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EC2-157基因的精细定位[1]
- 格式:pdf
- 大小:225.73 KB
- 文档页数:6
突变基因的拟南芥实验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模式植物,在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基因组序列已经被完整解读,并且其外观简单、生长周期短等特点,使得其成为基因功能研究的最佳实验材料。
突变基因是指由于DNA序列的变异,造成突变的基因。
拟南芥的突变基因贡献了大量关于植物发育与繁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
突变基因的发现突变基因的发现可以通过自然突变和诱导突变两种途径实现。
自然突变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由于DNA杂交、突变等自然因素,使得基因产生突变。
而诱导突变,则需要使用特殊的化学试剂或是电磁辐射等手段对DNA进行干预,从而获得突变基因。
诱导突变的方法目前,诱导突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EMS法EMS是Ethyl methanesulfonate的缩写,是一种碱基化剂,能够导致DNA中的鸟嘌呤碱基突变。
通过对拟南芥幼苗进行EMS浸泡处理,可以获得大量的突变体。
2. Gamma射线法Gamma射线是一种高能辐射,能够直接影响DNA分子结构,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使用Gamma射线进行诱导突变,可以获得不同类型的突变体,包括缺失、插入、点突变等。
3. T-DNA插入法T-DNA是一种细菌表现元(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根际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
因为T-DNA能够与植物基因组发生同源重组,因此可以通过向植物中转化Agrobacterium,从而将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诱导基因突变。
突变基因的分析方法了解突变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通过基因表达谱、荧光素酶检测、Nor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等多种方法实现。
其中基因表达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基因的表达情况。
拟南芥突变基因的研究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其突变基因的研究对于植物的发育和繁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一些拟南芥突变基因的研究案例。
拟南芥突变体的鉴定摘要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基因组DNA缠绕在组蛋白上,形成核小体的结构。
核心组蛋白的末端会发生一系列翻译后水平上的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和ADP-核糖基化等。
这些共价修饰在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基因的转录调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蛋白的甲基化发生在赖氨酸和精氨酸位点,这些位点的甲基化参与异染色质形成,X染色体失活和基因转录的激活与沉默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早先认为组蛋白上的甲基化是不可逆的。
然而近年来在哺乳动物和酵母中相继发现了许多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其中最大的一个基因家族是包含有JMJC结构域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家族。
在植物中还没有报道有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我们通过基因组注释以及序列比对从拟南芥中鉴定出21个编码包含有JMJC结构域蛋白的基因。
并从SALK突变体库中筛选鉴定了相应的T-DNA插入突变体。
利用分子标记,我们筛选出了37个纯合T-DNA插入株系。
给我们以后分析这些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组蛋白密码, 甲基化,去甲基化,T-DNA插入突变体1 背景介绍1.1 “组蛋白密码”理论与表观遗传学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基因组DNA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相互结合,构成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染色质。
染色质由其基本单位核小体重复连接而成,每个核小体包含一个组蛋白八聚体(H2A/H2B-H3/H4-H3/H4-H2A/H2B)和围绕其上的两圈超螺旋DNA(146KB),核小体之间通过不同长度的超螺旋DNA和H1组蛋白前后相接。
组蛋白八聚体的成员作为核小体的基本组成元件,在所有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
尽管核心组蛋白均具有一个三螺旋的结构严整的组蛋白折叠区,其两个末端却没有形成固定结构。
然而,这些末端却会发生一系列翻译后水平上的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和ADP-核糖基化等。
这些共价修饰在染色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基因的转录调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2)。
拟南芥高叶绿素荧光突变体的筛选及基因定位拟南芥高叶绿素荧光突变体的筛选及基因定位摘要: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作为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其高叶绿素荧光突变体的筛选和基因定位,对于深入理解植物生长发育和光能利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化学诱变的方法,筛选得到了一批具有高叶绿素荧光的突变体,并通过遗传学分析和基因定位技术,成功地将其突变基因位点进行了精确定位。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些突变基因在拟南芥的叶绿素合成和光能利用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1. 引言拟南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学研究的小型模式植物,由于其基因组小、生命周期短、易于培养和遗传转化等特点,成为了研究植物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理想模式。
2. 实验方法本研究采用化学诱变的方法,通过处理拟南芥种子或幼苗,引发基因突变的发生。
随后,对得到的突变体进行高叶绿素荧光筛选。
将荧光强度明显高于野生型的突变体进行收集和保存,以进一步研究其突变基因的特性。
3. 筛选结果经过筛选,我们获得了一批荧光强度较高的突变体。
通过对这些突变体进行高通量测序和遗传学分析,我们成功地将其突变基因位点定位到染色体上的特定区域。
4. 突变基因的特性进一步对这些突变体进行了功能验证和表型分析,发现突变基因在叶绿素的合成和光能利用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部分突变体表现出叶绿素合成受阻或过度积累的特征,说明突变基因可能是相关代谢途径中的重要调控基因。
5. 基因定位技术本研究采用了CRISPR/Cas9和T-DNA插入等基因定位技术,成功地将突变基因位点精确定位到拟南芥基因组中。
这些定位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突变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6. 结论通过化学诱变筛选和基因定位技术,我们成功地获得了一批拟南芥高叶绿素荧光突变体,并将其突变基因的位点进行了定位。
这些突变体对于深入研究植物叶绿素合成和光能利用机制非常重要,为植物生长发育和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拟南芥属植物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的模式植物。
它具有小型体积、短生命周期、易于培养和遗传变异等优点,使其成为研究植物基因功能的理想模型。
下面将介绍拟南芥属植物的分子遗传学和突变体筛选研究方法。
一、拟南芥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2. 基因组学方法:包括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基因芯片(Microarray)和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等技术,用于分析和比较拟南芥基因组的序列、结构和功能。
3.双杂交法:通过构建酵母杂交系统,研究和鉴定拟南芥基因间的物理和功能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揭示拟南芥基因调控网络和信号转导途径。
4.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利用沉默诱导的RNA (siRNA)或者镰刀状RNA(hairpin RNA)介导靶向基因的沉默,从而研究和验证拟南芥基因的功能。
二、拟南芥突变体筛选方法1. EMS化学诱变:使用化学诱变剂EMS(Ethyl methanesulfonate),处理拟南芥种子,让其发生突变,形成突变种子库。
进一步筛选和鉴定突变体,识别和研究拟南芥基因的突变功能。
2. 插入序列突变法:通过插入转座子(Transposon)或者T-DNA转座子,将外源序列插入拟南芥基因组,产生随机或特异性的基因突变,进行筛选和分析。
3.含有T-DNA插入的突变体库:使用含有T-DNA插入的突变体库,通过筛选和分离带有T-DNA插入的个体,鉴定和研究拟南芥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
4.突变体数据库查询:拟南芥基因突变体数据库中收集了大量已经鉴定和命名的突变体信息,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寻找和鉴定具有特定表型的突变体。
一个拟南芥矮化突变体表型与遗传的初步分析曾娟;刘清;唐蛟;黄志刚【摘要】A dwarf mutant with dark color leaves was isolated by enthyl-methane sulfonate (EMS)mutagenesis in the ag-10 background.The dwarf mutant,which is called ah45,has many phenotypes such as delayed blossom time,round and small leaves,short siliques,less seeds and long growth period.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e phenotype of ah45 is controlled by a recessive gene mutation,and the mutation loci was mapped to a region of 61 kb between the BAC F5E1 3 (1 )and F6E1 3(2)on chromosome 2 using map-based cloning technique.%经 EMS 诱变 ag-10拟南芥后筛选获得一株矮化且叶色较深的突变体 ah45,该突变体与 ag-10相比具有开花时间晚,叶片更圆更小,果荚长度缩短,种子数目减少,生长周期延长等表型。
遗传分析表明 ah45的表型由隐性单基因突变所致。
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突变位点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 ah45突变基因位于第2号染色体的 BAC 克隆 F5E13(1)与 F6E13(2)之间61 kb 区间内。
【期刊名称】《激光生物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6页(P469-474)【关键词】拟南芥;矮化;表型;遗传【作者】曾娟;刘清;唐蛟;黄志刚【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5随着拟南芥基因组计划的完成,通过对突变体的研究来确定基因功能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进而可以了解整个植物生长发育及信号转导的过程和分子机制[1]。
拟南芥突变体的相关研究遗传学摘要:本文列举了利用正向遗传法对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遗传群体的初步遗传群体及初步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的图位克隆、遗传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的流程,为拟南芥的研究提供更明确更清晰的思路。
关键词:拟南芥突变体;筛选;图位克隆;功能分析1 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拟南芥是十字花科拟南芥属植物,近年来拟南芥以其个体小、生长周期短以及基因组小等特点而成为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模式植物。
拟南芥的另一优点是很容易被诱变,目前已从拟南芥中分离得到了几千种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获得为揭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已成为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而筛选方法是突变体筛选成败的关键。
这里拟南芥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为例,介绍一种简单、灵敏、通用的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方法。
1.1植物材料诱变以拟南芥为材料,诱变方法如下:称取250mg(约5000粒)野生型种子置于50ml烧杯内并加入25ml 重蒸水,搅拌30 分钟;在4℃,下放置12小时后,把种子转移到盛30ml100mmol/L 磷酸缓冲液(PH6.5)的100ml三角瓶中,加入0.2%(V / V)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封口后放在水浴(25℃)振荡器上振荡12h。
然后用50ml 蒸馏水漂洗种子4 次,每次15min。
将漂洗好的种子置于4℃下春化3天后种植。
1.2诱变植株培养将经EMS诱变处理后的拟南芥种子(M1)播种于1/4Hoagland 营养液浸透的混有蛭石的营养土中,然后覆膜保湿。
18-22℃、光照强度120umol/m2s-1、光周期16h/8h条件下培养,待种子成熟后分行采收种子。
1.3 突变体的筛选拟南芥种子用0.5 %(v/ v)次氯酸钠加0.1%(v/ v)Tri-tonX-100表面消毒10 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3遍。
接种前种子与0.4%(w/ v)低熔点琼脂糖混和,然后用吸管将种子吸出,成行地涂于MS 培养基上;将培养皿置于4℃冰箱春化48小时,之后转入光照培养,培养皿垂直放置。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筛选和分类的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植物研究中的常用材料,因其具有许多优点:生长快、体形小、基因组测序完成、适应广泛等等。
而生物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基因研究,因此引发人们对拟南芥基因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会介绍拟南芥基因的突变体筛选和分类的研究。
一、拟南芥的基因突变体筛选在拟南芥中,基因突变体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拟南芥基因组的测序已经完成,因此,科研人员可以利用现代高通量筛选技术,来快速建立大规模的拟南芥基因突变体资源库。
1.1 传统筛选法最常用的传统筛选方法是化学诱变、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辐射等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人为或其他因素对植物种子或幼苗进行处理,使其基因发生变异,最终产生突变体。
其中,化学诱变是使用化学物质诱导植物基因发生变异,这种方法有较大优势,因为可以在不依赖实验室设备的情况下大规模筛选。
但是,化学诱变方法可能会引起伪突变和失败的突变率较高。
1.2 高通量筛选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通量筛选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筛选方法。
目前流行的高通量筛选法有:T-DNA插入、CRISPR/Cas9、RNA干扰等。
其中,T-DNA插入是在拟南芥基因组中随机插入T-DNA,每个T-DNA都能够导致拟南芥基因表达的改变。
因此,T-DNA插入是一种高效、简单、易于筛选和操作的方法,并且在拟南芥研究中应用广泛。
二、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分类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分类是指将筛选得到的突变体按照突变部位和性质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方便基因功能的研究和应用。
2.1 快速分离突变位点的方法首先,需要快速、准确地确定突变体的位点,以此进行后续的基因功能分析,现在,基因突变体的位点鉴定方法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常见的方法包括PCR-RFLP、dCAPS和PCR-sequencing等。
其中,PCR-RFLP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基本原理是:通过PCR扩增突变体和野生型基因区段,然后将PCR产物限制性酶切,从而分辨突变体和野生型基因。
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的遗传及定位分析易君,高菊芳,张在宝,江华,周根余,杨仲南,张森(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摘要:通过EMS诱变、背景纯化与遗传分析,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筛选到了一棵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突变体ms1502。
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在小孢子从四分体释放出后花药绒毡层过早衰亡,小孢子的内容物不正常地凝聚,最终无法形成正常的花粉粒。
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该基因MS1502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MS1502位于第4条染色体上分子标记F25I24和T12H20之间105kb区间内。
目前该区间内尚未见到花药发育必需基因(不育基因)的报道,因此MS1502是一个控制花粉发育的新基因。
关键词:拟南芥;花药发育;雄性不育突变体;图位克隆中图分类号:Q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2700(2006)03-283-06Genetic and Mapping Analysi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MaleSterile Mutant ms1502(Cruciferae)*YI Jun,GAO Ju-Fang,ZHANG Zai-Bao,JIANG Hua,ZHOU Gen-Yu,YANG Zhong-Nan,ZHANG Sen**(Lif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Abstract:Molecular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s of mutants have l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ny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the model system Arabidopsis thaliana.However,the 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 that is specific to plants has been little studied.A large-scale screening of mutants with male sterility was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o dissect geneti-cally the 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An independent mutant line of male sterility controlled by a novel nuclear gene, designated MS1502,was generated and identified by ethyl-methae sulfonate(EM S)mutagenesis and genetic analysis. Genetic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utant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MS1502.The phenotypic analysis in-dicated the MS1502gene plays important role during anther and pollen development.Cytolog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an-ther tapetum of mutant degenerated earlier that of wild type after microspores were released fro m the tetrads,and that cyto-plasm of microspores in mutant condensed abnormally,resulting in that mutant plant cannot produce viable pollens.With the further genetic analysis and the map-based cloning of gene MS1502,we have mapped it to a region of105kb between the molecular markers F25I24and T12H20on chromoso me4using map-based cloning technique.Key words:Arabidopsis thaliana;Pollen development;Male sterile mutant;Map-based cloning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具有生长周期短,基因组较小的优势,因此成为了目前进行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黄娟和李家洋,2001)。
拟南芥晚花突变co-2和ft-1延迟营养生长时相转变冯延娇;龙鸿【摘要】植物胚后发育主要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又包含幼龄期和成熟期.叶片远轴面表皮毛的出现是拟南芥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形态学标志.研究利用拟南芥晚花突变体co-2和ft-1,研究了光周期途径晚花突变对营养生长时相转变(vegetative phase change,VPC)的影响.形态学指标测定和茎端分生组织解剖特征表明,光周期途径相关的两种晚花突变体比野生型Ler晚开花近一倍的时间,莲座叶的数目也比野生型多了一倍;野生型叶片远轴面表皮毛多出现在第4片真叶上,co-2和ft-1多出现在第5片真叶上,茎顶端分生组织高宽比变异趋势亦然,说明拟南芥晚花突变延迟了营养生长时相转变.【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3(030)004【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拟南芥;co-2/ft-1晚花突变体;营养生长时相转变;远轴面表皮毛【作者】冯延娇;龙鸿【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天津农学院园艺系,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5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胚后发育主要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在营养生长阶段,茎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主要形成节间较短的莲座叶,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幼龄期(juvenile phase)和成熟期(adult phase),进入成熟期后才可过渡到后一个生长阶段[1]。
在生殖生长阶段,它的起始主要表现在茎节间明显加长,同时出现可见花芽。
最早关于植物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研究是在木本植物苹果(Malus domestica)和梨(Pyrus communis)中进行的,实验表明接穗的老熟程度对嫁接的效果有影响,说明植物的营养特性与它将来的生殖能力相关[2]。
拟南芥雄性不育基因MS157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植物生物学中常用的模式物种,其遗传和分子机制已经得到广泛研究。
雄性不育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突变体,其在植物育种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MS157是拟南芥中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基因,已有研究表明其编码的蛋白是细胞质定位的,对于小孢子发生和粉单合子形成过程中正常花粉管的伸长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关于MS157基因调控网络及其在雄性不育中的分子作用机制仍然了解不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调控机制,为拟南芥雄性不育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克隆拟南芥雄性不育基因MS157,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定位和植物遗传学实验等方法对其在雄性不育中的分子调控机制进行探究,为拟南芥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和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1.对拟南芥突变体基因MS157进行克隆:本研究将采用PCR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等方法,对拟南芥雄性不育基因MS157进行克隆,确认其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
2.分析MS157的表达模式与调控机制:通过RT-PCR和荧光检测方法,测定MS157的基因表达模式和定位情况,进一步研究其在拟南芥花朵和花粉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和调控机制。
3.采用遗传学实验研究MS157的生物学功能:利用T-DNA插入突变体、RNAi、敲除突变体等方法对MS157进行基因敲除和下调,探究其对拟南芥花粉发生和雄性生殖的影响以及其在雄性不育中的功能作用。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克隆MS157基因、分析其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以及探究其在雄性不育中的功能作用,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拟南芥雄性不育发生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同时为植物育种和生产中的物种改良和产量提高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一个拟南芥叶表皮细胞发育突变体的筛选及基因定位的开
题报告
题目:一个拟南芥叶表皮细胞发育突变体的筛选及基因定位
摘要: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常用的模式植物,凭借其基因组完整和遗传转化容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
本项目旨在筛选出一个拟南芥叶表皮细胞发育突变体,并利用基因定位技术确定其突变位点。
首先,将拟南芥野生型进行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得到突变种群。
接着,从突变种群中筛选叶表皮细胞发育异常的个体采集其种子,并通过自交得到homozygote种子。
随后,将突变体进行苗期观察、表皮形态与构成分析,筛选出一个具有明显瑕疵的突变体。
通过对该突变体进行染色体手段的遗传分析,最终确定其为单一隐性突变。
最后,借助拟南芥基因组信息,以突变体的DNA为探针进行定位,利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找出突变点所在的染色体和位置。
此外,还将对突变体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突变点的遗传机制和信号通路等等。
通过本项目的实验研究,将为拟南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突变体,同时还可以为植物基因定位和遗传分析提供新的方法。
拟南芥H2O2突变体的筛选及特性分析
宋玉伟;宋纯鹏
【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
【年(卷),期】2009(0)5
【摘要】通过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获得突变体筛选群体.在5 mmol/L H2O2胁迫下,以叶片温度差异为筛选指标,利用远红外成像技术进行突变体的筛选,获得了对H2O2不敏感突变体
hpi1(hydrogen peroxide-insensitive1)和敏感突变体hps1(hydrogen peroxide-sensitive1).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突变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气孔密度同野生型一样,而叶片温度、气孔开度和叶片失水率则有明显的差异.种子萌发实验表明,hpi1对甘露醇(Man)和NaCl不敏感而对ABA敏感,hps1则对3种胁迫都表现出敏感特性.
【总页数】6页(P888-893)
【作者】宋玉伟;宋纯鹏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43.1+3
【相关文献】
1.拟南芥独脚金内酯突变体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 [J], 李国栋;田曼青;沈仁芳;
2.拟南芥活性氧不敏感型突变体的筛选与特性分析 [J], 何金环;董发才;安国勇;宋纯鹏
3.拟南芥NO敏感突变体rsn1的特性分析 [J], 夏金婵; 从人愿; 张小莉
4.草酸对拟南芥的毒性及其在筛选拟南芥突变体中的应用 [J], 王爱荣;张春华;鲁国东;周洁;王宗华
5.拟南芥抗生长素突变体axr1-12的抑制型突变体筛选(英文) [J], 唐玉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拟南芥叶色突变体ch42-4及v1的基因定位与功能分析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和意义: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作为模式生物,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拟南芥的叶色突变体在研究植物叶片色素代谢、光合作用调节以及植物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拟南芥叶色突变体ch42-4及v1进行基因定位和功能分析,深入了解这些基因在植物中的作用,探究植物叶片色素代谢、光合作用以及植物发育的规律和机理。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利用遗传学方法,在拟南芥的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叶色突变体ch42-4及v1,通过基因定位和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其位置和结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功能和作用途径,并通过基因敲除/过表达等技术,对其功能进行验证。
最后,通过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表型分析等方法,探究这些基因在植物中对叶片色素合成、光合作用调节及植物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能够精确定位和克隆ch42-4及v1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鉴定。
通过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探究这些基因对叶片色素合成、光合作用调节及植物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预期能够揭示这些基因在植物光合作用调节以及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机理和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参考。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开展,将为深入了解植物叶片色素代谢、光合作用调节以及植物发育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同时,本研究对研究拟南芥的基因功能、光合作用调节和植物发育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预期能够为植物基因研究和植物种质资源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拟南芥菜gfc1突变体的筛选及遗传、表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拟南芥是模式植物之一,其基因组已经被完全测序。
作为研究基因功能的良好材料,大量的基因突变型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广泛应用于研究。
随着对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的信号传递网络逐渐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光信号
的感应是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信号途径,涉及的基因及其调控网络是研
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光信号对植物根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报道表明GFC1 是控制植物根光敏感的一个基因。
因此,本人计划通过筛选GFC1
突变体,进行遗传和表型分析,进一步挖掘GFC1 在光信号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计划通过利用化学诱变和遗传学方法,筛选出GFC1 突变体,并通过遗传分析得到GFC1 突变体的DNA序列信息。
然后,利用各种形态学和生理学指标以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FC1 突变体的表型进行细致研究,并利用荧光定量PCR等分子生
物学手段对GFC1 突变体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变化进行检测,从而深入探讨GFC1 基
因在光信号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计划通过化学诱变和遗传学方法筛选出GFC1 突变体,并解析其遗传改变。
通过多方位的实验手段细致分析GFC1 突变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方面的表型,在
这个基础上探讨GFC1 在光信号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深入开发光信号在植
物生长和发育中的调控方式及其应用价值。
拟南芥耐硒突变体的鉴定及基因定位陈大清;钟育海;李应生;苏爱国;朱云芬;李亚男【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57)002【摘要】在硒盐胁迫下通过根弯曲特性筛选获得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耐硒突变体,并以突变体为母本与野生型(Ler)杂交获得基因型完全杂合的F1代;自交产生的F2代硒敏感,硒耐受的分离比为3∶1,表明该突变体是隐性单基因遗传.F2代选出132株具有耐硒特性的植株作为图位克隆的群体,从应用SSLP和In/Del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通过分析目的基因与各分子标记之间的连锁关系,发现耐硒突变体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F12P19和NGA111的分子标记之间.【总页数】4页(P115-118)【作者】陈大清;钟育海;李应生;苏爱国;朱云芬;李亚男【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广州510225;恩施州种子管理局,湖北恩施445000;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湖北恩施445000;长江大学发展规划处,湖北荆州 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相关文献】1.硒盐胁迫对拟南芥耐硒突变体和野生型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影响 [J], 许晖;李亚男2.拟南芥耐硒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J], 慈凌坤;江力;狄东伟;张军;卢云峰;曹树青3.拟南芥表皮毛发育突变体abt3-1的基因定位及表型分析 [J], 李东亚;梁爽;席阿利;安丽君;郁飞4.拟南芥bso-1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及表型分析 [J], 夏群芳;周树敏;王伟倩;李瑞沙;张红莉;张卫5.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EMS85的快速基因定位与分析 [J], 罗兰迪;关艳龙;柯学;胡向阳;孔祥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