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快与慢
- 格式:doc
- 大小:4.75 MB
- 文档页数:2
2.3 快与慢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一.填空题1.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跑得快,他采用的是“相同 比 ” 方法;而裁判员则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他采用的是“相同 比 ”的方法。
物理学中比较运动的快慢是采用第 种方法.2.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若某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8km/h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异同点的比较: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点: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变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
4.1m/s =km/h ,15m/s = km/h ,40km/ h = m/ s ,600km/h= m/s .5.通常高速公路上小汽车限速是120km/h ,合 m/s .6.若喷气式客机以1080km/h 的速度飞行,特快列车用30m/s 的速度行驶,则喷气式客机的速度是特快列车速度的 倍。
7.某同学在百米跑道上先以6 m/s 的速度跑了48 m ,然后又以5 m/s 的速度跑完余下的路程,则他跑完全程所需的时间是_______ s ,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m/s . 甲、乙两车站相距45km ,汽车用30千米/时的平均速度通过了全程的1/3路程,通过剩余的爬山公路却用了,则汽车在爬山公路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8.小华骑自行车沿直线运动,前3s 内运动了6m ,接下来的5s 内运动了8m ,最后的4s 内运动了6m ,则前3s 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最后4s 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 m/s ,小华在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 m/s 。
/9.下表记录了一段时间内某物体的运动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情况.(1)该物体整个14s 的运动时间内,不是匀速运动,因为 ,整个 14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m/s . (2)如果分为两个时间段来看,每段可以认为是匀速运动,第一段是 ,速度为 m /s ;时间/s 0 2 4 6 8 10 12&14路程/m 0 1 2 4 7 10 13 16第二段是 ,速度为 m/s .10.如右图所示,(1)“上桥18km”的意思是: 。
§2.3 快与慢学习重点:掌握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
学习难点:用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及特点。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讨论归纳。
学习过程:【定向·诱导】人类最早的运动靠步行,后来有了驴拉平板车。
现在,人们代步的交通工具有自行车、汽车、飞机,甚至宇宙飞船。
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速度的计算方法和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展示目标】1、熟悉速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问题。
2、会用图象判断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及特点。
【自学·探究】一、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1、速度:(1)在物理学中,把叫做速度。
(2) 公式:;速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常用单位是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
(3) 单位关系:1m/s= km/h(4) 公式变形:速度公式可变形为或2、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_____________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特点:(1)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的;(2) 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_______是不随路程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恒量。
3、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_______________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的大致快慢用_____________来表示。
其公式是v=_____________。
二、阅读例题,完成下列问题。
(计算题的书写格式:已知、求、解、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距你1km处产生的雷声?【讨论·解疑】1、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在解题过程中,应注意什么?2、根据P 30图2—25完成下列表格,并根据表格数据用描点法绘制下面的图表。
(1)s-t 图像是一条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表示路程和时间成______比。
此图象表示______直线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2.3 快与慢【知识梳理】一、比较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通过路程大的运动得快2.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3.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比较单位时间的路程二、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比值定义法) 2.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ts v = 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v 表示速度。
变形公式:vt s =vs t = 3.单位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 m/s ;交通运输中的单位常用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 ,这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是1 m/s=3.6 km/h三、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不断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3.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甲:v-t 乙:s-t4.平均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每个时段的运动速度是不同的,用运动的一段路程以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所用的时间代入速度公式v=s/t中,计算出的速度为平均速度。
5.常见的速度值估测人步行1~1.5m/s;自行车速度约5m/s;高速公路上的小汽车限速120km/h;公交车平均速度约40km/h【易错点】1.注意速度计算过程中单位的对应关系。
2.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
3.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是定值,与通过的路程及运动时间无关。
【规律总结】1.应用速度公式时注意两点:①同一性:三个物理量对应于同一物体的同一过程;②对应性:代入数据时, v、s和t要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2.解答计算题时的“四个规则”:①在计算过程中,不能遗漏应用的基本公式,且不能出现“÷”,需用分式形式代替;②在代入数据时,不能遗漏各物理量的单位;③计算结果不能漏单位,且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只能是整数或小数;④未知量必须用特定的符号,不能出现x、y等未知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2.3 快与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快慢和速度的概念,能够分析物体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快慢与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2.实验材料:计时器、10米长的直线跑道、不同速度的小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快慢的情景,引发学生对于物体快慢的思考。
2. 引入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引导他们发现物体的快慢与运动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物体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3. 实验探究实验1:观察物体的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成小组,在10米长的直线跑道上设立起点和终点。
•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小车),分别以不同的速度进行比赛。
•使用计时器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并计算出速度。
•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快慢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2:分析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让学生再次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它的位移和时间。
•使用速度公式:速度=位移/时间,计算出每个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观察速度与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发现速度与时间、速度与距离的关系。
4. 概念解释与知识点讲解•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解释速度与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使用简单的示意图或数学公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5. 拓展应用•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与速度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速度,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6. 讲解速度计算公式•用简单的例子和计算公式说明速度的计算方法,必要时进行白板演示。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2.3快与慢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2. 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3. 能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速度的计算方法;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应用;3. 速度单位及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快车和慢车吗?它们有什么区别?2.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如:一辆汽车行驶100公里,用时2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速度单位及换算:讲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方法,如:1米/秒 = 3.6千米/小时。
6. 速度的变化:讲解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方法,如: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某一速度,求这段时间的平均加速度。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及其计算。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辆自行车行驶10公里,用时30分钟,求这辆自行车的速度。
答案:速度 = 路程÷ 时间 = 10公里÷ 0.5小时 = 20公里/小时。
2. 题目: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经过5秒后达到20米/秒的速度,求这段时间的平均加速度。
答案:平均加速度 = 速度变化÷ 时间 = (20米/秒 0米/秒) ÷ 5秒 = 4米/秒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基础,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三节快与慢主备人:审核人: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科学的判断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学习重、难点1.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在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新课导学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0米,乙2秒前进12米。
怎样比较这两人骑车的快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法:(1) (2)(3)那么我们物理学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速度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的是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意义。
(2)定义:速度是物体在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的多少,(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读作,符号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 _读作_______ _,符号。
我来换算:1m/s= km/h。
1km/h= m/s练一练:54km/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s340m/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m/h(4)公式:________ 用字母表示为:。
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先看书上p28页的例题,然后完成下面的例题例题:一次雷雨中小明看到闪电后又过了2.5s才听到雷声,请你帮小明算一下打雷处距小明大约多远?『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解题规范化要求:1解计算题,要求写全已知、求、解、答。
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2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根据公式(或由此得到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
单位要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1)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称为变速直线运动(2).观察图2-25,并计算出速度。
教案:2.3 快与慢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率及加速度的概念;5. 快与慢的相对性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2. 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能够区分两种速度;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分;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及换算,速度的变化率及加速度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快慢现象,如汽车行驶、运动员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时间;(2)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3)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4)讲解速度的变化率及加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3.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辆汽车行驶一定路程所需时间。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4. 速度的变化率及加速度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快慢现象;2. 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辆汽车行驶一定路程所需时间,并解释计算过程。
2019秋沪科版八年级上 2.3 快与慢教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愉快而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
在设计本节课《快与慢》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快与慢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快与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快与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时器、秒表、小车、障碍物等。
2.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彩纸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快与慢的概念。
例如,讲述一个乌龟和兔子的比赛故事,让孩子们讨论哪个动物跑得快,哪个跑得慢。
2. 讲解:向孩子们解释快与慢的概念,并用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例如,展示两辆小车,一辆快一辆慢,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哪个车跑得快,哪个车跑得慢。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计时器和秒表,要求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运动的速度。
例如,让孩子们观察一个小球从高处滚下来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4. 团队合作:鼓励孩子们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快与慢的任务。
例如,让孩子们一起设计一个快与慢的游戏,并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游戏来展示快与慢的概念。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快与慢的概念。
2. 活动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活动的效果和孩子们的参与情况。
我会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