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对话语意义的解读——预设、意图与话语
- 格式:pdf
- 大小:217.66 KB
- 文档页数:4
预设对话和元话语在口语表述中的运用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基本的交流方式。
它可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甚至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思路。
在口语交流中,预设对话和元话语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们不仅在口语表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社交交往、商务沟通和心理诊断等多个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预设对话预设对话是指在交谈中预先设定好的对话结构,即事先确定好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方式。
它是社交交往中最常见的对话模式之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预定话题或议程在交流之前,双方都有预定好的话题或议程,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卡壳和失礼的情况,让对话流畅、有条不紊。
2. 简短、精准、高效预设对话通常采用简短而精准的表述方式,使信息传达更加高效和准确。
3. 适用范围广泛预设对话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社交、商务和心理领域的交流中。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双方通常会事先约定好会议时间、地点和议程,以避免谈论偏离主题或错过重要问题。
而在医患交流中,医生和患者也会事先协商好病史、症状和治疗方案,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元话语元话语则是指一些通用的、量化的说话方式,它们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意图。
元话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可以对话语进行补充和解释由于元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说话方式,双方都可以在对话中使用,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在说什么。
例如,在谈论商务合作方案时,一方可以说“不过听你的意思,你似乎更偏向于前者”,这时对方可以用“是的,我的确觉得前者更优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2. 可以强调话语中的重点和情感元话语常常通过语音语调和言辞的强度,来表达话语中的重点和情感。
例如,在朋友之间的对话中,如果想表达对别人的爱护之情,可以用“我真心为你感到高兴”或者“我为你自豪”来强调自己的情感。
3. 可以创造良好的氛围元话语不但可以增进双方的交流和理解,还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
例如,在面对冲突和紧张的场合,通过使用一些元话语如“对不起”、“没关系”、“非常感谢”、“我理解你的想法”等,可以增进双方间的友谊和互信,化解矛盾。
浅谈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越来越广泛,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一些与单纯词语意义无关的因素,如文化、背景、语用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语言的真正含义。
根据这些因素,出现了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这两个概念。
语义预设指的是当一个词或语句在被使用时,人们假设这个词或语句还包含了其他未被直接表达出来的含义。
这些含义是人们根据词、句子或文本中的某些线索推断出来的,而不是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得出的。
这些线索可以是语境、背景或者说话人的语调和表情等因素。
例如,在英语中,人们通常认为“好吃的苹果”是指“味道很好的苹果”,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好吃的苹果”可以意味着“苹果比较大或者甜度较高”。
语用预设则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某个意思或词语的用法是被期望的。
这个概念是源于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所谓的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来执行特定的操作,例如请求、承诺、威胁等等。
一些言语行为的成功执行需要对语境进行理解,了解不同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某些语境下,人们会将语言的目的解读为一种间接的方式,而在另一些语境中,通过表面上的字面意义来解读语言。
例如,在一个礼貌、零点议题很重要的环境中,询问某个人的年龄,并不是一种合适的做法。
总的来说,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一种基于语音语言的周边信息,提供了更涵盖的理解语言含义的方法。
了解这些概念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并且更好地在交流和日常沟通中使用语言。
关于语用预设作用探讨首先,语用预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用预设通过暗示和预设信息,可以在信息传递中起到省略和简化的作用。
在交际中,信息传递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语用预设,发言者可以缩减句子的长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
其次,语用预设可以帮助建立或维持交际中的合作关系。
语用预设提供了一种间接的方式来达到交际双方的目的,有助于避免直接表达带来的紧张和冲突。
通过预设信息,发言者可以更加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从而更好地维系交际关系。
此外,语用预设还可以用于修辞和表达感情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巧妙运用语用预设,可以创造出各种艺术效果,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用预设可以暗示一些情感色彩,使得作品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另外,语用预设在广告宣传、政治演讲等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在广告宣传中,通过预设一些信息,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购买产品。
在政治演讲中,通过预设一些信息,可以引导听众对其中一观点或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总的来说,语用预设在交际中起到了省略和简化、辅助建立合作关系、修辞和表达情感、以及广告宣传和政治演讲等多个方面的作用。
在应用语用预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此外,语用预设还需要考虑到语言的多样性和语境的多义性。
不同的语言和语境可能会对语用预设的运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语用预设时,需要注意语言和语境的多样性,以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综上所述,语用预设在交际中起到了省略和简化、辅助建立合作关系、修辞和表达情感、以及广告宣传和政治演讲等多个方面的作用。
在应用语用预设时,需要考虑到语境背景和目标读者的认知情况,并注意语言的多样性和语境的多义性。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使用语用预设,使话语达到预期的效果。
浅议语义预设及语用的预设1、预设理论简介Frege最早讨论预设问题 ,他说 :当我们说到“月亮”时 ,我们预设了该指称的存在。
当今当今西方语言学界对预设有一种常见定义 ,是通过与“蕴涵”相区别而给出的。
所谓蕴是一个语句的逻辑后果 ,而预设则是一个话语的前提条件。
Kempson总结过蕴涵与预设的别: A蕴涵 B,则当且仅当:A 真B必真 ,A假 B可真可假 ,B假 A必假;A预设 B,则当且仅当 :A真B必真,A 假B亦真,B假A可真可假。
例如:“张三不再爱李四”蕴涵“张三现在不爱李四”并且预设“张三曾经爱李四”。
Levinson则直接利用“蕴涵”概念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 A预设了B,则当且仅当:A蕴涵了B,并且非A也蕴涵了 B。
试以 Russell给出的一个着名例子为例: “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A)蕴涵了“There is a present king of France.”(B),前者矛盾命题“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wise.”(非A)同样蕴含了“There is a p resent king of France.” (B)。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预设具有这样一个根本特征:即使在否定命题下,预设仍保持为一个常值。
2、语义预设语义预设的基础理论预设的语义研究始于英国着名哲学家斯特劳逊,他在《逻辑理论导论》(1952)一书中对预设进行了如下定义:“一个命题S预设S’,而且仅当S’是S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条件。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truth -conditional semantics)的基础上的。
如:(1a) Mark’s father bought him a book.(1b) Mark has a father.在真值条件语义逻辑下 ,这两句话的真实性关系可以描述为 :如果 (1a)是真实 (true)的,则(1b)是真实 (true)的 ;如果 (1a)是虚假(false)的 ,则 (1b)还是真实 (true)的 ;如果(1b)是真实 (true)的, 则 (1a)是真实 (true)或虚假 (false)的。
语用预设1.引言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争议颇多的研究课题。
一方面, 预设类似于蕴涵能脱离语境而存在, 而另一方面, 预设似乎对语境, 例如句内语境又具有敏感性传统上, 语义学理论将预设看作是基于语句间真值条件的一种语义关系。
语用学理论则倾向于把预设作为有效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或者说话人及其听话人共享的共有知识来对待。
2.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前设”、“先设”、“前提”, 同时它也是一种推理, 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即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 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可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 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
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 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 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
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 是静态的、抽象的。
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 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 处于一定的语境中, 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 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 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 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 1997:68)。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 与语境密切相关, 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或当事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
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 有一些设想, 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 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
(2)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意图。
说话人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并希望听话者理解他的话中语, 以达到说话人想要的效果。
浅析话语意图的表达和理解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了解他人思想的工具。
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运用语言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发话人不是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通过某种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发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受话人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去理解,而必须透过字面来推导话语中的意义。
这种潜存在话语中而又游离于字面之外的意义,就是话语意图。
一、话语意图的表达话语意图实际上是一种暗示意义,相对于从字面理解的显示意义而言,它是一种言外之意,也是一种语用意义。
发话人以一定的语言形式为外衣,将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包裹于其中,受话人则要采用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分析、推导,才能领会发话人潜存在字里行间的真实信息,否则,就可能造成误解,影响会话的继续。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理解话语意图主要是要理解话语的目的和动机。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表达自由态度或心情;改变别人的观点和行为;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诱导别人上钩;沟通交际双方的情感。
对于话语意图的表达,因其语用意识突显程度较低,而下文也有涉及。
因此,此处不作详细的分析。
二、正确理解话语意图根据话语意图在言语交际中的表达效果,正确理解话语意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理解话语预设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它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
话语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话语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跟语境密切相关,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
总体而言,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征:合适性和共知性。
具体而言,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
1.在谈话中使用的话语预设以说话人和听话人对预设的共知为基础,可大量节省时间和精力,却不影响语言效果。
预设(逻辑)名词解释预设名词解释: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
自然语言逻辑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自然语言是在交际中使用的。
在交际过程中,涉及到语言、命题、交际双方对命题持有赞成、反对、疑问、命令等不同的态度,甚至还涉及超出命题态度的东西。
这些语句、命题、命题态度或超出命题态度的东西都可以预设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
例如一个人说“学生合唱团唱得好听”,一个人说“学生合唱团唱得不好听”,都预设名词解释:学生合唱团在唱。
一个说“他今年考上大学”,一个说“他今年没考上大学”,都预设名词解释:他今年考过大学。
如果我们用S表示某一特定语句,非S表示它的否定,S′表示它们的预设,那么,当S真时S′真,非S真时S′也真。
也就是说,S的真或假都预设S′。
这是预设的一个重要性质。
拿上述例子来说,S“学生合唱团唱得好听”和非S“学生合唱团唱得不好听”都预设S′“学生合唱团在唱”。
问句的预设可能和事实一致,也可能和事实不一致,甚至是无意义的。
和事实一致的预设是真实的预设。
以虚假的假定为根据的,称做虚假预设。
比如问“你是否戒烟了”,预设“你是抽烟的”。
而如果你事实上不抽烟,这就是虚假预设。
复杂问句中往往包含着虚假预设。
对此,问答者应该作出不同于问题要求的回答,以消除问句的虚假预设。
预设有许多种类,主要的有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直陈话语预设、疑问话语预设和命令话语预设;存在预设、事实预设和种类预设;语句的预设、命题的预设以及命题态度的预设等。
预设这一概念的产生,主要与传统的方阵理论和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有关。
英国逻辑学家斯特劳森对预设的看法在当代是有代表性的。
他在对传统逻辑方阵理论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判分析中,并在把“蕴涵”和“预设”作了明确区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预设理论。
照罗素看来,语句“英格兰王后是漂亮的”包含有这样一种断定,即“英格兰王后存在”。
换句话说,即前者蕴涵后者。
斯特劳森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后一句是由使用前一语句的人所预设的。
举例说明什么是句子的预设语言文章一:预设语言引导我们如何理解句子什么是句子的预设语言?简单来说,就是指我们在阅读一段文字时根据已知信息所设定的语言背景和理解环境。
这种设定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它显著影响我们对于具体句子的理解。
下面举几个例子以展示预设语言的作用:例一:今天的天气真好!假如我们知道在说话的地点天气通常是雨天,则句子更大程度上是表达一种惊喜,然而如果这个地点通常是晴天,则句子更可能是一种常态表述。
例二:明天休息,你想干什么?如果说这个确切的时间是周日,则更有可能是表达对周末休息生活的想象;但如果是在平常日而言,则句子的意义就更侧重于寻求对方的意见和计划。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句子的意义往往需要通过预设语言来辅助理解和补充信息。
更大程度上,这些预设语言是基于我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文化习惯和社交背景而形成的。
比如,两个人之间的谈话句子与新闻报道的句子就需要具备完全不同的预设语言。
知识点一:句子的语言环境一个句子不能脱离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而单独理解。
如果你把它单独提出来,它的意义会变得模糊甚至不可理解。
而一个语言环境包含的信息不仅是句子所包含的字面意义,它还需要依靠读者的判断和解释,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知识点二:语言背景和文化环境一个句子的意思和情感色彩,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在中文中,“我爱你”通常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在英文中,它更容易表示比较普通的关怀和友好。
这就来源于中西方不同文化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
知识点三:言语的交际功能句子的预设语言也与其言语交际功能有关。
比如,在一次争吵中说出来的一句话,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背景。
但是在这种情境下,它的言语交际功能则是退让、承认错误或制止对方。
总之来说,预设语言是我们理解句子的关键。
了解和应用它,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而且能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在实际阅读和交流中运用这种语言背景,能更好地避免“说者不同意,听者不同”这种情况,让语言传达更加明确和准确。
浅析预设与语境的关系
预设是指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所做的有关对方言语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假设,它是语言交际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预设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有效的语言交际。
预设与语境关系密切体现在预设是建立在语境基础上的。
语境是指人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交际场合,包括时间、地点、身份等方面的因素。
预设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建立的,根据语境中的信息和判断,我们可以推测出对方的意图和暗示。
在一次商务会议中,如果一个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并嘲笑了自己的答案,我们可以预设该人的意图是为了幽默而不是真的期望得到答案。
这表明预设是基于语境的信息和判断的,而语境提供了预设所需要的背景和信息。
预设是通过语境来实现适应和理解的重要手段。
预设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实现有效的交流。
语言交际中,人们经常根据语境中的线索和信息,进行预设和推测对方的意图和期待。
当有人问你“你需要一杯水吗?”时,很可能预设对方的意思是他愿意给你倒一杯水,而不仅仅是询问你的需求。
预设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期待,从而适应交际环境,更好地进行交流。
预设和语境的关系还体现在预设能够帮助人们辨认语言交际中的歧义和模糊。
语境中的信息和线索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语言交际中的歧义和模糊。
当我们在交流中遇到歧义时,我们往往通过预设来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从而更好地解决歧义问题。
当一个人说“我在等。
”时,如果我们不了解上下文的语境,我们无法确定他到底在等什么。
通过预设,我们可以根据语境信息推测出他可能在等待某人或者某事,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意思。
浅析预设与语境的关系预设与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概念,它们在人们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预设是对交际者之间泛指词语的共同理解,是在交际前就已经存在的知识和认识,而语境是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形成的言外之意,是在交际时形成的语言环境。
预设与语境之间的关系紧密,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预设在语境中的作用预设是指在交际前已经存在的知识和认识,也可以理解为两个交际者之间的共同理解和信念,是交际中固有的成分。
预设的存在是交际中增进理解和降低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交际双方对某个词语、铵句等存在共同的预设时,语言交际就会变得更加顺畅。
比如,当一个人对“大学”的概念有着清楚的认识时,他在交际中就可以运用这一预设词语与交往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
因此,在交际中预设的作用在于在提供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增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语境是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形成的言外之意,是在交际时形成的语言环境。
语境与预设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和互动。
语境可以根据预设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在描述一个人是否冷静时,不同的预设会对沟通的情境、时间、地点等产生 distinct 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语境,增加交际双方对话的深度与交流的有效性。
同时,预设也可以根据语境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当两个人在进行交流时,说话对象的身份、文化背景以及交谈的场所等因素都会影响交际双方的预设与概念,从而形成不同的交际语境。
三、预设对语境的限制虽然预设在语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并不是交际中的绝对因素,而是可以经过交流和沟通来调整和改变。
当交际双方对某一预设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时,原本平衡的交际环境就会被打破,不同的预设会对每一个人的语言理解造成阻碍。
比如,当一个人用“小孩子”来形容对方时,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对方身份的贬低,而非接指年龄较轻的人。
这就说明了预设对交际双方的影响是具有局限性的。
因此,在语境中,正确引导预设的认识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真正实现理解的共享,才能够确保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性。
预设蕴含与会话含义的异同与联系-2019年精选文档预设蕴含与会话含义的异同与联系我们知道,语用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它与不少学科存在着交叉关系,与语义学的关系尤为密切。
语义学中的语义主要指词的字面意义和句子所含有的命题的真值。
而语用中研究的意义,则主要是指与语言使用者相关的语词和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交际价值。
而要理解预设、蕴含和会话含义这几个重要概念,则须从语义和语用互补的角度来进行比较,进而分析出三者之间的异同与联系。
利奇在《语义学》中指出,为了恰当地理解预设概念,就必须把预设跟其他两类与它相似的关系加以区别,即蕴含和会话含义。
蕴含关系是逻辑或语义关系,即逻辑含义;会话含义一般被认为是语用含义关系。
预设关系则似乎处于以上两种关系之间,即同语义与语用两方面都有关系。
因此,他认为,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研究预设的对立的理论:逻辑的预设理论把预设看做真实和虚假的命题之间的一种关系,而语用学的预设理论则把预设看做是有关言者或听者的信念的一种言语行为状态。
因此预设又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对语句之间的关系所作的逻辑分析,把预设纳入真值条件理论,由预设的真假可推导命题的真假。
例如“小王是讲师”这句话中的语义预设是“存在小王这样一个人”,因而其句子真值才有了前提。
但是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预设通常不是语义中稳定的不受语境约束的部分,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语义预设对语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它不仅是语义概念,更是语用范畴。
对此学者们的理解各异,但大都用到两个基本概念,即合适性和共知性。
前者是指预设总是与语境紧密相关,如果没有预设,说话就缺乏必要的合适性。
后者是指交谈双方对交谈的内容有共同的背景知识,例如,当甲对乙说“请把门打开”时,交谈双方自然都知道“门关着”这一点。
实际上,合适性和共知性是密切相关的,相关点就是语境。
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从语用角度来解释预设关系也许更重要,更全面。
话语的预设有多么重要这一两年来,我与儿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
这源于我的改變。
以前,儿子放学回家写作业,总是这儿摸摸,那儿挠挠,迟迟进入不了正题。
这个时候,我常说:“你看你,搞半天也没做一道题……”一通指责,常引发小家伙的强烈不满。
以前,晚上睡觉前,他迟迟不愿意去洗漱,我就催促:“还不快去洗,看几点了,天天熬这么晚!”他往往委屈地说:“我本来正准备去洗的,你一吵,我不想洗了。
”对孩子的行为,我进行了反思。
在以上的场景中,其实孩子的心理语言是:“你不说,我本来就能做好,但你一说一吵,就好像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似的,这说明你不信任我。
你不相信我自己能做好,我还听你的话,那不就是承认自己做不好吗?”所以,指责往往带来委屈与对抗。
我再反思自己的行为,其实,指责孩子,话语的预设是他是一个“坏角色”,做不好自己的事情,这种隐含的意味,孩子的潜意识就能辨别出来。
他一听到类似的话,立即判别出对方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坏角色”,没有人愿意被别人当作“坏人”。
后来,我换了一种表达,当孩子这儿摸摸、那儿挠挠时,我会说:“嘿,你还挺爱钻研的呢?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喜欢这儿摸摸,那儿碰碰的!”“你的兴趣还挺广泛的呢,挺好的!”这样的话,孩子爱听,因为话语背后,是把他放在了“好角色”的位置上。
他甚至会与你交流自己的心得,你再真诚与他交谈几句,会发现孩子很快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很快就进入到学习状态。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与他人对话时,几乎任何一句话都隐含着对对方的评价。
当你把对方置于“坏角色”的预设时,你说得越对,其实表明对方越错,带来的必然是对抗(即使有些对抗没明显表露);而当你把对方当成一个“好角色”时,带给人的是良好的自我感觉,让对方感到自己可以把控自己的人生,这样他自然愿意接受你的建议。
2009年4月 学 术 交 流 Ap r.,2009总第181期 第4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 .181 No .4[收稿日期]2009-01-16[作者简介]田苗(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分析田 苗(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01)[摘 要]迅速、准确、生动地报道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物,必须探索、把握新闻语言的基本规律。
语用预设,这一语用学中重要研究课题,是新闻采访常用的语言技巧,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的基本特征在于: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不必讲述彼此已知的信息,合适与共知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也是访谈交际成功的充分保证。
基于此,语用预设的基本属性在于它的主观性、单向性与隐蔽性。
只有把握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才能传达更多信息,表达言外之意;利用语用预设占据有利位置,批驳谬误;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开语言陷阱;同时也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
[关键词]预设;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新闻采访[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9)04-0152-03 1.引言预设也叫“前提”,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雷格(Frege )于1892年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stra ws on )发展了弗雷格这一思想,将这类语言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推理关系。
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预设因此进入了语言学习的研究范围。
语用学认为任何话语都有预设和陈述,预设是话语中的已知部分,是谈话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而陈述话语中的未知部分,是话语包含的新信息,谈话双方不能没有共同的背景知识,否则谈话就不能进行下去。
随着预设研究的深入,以及所涉及的有关理论问题的发现,预设相继成为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中的研究重点,国内许多学者也对预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