纲唯物辩证矛盾观7.>辩证否定观10.1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P106(扬弃)①辩证的否定观原理(两点)及其方法论、应用范围 <提纲辩证否定观>10.2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P106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是什么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两点10.3明确创新的社会作用P107①作用和意义10.4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107①唯物辩证法的观点②形而上学的观点③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唯物主义历史观)11.1理解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113①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两点)、方法论、应用范围<提纲社会历史观1.>11.2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3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11.3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同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P113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三点)、方法论、应用范围<提纲社会历史观3.>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的意义12.1了解价值观、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两点)P11312.2掌握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P114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③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⑵⑶…价值追求)④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他人、集体、社会利益关系?四点 <书P102>12.3明确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P114①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纲P117 16.⑴>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纲P118 16⑵>补充:听证会步骤确定听证会主题→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政协、媒体等等)→各小组分别收集准备材料→模拟听证会的程序,各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听证会主持人总结辨析题步骤①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全面的②合理的,科学的方面(是什么、为什么)③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方面(是什么、为什么)④怎么做?哲学题步骤1.哲学题目应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明确要用哪部分的内容作答。
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政治(新课标)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Ⅲ.考试内容及题型示例政治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的政治科部分。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
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
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信息获取的路径较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
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人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考试手册政治学科一、考试性质上海市政治科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它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有助于高校选拔合格的新生,也要有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和考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对象为2013年选考政治科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政治科高考根据《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和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考查考生对经济、政治、哲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联系一年来重大时事,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体现对考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
测量目标及其行为目标如下:Ⅰ.识记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Ⅰ.1在与教材相似情景中再认或再现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Ⅱ.理解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Ⅱ.2 解释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Ⅱ.3例举反映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社会现象,并说明所举实例与概念、原理的一致性Ⅱ.4比较经济、政治、哲学有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Ⅱ.5根据特定情景,正确选用经济学有关公式进行运算Ⅲ.分析说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Ⅲ.6根据规定的内容领域,以图文信息转换的方式描述社会现象Ⅲ.7根据规定的内容领域,从材料的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中心思想等水平概括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Ⅲ.8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解释社会现象Ⅲ.9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说明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Ⅲ.10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归纳材料所反映社会现象的实质Ⅲ.11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推测社会现象变化的可能趋势或结果Ⅳ.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Ⅳ.12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提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案,并加以说明Ⅳ.13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的基本概念、原理对论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论论证。
包括能围绕论题提出总论点;能对每个论点展开论述,论述较为深入,即理论论证中逻辑连贯而完整;论点能紧扣论题;语言通顺,正确使用学科术语Ⅳ.14列举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事实,理论联系实际地论证相关观点Ⅴ.评价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Ⅴ.15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评价有关材料的逻辑一致性和表述正确性等Ⅴ.16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正确评析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三、考试细则1.考试方法和试卷总分考试方法为闭卷书面考试,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应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013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解析及政治考试
大纲
2013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解析及政治考试大纲福建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近日正式出台,作为今年普通高考的“风向标”,《考试说明》是福建省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迎考的参考标准。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考仍设置必考和选考内容,其中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考点有些调整,其他学科总体保持稳定。
与2012年比,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及难度没有大的变化。
文综
政治和历史调整部分考点
试卷结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300分。
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各占100分。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6题144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这样的分值和去年一致,但必考题和选考题的分值有细微的区别,其中必考题从116分减至115分,选考题从40分增至41分。
考生可从中选择三科各1题作答。
其中包括从思想政治学科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科学思维常识》两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试题;从历史学科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试题;从地理学科的《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试
题。
全卷难度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试题为0.6~0.65,历史试题为0.6左右,地理试题为0.55~0.6,难度系数和2012年一致。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1.(2013·福建卷·27题)201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公布钓鱼岛以及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声明将根据中国法律和国际法的有关规定,稳定推进对钓鱼岛的管理。
这表明中国①坚决捍卫对钓鱼岛固有的主权②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态度和决心③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④致力于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A中观划定海基线,加强对钓鱼岛的管理,体现了我国坚诀决捍卫钓鱼岛的主权,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故选A项。
本题考查主权,国家利益等知识。
2.(2013·新课标全国II·18题)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区域外的国家中,中国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
这表明( )①中国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②中国与东盟之间用战略伙伴关系取代了竞争关系③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自身利益④中国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务发挥着建设性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
本题考查国际关系的知识,可以采用排除法。
②③的说法错误,排除。
3.(2013·广东卷·28题)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下列选项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①中国支持巴西代表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②中国支持南非和印度在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③中国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④中国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不是“发展中”不能选,不是“国家”不能选。
因此排除③④。
南非和印度可能学生比较熟悉,是发展中国家,巴西是金砖四国之一,在南美算经济比较好的,但仍是发展中国家。
所以选A。
4.(2013·四川卷·5题)某班将开展“我的中国梦:中国与世界”主题班会。
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一、命题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1.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宣传和贯彻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反映学科的德育功能。
2.基础性:反映基础教育的要求,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关注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思考、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试题设计必须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一定的区分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阅读量、思考量和答题量适中。
4.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既体现学科特点,反映社会热点,又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5.导向性: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适当探索开放性与探究性,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三、考试目标与要求根据水平考试的要求和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目标和特点,思想政治学科基础会考以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知识测试和基本能力考核为主,重视知识获得的方法、过程,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考试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1.再认或再现所学的时事知识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的主干知识;能使用学科术语回答问题,条理清楚,表述准确。
政治生活
第三单元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化生活分四个单元,下面列出每一单元学习提纲: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从生活中讲述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认识人类文化的发展)
(讲述我国文化及其灵魂)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质是讲述当代中国文化及文化建设)
生活与哲学整个哲学的体系如下:
第一单元的体系如下:
哲学的产生过程及其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总结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上)
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下)
高考综合复习政治常识部分之国家制度。
201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思想品德)一、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本考试大纲。
二、命题原则1.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宣传和贯彻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反映学科的德育功能。
2.基础性: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性质,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反映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
3.科学性: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做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科学有效,试题难易适当,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人文性: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努力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5.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注意应用性、时代性、探究性、综合性和教育性,引导学校加强教学、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
三、适用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思想品德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七、八、九年级部分内容,2012--2013年度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
五、内容目标(一)目标要求思想品德学科考试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其中认知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具体要求如下:1.记忆:再认或再现教材或时事的相关概念、原理、观点或事实。
2.理解:运用不同的词句或形式转换表述概念、观点或信息;解释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的内涵与外延;将具体事例与相关知识建立联系。
3.比较:辨别不同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的异同,判断事物的真伪、善恶、美丑。
4.分析:将一个综合性信息分解成若干组成要素或部分,明确有关概念、原理、观点和事实的层次,把握其中涉及的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历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人生价值、贡献)价值观(价值选择、价值判断)考点分析哲学•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1.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②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内容: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第一性。
②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唯物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物质1、哲学的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运动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①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物质决定认识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objective),形式是主观的(subjective)。
意识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①意识活动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人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能认识现在,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对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的行动依据。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
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思想。
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观点。
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①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③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尽管有“人化”的特点,但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后就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①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①自然界是发展的。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3.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