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全册综合-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掌握高中物理常用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3.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4.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物理基础概念、物理定律和基本实验方法;2.掌握物理问题的定量化转化;3.掌握物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2.掌握物理问题的定量化转化;3.掌握物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物理基础概念1.1 物理基本概念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和方法,物理体系和单位制的建立和发展、常用的物理量和其计量方法。
1.2 物理实验基本概念实验、测量、误差、数据处理、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
1.3 物理问题的定量化转化物理问题的分析方法、物理方程、物理量的变化与守恒、物理量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运动学2.1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2 运动的描述方式参考系、运动的描述方式、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等。
2.3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及其解释和应用。
2.4 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及其变化过程。
第三章动力学3.1 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定义及其解释和应用。
3.2 能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形式、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运用。
3.3 功和功率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求解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重点阐述教材内容,注重把握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方法。
2.实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能力。
3.互动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评定: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等。
高中物理的变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和物体受力运动规律。
2. 掌握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能够应用力的变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和分类。
2. 物体受力运动规律。
3.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理解力的合力和分力概念。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分类。
2. 物体受力运动规律。
3.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力的体验。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推一个物体要用力?物体运动时有什么因素影响?二、讲解1. 引导学生认识力的分类和性质。
2. 介绍物体受力运动规律和牛顿三定律。
3. 解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实验1. 进行一些简单的力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变化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利用力的合力和分力概念解释实验结果。
四、练习1. 给学生提供一些力的变动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和讨论。
2. 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力的变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力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和分类2. 物体受力运动规律3.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变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及力的合力和分力概念。
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和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下节课将进一步深入讨论力的变动,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运动变化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与影响因素;2. 理解运动的变化与变化规律;3. 掌握描述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 能够分析运动的动态过程和变化规律;5.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的基本概念;2. 运动的变化规律;3. 描述运动的方法;4. 运动过程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运动变化的探究与应用;2. 运动变化的推理与判断;3. 运动变化的图表表示;4. 运动变化的数学建模。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实验器材;3. 教学实验试剂;4. 教学视频资料;5. 手持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变化的问题,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理论讲解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运动的基本规律等内容,并进行示例讲解。
Step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实验,探究运动的变化规律,并记录实验结果。
Step 4:讨论交流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解决疑惑,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Step 5:概括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运动变化的规律,并进行知识点的概括总结。
Step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或探究性课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Step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高中物理运动状态分析教案教学内容: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2. 掌握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方法,能够描述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变化;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1. 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的理解;2. 运动状态分析方法的掌握;3. 实际情况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运动状态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2. 实际情况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测量长度和时间的仪器;3. 备课资料:相关概念、公式及实例。
教学安排: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如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学习理论知识(20分钟)1. 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的讲解和示范;2. 运动状态分析方法的介绍及实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案例,讨论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状态特点及变化规律。
四、拓展训练(10分钟)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操作(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要求,通过测量得到数据,进行运动状态分析。
六、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重点和难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当能够掌握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方法,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应及时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 掌握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计算方法3. 能够分析和解决直线运动中的问题教学重点: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教学难点: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教学准备:教材《物理》第二单元相关内容教学PPT实验器材:直线运动实验仪器、计时器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直线运动基本概念(15分钟)1. 介绍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相关概念2. 讲解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3. 引导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公式推导过程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直线运动实验2. 让学生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3. 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相关物理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四、讲解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直线运动相关公式的推导和应用2. 引导学生掌握直线运动中速度、加速度、位移等计算方法3. 解答学生对于公式和计算方法的疑惑五、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在课堂上完成并相互交流讨论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情况中的直线运动问题六、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探究和练习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中要充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应用知识,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标高中物理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变化的概念和基本分类;2. 能够描述和解释物理变化发生的原理和规律;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基本分类;2. 物理变化的过程与原理;3. 物理变化的规律;4. 物理变化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物理变化的概念和基本分类;2. 物理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1. 物理变化的应用;2. 物理变化的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步骤:一、引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变化的概念和基本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对物理变化的认识。
二、理论学习(15分钟)1.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展示相关实验,了解物理变化的过程与原理;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物理变化的规律。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学生自行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观察物理变化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2. 学生分组探讨实验结果,总结物理变化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解决;2. 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与同学分享交流。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学生自评本节课学习情况,教师做出总结评价,强调物理变化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题;2. 思考并总结物理变化的应用领域。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2. 记事本和笔记工具;3. 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发现学生对于物理变化的概念和原理理解还不够清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开放市齐备阳光实验学校高一物理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同步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二. 知识要点;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意义。
理解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知道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除了力以外,还有质量。
三. 学习注意点:1. 关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速度描述的。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瞬时速度v就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v描述。
〔2〕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就是速度v发生改变。
速度v是矢量,只有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才叫速度不变。
速度变化有三种情形。
①是速度方向不变,速率改变如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
②是速率不变方向改变,转动的物体在转动快慢一,但方向时刻改变,③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改变,如飞机上抛出的物体下落时,速率增大,而运动方向时刻改变。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由牛顿第一运动律知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当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然速度发生变化,而速度变化必有加速度,所以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同一物体,受到的力越大,速度变化越快,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不同物体在相同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不同〔惯性不同〕,相同外力作用在质量小的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大。
3.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1〕惯性大小反映了物体保持状态能力大小,惯性大,保持运动状态的能力大,改变运动状态难。
〔2〕质量大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3〕惯性不是质量。
〔4〕增大惯性时,增大质量;减小惯性,减小质量。
4. 注意区别几个易混概念:〔1〕速度改变是状态变化的标志。
〔2〕速度变化快慢是加速度大小不是速度大小。
〔3〕状态改变多少由加速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决。
【典型例题】[例1] 请判断以下各种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那么惯性改变,运动状态不变时,惯性不变。
李永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
【原创版】
目录
1.李永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的内容概述
2.李永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的知识点分析
3.李永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和
技巧
4.李永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的重要性
正文
李永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的内容概述: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力的概念和力的测量。
力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此外,还将介绍如何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李永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的知识点分析: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它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力的测量:力的测量可以使用测力计进行,测力计的原理是胡克定律,即 F=kx,其中 F 表示力的大小,x 表示伸长量,k 是劲度系数。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
李永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习这一节课时,首先要理解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其次,要熟练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理解其原理。
最后,要多做练习,加深对力的理解。
李永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课的重要性:
这一节课的重要性在于,力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2.1
目标:让学生了解质点的运动规律,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重点: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结合例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一个小视频或实验示范,引出质点的运动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质点的运动规律。
二、讲解:介绍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并讲解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
三、练习:讲解完相关概念后,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计算来巩固所学知识。
四、实验:进行一个质点运动实验,让学生亲自测量并计算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体会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的联系。
五、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回答几道提高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留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
板书内容:
质点的运动
1. 位置和位移:s=s0+v0t+1/2at^2
2. 速度:v=v0+at
3. 加速度:a=(v2-v0)/t
4.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质点的运动规律,掌握了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巩固理论知识,以更好地理解质点的运动规律。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1、速度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
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
3. 能够解决与牛顿力学相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1.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之间的关系。
2. 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教学难点:1. 牛顿三定律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2. 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准备:1. 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辅助工具。
2. 相关实验讲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入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牛顿力学的兴趣。
二、示范实验(15分钟)1. 老师进行示范实验,展示不同力对物体的影响。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结果。
三、讲解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老师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学生跟随讲解内容,做好笔记。
四、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加深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
2. 学生与老师互动,提出问题与解答。
五、练习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题,巩固牛顿三定律的应用能力。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总结,强调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复习任务。
七、课堂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进行相关实验,加深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
2. 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学习牛顿力学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应用,通过丰富的实验和讨论,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物理规律,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的第三章第13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牛顿三定律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弹簧秤、滑轮、绳子等)。
学具:白纸、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力的现象,如拔河比赛、射箭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1)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力的合成与分解;(3)牛顿三定律。
3. 例题讲解(15分钟)(1)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2)牛顿三定律的应用例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三定律;4. 例题及解答;5. 实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2)牛顿三定律的应用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史,了解牛顿三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4. 实验演示与操作;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高中物理物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态变化的定义、原理和分类,了解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的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原理、凝固、熔化和汽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凝华的过程和相关问题的解决。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讨论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 回顾物态变化的定义,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解物态变化的原理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物态变化的原理,包括分子热运动、相变热等。
2. 分类介绍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四种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通过实验演示凝固和熔化的过程,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让学生写出实验观察记录,并进行讨论总结。
四、解析凝华的过程(10分钟)1. 介绍凝华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理解凝华是气体直接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2. 提出凝华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凝华的原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态变化相关问题。
2. 收集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和准备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物态变化的原理和过程,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凝华的讲解,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物理教案二:质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物体运动状态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成分的综合状态,而质量则是评价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在物理学中,质量对物体运动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会深入研究质量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一、质量的基本概念质量是表示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 m 表示,国际单位中的单位为千克(kg)。
质量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与物体不同的特征有关,例如,在相同的物理量下,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即难以改变其运动状态。
同时,质量也是许多其他物理量的基础,如质量与重力, 力与加速度等等。
二、质量对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影响1、质量与运动状态的关系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改变。
当有一定大小的作用力作用于质量不同的物体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是不同的。
质量越大的物体,难以改变其运动状态,因此产生的加速度就越小,而质量越小的物体则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因此产生的加速度也会更大。
2、质量与惯性的关系惯性是指物体维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即物体对外界力的反应较强,难以改变其原始运动状态,而质量越小的物体,惯性也越小,即对外界力的反应较弱,容易改变其原始运动状态。
3、质量与动能的关系动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量度。
当两个物体在相同速度下运动时,质量更大的物体具有更大的动能。
这是因为质量越大的物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达到相同的速度,因此,其动能也更大。
三、实验演示下面是一组小实验,从质量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方面进行演示,可以更好地加深大家对于本章的理解。
1.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取一根线绳,在上面挂上不同质量的物体,如五毛硬币、一元硬币和100元钞票,对物体进行下落运动。
可以发现,质量更大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更大,难以做出较大的加速度,而质量更小的物体则容易做出较大的加速度。
2.质量与摩擦的关系:将两个质量较大的木块放置在水平表面上,对它们进行水平推动,可以发现木块移动的距离与其质量成反比,即质量越大的木块摩擦力越大,移动距离越短。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是由牛顿第一定律到牛顿第二定律的过渡性的一节,也是关键性的一节.即要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又要为讲述牛顿第二定律作好准备.
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可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明白所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或)方向发生了改变.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由此必然可以推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要使学生明白这个推理,并且要在这个推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切实认识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惯性的大小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惯性的大小,即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小(大),表示物体的惯性大(小).确切地理解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而且可以进一步澄清对惯性的错误认识.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有一个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学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还应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使学生对惯性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本节课应使学生明白影响加速度的两个因素,为下一节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作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既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又包括速度方向的改变,同时也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
2.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同时也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渗透“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学难点
理解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理解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那么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导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这
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问题.
(一)
[教师]举例说明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a.列车进站时,由于受到阻力的作用,速度不断减小,最后停下来.
b.列车出站时,在机车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并且速度不断增大.
c.抛出的手榴弹,射出去的炮弹,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发生改变,做曲线运动.
(1)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包括三种情形:即速度的大小改变;速度的方向改变;或速度的大小、方向同时改变.
(2)在上述例子中,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改变,原因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速度发生了改变,因而物体产生了加速度,而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实例分析]下面来分析一下冰球运动.
冰球(一个扁圆形的金属块,和象棋形状相似)放在水平的冰面场地上,没有人动它,冰球将一直保持静止状态,直到运动员对球施加一个作用力,球被迫改变了静止状态运动起来.如果没有任何阻力(冰球和冰面间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冰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别的运动员用曲棍打到这个球,迫使它再一次改变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方向和大小的改变.
而如果没有任何运动员打到这个球,它将一直运动到撞上运动场地周围的档板,在档板弹力的作用下,迫使球又一次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改变了运动方向和速度的大小.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即速度发生了改变,因而一切运动状态的改变,都存在着加速度.因此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还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某人用力推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使小车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A.
B.
C.
D.
[分析与解]正确选项CD.
由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可知,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只要没有加速或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根据这种观点看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即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就说明物体具有了加速度,因此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教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除了和外力有关外,还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下面来分析一实际问题.
a.用相同的牵引力分别拉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的车,使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
b.引导学生分析.
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相同的速度,产生的加速度小,运动状态难改变.
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小.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我们说它的惯性大.可见,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a.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怎么办?举例说明.
b.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时,应该怎么办?举例说明.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
惯性的大小在实际生活中是经常要加以考虑的.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减小物体的质量.相反,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增大物体的质量.
1.
A.
B.
C.
D.
[分析与解]正确选项D
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应掌握“一切”的含义,一切是指不论物体的种类、质量大小、是否运动、做何种运动都不例外,惯性只有大小之分,决无不存在可言.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物体的惯性大小仅与质量有关,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质量大,惯性大;质量小,惯性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一个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其惯性大小并没有
改变.
2.
A.
B.
C.
D.
[分析与解]正确选项BC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和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运动状态无关,所以A错误.
同一物体在地球上和月球上质量相等,而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因而同一物体在地球上和月球上惯性大小相同,所以D错误.
乒乓球质量小,因而惯性也小,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因此可快速抽杀.故B正确.
战斗机投入战斗前必须丢掉副油箱,以减小质量,也即减小惯性从而提高战斗机的灵活性.故C正确.
1.
a.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物体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速度方向的改变;或速
度的大小、方向同时改变.
b.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c.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具有加速度.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d.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
a.当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不变.
b.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惯性则表现为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c.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不仅和合外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有关.
1.
2.
两辆质量相等的汽车,高速车难以停下来,说明速度大惯性也大,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惯性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惯性的大小和物体受力大小,运动状态及地理位置无关,仅取决于质量.因此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两辆车的惯性大小相同.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