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7.36 KB
- 文档页数:11
1.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2.混合岩化作用变质岩中低熔点的长英物质可能被熔融,形成部分流体相,这些熔融的部分与不熔的残留体混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这种作用称为混合岩化作用。
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4.正变质岩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为正变质岩。
5.副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为副变质岩。
6.变质作用的因素是指在变质过程中起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即引起岩石变质的外部因素。
促使岩石变质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具化学活动性流体及时间。
7.静压力又称均向压力,是指各个方向相等的围压,主要是由上覆岩石荷重所引起的。
8.粒间流体压力它们的存在会对周围的物质,包括孔隙四周的避、顶、底赋予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就称为粒间流体压力。
9.应力又称定向压力,是一种侧向压力。
它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有关。
10.片理在地壳的深处,由于静压力较大,温度较高,岩石的塑性程度较高,在应力的作用下,组成岩石的矿物常沿垂直于应力的方向上平行排列,形成片理。
11.构造超压应力还能通过各种途径来加速变质反应的速度,促进反应的进行,尤其是在地壳的浅处,岩石处于刚性状态时,应力的垂直分力可以迭加到静压力之上,这部分叠加的压力称为构造超压。
12.动力变质作用又称为碎裂变质作用,是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主要使岩石发生破碎的一种变质作用。
13.区域变质作用它是在大面积内发生的区域性的变质作用,是地壳活动带伴随强烈造山运动所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
14.埋藏变质作用在大范围内遭受变质,但无片理化的,纯粹由于埋深而引起的低温区域变质作用称为埋藏变质作用。
15.混合岩化作用这是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由地壳内部热流升高而产生的深部热流和局部重熔熔浆渗透、交代、贯入于变质岩中并形成混合岩的一种变质作用。
16.接触变质作用是在岩浆岩体边缘和围岩的接触带上,由于岩浆的高温和从岩浆中分出的溶液的影响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作用。
17.气液变质作用具有化学活动性的热水溶液和气体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称为气液变质作用。
18.洋底变质作用是一种发育于大洋中脊处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堆积物由于较高的热流而引起的变质作用。
19.冲击变质作用陨石冲击地球和月球并产生极大的压力和很高的温度致使岩石迅速变质的作用。
20.复变质作用当岩石遭受到几个时期的变质作用时,则称为复变质作用。
21.进变质作用原来比较地温的矿物组合变质后被较高温的变质矿物组合所代替的变质作用,称为进变质作用。
22.变质作用的方式是指使岩石发生变质的途径或形式。
23.重结晶作用同种矿物经过重熔使组分迁移,然后在沉淀结晶而不形成新矿物相的变质方式称为重结晶作用。
24.变质结晶作用是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使旧矿物消失,新矿物形成的一种变质方式。
25.交代作用在变质过程中最广泛存在,它是因流体的运移使固态岩石与外界产生复杂的物质交换,从而改变岩石总体化学成分的一种变质方式。
26.变质
分异作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使原来均一的岩石发育出各种不同的矿物集合体而出现不均一的现象,这种作用统称为变质分异作用。
27.变形作用岩石或矿物所受的应力超过弹性限度时产生的塑性变形称为变形作用。
28.碎裂作用主要产生于地壳的浅部,当岩石和矿物做受应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岩石和矿物便会发生破裂,破开的变质作用方式。
29.等化学系列是指具有同一原始化学成分的所有岩石。
30.等物理系列在同一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岩石。
31.稳定矿物又称为新生矿物。
是指在一定变质条件下原岩经变质结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所形成的矿物。
32.不稳定矿物又称残余矿物。
是指在一定的变质条件下,由于反应不彻底而保存下来的原岩矿物。
33.特征变质矿物是仅稳定存在于很狭窄的温度压力范围内的矿物,它是外界条件的变化反应很灵敏,所以常常称为变质岩形成条件的指示矿物。
34.贯通矿物是能在一个很大的温度压力范围内稳定存在的矿物。
35.变质岩的结构是指构成岩石各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6.变质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组份在空间上的排列,分布方式。
37.变余结构由于变质重结晶作用进行的不完全,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被部分的保留下来,这样形成的结构,称为变余结构。
38.变余斑状结构基性喷出岩经变质后,基质可能重结晶变成互相镶嵌的角闪石和斜长石,但原岩中的斜长石或辉石斑晶,虽有某些变形或破碎,有时内部已为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等矿物集合体所代替,但斜长石或辉石斑晶外形仍然保留。
39.变余砾状结构(变于砂状结构)原岩为砂、砾岩等的变质岩中,常保留砾石或砂粒的外形,但胶结物已变为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物或有明显的重结晶。
40.变晶结构是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构。
41.等粒变晶结构主要的变晶矿物颗粒大小近于相等的结构。
42.不等粒变晶结构岩石中主要变晶矿物的大小不相等且呈连续变化。
43.斑状变晶结构在细粒的矿物集合体中分布有较大的变晶矿物,这些大的变晶矿物称为变斑晶。
44.粗粒变晶结构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大于3毫米。
45.中粒变晶结构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为1至3毫米。
46.细粒变晶结构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小于1毫米。
47.粒状变晶结构又称为花岗变晶结构,变晶矿物近等轴状。
48.角岩结构一些泥质岩石由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隐晶质变晶结构称为角岩结构。
49.鳞片变晶结构大部分变晶矿物为片状,因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片状矿物可呈定向排列,也可不具定向排列。
50.纤状变晶结构大部分变晶矿物为一向延长纤维状颗粒。
若变晶矿物为柱状,则称柱状变晶结构。
51.中粒鳞片花岗变晶结构如某片麻岩的粒度为中粒,次要矿物黑云母为鳞片状,主要矿物石英长石为粒状,其结构可称为中粒鳞片花岗变晶结构。
52.碎裂结构岩石受到机械破坏而产生的结构称为破裂结构。
53.角砾状结构当原岩为细粒时,若岩石受轻微破碎,则形成角砾状的岩石碎块,这种结构在张性应力条件下形成。
54.碎斑结构当岩石破碎较强烈时,在粉碎了及细的颗粒中,还残留这较大的矿物碎粒,很像斑晶,称为碎斑。
55.碎基(基质)被粉碎的细粒部分很象岩浆岩火沉积岩中的基质,称为碎基或基质。
56.压碎眼球结构由于定向压力强烈,且持续时间很长时,则碎斑可呈定向排列的眼球,岩石的基质部分有明显的片理,称压碎眼球结构。
57.糜棱结构当应力十分强烈时,矿物颗粒几乎全部破碎呈微粒状,微粒具定向性,表现似流动构造,期间残留少量稍大的刚性矿物碎块,但常被磨圆呈眼球状。
58.交代结构在变质作用中,由于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相的作用,导致物质成分的带入或带出使原有矿物被溶解同时被新生矿物所代替,这样形成的结构称为交代作用。
59.交代假象结构交代过程中原来的矿物被化学成分不同的另一种新矿物所替换、但仍保留原矿物的晶形。
60.交代斑状结构交代过程中有时能发育成相当大的斑晶,这种成因的斑晶称为交代斑晶。
61.变余构造岩石经变质后仍保留有原岩部分的构造特征,这种构造称变余构造。
62.变成构造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构造称为变成构造。
63.斑点状构造岩石中由于某些组份的聚集构成小的斑点,斑点常为碳质,硅质,铁质或堇青石,红柱石,等矿物的雏晶聚集而成,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斑点可以加大成为变斑晶。
64.板状构造为一般泥质或硅质岩受应力后产生的一组平行破裂面,使岩石呈板状剥离。
板状劈理常与原始层理斜交。
65.千枚状构造岩石中各组份已基本重结晶,而且矿物已初步有定向排列,但结晶程度较弱而使得肉眼尚不能分辨矿物,但在岩石的自然破裂面上见有强烈的丝绢光泽。
66.片状构造是变质岩最常见最典型的构造,其特点是岩石中所含大量片状和粒状矿物都呈平行排列,它是岩石组份在定向压力下产生变形,转动或受应力溶解,再结晶而成。
67.片麻状构造(片麻理)岩石具显晶质变晶结构,以粒状矿物为主,片状或粒状矿物定向排列,但因数量不多而使得彼此不连接,被粒状矿物所隔开。
68.条带状构造岩石中成分、颜色或粒度不同的矿物分别集中,形成平行相间的条带,即为条带状构造。
69.眼球状构造在具定向构造的岩石中,刚性的矿物颗粒呈透镜状,扁豆状单晶或集合体沿定向构造平行排列,称为眼球状构造。
70.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石均匀分布,结构均一,无定向排列,这种构造称为块状构造。
71.动力变质岩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动力变质岩。
72.构造角砾岩(破碎角砾岩)指断裂带中原岩受应力破碎呈棱角状碎块,在剪切和重力影响下,发生过一定的位移,大多数碎块的粒度在2毫米以上,并被破碎细屑及部分外来溶解物质胶结的岩石。
73.碎裂岩指具碎裂结构或碎斑结构的岩石,它是在较强的应力作用下,受到破碎挤压,但其形变程度尚未达到糜棱阶段的岩石。
74.碎裂花岗岩(碎裂辉长岩)由岩浆岩变成的破碎岩称为破碎花岗岩。
75.糜棱岩具糜棱结构和定向构造的岩石,统称为糜棱岩。
76.千糜岩这是在强烈挤压的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千枚状糜棱岩。
77.假熔岩这是一种不常见的黑色的有时为棕色的玻璃质岩石,多呈不连续条带或条纹夹于糜棱岩中,一般认为是原来岩石在动力变质过程中,摩擦产生的高温,使岩石局部融化并迅速冷却凝固的岩石。
78.区域变质岩是由原岩经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它们是变质岩中分布最广的岩石。
79.板岩是具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由泥质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而成。
80.千枚岩是具有典型的千枚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
81.片岩是分布极为广泛的变质岩,其原岩类型复杂,可以是超基性岩,基性岩,各种凝灰岩和含杂质砂岩,泥灰岩和泥质岩,经中低级变质作用而形成。
82.云母片岩主要由黑云母,白云母,石英和中酸性斜长石组成,一般粒状矿物含量较低,并可出现某些高铝的特征变质矿物。
83.石英片岩此种岩石常为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84.绿片岩一般为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片状至千枚状构造,以外貌显绿色而得名。
85.角闪片岩原岩成分与绿片岩相似,由基性岩和泥灰岩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变质而成,岩石具细针柱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86.蓝闪石片岩其特点是含钠的角闪石和含钠的辉石。
87.片麻岩岩石具有明显的片麻状构造,含长石,石英较多,粒度较粗,岩石中长石和石英的含量大于50%,长石含量一般大于25%,当长石含量减少,石英增加时,则过度为片岩。
88.变粒岩是一种含长石,石英较多,云母或其他暗色矿物较少,具细粒等粒粒状变晶结构。
89.斜长角闪岩主要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的岩石。
90.麻粒岩是一种在高温和中压下稳定的区域变质岩,其特征是岩石中含水矿物均不稳定,一般含量很少或不出现。
91.榴辉岩主要由绿色绿辉石和粉红色的石榴石所组成,一般为深色中粗粒不等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92.石英岩石英含量大于85%的变质岩,由石英砂岩或硅质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或热接触变质作用而成。
93.大理岩是一种碳酸盐矿物含量大于50%以上的变质岩,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经区域变质作用或热接触变质作用而成。
94.变质带变质作用过程中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变质岩的矿物成分也发生变化,所以变质岩的矿物组合能反映变质作用的强度。
在许多变质岩地区,变质作用强度在空间上具有规律性的变化,可划分若干变质强度带,通常算为变质带。
95.递增变质带利用等化学系列变质岩中随温度增高新矿物相依序递增出现进行划分的变质强度带称为递增变质带。
96.变质相是变质作用过程中同时形成的一套矿物共生组合及其形成时的物化条件。
97.变质相系每一个变质地区都可用一系列的变质相表示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特点,这种系列称为变质相系。
98.双变质带指环太平洋沿岸,在中生代的造山带变质活动带中往往出现两条平行的,变质作用特点完全不一样的变质相系带,称为双变质带。
99.岩石学标志变质岩的原岩性质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上有明显的反映,这就是岩石学标志。
100.混合岩化作用是介于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和造岩作用。
101.混合岩熔融的长英质组份和原岩中难熔的组份,在新的条件下互相作用和混合,形成不同成分和形态的岩石,统称为混合岩。
102.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是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后期,地壳内部热流继续升高所产生的深部热液和重熔的熔浆对已变质的岩石进行渗透交代,贯入作用而使原岩改造成为混合岩的作用。
103.边缘混合岩化作用主要是深部岩浆及其伴生的碱质流体有关,和区域变质作用没有直接的联系。
104.注入混合岩类其特点是脉体数量减少,只占15%至50%,基体中矿物受交代作用不强烈,脉体和基体之间有较明显的界线。
105.角砾状混合岩是基体呈角砾状碎块分布于脉体中的混合岩。
106.眼球状混合岩具典型的眼球状构造。
107.条带状混合岩具条带状构造,它是脉体呈条带状平行分布于基体的片理中的混合岩,脉体厚度较均匀延伸较远,基体成分为片岩或暗色片麻岩,脉体成分为花岗岩质的岩石。
108.肠状混合岩花岗质或伟晶质脉体,成复杂的肠状揉皱。
109.混合片麻岩类其特点基体含量很少,脉体含量大于50%,因强烈交代作用,脉体和基体也无明显的差别和界线,出现一种较均匀的片麻岩,成分与花岗岩相似,但片麻构造还较明显暗色矿物分布不均匀,其较集中部分有时能大致反应受混合岩化的基本轮廓。
110.混合花岗岩类其特点是混合岩化最为强烈,脉体和基体已经分不出来,岩性与岩浆成因的花岗岩极为相似,在标本上甚至在露头中都很难区别。
111.接触变质作用是伴随岩浆作用而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分布局限,规模不大,围岩主要受岩浆散发的热量和挥发份的影响,发生变质结晶和重结晶,有时还伴有交代作用而形成一系列的新岩石。
112.热接触变质岩由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热接触变质岩。
113.接触交代岩由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接触交代岩。
114.板岩为泥质岩石低级热变质产物,一般为隐晶质,有明显的板理。
115.斑点板岩碳质及铁质成斑点状聚集,形成斑点状构造,其余大部分没有重结晶,岩石基本保持原岩的特点。
116.瘤状板岩变质进一步加深,在绿泥石,绢云母构成的细粒基质中有红柱石,堇青石等变斑晶被包裹成瘤状物。
117.角岩为泥质岩中级热变质产物,特点是原岩中的组份已经重新组合,以至原岩的结构,构造基本消失,但是没有化学成分的交代发生。
118.变质砂岩石英砂岩变质浅时,呈变余砂状结构,称为变质砂岩。
119.变质砾岩原岩如为砾岩,变质后呈变余砾状结构,胶结物发生重结晶,称变质砾岩。
120.矽卡岩是由石榴石,辉石及其他钙铁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它是在深度不大或中等深度条件下由碳酸盐岩和中酸性侵入岩接触时,因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21.蛇纹岩几乎全由蛇纹石组成,呈灰色,暗灰绿色至黄绿色,风化后呈灰色,其中常有很多细小交错的磁铁矿细脉,隐晶质。
122.云英岩由白云母和石英组成,此外尚有黄玉,锂云母,电气石,绿柱石等富含挥发分的矿物,一般为灰色,浅灰色或浅粉红色等,块状构造,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或鳞片花岗变晶结构。
123.青盘岩(变安山岩)是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经气液变质作用,形成外貌为绿色的块状岩石。
又称为变安山岩。
124.次生石英岩是酸性和中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在近地表的浅处,受火山喷出的含硫热气或热液的交代蚀变而形成的岩石。
125.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之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的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
126.柱状节理火山爆发时喷出的未露于地表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柱状结晶,地质学上称为“柱状节理”。
127.里特曼指数是指用化学成分中含的二氧化硅和全碱来确定火成岩的碱性程度的一种指数,是用岩石化学成分中的SiO
2和Na
2O+K
2O组合指数来表示岩石系列,故又称组合指数。
128.羽状交错层理又称人字型交错层理、鱼骨状层理。
其特征是层系互相重叠,相邻层系中细层的倾斜方向相反,呈羽状或人字型,层系间夹有泥质水平薄层。
它是在沉积介质具有双向流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涨潮流形成的前积层与退潮流形成的前积层交互而成。
羽状交错层理一般出现在潮间带下部及潮汐通道中。
129.P-T-t轨迹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P-T条件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历程(course)或在P-T图解中表示该历程的曲线。
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