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试题湖北卷诗歌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小说精读」2007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编者寄语问世间情为何物?是花前月下我我卿卿,还是甜言蜜语海誓山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爱情是生命的本性,就像太阳要放射光芒;爱情是绵绵的温柔,犹如月色滋润着心田。
千百年来,有关爱情的作品浩如烟海,数不胜数,而《日月行色》就是其中的神来之笔。
它以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山村里的事情:一对青年男女初涉爱河,互探真心,态度矜持而羞涩,语言委婉而含情。
小说以景衬情,以情动人,人与景相映成趣,景美人也美,真可谓一曲诚挚、淳朴的爱情颂歌。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日月行色>>>题目很有意蕴,引人遐想。
作者:杨闻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清澈的河水,平坦的沙滩,粼粼的波光,组成了一幅优美宁静的图画。
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既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又烘托了美好喜悦的心情。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
(订婚是形式,“定心”才是关键。
)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
(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观察到“她”一系列动作的变化,“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仿佛有话要说,却又低头不语。
若非“我”细腻敏感,岂会有如此细致入微的感受!)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
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比喻描写精彩,暗示她“情窦初开、春心萌动”。
)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
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
她那儿仿佛早就防着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一个单纯、羞涩、矜持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2007年诗歌鉴赏题汇编【含答案】(高考试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汇编)1、(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2、(全国卷2)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绝密★启用前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本试卷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A.舆论哄然一哄而散四处哄传哄逗小孩B.应接不暇应有尽有点头应允应答如流C.不顾劳累日积月累冗长累赘连篇累牍D.强词夺理强弩之末弱肉强食生性倔强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战栗凭心而论众品栎金心有灵犀一点通B.溜达门可罗雀原形毕露置之死地而后生C.纰漏贻笔大方恼羞成怒冒天下之大不韪D.吞噬重整旗鼓共商国是一年之计在于春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赛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
B.正是凭借坚忍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C.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B.我国大部分磷化工骨干企业集中在磷资源比较丰富的云、贵、川、鄂和靠近外贸出口市场而技术力量又相对较强的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
2007年高考湖北满分作文选母语如河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拾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题记依稀梦中,远古先人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在田间河边勤劳地耕种。
从《诗经》中一路走来,我听到无数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吟诵着不朽的诗篇,抑扬顿挫、断金切玉,每个字都那么妥帖,那语言仿佛活了过来,如梦谣般轻轻吟唱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气度。
是的,从来未曾将汉字看成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死物;从来未曾将汉语看成简单的交流工具。
从来,我都是将它放在高高的神坛上,当作祖先千百年传承下的民族图腾般顶礼膜拜——神圣而虔诚。
在我眼中,母语如河,流淌着先祖的谆谆教诲和万般叮咛。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诗经》中,我知道中国人众口传承的君子形象是温润如玉、坚硬如玉的,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气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我明白中国人欣赏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
雄浑壮阔、气度雍容,简简单单的汉语告诉我们的竟是如此宽广的胸襟,传达给我们的竟是如此深刻的哲理!叫我们如何不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语?然而,令人惊诧悲愤的是,众多言论举措甚嚣尘上:在只有华人物理学家参加的大会上,主办方要求所有专家学者一律用英语发言;大学生的必修科目是英语,汉语却被漠视;众多公共场所,标识牌上使用的竟也是英语!触目惊心,汉语,我们的母语,竟被漠视弃置到了如许田地!在日本人无所不用其极地在沦陷区进行日语教学时,广大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汉语最终不能被从中国历史上抹煞!然而,如今,为何我们不能将我们的母语深深地尊敬、刻骨地铭记?依旧,喜欢端端正正的方块字;依旧,喜欢音韵和谐的汉语。
因为,那是我的母语,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中的我的母语。
母语如河,请仔细聆听波涛的絮语,因为,那是灵魂的诉说。
【评析】作者先用一段题记切入话题:唐诗过后是宋词,那么国内的“英语热”过后呢?我们是否该捡回对母语的尊重和热爱?劈头责问,先声夺人,发人深省。
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诗歌赏析02.txt-你脚踏俩只船,你划得真漂亮。
- 每个说不想恋爱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不可能的人。
我心疼每一个不快乐却依然在笑的孩子。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看透我在隐身,知道我在等人。
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诗歌赏析02 2008年4月24日(四川卷)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
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
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纪昀评道:“老健深稳,意境自殊不凡。
三、四句细腻,后四句神力圆足。
”[赏析]葛溪驿在江西弋阳县,这首诗是写他在驿站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引起乡思和岁时已晚的感觉,从而抒发对国事的感怀。
开头,“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漏”,古代计时的仪器,漏未央即夜未尽,夜很深的意思。
全联是说,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
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
但无论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出旅舍中的清寂冷落。
这就为后面的抒情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环境气氛。
“病身最觉风露早,”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
在这里,回到家乡只是梦境。
但是,梦境的恍恍惚惚,一下子在遥远的异乡,一下子又回到家中,不但很合乎梦境的情况,而且这样表现怀乡的感情,比实写收到的艺术效果更好。
????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是接前一联的意思来说的。
上句接“风露早”,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
2007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其详细解析
2007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其详细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华清宫吴融过华清宫李约
四郎飞雪晴去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
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
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第1页共1 页。
2007年全国共19套高考题诗歌赏析[作者:佚名来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 文章录入:南中陈平](全国卷II)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
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
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
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
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
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
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
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
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全国卷I)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本试卷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A.舆论哄.然一哄.而散四处哄.传哄.逗小孩B.应.接不暇应.有尽有点头应.允应.答如流C.不顾劳累.日积月累.冗长累.赘连篇累.牍D.强.词夺理强.弩之末弱肉强.食生性倔强.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战栗凭心而论众品栎金心有灵犀一点通B.溜达门可罗雀原形毕露置之死地而后生C.纰漏贻笔大方恼羞成怒冒天下之大不韪D.吞噬重整旗鼓共商国是一年之计在于春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赛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
B.正是凭借坚忍..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C.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诗词试题分类解析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诗词试题分类解析湖南省华容县教育局教研室李正兵范志福2007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诗词鉴赏题的考查范围主要涉及词句理解、语言修辞、表达方式(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
下面,笔者试以2007年部分高考试题(为了叙述方便,有微略改动)为例,对这一题型的考查形式进行全面梳理,以期对2008年的高考备考有所启示。
一、诗句理解型这类题目主要考察查考生对诗句的意义、作用及表达技巧等的理解。
答题的一般步骤是:解说句子的基本含义,联系上下文扩展诠释,品味诗句的写作技巧,揣摩诗人的情感等。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宁夏卷〗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提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中诗人借琴棋二物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
参考答案:第三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福建卷〗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提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作于诗人隐居闽中时期,诗中寂寥的天地是诗人亡国后的寂寥心境的真实写照,梅花高洁的品格也表明了诗人高洁的人格。
赵孝云文学作品阅读,是语文高考的必考题,从最近几年的高考阅卷来看,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很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考生不会捕捉题干信息,不能抓住关键答题,不能规范答题。
以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文学作品(此处省略)阅读题为例,归纳在答这一类题目时,应该如何答题,希望对提高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有所帮助。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命题特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
这道题属于简答题,只要抓住要点回答即可。
【解题思路】答这道题首先要弄清题干的指向性。
“开头两段”限定了答题的阅读区间,缩小了阅读范围。
“场景描写”严格限定了需要鉴赏的具体内容,即第一段和第二段后半部分的内容。
“特点和作用”告诉我们,既要分析特点,又要分析作用,“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能只说其一,不说其二。
“哪些”告诉我们,这“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不止一个方面,至少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解题方法及评分细则】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总要与人发生某种联系,答这类题要扣住景与人(包括人的感情)的关系。
可从下列三个方面回答: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和和谐,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人了“我”和“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答出一个方面给2分,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答出三个方面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第一个方面,答出“宁静”“和谐”“安静”“祥和”“安祥”“静谧”“意境美”等的一个即可;若只答出第一段的场景特点,如“清澈”“明丽”“闪亮”,或第二段的场景特点,如“朦胧"“美丽”“柔和”等,则没有把场景的作用答出来,均只能得1分。
第二方面必须扣住景与人的关系作答。
第三个方面则必须扣住景与情的关系来作答。
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试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或黑色墨水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图1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B.乙C.丙D.丁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读图2,回答3~5题。
图23.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A.TB.QC.RD.S4.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A.TB.QC.RD.S5.在图3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图3A.①B.②C.③D.④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
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点,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
回答6~8题。
图46.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是A.5时B.15时C.9时D.19时7.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A.55°NB.65°C.75°D.85°8.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
这个季节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湖北卷)成语运用选择题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其中有一批被穷苦的村民扣留了,他怒不可遏。
B.他踽踽独行,走了一程又一程,涉过了冷水滩,又趟过了冰凌湖。
C.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D.走在上学的路上,我经常萍水相逢一些老朋友。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B.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C.在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各种活动课应运而生,给语文课增添了勃勃生机。
D.每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是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李东真的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B. 春节晚会上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令人叹为观止。
C. 这些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D.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05年举世瞩目的大事。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C.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本书印刷不够精美,但内容还差强人意。
B、我们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C、刚建成的三峡大坝真令人叹为观止。
D、大自然馈赠给了攀枝花人民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矿产资源,难怪邓小平爷爷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 使人叹为观止。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有诗歌赏析)全国一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诗歌解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本试卷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A.舆论哄.然一哄.而散四处哄.传哄.逗小孩B.应.接不暇应.有尽有点头应.允应.答如流C.不顾劳累.日积月累.冗长累.赘连篇累.牍D.强.词夺理强.弩之未弱肉强.食生性倔强.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战栗凭心而论众口铄金心有灵犀一点通B.溜达门可罗雀原形毕露置之死地而后生C.纰漏贻笑大方恼羞成怒冒天下之大不韪D.吞噬重整旗鼓共商国是一年之计在于春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赛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
B.正是凭着坚忍..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C.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本试卷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A.舆论哄.然一哄.而散四处哄.传哄.逗小孩B.应.接不暇应.有尽有点头应.允应.答如流C.不顾劳累.日积月累.冗长累.赘连篇累.牍D.强.词夺理强.弩之未弱肉强.食生性倔强.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战栗凭心而论众口铄金心有灵犀一点通B.溜达门可罗雀原形毕露置之死地而后生C.纰漏贻笑大方恼羞成怒冒天下之大不韪D.吞噬重整旗鼓共商国是一年之计在于春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中国女足姑娘昨日到达武汉,游东湖,爬磨山,逛江城闹市,赏江滩夜景,难得在大赛前奢侈..地偷得一日闲情。
B.正是凭着坚忍..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C.我站在畦间的沟里四望,嫩绿的叶子齐整地一顺偃在畦上,好似一幅图案画,心中顿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
D.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2007高考试题湖北卷诗歌赏析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一、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景,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
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
以温泉汤池著称。
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
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
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
至唐末废圮,五代成为道观。
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
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