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超强)
- 格式:doc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14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实验总结物理实验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测量和推理,通过实际的操作体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以下总结了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些重要实验,以及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一、杆的杨氏模量实验杨氏模量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实验之一。
该实验主要通过测量杆在受力下的变形来确定材料的杨氏模量大小。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杆的长度和直径来观察变形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受力情况下杆的弹性性质。
这个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杨氏模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光的反射实验光的反射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之间的关系,并用角度的方法来量化描述。
这个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反射现象和熟悉光的传播规律非常重要。
此外,通过改变光线的入射角度、表面的材质,学生还可以研究光的反射率和折射率的变化规律。
三、电路实验电路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基础实验之一。
通过制作简单的电路,如电流测量电路、串并联电路等,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电流的概念和特性。
这些实验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方向、电阻的作用和欧姆定律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还可以深入了解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使用万用表等常用电器测量电路参数。
四、力学实验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实验主要包括简谐运动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和力的合成实验等。
这些实验通过测量和观察物体在受力下的运动来研究力学定律和力的性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力的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等概念,并学会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这些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五、声音实验声音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和声音特性。
通过调节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幅度和观察接收声音的位置,学生可以深入探究声音传播的规律和声音的特性。
此外,通过改变材料的性质,学生还可以研究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影响。
中考物理实验总结(精选11篇)中考物理实验总结(精选11篇)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考物理实验总结(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物理实验总结篇1本学期我担任初三5—6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中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
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中。
初二物理实验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 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 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 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5.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6.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7.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1.实验器材:较薄、颜色较深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2020年中考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一张白纸,笔。
较暗环境。
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
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
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12.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13.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
中考物理实验整理总结一、初中阶段20个重点考查的实验光学实验3个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1个:1.实验液体温度计并探究水的沸腾过程电学实验7个:1.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2.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3.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4.探究欧姆定律;5.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6.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7.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力学实验9个:1.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建构密度的概念;3.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5.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6.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7.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8.探究阿基米德原理;9.测量滑轮组和斜面的机械效率二、实验原理定方向正确解答物理实验题必须坚持以实验原理为依据的操作过程,实验原理是整个实验的指导方向,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必须做到:(1)、要结合课本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实验原理;(2)、要从实验原理中理解实验成立的条件;(3)、弄清一个实验原理可以做不同的类似实验;(4)、理解原理设计替代性实验。
三、规律方法指导初中物理实验主要物理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代替法、转换法等。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多个因素关系时,将一些因素固定不变,从而使问题简化。
例: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将电阻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转换法: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例:磁场看不见,我们撒上铁粉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
等效法:两种现象在效果上一样,因此可以进行相互替代。
例: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四、实验知识考点梳理类型一、光学实验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方法与步骤:(1)、如下左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精选5篇)初中物理实验总结篇1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因而,应从实验全方位指导,通过各种考查手段促进,加强学生实验,并且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起。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必考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
物理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物理教材书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
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
使学生实验的开出率突破大纲的要求,达到100%以上,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物理术语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回答、解释物理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
实践说明,应该如此,如此有效。
首先我们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将实验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
中考物理常见实验总结实验一:重力实验重力实验是物理实验中最基础的一种,通过测量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来确定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实验装置:1. 悬挂装置:可以悬挂小球或细线,使其能够自由垂直下落。
2. 计时器:用于测量物体下落的时间,可以精确到毫秒级别。
3. 密度计: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步骤:1. 使用密度计测量小球的质量,记录下来。
2. 用细线将小球悬挂起来,使其能够自由下落。
3. 在计时器的帮助下,记录小球下落的时间。
4.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计算加速度。
实验结果与结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可得,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约为9.8 m/s²,实验误差较小。
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一致,表明重力加速度的值较为准确。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实验是研究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现象的实验,通过改变光线射入介质的角度来观察折射现象。
实验装置:1. 平面玻璃板:用于光通过的介质,表面光滑。
2. 光源:可产生明亮的光束,如激光笔或手电筒。
3. 直尺:用于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4. 透明介质:如水或玻璃杯。
实验步骤:1. 将平面玻璃板放在桌上,保证其表面光滑无杂质。
2. 将光源放置在一侧,射出一束光线。
在光线射入平面玻璃板之前,可使用直尺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度。
3. 观察光线射入平面玻璃板后的折射现象,并使用直尺测量折射角度。
4. 更换透明介质,并重复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折射定律,即折射角的正弦值和入射角的正弦值成比例。
实验三:电路实验电路实验主要研究电流、电阻、电压等电学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搭建电路并测量各个参数来研究电路中的物理规律。
实验装置:1. 电流表、电压表: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 电源:提供电流。
3. 电阻:用于调整电路的电阻大小。
4. 连线:用于搭建电路。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总结归纳中考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归纳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些实验内容。
1. 焦距的测量实验焦距的测量是物理实验中的经典实验之一。
通过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我们可以测量出它们的焦距,从而了解光的折射原理和透镜成像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等设备,并利用准直尺、白炽灯等光源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准确的测量数据和仔细的观察,最终得出准确的焦距数值。
2.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之一。
通过搭建电路,改变电阻和电压,我们可以研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探究欧姆定律。
实验中常用的设备包括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不同电阻的电阻器,分别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从而得出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图像。
3.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研究物体受力情况的经典实验之一。
通过利用力传感器和物体质量的变化,我们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F=ma。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利用力传感器测量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并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或施加不同的力,观察加速度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空气阻力的影响,并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4. 波的反射实验波的反射是波动性质的重要实验现象之一。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波在垂直边界上的反射规律,并研究入射角、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常用的设备有波浪罐、隔板、振子等。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波的方向和角度,并通过实验数据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5. 电磁感应实验电磁感应实验可以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究磁场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线圈和磁铁等设备,并改变磁场的强度和线圈的位置变化,观察电流的变化。
实验中要注意保持磁场和线圈的相对位置稳定,并且在记录数据时要准确记录电流强度和磁场的变化情况。
力学1. 天平测质量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
(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 物=m 砝+m 游)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2. 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实验步骤】测量前: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
(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目的】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实验步骤】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4. 测定物质的密度(1)测定固体的密度【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初中物理实验重点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一些重点实验是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下面将对这些实验进行总结。
一、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实验弹簧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物体,测量它的弹性系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弹簧的性质以及弹簧在力的作用下的变形情况。
这个实验的关键是通过测量不同受力下弹簧的伸长量,然后通过计算弹性系数来得出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受力大小,使用尺子或卡尺来测量弹簧的伸长量。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力的方向和弹簧的变形方向,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二、测量水的比热容实验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测量它的比热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的热性质并建立热学知识。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恒温水浴或恒温槽来控制水的温度,使用热量计来测量水的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过比热容公式来计算得出结果。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水的温度稳定,避免热量的损失或外界热量的干扰,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三、测量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定律之一,通过实验测量光的反射角度可以验证光的反射定律并了解光的性质。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光源、反射镜和测量仪器,通过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来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光线的准直和测量仪器的使用准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测量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实验电流和电压是电学中重要的物理量,测量它们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电路的性质并应用欧姆定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电源、导线、电阻器等电器元件,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大小来验证欧姆定律。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电路的接线是否正常,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选择和使用准确,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五、测量简单机械杠杆的力的平衡实验机械杠杆是力学中研究的重点之一,测量杠杆的平衡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杠杆的原理和力的平衡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杠杆、力矩平衡器等杠杆实验装置,通过调整力的大小和杠杆的长度来实现力的平衡。
初中物理实验重点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下面是一些初中物理实验的重点总结。
1. 阻尼摆实验阻尼摆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实验之一。
通过观察摆球在不同阻尼下的振幅变化,学生可以了解阻尼对摆动的影响。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改变阻尼的情况,如增加摩擦力或改变摆球长度等,观察并记录摆球摆动的振幅随时间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摆球的振幅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导致能量的损失。
2. 弹簧定律实验弹簧定律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
学生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弹簧的长度、质量、材料等条件,观察弹簧的变形情况,并测量变形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当外力增加时,弹簧的伸长也随之增加,并且遵循胡克定律,即伸长量与外力成正比。
3. 热传导实验热传导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传导过程。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导热棒、温度计等设备,观察热量如何在物体之间传递。
实验结果显示,热量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且传递速度与温度差和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
4. 声音传播实验声音传播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钟摆、音叉等辐射声源,通过改变距离、介质等条件,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并测量声音的传播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为340米/秒,且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相关。
5. 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玻璃棱镜、水槽等设备,观察光线经过介质界面时的折射现象,并测量入射角、折射角等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且满足斯涅尔定律。
6. 电磁感应实验电磁感应实验是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重要实验之一。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位置、磁场的强度等条件,观察电流的产生情况,并测量电流大小。
【中考物理知识点】初中物理重点实验总结篇一:初中物理重点实验总结1、实验目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沙面或塑料面的凹陷程度初步结论:(1)受力面积相等,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2)压力相等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综合分析:(1)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相等,压力的作用效果相等(2)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用压强表示2、实验目的: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器材:U型管压强计(2)U型管压强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大小表示压强的大小(3)初步结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想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同种液体,深度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综合分析:液体深度和密度的乘积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液体深度和密度的乘积相等,液体内部的压强相等3、托里拆利实验(1)取1米长一端开口的玻璃管(2)水银柱的高度是指汞槽液面到管内液面的竖直距离,标准大气压是76cm高汞柱(3)水银柱高度低于76cm的几种情况玻璃管内漏空气进去外界的大气压比较低(地势较高,阴天,夏季)4、实验目的: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实验器材:弹簧秤,溢杯,烧杯(2)初步结论:同一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浸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综合分析:液体的密度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乘积相等,物体受到的浮力相等,液体的密度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乘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5、实验目的: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1)导体的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等,导体越长,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2)导体的材料相同,长度相等,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3)长度,横截面积相等的不同导体,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和导体的材料有关6、实验目的: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实验原理:欧姆定律(I=U/R)(2)电路图(3)连接电路时,电键断开,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电阻最大),得到多组电压、电流值(移动滑片)(5)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通过导体的电流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6)多次实验目的:是结论更具有普遍性7、实验目的: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1)实验原理:R=U/I(2)电路图(3)连接电路时,电键断开,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电阻最大),得到多组电压,电流值(移动滑片)(5)多次测量目的:求平均值,减小误差(6)一些可能出现的电路问题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位置互换(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读数为电源电压值,电流表无读数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正确的应该是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也变大)电压表并联在电源两端:电压表的示数始终不变刚闭合电键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最大值,电压表、电流表示数最小电表指针超过刻度,量程偏小,往无刻度处反偏转,正负接线柱接反8、实验目的:测小灯泡功率(1)实验原理:P=UI(2)实验电路图(3)连接电路时,电键断开,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电阻最大),改变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5)一些可能出现的电路问题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位置互换(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读数为电源电压值,电流表无读数,灯不亮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正确的应该是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也变大)电压表并联在电源两端:电压表的示数始终不变刚闭合电键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最大值,电压表、电流表示数最小,灯较暗移动滑动变阻器,灯的亮度不变,一直很暗,变阻器都接下,一直很亮,都接上电表指针超过刻度,量程偏小,往无刻度处反偏转,正负接线柱接反篇二:初中物理重点实验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⑴ 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0啰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和漫应血遵循反射定律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1.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笔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 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看光屏上是否有像.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假设点燃前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 不便于观察像.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拟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9.实验中不用平面镜是由于?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0.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前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由于?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13.为什么要屡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防止偶然性三、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安装装置时,应根据由下至上的顺序.2.甲乙两个小组同时做此实验,结果甲组队员发现所用时间比乙组长,请你提出改良意见.a减少水的质量b 提升水的初温c加盖子3.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由于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4.在水沸腾过程中,水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此处和晶体熔化过程相同)5.按图9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至沸腾.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格所示时间t/min023456789温度t/七909294 96;98100100100100* + ■(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点是100c〔2〕假设第6分钟末移去酒精灯,立即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将会看到温度计的示数不变〔3〕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假设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6.如果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碰到容器底,会导致测量值偏为四.凸透镜成像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央、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央〔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央〕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假设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u<f〕②烛焰在焦点上〔u=f〕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央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不考放大u<f 正立放大虚象虑镜U等于2f时,相距也是23没有应用.但是在实验中可以帮助我们找焦距.3、对规律的进一步熟悉:⑴u = 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⑵u = 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⑷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增大〕〔减小〕"" 〔变小〕⑸帆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距减小像距减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变小------ ■---------------------------〔增大〕〔增大〕〔变大〕五.影响电阻大小因素: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2、实验方法:限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4、结论理解: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p L/S,其中p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记住:在其它条件一^定日寸,p 银< p铜<p铝,p镒铜< p镶隔.假设架设一i条输电线路,一,般诜铝导线,由于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廉价.六.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实验电路如图15所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1.这类实验最好用三块电表,减少实 验操作.2..测完一组数据后,要换用不同规格的定值电阻〔或小灯泡〕重新测量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防止偶然性.七.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①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②制定方案,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限制变 量法.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 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③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④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 规律的常用方法.〕⑤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 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电路图:实验表格 R 一定时实验次 数AB 间电压 U/VBC 间电压L 2/VAC 间电压 L 3/V123实验次数电压U/ V电流I /A1235八.伏安法测电阻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2、原理:欧姆定律I=U/R r--ll 一厂一0 Rx 1 3、电路图:〔右图〕R,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 /变!“一上「丁"L一 …1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 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 压表的小数,填入表格.③算出三次Rx 的值,求出平均值.注意:此次实验分两类:一是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它需要求平均值,由于屡次屡次测 量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二是测小灯泡阻值,它不需求平均值,由于灯丝电阻随温 度变化而变化,求平均值失去意义. ④整理器材定时由涔事 串联在电路中+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I=U/Rx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 “ + 〞接线柱流入, “-〞接线柱流出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保护电路⑵测量结果偏小是由于:有局部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电流根据Rx=U/I电阻偏小测定值电阻的实验表格实验次数电压U/ V电流I / A电阻R/ Q123电阻平均值及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表格实验次数电压U/V 电流I /A电阻R/ Q123九.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②电路图: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i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诜择滑动变阻器.电压可:并联在灯泡的两端“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电流个:串联在电路里“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那么R>R根据I额=P额/U额或I额=U M/R选择量程.测小灯泡电功率实验的表格注意:测灯泡电功率实验不求平均数第八和第九两个实验中都有滑动变阻器,不同点是:测电阻的是:改变用电器两端电压, 实现屡次测量.测功率的是:将小灯泡两端电压调成额定电压.十.电热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2、实验方法:限制变量法,转换法.两个烧瓶串联的目的:使通过电流相同.3.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4、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UIt= U2t/R=W=Pt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I2Rt . Q:Q2:Q3:…Qn=RR2:R3:…:Rn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U2t/R Q I:Q2=R2:R I②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产生的总热量常用公式Q= Q+Q+--Qn③分析电灯、电炉等电热器问题时往往使用:Q= Ut/R=Pt十一.测量固体密度/液体密度详见笔记上例题十二.伽利略斜面实验: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啡1Hl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错的〕伽利略观点:力是叵的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对的〕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它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根底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根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实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 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4.此实验的物理研究方法:1.科学推理法〔又叫理想实验法.用到此法的还有“真空不能传声〞实验〕2.限制变量法十三.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⑵测量方法:杷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匕用弹篝测I力计水平匀谏直线拉木块,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捽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对关.4.为什么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5.上一步中用到了土力平衡的物理原理.6.假设在竖直方向上将弹力计调零,然后水平匀速拉动物体,从弹力计上读数比真实的摩擦力偏小. 十四.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课本甲、乙说明: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限制变量法和比照法,转换法十五.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1)实验过程:在长约1m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梢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名勺为760mm(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由于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3)结论:大气压p o=760mmHg=76cmHg=1.013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假设未灌—满,那么测量结果偏小.B本实验假设把水银改成水,那么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4 m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度变—10长.D假设外界大气压为H cmHg试写出以下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H 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E.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 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十六.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2)、公式表示「F浮=G排=p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如果换一个木块做此实验,那么C步骤可以省略.十七.机械效率的测量:11①原理:有用功/总功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③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上下的主要因素有: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那么额外功相对就多.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C摩擦,假设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绳子段数口诀:奇拴动,偶拴定,算动不算定.笔记上关于机械效率的连等化简公式一定要熟!做相关计算题一定注意是否忽略动滑轮重力的问题!十八.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猜测: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方法:限制变量法;转换法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木块被小钢球推动的距离多少使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的目的:使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同高度滚下;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谏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物大;③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o12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方法汇总限制变量法:当有多个因素对实验结论有影响时,研究其中一个物理量时,保持其他物理量不动的研究方法.如:1.弦乐器发音音调与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3.滑动f大小因素,4.导体电阻大小因素,5.动能实验,6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7.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8.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9.力的作用效果〔压强〕10.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11.探究物质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等效替代法:用一个物体或现象代替另外一个物体或现象得出的物理结论 .如:1等效电路,2等效电阻,3合力与分力,4排水法测体积,5研究平面镜成像中的“虚像〞 ,6用变阻箱测未知电阻. 转换法:人类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用其他现象表现出来 .如:1用乒乓球的弹动说明音叉在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关系,转换成测变化的温度说明内能的变化;3电热与电流,电阻因素时,测液柱上升的高度;4功与什么因素有关:测祛码上升高度;5电流表,6电压表,7小磁针偏转反响电流大小,电压上下,磁场方向,8动能大小实验.9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理想模型法:构建一种模型来表述不易理解的物理量如;1光线,2磁感线,3力的图示, 4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科学推理法:在实验的根底上得到实验结论,并依次推理推理得出结论.如:伽利略斜面实验,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类比法:用相近的事物做比拟. 如:1原子结构与太阳系,2电流与水流,3电压与水压, 图象法:如:I-U图像,I-R图像,U-R图像,S-t图像,v-t图像等.观察法:如:1蒸发与沸腾的异同,2电流表与电压表使用异同,3用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等.1314。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1.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笔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4.实验表格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
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不用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
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
13.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三、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甲乙两个小组同时做此实验,结果甲组队员发现所用时间比乙组长,请你提出改进意见。
a减少水的质量 b提升水的初温 c加盖子3.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
4.在水沸腾过程中,水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此处和晶体熔化过程相同)5.按图9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至沸腾。
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格所示。
(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点是_100℃(2)若第6分钟末移去酒精灯,立即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将会看到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3)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
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
6.如果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碰到容器底,会导致测量值偏大。
四.凸透镜成像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u<f)②烛焰在焦点上(u=f)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U 等于2f 时,相距也是2f 。
没有应用。
但是在实验中可以帮助我们找焦距。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⑸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五.影响电阻大小因素: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
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⑵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ρL/S ,其中ρ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记住:在其它条件一定时,ρ银<ρ铜<ρ铝,ρ锰铜<ρ镍隔。
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
六.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 实验电路如图15所示。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物距减小(增大) 像距减小 (增大) 像变小 (变大)1.这类实验最好用三块电表,减少实验操作。
2..测完一组数据后,要换用不同规格的定值电阻(或小灯泡)重新测量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七.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 ①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②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③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④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
)⑤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电路图: 实验表格 R 一定时U 一定时八.伏安法测电阻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欧姆定律I=U/R3、电路图: (右图)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开关应断开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 ,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 的值,求出平均值。
注意:此次实验分两类:一是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它需要求平均值,因为多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二是测小灯泡阻值,它不需求平均值,因为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求平均值失去意义。
④整理器材。
滑动变阻器变阻(“一上一下”)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
⑵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电流。
根据Rx=U/I电阻偏小。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1>R2测定值电阻的实验表格电阻平均值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表格九.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
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I额=P额/U额或I额=U额/R 选择量程。
测小灯泡电功率实验的表格注意:测灯泡电功率实验不求平均数第八和第九两个实验中都有滑动变阻器,不同点是:测电阻的是:改变用电器两端电压,实现多次测量。
测功率的是:将小灯泡两端电压调成额定电压。
十.电热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两个烧瓶串联的目的:使通过电流相同。
3.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4、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I2Rt 。
Q1:Q2:Q3:…Qn=R1:R2:R3:…:Rn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U2t/R Q1:Q2= R2:R1②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
计算在一定时间所产生的总热量常用公式Q= Q1+Q2+…Qn③分析电灯、电炉等电热器问题时往往使用:Q= U2t/R=Pt十一.测量固体密度/液体密度详见笔记上例题十二.伽利略斜面实验:(错的)伽利(对的)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它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4.此实验的物理研究方法:1.科学推理法(又叫理想实验法。
用到此法的还有“真空不能传声”实验)2.控制变量法十三.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拉木块,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4.为什么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5.6.若在竖直方向上将弹力计调零,然后水平匀速拉动物体,从弹力计上读数比真实的摩擦力偏小。
十四.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⑴课本甲、乙说明: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