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0 KB
- 文档页数:3
姓名,年级:时间:第4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
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答案C2。
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
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D。
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答案B3.某农场面积约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回原来的环境,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A 项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N =100×2802=14 000(只),种群密度=14 000140=100(只/hm 2),B 项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的多少,黑线姬鼠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不一定下降,C 项错误。
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D 项正确.4。
第4章第3节[基础达标]题组一生物武器给人类带来的威胁1.下列生物被用来制造生物武器的是()A.炭疽杆菌B.醋酸杆菌C.酵母菌D.灭活的乙肝病毒【答案】A【解析】生物武器包括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等,如炭疽杆菌,而醋酸杆菌、酵母菌和灭活的乙肝病毒对人体无害。
2.生物武器的传播途径包括()①直接传播②食物传播③生活必需品传播④带菌昆虫传播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生物武器的传播是把这些病原体直接或者通过食物、生活必需品和带菌昆虫等散布传播。
3.下列不属于生物武器的是()A.天花病毒、鼠痘病毒等病毒类生物制剂B.炭疽杆菌、波特淋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C.氯气、氰化物、芥子气等毒性强的制剂D.植入生物毒素分子基因的流感病毒【答案】C【解析】天花病毒、鼠痘病毒等病毒类生物制剂属于生物武器,A错误;炭疽杆菌、波特淋菌、霍乱弧菌等致病菌属于生物武器,B错误;氯气、氰化物、芥子气等毒性强的制剂不属于生物武器,C正确;植入生物毒素分子基因的流感病毒属于生物武器,D错误。
故选C。
4.将生物技术运用于战争或恐怖活动,后果非常可怕。
下列有关生物武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武器包括致病菌类、病毒类和生化毒剂类等B.人体对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的新型致病菌不能产生免疫反应C.转基因微生物制成的生物武器可能具有目前人类难以预防和治疗的特点D.经过基因重组的生物武器可能使受害国居民感染而施放者不易感染【答案】B【解析】生物武器包括致病菌类、病毒类和生化毒剂类等,例如天花病毒、波特淋菌、霍乱弧菌和炭疽杆菌都可以用来制造生物武器,A正确;人体对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的新型致病菌可以产生免疫反应,B错误;转基因微生物可用于制备生物武器,由于人类没有接触过这些致病菌,导致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比较困难,C正确;经过基因重组的生物武器,是经过定向改造之后产生的,因此可能使受害国居民感染而施放者不易感染,D正确。
题组二对生物武器的威胁,不能掉以轻心5.生物武器之所以令世人担心,主要原因是其()A.毒性大B.难禁止C.传播途径多D.可能拥有生命力【答案】D【解析】生物武器最令人担心的是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持续时间可达很多年。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C.种群;一条鲤鱼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解析:选B。
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
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解析:选A。
种群密度减小,即为衰退型的年龄组成,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大而幼年个体数目较少。
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1公顷的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公顷,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选B。
“样方法”往往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本题中所用的方法就是标志重捕法。
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约为68×54÷12=306(只/公顷)。
4.下面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D.稳定型和增长型答案:B5.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B.C~D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在捕捞期间,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时期的水平解析:选D。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后习题参考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四)练习基础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1. 判断(1)×(2)?(3)×(4)?2. 选择 (1)D;(2)D;(3)D3. 画概念图(略)二、知识迁移(1)水是良好的容积,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的体内转化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七)练习基础题 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拓展题 1(b、c、d、e。
2(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突破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增长速率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a所示为“J”型曲线,b所示为“S”型曲线。
把握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时,要从增长条件、增长率变化、有无K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抱负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连续增长。
“J”型增长由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2)“S”型曲线是由于环境条件有限,因此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一方面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由于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相对稳定。
“S”型增长由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领先增加后削减。
所以,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头部分是“J”型曲线。
(3)分析“S”型曲线每一段时间变化缘由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除食物之外的非生物条件;食物因素;种内斗争(主要因争夺食物而引起的);种间斗争(主要是捕食者的数量增加)。
其中,后三种是主要因素。
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说明: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可见,K值时,诞生率=死亡率。
【突破体验】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争辩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第1~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头下降C.第15~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20~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答案 D解析第1~5年间,λ值是大于1的且较为稳定,因此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第5~10年间λ值在渐渐减小,但是仍旧是大于1的,因此种群仍旧处于增长阶段。
第10~20年间λ值是小于1的,种群的数量在减小。
第20~30年间λ值为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突破2数量坐标曲线图所表示的种间关系推断表示种间关系的数量坐标曲线(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个体数量)属于何种种间关系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推断:在同一个变化周期内看是否同步、在同一个变化周期内看变化的方向是否相同、看结果是否表现为一方消亡。
必修3 第四章第五章训练题1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2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6.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食输碇逬(消化.吸收侔用)4俏址系绽 ■■比歸術秋(运输作用) 薄界物质、jfi 环軽1 _氛气」上 二慨化碳.少处水 其氽的代删 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二、答案和提示(一) 问题探讨 1. 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 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 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 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 思考与讨论 11.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 )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 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 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1生物必修3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的环境 单堀匏生物(细胞宜搖与丹那环驟港 杼物廣交换} 参纳岂主物f 细昭外液的慮分 细和夕卜戕 「计么足锂态 I 內坏境穂态』花峦的幅节规制翔側外楝的港邀压. 證您処生命垂统 的特征*也是执 体存皓的釆件. '它让稈_・6细胞 令耳、父靠所石 细胞共建 、资料内 泌尿系统4 ii (.肤-—(排泄作就% fit 芥樹威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优质习题及答案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
(1)概念: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比例⎩⎪⎨⎪⎧ :约占2/3 :约占1/3 2.内环境。
(1)概念:由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组成及关系:(3)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 a .组织液、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 b .组织液、淋巴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c .淋巴、血浆④血细胞 d .组织液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e .血浆点拨:(1)血浆不同于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因而血浆仅是血液的液体组成成分,是各种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尿道等虽位于人体内,但它们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所以,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在体内暂存,不属于体液。
答案:1.(2)细胞内液细胞外液2.(1)细胞外液(2)①血浆②淋巴(3)①-d ②-a ③-b ④-e ⑤-c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异同。
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3.细胞外液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类似于海水。
答案:1.蛋白质无机盐营养物质代谢废物2.蛋白质3.盐溶液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渗透压。
(1)概念:溶液中__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和______。
2.酸碱度。
(1)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__。
(2)维持因素:与血浆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左右。
2019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教版):第4章章末评估检测【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 ,年末时为 110 ,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 ,死亡个体数为 10 ,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 ,则出生率越高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 海洋渔业生产中 , 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 , 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 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 , 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B. 减少捕捞强度 , 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C. 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 , 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 改变性别比例 , 提高种群出生率3. 有关种群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种群的 K 值为 a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C. 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D. 理想状态下,种群呈 J 型增长4.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5.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6. 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 一个呈“S” 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C.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 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 K 值7.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 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8.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 种群增长量最大C. 种群数量最大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9. 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① 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 型增长② 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③ 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④ 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10.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11. 如图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曲线表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B. C ~ D 段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有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C. 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D. 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 C 时期的水平12. 高密度混养的大、小鲈鱼,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是( )A. 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 捕食、捕食、捕食C.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 捕食、寄生、捕食13.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 物种组成及比例14.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15.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16.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C. 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17. 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 )A. 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的数目的多少B. 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C. 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D. 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18. 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 / 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高二生物必修3第四章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生物学是21世纪的主导科目。
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3第四章同步练习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生物网一直陪伴您。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下列可以成为种群密度的是()A。
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 B。
全世界的人口数量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类 D。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2。
(2018郑州)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拔2 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 000米处B。
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海拔3 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海拔4 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多样性3。
(2018广州)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4.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A。
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
以上都正确5.(2018南京)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
2018年,宜昌市的人口出生率为7。
17 B。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练)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导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产卵能力下降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幼年个体数比例下降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答案】D【解析】解: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2.在对某地的麻雀种群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获了50只,将这些麻雀腿上套好标志环并放掉,数日后又捕获麻雀40只,其中有标志环的为5只.则该地的麻雀大约有()A.2 000 只 B.400 只 C.200 只 D.500 只【答案】B【解析】解:根据题干分析,麻雀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0:5,解得N=400只.3.某学生进行探究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甲图是某天显微镜镜检结果,乙图是7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内酵母菌数目清晰,需加水稀释B.乙图中第4-7天酵母菌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相同条件下再次实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基本不变D.酵母菌自身代谢产物如CO2也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统计【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图中酵母菌数量较多,不方便计数,可以对样液进行适当稀释后再计数,A正确。
乙图中4-7天酵母菌数量处于相对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大致相等的,B错误。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问题探讨1.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思考与讨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
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练习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
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与讨论提示: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练习1.提示: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
章末综合测评(二) (第3~4章)(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某种“影响”B.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C.温特的实验证明是胚芽鞘下部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D.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A [达尔文并没有发现生长素,只说明某种刺激,A正确;拜尔的实验是在无光的环境中进行,B错误;温特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C错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D错误。
]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B.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特定腺体合成并分泌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D.植物的向光生长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 [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一定部位产生的,非特定腺体合成并分泌,B错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运输到侧芽,C错误;植物的向光性能说明生长素可促进细胞的生长,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3.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 [对照实验设计要求对照组除了实验变量与实验组不同外,其他无关变量都应与实验组一致,所以该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生长素的有无不同外,其他设置都应相同,包括琼脂块、放置的位置等。
]4.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 ) A.细胞分裂素 B.乙烯生成物C.赤霉素类物质D.生长素类物质D [除去顶芽后,腋芽生长过快又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
突破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增长速率曲线
如下图所示,其中a所示为“J”型曲线,b所示为“S”型曲线。
把握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时,要从增长条件、增长率变化、有无K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连续增长。
“J”型增长由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2)“S”型曲线是由于环境条件有限,因此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一方面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由于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相对稳定。
“S”型增长由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
所以,
不能认为“S ”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 ”型曲线。
(3)分析“S ”型曲线每一段时间变化原因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除食物之外的非生物条件;食物因素;种内斗争(主要因争夺食物而引起的);种间斗争(主要是捕食者的数量增加)。
其中,后三种是主要因素。
2.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说明:图中A 、B 、C 、D 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值,A ′、C ′、D ′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2值。
可见,K 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突破体验】
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第1~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 .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 .第15~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
D .第20~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 D
解析 第1~5年间,λ值是大于1的且较为稳定,因此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第5~10年间λ值在逐渐减小,但是仍然是大于1的,因此种群仍然处于增长阶段。
第10~20年间λ值是小于1的,种群的数量在减小。
第20~30年间λ值为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突破2 数量坐标曲线图所表示的种间关系判断
表示种间关系的数量坐标曲线(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个体数量)属于何种种间关系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判断:在同一个变化周期内看是否同步、在同一个变化周期内看变化的方向是否相同、看结果是否表现为一方消亡。
按以下规律判断: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中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坐标曲线为载体考查生物种群间的关系。
通过曲线图可知:甲是藻类,乙是浮游动物。
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丙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可以判断最终剩下的一定是生产者——种群甲,且甲与丙之间不存在竞争的关系,所以选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