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刑法之胁迫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GeneralDefenceINSANITY(精神错乱), AUTOMATISM(非本意的动作), INTOXICATION(醉态), DURESS(逼迫), NECESSITY AND SELF-DEFENCE & PREVENTION OF CRIME(防卫行为)INTRODUCTION.If D has committed the AR of a crime and one of these situations apply –D might have a complete or partial defence.●INSANITY.——精神错乱M’NAGHTEN RULES.D shot and killed Secretary to the Prime Minister. D under delusion he was being persecuted by the police on instructions of the Tory Party.D was acquitted because ofinsanity.HL set out the rules on what amounted to insanity:1. D “labouring under a defect of reason.”2. From a disease of the mind.3. So that D did not know “the nature and quality of the act he was doing.”(R v Cordere (1917) :CA held that:“Nat ure” meant the “physical aspect” and “q uality”meant the “moral aspect.”)4. Or, if D did know, he “did not know that what he was doing was wrong.”(R v Cordere - this meant D did not know that what he was doing was against the law.)●DISEASE OF THE MIND.R v Kemp (1957):arteriosclerosis (blood clot血块on brain)----Any disease affecting the mind even if physical & not mental was seen as disease of the mind.●Confusion 精神错乱R v Quick (1973): it was held that diabetes(糖尿病) treated with insulin(胰岛素)caused confusion as an exampleof external medicine caused “insanity/automatism.”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引发的精神错乱R v Sullivan (1983) :it was held that epilepsy (癫痫)was insanity becauseit affected D’s reason, memory and understanding.癫痫被视为精神错乱。
试析英美刑法中的严格责任制度及其借鉴意义(1)论文关键词:英美刑法严格责任制度借鉴论文摘要:对严格责任的含义进行了深人探讨,澄清了我国一些学者对英美刑法中严格责任制度的误解,提出严格贵任制度符合现代社会有效预防和遏制危害公共福利犯罪的要求,并从我国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犯罪构成理论、举证责任制度等方面,对严格责任制度适用于我国的观点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
严格责任制度是英美国家刑法中特有的一种刑事责任制度:对于这种制度,英美学者评论不一,褒贬损誉皆有。
我国刑法学者对于严格责任制度也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探讨,但对于严格责任制度的含义,严格责任制度的可借鉴性等问题众说不一。
严格责任制度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制度呢?我国刑法是否能借鉴这种制度?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英美刑法中严格责任的含义严格责任制度是英美国家刑法中特有的一种刊事责任制度。
对于英美刑法中严格责任的含义,我国学者的认识各异。
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解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认为绝对责任也可以称为严格责任,绝对责任就是法律许可对某些缺乏犯罪心态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绝对责任就是无罪过责任:第二种是认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是指在行为人主观罪过形式不明确时,仍然对其危害社会并触犯刑律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制度:严格责任并不与罪过相对立,而是罪过责任的一种.只是罪过的具体形式究竟是故意还是过失不明确而已第三种是认为严格责任强调举证责任的转移,某些特定案件中,检察官只需对犯罪行为的存在以及犯罪行与被告的关系进行证明,被告是否具有与犯罪行为相应的犯意的证明则交由被告进行匡第四种是将严格责任理解为:行为人如果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处于法律规定的状态中.或导致了法律否定的结果,司法机关无须证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即可使其负刑事责任。
英国著名刑法学教授米切尔·杰菲逊在其所著刑法学教科书中详细地解释了严格责任的含义。
他说:“在有些罪中,控方不需要证明与犯罪行为的一个或几个要素相关的犯罪心理因素犯罪行为是必须存在的.但对于犯罪行为的每一可、要件,并不都要求有相应的心理认识因素、例如,某一法律禁止出售不适于人类食用的肉类.如果某人违法出售了这种肉,即使该人并下知道所出售的是变质的肉类,法院仍可以对他定罪。
第1篇一、引言英美法系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法律体系之一,以其独特的法律原则和制度而闻名。
本文将以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为例,探讨英美法系法律体系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并分析该案件对英美法系法律体系的影响。
二、案件背景1994年6月12日,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尼克尔·布朗·辛普森的前妻罗纳德·布朗和她的朋友辛普森的好友罗纳德·高曼在洛杉矶被杀害。
警方在辛普森家中发现了血迹和凶器,初步判断辛普森涉嫌谋杀。
然而,在随后的审判过程中,辛普森被判无罪释放,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三、案件审理过程1. 证据收集与鉴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警方收集了大量证据,包括现场血迹、凶器、目击证人证言等。
然而,在法庭上,这些证据的鉴定结果却出现了分歧。
辩护律师质疑了血迹和凶器的鉴定过程,认为其存在瑕疵,导致证据不足以证明辛普森的犯罪事实。
2. 证人证言在法庭上,辩护律师为辛普森找到了多名证人,其中包括辛普森的前妻布朗的妹妹,她声称自己亲眼目睹了罗纳德·布朗被杀害的过程,而并非辛普森。
此外,辩护律师还质疑了警方调查过程中的疏漏,认为这些疏漏可能导致证人证言失实。
3. 辩护策略在法庭上,辩护律师采用了“正当防卫”和“精神错乱”等辩护策略,试图证明辛普森在杀害布朗和罗纳德·高曼时,处于正当防卫或精神错乱的状态。
然而,这些辩护策略并未得到法庭的认可。
四、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庭最终判决辛普森无罪。
这一判决结果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质疑,认为法庭在审理过程中存在偏颇。
尽管如此,辛普森被判无罪释放,成为英美法系刑事诉讼中的一大争议案例。
五、案例分析1. 英美法系刑事诉讼原则在英美法系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享有无罪推定的原则,即法庭在审理过程中,应假定被告人为无罪,除非有充分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
在本案中,法庭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辩护律师提出的证据和辩护策略,体现了无罪推定的原则。
2. 证据标准英美法系刑事诉讼中,证据标准较高,要求证据具有充分性和确凿性。
浅析英美契约法中的经济胁迫制度学院:人文学院班级:法学092班姓名:余甜萍学号:2009014322浅析英美契约法中的经济胁迫制度【文章摘要】胁迫是影响合同效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英美法系国家,也承认胁迫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但对于胁迫的种类有很多,如:人身胁迫、货物胁迫,还有经济胁迫等。
然而在法律实践中,民商事活动中以暴力胁迫和货物胁迫订约的例子越来越少,经济胁迫的例子越来越多,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济优势影响合同订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由于经济胁迫所特有的功能和价值,值得我们细细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合同,胁迫,经济胁迫制度一、经济胁迫制度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一)、经济胁迫制度的概念所谓经济胁迫,是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滥用其优势地位以及相对方的需要,以暴力强迫以外的方式迫使合同相对方接受合同条件,致使受到胁迫的合同另一方当事人未能按照其真实的意愿决定是否订立合同以及怎样订立合同的情形。
从经济损失的角度比较,经济胁迫的后果往往比一般胁迫的后果严重。
经济胁迫的出现,引起了法律各界的关注,并不仅仅局限在英美国家,但却以英美法为典型。
代表性的学说依《布莱克法律词典》所作之定义,“经济胁迫”或商业压迫之抗辩,产生于某个人,通过作用于另一人对将会发生的经济损害的担忧,不法地迫使后者在其自由意志之作用受到妨碍的情况下作出某种行为。
大家都能够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就比如说:在就签订合同中甲方应当向乙方提供1000只汽车在下雪天使用的防滑轮胎。
合同签订以后,因为天降大雪,轮胎价格大幅度上涨,在这种情况下,甲方通知乙方说:除非乙同意把合同规定的价格提高50%,否则甲将不能按期交货。
此就是一典型的胁迫行为。
想要认清经济胁迫其实并不难,因此在把握经济斜坡式应当考虑两点:一是,经济胁迫必须区别于商业压力,后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足以使承诺无效。
二是,经济胁迫不同于不正当影响,后者指通过不适当的说服手段,使某人同意某种不公平的交易。
第1篇一、案件背景1973年,英国一名男子名叫Kean,因涉嫌谋杀被起诉。
在审判过程中,Kean的律师提出了一个争议性极强的辩护策略,即“双重代理”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Kean 声称他在犯罪时处于一种“双重代理”的状态,即他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代表他的律师进行的一种模拟犯罪。
因此,他不应被认定为犯罪。
二、案件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和陪审团对“双重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法官表示,根据英国法律,如果一个人能够证明他的行为是在模拟犯罪,即他实际上是在代表他人进行犯罪,那么他不应被认定为犯罪。
然而,陪审团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分歧。
三、判决结果最终,陪审团根据法官的指导,认定Kean的行为不属于模拟犯罪,而是真实犯罪。
因此,陪审团裁定Kean有罪,他被判处有期徒刑。
四、案例分析1. 双重代理理论的争议性“双重代理”理论在英国法律史上具有争议性。
一方面,该理论体现了英国法律对代理关系的严格规定,强调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应保持忠诚和诚实。
另一方面,该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导致滥用,为犯罪分子提供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
2. 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争议在审理过程中,法官和陪审团对“双重代理”理论产生了分歧。
法官认为,根据英国法律,只有当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确实是在代表他人进行犯罪时,才能认定其无罪。
然而,陪审团在讨论过程中,部分成员认为Kean的行为虽然具有争议性,但并非完全属于模拟犯罪,因此应判定其有罪。
3. 判决结果的合理性判决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法律的严谨性。
首先,判决结果表明英国法律对代理关系的严格规定,强调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应保持忠诚和诚实。
其次,判决结果避免了“双重代理”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滥用,维护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五、启示1. 法律的严谨性该案例表明,英国法律在审理案件时,注重法律的严谨性和公正性。
在审理过程中,法官和陪审团对争议性极强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终做出了合理的判决。
2. 代理关系的规范该案例提醒我们,代理关系在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被迫行为论文:被迫行为刑法规制胁从犯紧急避险身体强制【中文摘要】被迫行为是英美法系的一种辩护事由,在英美法系被迫行为又称为胁迫或强制,大陆法系国家多称被迫行为是紧急避险,我国把胁从犯实施的犯罪行为称为被迫行为。
被迫行为的成立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只有完全符合被迫行为要件的行为才能成为被迫行为。
符合被迫行为要件的行为会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宣布为犯罪,但不负或减轻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
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可能把被迫行为作为辩护事由,但在被迫行为的提出和证明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所区别。
英美法系国家把被迫行为分为三种:胁迫、身体强制、环境胁迫。
我国学者认为英美法系的犯罪论体系由犯罪本体要件和责任充足要件构成,被迫行为是责任充足要件。
事实上英美法系犯罪论体系由犯罪行为和犯罪心态构成,在这种犯罪论体系中,行为人实施的被迫行为可能由于不符合犯罪的心态要件而无罪,也可能因为符合犯罪心态中的过失而构成犯罪。
大陆法系国家通常把被迫行为规定在紧急避险中,也有极少数国家把被迫行为单独规定,法国和意大利是其代表。
大陆法系实行的是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由于这些国家对违法性和有责性的理解不同,大多数国家认为被迫行为是违法阻却事由,少数国家认为被迫行为是责任阻却事由。
事实上行为人在身体强制下的行为应当是一种违法阻却事由;行为人受胁迫造成较小危害后果的行为应当是一种违法阻却事由,造成他人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应当是一种责任阻却事由。
行为人的被迫行为侵害了一定法益,行为人的行为却不构成犯罪或者只是减轻或免除处罚,以下三个要素是其理论根据:意志自由论,行为人面临死亡或重伤其意志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几乎没有意志自由;期待可能性理论,不能期待行为人自愿忍受死亡或重伤的结果;刑法的刑事政策化思想,把被迫行为作为无罪处理或减轻处罚是刑法的刑事政策化思想,我国刑法把被迫行为主要规定在无罪过事件、身体强制、胁从犯和紧急避险中。
但我国对胁从犯的规定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胁从犯的规定不科学,我国对胁从犯的规定确实有其不合理之处,应当取消对胁从犯的规定。
论英美刑法中的被迫行为——兼论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之比较作者:马瓅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8期马瓅(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被迫行为是英美刑法中的一种合法辩护事由,指行为人在他人胁迫下所实施的形似犯罪但根据一定条件可以进行合法辩护的行为。
其存在的价值基础,一方面为英美刑法认为死亡或重伤胁迫已使行为人当时失去意志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为人性及刑法谦抑性的考虑。
比较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即有关胁从犯与紧急避险的规定,笔者认为我国虽已形成相关规定,但并不合理、完善,所以英美刑法中的被迫行为对我国法律规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被迫行为;价值基础;胁从犯;紧急避险;借鉴意义1英美刑法被迫行为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被迫行为是英美刑法的一种合法辩护事由。
在其普通法的发展史上,其最初是适用于刑诉法领域,为刑诉法意义上的犯罪要件。
但近年来,其渐渐被纳入刑法范畴,成为刑事责任的一个合法抗辩事由。
在《英国刑法汇编》第三章“普通例外规定”,美国《模范刑法典》第二章“责任之一般原理”对其进行了规定。
被迫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他人胁迫下所实施的形似犯罪但根据一定条件可以进行合法辩护的行为。
例如,A用枪对着出租车司机B,以死威胁,强迫B把他送到计划中的抢劫现场。
B可以“被迫行为”为理由免除协助抢劫罪的责任。
[1]在英美刑法中,一种行为要被认定为被迫行为,成为合法辩护理由,必须要符合一定的适用条件。
1.1 胁迫的范围胁迫作为可以免责的辩护事由,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案件。
在美国大多数州规定在被告人的行为对无辜的第三者构成谋杀罪或者罪该处死刑的判国罪的情况下,不准许被告人以被迫为由进行合法辩护。
有的州对被告人造成的杀人结果虽不能作免罪辩护,但可以减轻处罚,谋杀降为非谋杀。
一般说来,在轻于谋杀罪的情况下,可以以“被迫”为理由进行合法辩护。
1.2 胁迫的程度传统英美刑法一般认为,只有在受到直接致人死亡甚或是严重身体伤害的重度胁迫下,才构成被迫行为。
中英刑法关于胁迫行为规定的比较研究[摘要]在英国刑法中,胁迫行为(duress)是一种合法的辩护理由。
行为人在他人的胁迫下实施犯罪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可以受胁迫来进行辩护。
胁迫辩护一旦被采纳,行为人将会被宣告无罪而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关键词]胁迫行为;胁从犯;胁迫辩护一、英国刑法关于胁迫的规定(一)概述英国刑法将胁迫分为两种:恐吓胁迫(dress by threats)和环境胁迫(duress by circumstances)。
两者在适用条件上基本相同。
最大的区别在于恐吓胁迫来自于具体人的威胁,通常是被告人被告知“去犯……罪,否则将……”。
而环境胁迫的威胁则不是来自任何具体的人,威胁的内容也很概括,并未指明要犯的罪行,行为人是“迫于当时当地生命健康可能受到侵害的危险环境的压力,为了避免受到侵害,而实施了通常情况下构成犯罪的行为” 。
(二)胁迫辩护的适用1.胁迫辩护可适用的范围在英国,胁迫可以适用于除谋杀罪和部分叛逆罪之外的其他犯罪。
在谋杀罪中,一般来说,谋杀案的所有成员都不允许用胁迫来辩护(不论是实行犯还是帮助犯),且胁迫也不适用于谋杀未遂。
至于叛逆罪中的哪些罪名不能用胁迫辩护,尚无定论。
可以肯定的是,诸如为敌人提供情报罪等部分叛逆行为是可以适用胁迫辩护的。
2.胁迫辩护的成立条件(1)威胁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威胁要实施的必须是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行为。
以造成心理伤害相威胁,或以造成轻伤害、财产损害相威胁,都不能作为辩护理由。
如果被告人面临多项威胁时,要求必须是死亡或严重身体伤害的威胁导致被告人屈服而实施犯罪行为。
另一方面,威胁行为的实施既可以是指向于被告人自身,也可以是被告人的家人,还可以是任何第三人。
(2)威胁具有真实性首先,被告要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威胁确实存在。
这是一个主观的判断。
被告人不仅确信存在威胁,这种确信还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
如果被告人毫无理由地认为存在这种威胁因而实施了犯罪行为,则不能以威胁来辩护。
英美契约法中的经济胁迫制度各国合同法都把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作为合同有效成立的要件。
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有瑕疵,就会影响合同的效力。
一般情况下,胁迫是导致合同可撤销、可变更的因素之一。
胁迫一般包括人身胁迫、货物胁迫,而英美法系国家把经济胁迫也作为胁迫的一种类型,作为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我过1999年修订实施的《合同法》没有经济胁迫的相关规定。
然而在现今相对文明及法治的社会中,民商事活动中以暴力胁迫和货物胁迫订约的例子越来越少,当前订约中出现的胁迫绝大多数都是经济胁迫,所以,经济胁迫制度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一、经济胁迫制度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所谓的经济胁迫,是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滥用其优势地位以及相对方的需要,以暴力强迫以外的方式迫使相对方接受合同条件,致使受到胁迫的合同另一方当事人未能按照其真实的意愿决定是否订立合同以及怎样订立合同的情形。
从经济损失的角度比较,经济胁迫的后果往往比一般胁迫的后果严重。
经济胁迫制度是由普通法发展而来的。
最初英美普通法在契约方面有一个相当粗糙而没有充分发展的承诺瑕疵理论,其中关于胁迫的概念是狭义的,仅指一些相当极端的肉体上的胁迫,即一方向另一方施加暴力、监禁,另外,《牛津法律大辞典》给胁迫的定义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以强迫或实际上正在强迫他人实施某种特定行为。
”从上述对胁迫的界定可以看出,早期的胁迫概念中不包括精神上的强制,就是对于经济胁迫、精神胁迫、道义胁迫以及其他性质的胁迫等使用非暴力方法诱使对方缔约合同的情形,则不能引用强暴胁迫得到救济。
随着经济交往活动的频繁以及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民商事活动中以暴力胁迫订约的情形逐渐减少,胁迫的类型随之发生变化。
为了维持市场秩序,彰显公平正义,普通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扩大了胁迫的范围。
到了18世纪,普通法通过判例确立的原则,将胁迫的内涵扩充至货物胁迫,货物胁迫表现为对受害方的财产不当的留置,即一方扣押或拒绝提供另一方依合同有权享有的东西,另一方除了答应前者的要求外别无合理的选择余地。
中英强奸罪比较研究吴爽(湖南大学法学院,湖南省、长沙市,410082)摘要:英国属于英美法系国家,英国在历史上是判例法国家,因为判例法的一些缺陷,使其不能很好的维护司法稳定,才逐渐出现制定法。
强奸罪在英国《1976 年性犯罪法》出台后才有了制定法上的规定。
中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是典型的成文法国家,我国在 1979 年刑法第 139 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构成强奸罪。
两个国家在制定法中对于强奸罪的规定时间相近,然而在关于强奸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和适用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英两国强奸罪的相关内容来反思中国目前的关于强奸罪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英国强奸罪;中国强奸罪;中英比较;强奸罪一、中英强奸罪立法概述英国属于英美法系国家,英国在历史上是判例法国家,因为判例法的一些缺陷,使其不能很好的维护司法稳定,其逐渐出现制定法。
强奸罪在英国制定法上直到《1976 年性犯罪法》第一条第一款中规定“男性明知女性不同意或者不顾其是否同意,违背女性意志,非法与其性交的行为。
”,随后出现了1993 年《性犯罪法》和1994 年《刑事司法与治安法》,而最近的是 2003 年的《性犯罪法》,其对强奸罪的定义,“男性在他人不同意且无理由确信其同意的情况下,故意将阴茎插入其阴道、肛门和口腔的行为。
”《性犯罪法(修正)》基本上是历史上性犯罪判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反映了当时强奸犯罪的基本特征,使得零散的、复杂的强奸犯罪成为纸上成文法,易于理解与适用,而判例又可以根据新案件的情况与需要而对成文法作出新的解释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样判例法与成文法的相互发展的关系使得强奸罪适应社会需要。
中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是典型的成文法国家,我国1979 年刑法在139 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构成强奸罪,在我国1997 年刑法中第236 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和“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处”所以我国强奸罪存有普通的强奸妇女类型和奸淫幼女的强奸类型,但是只有一个罪名即强奸罪。
经济胁迫问题研究摘要: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一方当事人受到胁迫而签订的合同,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撤销。
在有些情形下,行为人并未通过直接的暴力胁迫,而是通过足以影响相对人意志自由的经济上或商业上的压迫,使得相对人违背其内心真实意愿签订合同,在实践中很难得到救济。
英美合同法上的经济胁迫制度,与传统胁迫制度不同,是指一方当事人滥用优势地位或对方处于窘境,以暴力胁迫以外的经济或商业方式迫使对方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按照其条件签订或履行合同。
受到经济胁迫的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撤销合同或认定合同无效。
我国司法实践中,若能借鉴经济胁迫制度,适当放宽对胁迫的认定,对于保护弱势当事人的利益,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胁迫意思表示经济胁迫一、导言合同自由是缔结合同的基本原则。
合同自由一般包含缔结合同不受他人的干涉,自由决定是否缔约、缔约对象、合同标的、价格、履行方式等合同内容。
合同自由对于鼓励交易、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当事人依据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作出意思表示,才可能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因胁迫而作出的意思表示,存在效力瑕疵,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所谓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司法上效果之意思的行为。
0意思表示瑕疵的情形分为意思表示不一致和意思表示不自由。
意思表示不自由指的是,一个人表示于外部的行为与其内心的意思是不一致的,这种表示是因受到他人的不正当干涉的结果,比如胁迫。
胁迫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
0由此可知,构成胁迫,一是要有胁迫行为。
即行为人对表意人进行了威胁,使其产生了恐惧心理。
这种威胁既可以是针对表意人本人的人身、财产、荣誉、名誉造成损害或将要造成损害,也可以是针对表意人的亲友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或将要造成上述损害。
二是要有胁迫的故意。
即行为人有通过胁迫行为使表意人产生心理恐惧,作出一定意思表示的故意。
对于赖老师对英美法系国家犯罪构成要件的观点摘要:犯罪构成=犯罪表面成立要件+犯罪实质成立要件(一)犯罪表面成立要件:犯罪行为与心态英美法系国家的刑法学者在讨论犯罪成立与否时一般使用“犯罪要素”(crime elements或offense elements)这一术语,同时还认为犯罪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素:危害行为与犯意。
危害行为,即犯罪的外部要素,是指除被告人主观因素以外的一切犯罪构成要件,而不是指狭义上的危害行为。
从具体内容上看,犯罪的外部要素通常包括行为人的行为、行为实施的环境、行为导致的后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由于犯罪的形态各异,犯罪的外部要素因不同的犯罪或同一犯罪的不同形态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但任何犯罪或任何阶段的犯罪均至少要有组成犯罪行为的客观要素。
犯意,即犯罪的内部因素,又称责任要素,一般是指行为人对行为、行为结果、行为环境的认识和对此类因素的态度。
《美国模范刑法典》规定,犯意包括蓄意(purposely)、明知(knowingly)、轻率(recklessly)和疏忽(negligently)四种。
没有犯意即使有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也不会要求其承担刑事责任。
英美法系国家的刑法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犯罪,即严格责任犯罪(strict liability of fences)。
严格责任犯罪应当是这样一类犯罪,即某个犯罪外部要素(可能是关键性要素)不要求犯罪的心理因素,而不是该罪的任何外部要素均不要求心理因素。
⑾因此,任何犯罪都有犯意的要求,只是不同犯罪的犯意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中,控诉方需要将犯罪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
如果控诉方将某罪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均证明到了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那么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就在表面上(prima facie)成立了。
(二)犯罪实质成立要件:无罪辩护事由不存在控诉方将某罪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均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只能说明该罪表面成立。
英美刑法之胁迫研究
作者:王敏
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1期
摘要:胁迫是英美法系中普遍规定的一种辩护事由。
然而这一辩护事由与我国刑法中的紧急避险和胁从犯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通过论证分析可以得知在胁迫之下实施的侵害他人的行为将会作为定罪或量刑情节进行考量。
关键词:胁迫;紧急避险;胁从犯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268-01
作者简介:王敏(1987-),女,汉族,刑法学硕士,任职于山东省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研究方向:刑法。
一、概述
胁迫是英美法系国家及地区在刑法中普遍认定的一种辩护事由。
具体是指行为人在他人的威胁下被迫实施一定的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受胁迫就可以作为一种免罪辩护事由。
举例说明:张三威胁李四去抢劫王五,否则就会杀了李四,于是李四抢劫了王五,就此李四可以提出胁迫的辩护事由。
然而,在英美法系各国和地区会有不同的规定。
英国《1992年刑法典草案》中第26条对胁迫这一辩护事由做了规定“在不实行该行为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的安全就要受到威胁的胁迫之下而被强制实施行为的,不成立犯罪。
”在此所指的主要是恐吓胁迫,而不包括后来英国承认的环境胁迫。
美国《模范刑法典》中第2.09条规定了胁迫辩护理由,具体来讲:当行为人遭到对自身或者他人使用非法暴力的威胁时而实施行为,如若一般人在此情况下也难以抵抗这种威胁,那么行为人可以对此做胁迫抗辩。
但是行为人因自己的轻率过失招致自身受胁迫的状况除外。
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大约20个州的刑法典对胁迫这一辩护事由做了规定。
二、胁迫的成立条件
如前所述,胁迫有恐吓胁迫与环境胁迫之分,本文论述的主要是指恐吓胁迫。
而胁迫的成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存在胁迫是前提。
然而对于“是否存在胁迫”的判断标准,英美法系一般采用主观说,要求被告人真诚、合理的相信胁迫存在即可。
胁迫中的威胁来自于人而非自然力量。
胁迫中的威胁有时间限定条件,即威胁必须正在发生。
威胁若不具有紧迫性、或者威胁解除或不再有威胁力
时等情形,那么此时均不能成立胁迫辩护事由。
胁迫的对象是第三人的合法法益,具体来讲既可以是个人法益,也可以是公共法益。
胁迫辩护事由的成立除具备以上几个条件之外,还需以下几个限制条件:
一般来讲,只有达到使被告人迫不得已而实施行为的程度时才成立胁迫辩护事由。
对于胁迫内容的限制,英国要求存在死亡或者重伤威胁,而美国模范刑法典规定对自身或第三人使用非法暴力。
另外,胁迫辩护事由适用的犯罪种类也有区别。
在英国,叛国罪和谋杀罪不能适用胁迫辩护。
而美国大多数州的刑法规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谋杀罪或者其他死刑犯罪的情况下不能进行胁迫合法辩护。
三、胁迫与我国相关问题的比较
(一)与我国的紧急避险
我国刑法中的紧急避险和英美法系刑法中的胁迫在威胁针对的对象、行为的对象、行为的必要性上都是紧密相关的。
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1.二者构造不同。
我国紧急避险中的“人的危险”和胁迫行为中“人的危险”是不同的。
紧急避险中的危险指向的只是行为人。
胁迫辩护事由中的危险不仅指向行为人,而且也指向第三人,甚至可以说第三人才是危险指向的首要目标。
2.危险的来源不同。
我国的紧急避险,其危险来源既可以是人的行为也可以是自然的力量;而英美法系的胁迫,其危险来源只能是人的行为,不包括自然的力量。
3.判断危险是否存在的标准不同。
我国的紧急避险中,危险的存在以客观的实际情况为标准,如果仅仅是行为人在主观上认为存在危险而客观上不存在,那么只能成立假想避险;英美法系的胁迫中,危险的存在以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为标准。
4.适用范围不同。
我国的紧急避险没有适用范围的限制,只要符合成立要件即可;而英美法系的胁迫有适用范围的限制,一般认为不能适用于谋杀罪和部分形式的叛国罪。
(二)与我国的胁从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胁迫行为均是当行为人受到胁迫之后不得已而参加犯罪的行为。
胁迫辩护事由与我国的胁从犯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形式对比。
被胁迫的内容不同。
英美法系胁迫的内容一般指死亡或者严重身体伤害。
我国胁从犯的胁迫内容可以是人身方面的也可以是财产方面的,既可以是死亡威胁也可以是轻、重伤害威胁,还可以是诸如揭发隐私等非暴力手段的威胁内容。
被胁迫的紧迫程度不同。
英美法系胁迫中,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胁迫者的威胁内容,行为人马上就会遭到被杀或者重伤,而且这种危险是不可能躲避掉的。
而在我国胁从犯中,如果行为人不按照胁迫者的威胁实施胁迫行为,那么威胁的内容不一定会当即实现。
对于结果的要求不同。
在英美法系胁迫中,一般要求有损害程度的限制。
而我国的胁从犯对此并没有相关限制,行为人所受到的威胁程度以及造成被侵害人的损害结果只是作为一个量刑情节来加以考量。
刑事责任不同。
一般来讲,英美法系胁迫是一种免罪的辩护事由,最终不能够成立犯罪。
而我国的胁从犯已经构成犯罪,但是应当按照行为人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参考文献]
[1]张鹏飞.论刑法中被迫行为的性质[D].湘潭大学,2011.
[2]徐国栋.论市民法中的市民[J].天津社会科学,1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