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劝学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9.15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课文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版本的《劝学》之间的异同。
(3)结合现实生活,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自己勤奋好学的品质。
(2)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如何将课文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学习《劝学》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精讲点拨(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3)讲解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比较阅读(1)让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劝学》,比较它们的异同。
(2)分享阅读心得,全班交流。
6.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其他版本的《劝学》,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心得体会。
3.运用课文观点,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反思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精讲点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劝学》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活动文案、应用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activity copywriting, applicatio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教案写好了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所需教学资源和教具,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劝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概述《劝学》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的课文之一,经典的散文作品。
课文以劝学为主题,通过描写晚清学子废寝忘食、勤奋学习的情景,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子应该怀有的豪情壮志。
(二)教材分析《劝学》属于古文阅读的范围,采用了散文的形式。
课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逐步展现了主人公的学习态度与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认识与评论作者对勤奋学习的态度和观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古文阅读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律精神,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和要求(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 理解课文的字词句义。
2. 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学会运用相关阅读技巧,帮助理解古文。
4. 掌握分析诗文的方法和技巧。
5.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要求1.学生能正确朗读出课文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
2.学生能够通过古文的阅读,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文言文的写作。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词句意思和上下文的语境。
2.掌握古文阅读技巧,解决生字、疑点和理解问题。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把握主旨思想。
(二)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较为薄弱,需要加强培养。
2.学生对于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困难。
四、说教学步骤和方法(一)教学步骤1.开篇导入:引入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和认识。
2.课文导读:让学生先读课文,了解大意和重点。
3.词句解读:针对生字和疑点进行解释和讲解。
4.阅读技巧训练:讲解古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例题训练。
5.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主旨思想。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5篇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精选5篇小学语文教案的编写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范和要求,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的需求。
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欢迎阅读!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理解《劝学》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2. 文学常识:介绍《荀子》及荀子。
3. 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及断句,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字音、断句。
4. 文本探究:学生自行翻译文本,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及每段论述的内容。
5. 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6.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劝学》优秀教案高中《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劝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劝学》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劝学》二、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及其他一些古汉语知识。
2、翻译全文。
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目标重点: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古汉语知识。
3、准确翻译。
四、目标难点:1、第一段中五个比喻之间的关系。
2、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们学习的内容。
五、走近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荀子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探寻背景:荀子处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全国大统一的局面即将形成的旧中国末期。
他曾在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的稷下学宫讲过学,做过楚国的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
《劝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到劝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劝学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学生实际,讨论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影响。
二、阐述内容(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劝学,劝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列举例子加以证明。
三、劝学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制定奖励机制等。
2. 提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坚持的精神等。
3. 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度休息等。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鼓励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
3. 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游戏、小组竞赛等。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3.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3. 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扩展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编写劝学海报,展示在学校的校园布告栏上;2.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3. 邀请校外名师进行劝学演讲,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后提交写一篇《劝学》的作文,评判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3.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观察学习情况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从而引入了劝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劝学》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劝学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成长和学业发展的影响。
2. 掌握一些有效的劝学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坚持学习的意愿。
教学内容:一、教师介绍劝学的重要性及其好处(10分钟)1. 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劝学很重要,以及它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重在积累和实践。
二、分享劝学的有效方法(20分钟)1. 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困惑和挑战,让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2. 介绍一些实用的劝学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
3. 强调自我激励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建立自信,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三、课堂活动:劝学演讲(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并准备一篇劝学演讲。
2. 每位代表需要就劝学的重要性、有效方法以及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演讲。
3.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分享劝学的成功案例(10分钟)1. 带领学生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的学习经历,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成就。
2. 鼓励学生从成功人士的经验中得到启示,学会在面对困难时坚持努力。
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劝学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2. 提醒学生要将劝学理念融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并鼓励他们立即行动起来。
3. 布置延伸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劝学信,向自己劝学的过程和决心。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演讲和提问环节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劝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劝学信评估:评价学生在写劝学信中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决心,并体现出劝学的意识和决心。
教学反思:1. 通过课堂讨论和演讲活动,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劝学方法,提高了他们对劝学的认识。
2. 劝学信的写作任务可以加强学生对劝学的思考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6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议论文,全文共七十八首,主要探讨了“学”的重要性和“为学”的态度。
该诗篇为高一必修三的篇目之一,充分体现出古典文学的精髓,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本文将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案,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劝学》。
一、教材解读1、教学目标本篇诗目的是劝诫人们应当好好读书,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明白学习的必要性和方法,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学习能力。
2、教学内容本文主要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阐述了“学”的重要性和“为学”的态度。
教学中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中涉及的文化内涵。
3、教学方法本文多采用议论文的形式,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文字分析、朗读技巧、批判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培养出独立思考的意识。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包括预习、讲授、讨论和总结。
二、教学设计1、预习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和外部资源,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时代背景、文学成就和《劝学》的文学价值等。
通过学生了解,可以加强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讲授环节基于学生的背景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文本中的文字精读,并探究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从而发现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如个案教学、情境教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讨论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鼓励他们分析杜甫在文中所用到的语言、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4、总结环节在课堂的结尾,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回顾,加以巩固和提高。
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深入学习,从而提高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我们能够达到以下目的:1、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劝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劝学【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人教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词语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5、教学设想:a)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b)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c)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d)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3、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
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
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
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
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
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
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理解个别重点词句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劝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劝学》的主旨和内涵,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提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其进取心和自信心,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和内涵,掌握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将这种传统修辞手法应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授课:结合《劝学》的内容,通过讲述、板书、PPT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新知识。
3.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环节,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感。
4.演示:通过视频、PPT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内涵,同时扩展他们的视野,增强感性认识。
5.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述法:教师讲述,学生听取,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2.讨论法: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互动法:提问、测试、评分等互动方式,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4.多媒体教学:PPT、视频、试题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小组练习、个体练习、课堂测试等,能够及时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撰写心得体会,提出学习建议和改进意见等,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为他们提供多角度的学习反馈。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和知识点讲解,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劝学》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劝学》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诗歌意境清新脱俗,表现了作者对学习和勤奋认真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人生观。
全诗共四十二句,诗句流畅优美,抒发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人生的担忧和期许。
本篇学案设计中,我们将以《劝学》这首诗为例,从课前铺垫、课堂演示、作业布置等环节进行详细介绍。
二、课前铺垫1. 师生讨论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问一些问题,如:你们觉得学习是为了什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学习的意义和对未来的规划。
2. 阅读诗歌在讲解《劝学》这首诗之前,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阅读一遍《劝学》,然后课堂上请一个学生朗读出这首诗,让班上的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声韵和美感。
三、课堂演示1. 导入在课程开始时,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或资料,向学生展示有关学习方法的一些案例。
你可以分享一些有名的成功故事,如马云、刘强东等成功人士,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最重要的不是天赋,而是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努力奋斗的精神。
2. 诗歌欣赏通过阅读古诗词,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与我们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从中汲取灵感。
在欣赏《劝学》这首诗中,教师可对每个部分进行解释和讲解,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暗示练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需要准备的态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试着回答。
例如,让学生练习一道数学题或阅读一段英文文章,让学生感受自己对学习任务的处理能力,从而深刻理解诗歌中所传达的内在信息。
四、作业布置作业是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的重要环节,融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收力。
1. 阅读练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并针对文章中的问题作出回答,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文艺魅力与不同的文化背景。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劝学》的诗词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和评价《劝学》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劝学》的诗词特点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劝学》的诗词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劝学》的艺术价值。
(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劝学》的诗词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劝学》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劝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劝学》的诗词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劝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形成共识。
(2)展示交流:让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补充。
劝学◎目砺解读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法福导1•熟读、巧记、多写。
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
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了的思想。
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垂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教学建双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谋,归纳出木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
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H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 “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耍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
苟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苟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家弟子。
荀子是笫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Z祖”。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
苟子是先秦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第一课时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归纳学习方法:明确文言文要梳理的知识点是什么,学生在课前预习(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合作总结,最后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总结如下:1、劝学的文学及文体常识归纳整理: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写出下列字词的拼音:须臾yú舟楫jí跬步kuǐ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金石可镂lòu骐骥jì3、劝学知识点: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朗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背诵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诵读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就是要落实以上的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掌握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于、者、而);5个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之间的联系能力目标:⒈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质疑能力,2,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论证效果。
教学方法:⒈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⒉朗读法⒊点拨法⒋讲解法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古至今,关于学习的名言诗句,数不胜数,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提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老师启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哪里,阐明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听他关于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的教诲。
(板书:《劝学》荀子)多媒体展示:1、荀子简介(多媒体投放)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曾两度到齐国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学宫的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过秦昭王,后来又去楚国,任兰陵令。
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仪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述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问题的根本。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有很强的逻辑性,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谈学劝学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旁征博引、多方设喻,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并且在比喻的运用中,做到了形象鲜活、手法多变、逻辑谨严、言近旨远,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机智和灵动的色彩,产生了震撼古今的艺术效果。
正所谓“一语珠玑万古新,言近旨远见真淳”(让学生看,不占课堂时间)二、解题师:提问:“劝学”,应怎么理解?(师点拨)“劝”的繁体字是“勸”,《说文解字》中“勸,勉也。
从力雚聲”,是一个形声字,在古代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都有给人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劝诫”,词义已经转移。
所以,“劝学”应理解为: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教师范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学生请思考:①荀子为什么要劝学,在本文中他又是怎样论述的?②同学们试译一、二自然段,划出自己不能理解和翻译的难句词。
(师点拨)1、荀子为什么要劝学,主要是基于他“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主张。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必须要靠“学”才能去恶成善。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2、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教师点评,分析难句词。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文下注释,结合手中的工具书,自译前二个自然段师:请同学们参照文下注释,自译前二自然段,遇到疑难问题请作好标记。
(提示:这二个自然段中,有一些实词与虚词应予以重视。
如輮”“然”“就”“砺”“虽”“者”“而”“假”“致”“绝”“博学”“可以”“以为”。
此外,课文有些注释“于”“ 还有待商榷,同学们在借鉴时要学会科学质疑。
)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讲解、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大概已经勾画出了前三段的疑难字词,疑难句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难题。
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补充:“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把”的意思,如《师说》中“可以为师也”。
⑵青,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冰,水为之,而寒于③水。
明确:其一,三个介词“于”的用法差异。
第①处“于”相当于“从”,表示处所,而第②③处两个“于”用法一致,表示比较。
其二,两个“而”用法相似,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此外,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出自这里,只是现代汉语中人们常用来形容“徒弟或后辈胜过了师父或前辈”,意义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三,“取之于蓝,青于蓝,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式(介宾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之,于蓝青,于水寒”。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明确:其一,两个“中”,读音都是zhònɡ,用法及意义相同,都释为“合乎”“符合”。
其二,“輮”是“煣”的通假字,释为“用火烤,使物弯曲”。
“煣”是手工业当中常用的一种加工程序,通常是将物体放到火上去烤,然后用力使之弯曲,以符合使用的目的。
现在农村加工农具时或人们制作竹器过程中常用到这种办法。
其三,“以为”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这是个省略句式,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补充完整后应为“ 輮(之)以(之)为轮”,“以”是介词,可译为“把”,“为”是动词,可译为“做”“加工”。
其四,“绳”“规”都是木工专业工具,“绳”即墨线,是木工取直用的工具,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规”是木工用来画圆的工具。
其五,“曲”并非“弯曲”,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也。
明确:其一,“虽”作连词,共有两种常见用法,一是表示假设关系,释为“即使”“就算”;二是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虽然”“尽管”等,此处之“虽”表示假设关系。
判断其两种用法的区别就在于“虽”所引导的内容究竟是否发生,如发生了则必须释为“虽然”,如果未发生,通常情况下就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即使”。
“有”通“又”,“暴”通“曝”,是“曝”的古字(同音相假)其二,此句中的“ 輮”虽然仍是通假字,通“煣”,教材注释为“使弯曲”但此处的“輮”是名词性的,指“煣”这道工序,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使动用法。
其三,“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还是个判断句。
“……者,……也”是其标志。
必须指出的是其中的“者”只是语气助词,此处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也”句尾语气词,此处表示判断。
“之”此处为代词,代木。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①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②行无过矣。
明确: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具; 今义:指黄金。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提问:“参省”该如何理解?按书下注释令人费解,释为“参,验,检查”,,翻遍《辞源》亦不见这种说法有何根据。
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来,书下注释一直未做改动,似乎断无错误之可能。
但总觉得这个词用在这里蹊跷且别扭,先秦时期同义复用现象实不多见,更何况在这同义复用现象前居然还会出现一个名词性的状语“日”,这就更为蹊跷更感别扭了,想来再也找不到第二例了!难道此乃孤例?其后总觉得这句有似曾相识之感,猛然想起《论语》中孔子曾云:吾日三省乎已……,终觅得良津,豁然开朗。
其实,此处“参”断属讹误,“参”与“叁”字形何其相似,“叁”即“三”,泛指多次。
其实,荀子只是引用了孔子的话而已。
难点:其一,“就”解释为“动词,接近,靠近”,其二,“砺”是名词,“磨刀石”之意,与“砥”相似。
现代汉语中有“坦荡如砥”一词,而“砥砺”则成为动词,义同“磨炼”。
其三,“博学”是古今异义。
“博学”在此是“广泛地学习”之意,它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现代汉语中的“博学”是一个形容词,用以形容人知识面宽广。
“知”通“智”,译为“智慧”;是“智”的古字。
“乎”相当于“于”,同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还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其四,两个句子中的“而”用法不一样。
第①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为“并且,而且”,如: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第②处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用作连词时,通常是连接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可以不译;此句中是连接两个短语“智明,行过”。
译为:又,或不译。
再如: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而”表并列,就是连接两个形容词。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划出难句词。
二、师生一起梳理课文第三自然段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明确:其一,“之”在此处为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之”在古代汉语中,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之所"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的地方”等。
如“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勾践灭吴》)。
其二,“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后面“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中的“而”用法类似,【“登高而招”与“揭竿而起”应该类似,“揭竿”是描述“起”时的情形,应该是“修饰”,并不是先“揭竿”然后才能“起”;“登高而招”也是同样,并非只有“登高”了才能“招”,只是说“招”的情状是登高,而不是爬上树。
所以是“修饰”关系。
】此处一并提过,后不赘述。
再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2.顺风而①呼,声非加疾也,而②闻者彰。
明确:其一,“加”,不是动词,不能译为“增加”,此处是副词,相当于“更”,故而现代汉语中有“更加”一词。
今天现代汉语中许多联合式合成词都是由古汉语中同义复用演化而来,比如“快乐”“欣喜”“穷困”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以此来推断这些词语在古汉语中的本来意思,此处“加”释为“更”即为一例。
其二,顺风而呼中的“而”①表修饰,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或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