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超超级精品教学资料包(第二版·精心修改之完美版)-5.do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13
《石壕吏》剧本剧本时间:公元759年春,一天傍晚。
地点:石壕村,一家农户门前,矮墙,一副破旧板门。
人物:杜甫、老妇、老翁、差吏两个,媳妇,孙子。
旁白:深秋,一破旧房子。
房子大门紧闭着,秋风吹来,门有些晃动,门上的油漆已脱落了不少。
不远处,立着一个刻有“石壕村”三个大字的石碑。
风吹打着这弱不禁风的房子,让人为它担心。
唉,也许,又将有一场悲剧在这开场……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屋子里时不时地传出孩子的哭声,诗人杜甫来到了石壕村这个房子里借宿,杜甫:老夫我风尘仆仆,饥肠辘辘,看来,今天只有投宿这石壕村了。
[敲门]有人在家吗?……老翁:[打开门,打量杜甫]官人是……杜甫:[作揖]下官姓杜名甫,去华州路过此地。
现在天色已晚,请问老先生,可否借宿一晚,给碗饭吃?老翁:官人为什么不去住驿馆呢?杜甫:嗨,别提了!凡有驿馆之处早被叛军占据,哪里还容我住宿啊!老翁:[为难地]官人住一宿倒没问题,可小老儿没、没一口饭给官人您吃呀!我们一家已是几天没沾米粒了--粮食都让官军给抢走了哇!杜甫:[面带愧色作揖道谢]啊,没什么,没什么,能住一宿也已感激不尽了!老翁:杜甫:是啊,我这一路所见,可谓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啊![二人进门,老翁关门]``````吏甲乙拿火把、提刀枪上。
[砸门]吏甲:咚咚咚!咚咚咚!快开门,老子是官差。
老翁:[惊慌地]糟了,官兵又来抓丁了。
官人呀,我先躲一躲,回来再和你聊吧。
老妇:快走吧!快从墙那边走。
老翁:[从后面下场]吏乙:[咬牙切齿道]里面的人给老子滚出来!再不开门老子就劈门了!老妇:[哭着走出来打开门]官爷,有什么事呀?吏乙:[气势汹汹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叫出来,邺城那边人手紧,去跟我们守城!老妇:[越哭越厉害]官爷,不瞒你说,我家已经没有男人了。
我那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打仗了,昨天老三捎信说,他两个哥哥[抽泣地说不出话来]……都战死了。
呜呜……吏甲:就算了吧!两个儿子都死了,挺可怜的。
吏乙:[对着老妇吼]我说你找死呀!你老头呢?老妇:他早就不在了。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此教案适用于初中学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学习和理解杜甫的三首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的意境,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3.培养学生识别和理解文学陈述方式的能力。
4.规范学生阅读理解和批评分析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杜甫这位诗人,在理解诗歌内容后,能分析实现诗歌的方式和技巧。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的方法,领悟杜甫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自行阅读和研究三首诗歌,做好教案设计。
2. 引导学生了解杜甫个人和他的诗歌创作特点,打下认知基础。
3. 教师朗读《望岳》,提醒学生留意诗歌的题材、主题、词藻、韵律和语言运用,后让学生跟读练习并简单记录自己想起的感受和想法。
然后由教师来带领学生分组探究诗歌构成、字句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4. 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如:根据《望岳》的诗意,自己讲述一次在山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5. 教师重复步骤3和4,分别讲解和学习《春望》、《石壕吏》。
6. 布置作业,让学生针对每一首诗歌写一篇短篇阐述,不少于200字,要求内容贴近自己的实际及感悟,同时注重成语或修辞方面的熟练掌握。
四、评估方式1.课堂活动表现。
2.学生的写作表现。
3.比较学生获取三首诗歌的探索结果,以测试他们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建议1.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适度放松课程的速度和压力。
2.班级中的语文爱好者应该负责带领学习小组或者是阅读研究组,从而为课程更好地发扬作用。
3.注重与本学科其他部分的联系,如历史、地理和哲学等。
4.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早进行难度适当的课堂测验或者测试,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反馈。
《杜甫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25.杜甫诗三首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的是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满眼河山,大地已非唐季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佚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登高》《羌村》《北征》《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春望》“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杜甫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泰山简介(视频)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推荐阅读)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精美语言和诗歌的修辞方式;2、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德育:5、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1.朗读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望岳》、《春望》。
教学步骤: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初读诗歌,感知韵味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脚是:了、晓、鸟、小。
押的ao韵。
字音见书下注释。
分组讨论,体会意境1、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诗文大意理解:泰山是如此雄伟,面对着齐鲁一带青翠的山色,一眼望不到边际。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3春望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杜甫诗三首》师教学用书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译诗:泰山是什么样子的?苍翠的峰峦,齐鲁大地到处都能看到。
原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译诗: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好像)分割出了黄昏和拂晓。
原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译诗:层云叠起令人心胸激荡,睁大眼睛远看鸟儿归去,眼角几乎要裂开。
原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译诗:国都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来临,长安城中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原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诗: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原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诗:战火连绵,已经延续了好几个月,一封家书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原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诗:我的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原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译诗: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原诗: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译诗:老头越过墙逃跑了,老妇出门去察看。
原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诗:差役吼叫得多么凶恶,老妇人哭泣得多么悲苦!原诗: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译诗: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都在防守邺城。
原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杜甫诗三首》师教学用书课文研讨望岳一、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杜甫诗三首》同步精品练习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岱()眦()簪()逾()二、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和《》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1.岱宗夫如何?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
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造化钟.神秀()决眦.入归鸟()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五、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 (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杜甫诗三首一、《望岳》体裁:五言古诗题材:抒情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ɡē)昏晓。
荡胸生曾(cénɡ)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景象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二、《春望》体裁:五言律诗题材:咏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译文】: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有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愁绪缠绕,无言搔首,白发稀疏,几乎要插不上头簪。
三、《石壕吏》体裁:五言古诗题材:叙事诗暮投石壕村,有吏(lì)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yìnɡ)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1.导入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问:同学们知道杜甫有哪些著名的诗作吗?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望岳》。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分析诗歌的语言:用词准确,意境深远。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望岳》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
4.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望岳》。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鉴赏文章。
第二课时:《春望》1.导入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对《望岳》有什么深刻的印象?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春望》。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分析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望》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4.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春望》。
写一篇关于《春望》的鉴赏文章。
第三课时:《石壕吏》1.导入回顾前两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对杜甫的诗作有什么感悟?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石壕吏》。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石壕吏的形象,以及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分析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石壕吏》的理解。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同学们,你去过我们成都的杜甫草堂吗?你们知道这样几副对联吗?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郭沫若)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他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
先看《望岳》。
二、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七岁会作诗,20岁开始壮游,安史之乱后,携家逃难,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后来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成都战乱,又迁走了,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
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
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
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
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
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 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
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
绝顶,极顶,指玉皇顶。
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
《杜甫诗三首》精品教学课件标准化详细配套教案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或多媒体显示: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的是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满眼河山,大地已非唐季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佚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登高》《羌村》《北征》《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春望》“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杜甫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泰山简介(视频)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
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
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朗读正音望岳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配图诵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词解释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夫:语气助词如何:什么未了:不尽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神奇秀丽阴:山南阳:山北割:分开,划分。
昏:昏暗晓:明亮曾:通“层”,层层。
决:裂开入:收入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绝顶:顶峰览:看众:所有的小:以…小诗歌翻译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译诗:泰山是什么样子的?苍翠的峰峦,齐鲁大地到处都能看到。
原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译诗: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好像)分割出了黄昏和拂晓。
原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译诗:层云叠起令人心胸激荡,睁大眼睛远看鸟儿归去,眼角几乎要裂开。
原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阅读理解“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泰山是什么样子的?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哪句是虚写?哪句是实写?虚写:造化钟神秀。
实写:阴阳割昏晓。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哪个字展开描绘?“造化钟神秀”和“阴阳割昏晓”两句,分别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望。
神奇秀丽。
高大雄伟。
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望岳》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________”字,二是诗句中的“________”一词。
望。
会当。
——终当,终要。
请你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行品析。
①诗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形象。
(内容)②一个“钟”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
(语言)③一个“割”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高大雄伟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语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写远望,描绘泰山地域之广大;颔联写近望,描绘泰山山势之高大雄伟和景色之神奇秀丽;颈联写细望,描绘泰山之层云和归鸟;尾联写想像中极目远望,抒发诗人之豪情壮志。
主题:诗歌通过对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春望杜甫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朗读正音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jiàn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dǐ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hún欲不胜簪shèngzān。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字词解释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溅:溅落抵:值得搔:挠浑:简直胜:能够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插上簪诗歌翻译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译诗:国都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来临,长安城中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原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诗: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原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诗:战火连绵,已经延续了好几个月,一封家书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原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诗:我的满头白发此时也是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阅读理解用诗中的词回答下列问题望春,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国破(国都破败)草木深(杂草丛生)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烽火(指战争)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离别无法团圆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诗中有哪些词点明了作者的感受?忧国思家合作探究(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二)古诗中多用对偶句。
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对偶句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记诵。
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的《春望》中有哪些对偶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两组对偶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思考,对对联。
杜甫:①观泰山心生小天下之志,望长安抒发_______之情。
(答案:忧家国)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答:忧国思家。
石壕吏杜甫背景介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领的邺郡,胜利在望。
第二年春天,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加上史思明援军的夹击,形式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大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当时从洛阳回华州,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下组诗“三吏”“三别”。
解题石壕:也叫石壕镇,现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朗读正音暮投石壕村,有吏lì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tí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ch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