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28.61 KB
- 文档页数:2
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最新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与银行绩效之间关系近五年的研究文献,结果表明:国外的研究学者主要研究银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因素、银行跨国经营与国际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主要研究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动因、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和实施战略、商业银行国际化绩效等。
文章最后对银行国际化的度量方式及国际化的绩效进行总结。
关键词:银行国际化绩效国际化程度研究背景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金融业在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服务理念、经营方式等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跨国银行的发展成为世界金融活动的主体。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大银行为了适应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为了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胜出,都将竞争主力偏移到规模经济优势上,因而多个“超大银行”在全球银行业第五次合并浪潮中应运而生,如美国市场上的大通曼哈顿兼并JP摩根,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欧洲市场上,英国零售银行劳埃得银行收购人寿保险公司苏格兰威道斯,以及安联集团收购德累斯顿银行等。
中国的银行业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落后,在国际竞争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在全球竞争背景下,在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尤其是在中国入世并履行承诺“在五年内完全取消外资银行在经营地域、币种以及客户方面的限制”后,有着雄厚资金实力、先进技术水平、高效运营能力与丰富管理经验的外资银行与中国商业银行一起争夺市场,加之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够规范,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更是激烈。
另外,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进出口交易额迅速增长,这就对商业银行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提高了要求,要为企业的国际结算、外汇买卖、互换交易、风险规避等国际业务提供广泛且高质量的服务。
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势在必行,而对其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重要。
一、网络银行文献综述电子商务构建了全新的交易模式,在改变商流、物流和信息流运行格局的同时,对货币流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上购物、网上理财等所有这些互联网金融交易和服务行为的发展都要求传统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种基于Internet技术的开放的支付结算服务,也就是说,提供网上银行服务。
国内的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而是实实在在的电子商务的主体一一企业。
但在我国由于网上银行开展的时间还不畅,在发展中主要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建立网站,而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银行。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时.受制于传统的银行的影响,使得网上银行的发展受到制约。
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上银行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不足,进而研究网上银行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问题1传统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制约虽然我国银行开展德网上银行业务功能日趋丰富,但总体上说还普遍处于传统业务网络迁移的局面。
”以产品为导向”的战略特征依然明显,客户导向和服务导向。
二、求关于银行方面论文的参考文献银行危机内生于银行的构建,其承担的储蓄转投资的功能决定了银行的脆弱性。
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银行危机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冲击和影响也加大。
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整个金融体系是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变革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银行仍居金融业的主导地位。
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
由于四行在我国转轨过程中,把不断增加的储蓄转投给了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亏损面扩大和增加的情况下,形成和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
东南亚危机后,由于我国经济金融与发生国的诸多相似,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机构和学者主要依据四行超过20%的不良资产率和不足8%的资本充足率,纷纷预测中国很快就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有些学者甚至设计好了危机爆发的过程,就等中国实际的验证。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关于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在经营风险方面,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确有影响。
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程度的影响存在“证券化-稳定”与“证券化-不稳定”两种不同观点。
Jiangli.w(2008)的“证券化-稳定”理论认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建立特殊spv能把风险转移并隔离,风险转移过程中商业银行相当于为经济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购买了保险。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更多的研究支持了“证券化-不稳定”的理论。
Allen和Carletti(2006)Acharya等(2013)认为资产证券化强化了金融机构的关联性,增强了风险的溢出性和感染性,诱发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
关于城商行的研究:在国外,银行被划分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但是国外并没有城市商业银行的说法。
由于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商业银行本质上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可以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Brickley和James(2003)认为,地方政府的介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日本,大多数地方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地方城市,而这些地方银行无例外地与当地政府、企业以及公共团体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此他们得出: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从而刺激地方经济的增长。
2007年,Allen N.Bergel9在对美国的社区银行的发展历史的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各家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总之,国外商业银行有关的发展研究比较多。
从研究主体上看,有学术专家,还有新闻报刊、研究机构、知名信用评级机构等 ;从研究主题上看,主要有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趋势的研究,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研究,对银行上市的研究等等。
国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同时,从现实意义而言,国外的发展经验对S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完整版)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根据国际银行业的实践经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也包括流动性风险等其他次要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风险管理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及风险控制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得到关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一般性结论,希望能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控制一、引言随着中国农业银行相继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至此中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完成上市,我国金融业必将翻开新的一页,大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完成了现代公司治理的架构,风险控制能力都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着力提高竞争力的时候,强调业务发展较多,注重风险控制的力度不够,银行的风险控制大多建立在不完善的制度规定、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和不完全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还远远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深入考量目前的风险控制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远未达到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匹配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的研究多专注于银行监管,而国内近年也开始注重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更多研究则是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二、国内外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现状(一)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研究现状及分析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影响,美国推动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银行监管再次得到空前重视。
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则要追溯到1933年,银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3年和1934年证券法,以及根据《1933年银行法》成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等,一系列的监管法案的相继出台,其核心即是风险控制。
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才基本形成了现代商业监管理论体系,其理论依据源于Posner(1974)和Stigler(1971)的监管经济理论与Kane(1981)的监管辩证理论为核心。
国际化论文银行国际化发展论文: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文献综述摘要:国际化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当规模。
特别是在我国承诺金融开放,融入国际竞争环境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成为了银行业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就银行国际化的概念、动因理论、跨国经营方式、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和对策建议五大方面对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基于中资银行大部分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中资银行要在竞争中谋求发展,除了要巩固国内地位,还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营,努力成长为国际化的金融机构,这是关系到银行业本身生存发展及我国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的重大问题,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银行国际化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银行国际化内涵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把银行国际化看作是银行发展的一个过程。
陈岱孙、厉以宁(1991)认为银行国际化是银行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其经营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另一类是把银行国际化看作是银行经营的一个状态,即指银行经营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组合。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将国际化分为内涵国际化和外延国际化,内涵国际化主要是指股东结构和融资平台国际化,外延国际化主要是指机构国际化和业务国际化。
部分学者以发展主体的视角对银行国际化的概念进行细化。
王建、吴英蕴(2000)提出商业银行国际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单个银行的国际化,即一家银行由国内银行走向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由于示范效应,引起其他许多银行走向国际化,最后形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个银行体系的国际化;另一层含义是指一国银行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即该国家或地区开放其银行服务市场,允许外国银行到本国发展。
2 银行国际化动因研究综述银行国际化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等传统理论的银行国际化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引导效应说和跟随客户说;另一类是基于银行经营效益的银行国际化理论,包括风险规避说和规模经济说。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及战略研究-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不少于1000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之一。
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国内四大银行之一,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顶尖银行相比仍有差距。
本文将从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中国建设银行在国际化方面已有较长历程,早在1998年,建行就在伦敦开业,成为首家在英国设立分行的中国银行。
此后,建行不断扩大海外业务规模,2004年,建行进入新加坡银行市场;2005年,进入马来西亚;2008年,开设美国芝加哥分行。
2013年,建行成功在巴塞罗那设立了欧洲区域总部,展开欧洲市场拓展。
目前,建行已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90家海外机构,涉及零售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多个领域。
在国际化发展中,建行实现了资产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截至2020年底,建行海外资产规模达1.2万亿人民币,国际化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占全行总收入的32%和17.7%。
此外,建行在国际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包括在跨境支付、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1. 海外业务集中度不高建行在国际化过程中,海外业务集中度不高,市场分布较为分散。
在建行的海外机构中,部分机构业务规模较小,未能充分发挥其经营能力和效益。
此外,在某些地区,建行的市场份额较小,与国际顶尖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2. 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海外客户对如何利用中国机遇和资源需求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建行在海外客户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也许,建行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本地企业的联系,提供更加定制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3. 风险控制需加强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建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亟待加强。
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实证分析论文摘要:在世界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强劲趋势下,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国际化已成为我们不容迟缓的研究课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存在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服务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国际化水平、合理调整商业银行的区位发展战略、灵活选择商业银行的机构组织形式、以国际惯例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业务一、理论基础银行国际化经营,指金融企业以一国为基地,跨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一种活动。
从动态考察是指银行业向全球金融一体化方向渐进发展的过程。
在银行国际化经营的问题上,理论似乎明显滞后于实践的进展。
国外学者的研究虽各有侧重,方法各异,但这些研究总体上可以用一个模型来概括。
假定:(1)银行和厂商一样,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2)银行占有的生产要素有限;(3)金融市场由国内和海外两部分组成;(4)金融市场的类型是非自由竞争的。
这其中,NR=净利润,n=i+j,i为本国,j为外国,j=1,2,3…n,r=平均贴现率,t=时间,Q=产量,P=产品价格,PL=劳动力价格,PK=资金价格,L=劳动力数量,K=资金数量,T=税率,兹=风险系数;仔为其他成本和费用。
也即,当海外业务比国内业务存在超额利润(收入更高或成本更低)时,银行投资海外就更有利可图,实现净收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因分析(一)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首先从建立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开始。
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家银行相继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商业银行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积极主动、灵活高效的市场竞争和金融服务体系。
国际化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内容之一,是市场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单靠一家商业银行垄断性的国际化是不行的,必须向商业银行的全面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在国际银行业务中引入竞争机制。
*银行国际化的动机演变与经济影响:文献综述许 荣 王子豪 刘怡君 赵 昶1摘要:本文基于传统公司国际化理论中的商业网络理论和折衷理论范式,以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联系与差异为起点,从金融服务需求、市场寻求、优化风险收益关系等方面全面梳理了银行国际化动机。
研究发现,银行国际化受到多元动机驱动,并且其动机在后续经营学习过程中存在动态变化。
本文进一步从促进实体企业发展和金融行业自身发展这两个角度,就银行国际化经营对相关主体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了梳理归纳。
总体而言,银行国际化对跨国银行自身、东道国实体企业、银行业以及金融体系稳定性,均可能存在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总效应则取决于流出国和东道国具体的经济状况和监管制度差异,以及银行自身异质性等因素,本文也讨论了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动态变化。
关键词:银行国际化;动机;经济影响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引 言随着以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的国际化愈发引起广泛关注。
根据《2019全球银行国际化报告》2,全球银行境外资产规模的76%、境外营收的78%集中于行业前二十的大型跨国银行,这凸显出国际化经营在当前银行业的关键地位。
基于境外资产积累、经营成果以及全球结构布局三大维度构建的银行国际化指数(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简称BII)排名中,中国银行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发展中国家银行。
1 许荣,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保险研究所;王子豪,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刘怡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联系方式:****************.cn;赵昶,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意见,文责自负。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YJA790086)资助。
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外向型经济有了更快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其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空间也随着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大,再加上营业收入中以“吃利差”业务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提出了大力发展国际结算业务的战略。
1 国际结算业务的概述商业银行可以办理国外结算。
商业银行办理国际结算有以下意义:第一,满足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要,为国际贸易提供迅速、安全的结算服务。
第二,适应资金活动日益国际化的需要,为推动金融市场国际化服务;第三,国际结算业务的盈利一般高于国内业务盈利,所以,银行从事国际结算业务可以是较丰厚的利润。
银行经营国际结算业务的工具与国内结算工具基本一样,主要是汇票、本票、支票。
但结算方式略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即信用证、托收和汇款。
信用证是银行向出口商开立的,出口商按照信用证的条款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后,由开证银行保证支付信用证上规定的款项的一种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结算是国际结算中一种主要的方式。
汇款结算是付款人将付款项交存银行;委托银行代替自己通过邮寄方式,把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式。
汇款结算又分为电汇、信汇、票汇三种。
托收结算,是债权人为向国外债务人收取款项而向其开发汇票,并委托银行代收的一种结算方式。
托收结算又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前者凭不附带货运单据的汇票托收;后者指委托人将附有货运单据的汇票送交代收银行,请其代收款项的一种托收方式。
关于银行国际结算信用支付结算有四个特点:一是必须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二是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双方自愿存续远期偿付资金的商业信用行为三是应有法规认可的权利证书四是银行视企业的资信情况在授信限额内为其作信用保证。
下面是国际结算业务流程的简单示意图:]2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结算业务的现状2.1 发展国际结算业务的必要性:国际结算业务对于整个银行业务来说,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含技术量成份高。
文献综述金融学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国际比较及借鉴研究一、引言投资银行作为一个“中介机构”,主要业务是中间体代理而不是自营和自投,从而规避运营风险;核心业务是为企业兼并、收购、重组提供咨询服务,从而使得各种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配置。
发展投行业务,参与上市服务、收购兼并服务等,使银行在贷款外,可向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也由分业经营逐渐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投资银行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业务中的重要部分。
客户融资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使单一的银企借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在国内,2002年工行率先成立投资银行部,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办投资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8年之后,建行,光大,民生,浦发、兴业、中心、农行等商业银行纷纷成立投资银行部门,投资银行业务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大范围、长时间,多样化的发展,并在银行利润的增加方面产生了重大了作用。
但是,我国投资银行也产生、发展的历程很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目前只能说刚刚开始,在渐进式银行业管制放松的思路下,不免产生严重问题。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大多数的投资银行业务受到影响,尤其在美国出现了投行了大幅度倒闭现象,单纯性只经营投行业务的经融机构存余甚少。
发展投资银行促进了银行国际化的进程,积极借鉴西方银行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这一新兴产业有重要意义,但也要在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对比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行情的发展之路。
二、主体(一)国外相关研究Liu Ruibo.Zhai Yinjia(2007)指出作为领导者和资本市场的主心骨,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成为焦点,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相对比,该国投资银行的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薄弱,行业寡头缺乏。
在面对金融融合以及进入WTO后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扩大经济规模:增加资本和股票,新股上市,发行弯曲和并购股票等资本融资渠道,以此来促进我国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基础综述摘要:中国商业银行需要把握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发挥整体优势、规模优势、科技优势,加快境外机构布局,本文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引导效应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风险规避等经济理论,进行综述来研究银行的国际化经营问题,为商业银行国际化进行有效的借鉴与指示。
关键词:商业银行;人民币国际化;走出去战略;文献综述伴随着企业“走出去”衍生出的巨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中国商业银行把握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发挥整体优势、规模优势、科技优势,加快境外机构布局;结合东道国的市场特点,拓宽业务领域,推动其本土化进程;逐步进行结构调整,确立境外机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
中国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发展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能为银行监管部门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理论工具。
中国商业银行基于效率结果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投入和产出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
揭示国际化经营效率的理论基础,能为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有助于其制定有效和针对性的监管政策。
自2007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欧美部分跨国银行纷纷收缩了在海外的投资,一大批银行经营困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增速加快。
特别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
截止2015年底,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6.15%,拥有23家分行,17家控股子银行和4家代表处。
工商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64.7%,境外设立了16家分行,13家境外控股公司和2家境外代表处。
建设银行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67.74%,境外设立了9家分行,3家境外控股公司和2家境外代表处。
中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是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效率,以效率促效益,从而总体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国际化研究【摘要】:本文以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两个层次,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和业务国际化为线索研究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
并应用相关结论分析了商业银行地域选择理论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策略。
主要创新包括,建立了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的国家选择方法;提出了以契约成本的角度来选择机构国际化的组织形式;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了资金成本是外资银行在东道国信贷市场竞争的决定因素,并检验了资金成本是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投资选择影响因素模型,并实证分析了影响组合投资的因素。
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选择可分为机构国际化途径选择和组织形式选择。
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的途径,即选择新设机构还是并购的方式进行海外扩张。
国际化的途径包括新建机构、并购、合作、联盟和联营等五种形式。
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组织形式一机构国际化的载体,商业银行需要在代表处、代理行、分行等形式中做出选择。
根据国家选择模型,银行机构国际化取决于东道国政府的目标和国内及外部约束条件,所以不同类型的国家所选择的外资银行进入的模式不同。
我们把国家分为三类,分别为转型经济国家、非转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通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在转型国家由于东道国的特殊经济环境,给了外资银行选择最低成本进行机构国际化的机会,外资银行以并购和重组东道国银行的方式快速完成了主导市场的目标。
而在非转型经济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只能适应东道国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展目标选择新设机构的方式逐步进行机构国际化。
而在发达国家则外资银行机构国际化的选择方式逐步由新设机构向并购转化。
在契约的视角下选择机构组织形式即是选择一种契约,而契约是在约束条件下的契约成本选择。
契约成本分成三部分,固定成本、监督成本和风险成本。
代理行、分行和子行三种契约成本各不相同。
代理行的监督成本较高,而分行的固定成本最高,子行的风险成本高于代理行和分行。
跨国银行应综合分析各种契约成本,再结合三种组织建立后的经营成本和收益做出合理选择。
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思考论文内容摘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融入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如何实施国际化战略是中国商业银行谋求生存和发展急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包括海外机构设置的地区分布重点、设立方式和经营途径的选择。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优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进,各国银行业纷纷取消法律限制。
银行业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加速了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促进了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展示出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我国银行业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银行业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内在压力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银行业承诺将在2006年底全面对外开放,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并享有国民待遇。
随着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的限制,入世之后外资银行在华开设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
截止2002年9月末,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为181家,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为45家,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为477.97亿元,其中贷款总额达385亿元。
2002年1-7月,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盈利1.84亿元,当月净增长13.58%;外汇业务实现盈利11.19亿美元,当月净增21.43%。
目前在华的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已占内地市场份额的40%。
同时,外资银行在华的攻势也越来越犀利,有以汇丰为代表的全面进攻型和以拳头产品为主要盈利点两种类型。
汇丰在中国11个主要城市开设网点后,2002年年底前又推出其网上银行业务,再加上它在试点地区的人民币业务,可以说在汇丰的中国业务表上,几乎包括了所有目前外资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
一些没有将落脚点放在全面客户市场争夺的外资银行,则更注重借助其在国际上的品牌优势。
2002年11月,获得向中国内地企业提供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许可的摩根大通宣布,其将于2003年初在中国内地的4个城市推出包括资本市场融资、财务顾问、司库服务和现金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及服务,现在已基本得到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