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10
屏南县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
一、基础运用(30分)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祈qǐ祷斑斓气冲斗dòu牛锋芒毕露
B.污秽huì脑髓suí一拍既合来势汹汹
C.嫉jì妒澎湃pài鞠躬尽瘁人迹罕至
D.骊lí歌屏障炽chì痛杂乱无章
2、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秕谷骊歌澜语博学多识
B.炽痛肿胀延棉锋芒毕露
C.轻捷踌渚懊悔回环曲折
D.筹划书塾磐石荒草萋萋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通过大家群策群力的讨论,使七年(1)班逐步走向班级管理的科学化。
B、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C、屏南的春天简直就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D、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4、填入空缺处的动词,依次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A、拉撒支牵系罩
B、系罩牵拉支罩
C、支撤牵拉支罩
D、支撒系牵拉罩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表现出他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B、《未选择的路》一文中整理重点写自己选择了很少留下旅人足迹的路,以表现自己不随波逐流,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独立人格。
C、《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达了整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D、《音乐巨人贝多芬》叙述了贝多芬的生活状况及精神状态,展现了他内心世界,赞颂了他独特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6、默写填空。
(7分,每空1分)
(1) ,一切都将过去。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鸟向檐上飞,。
(吴均《山中杂诗》)
(3)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4)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5)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6) 岑参的《逢入京使》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这两句名句是:,。
7、名著阅读。
(4分)
“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使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
阅读以上材料,完成填空:
阿廖沙是名著《》中的主人公;材料中的“她”指的是,她具有的性格特征。
8、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6分)
【古之黄河】
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2分)
【近之黄河】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2分)
材料一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今之黄河】
2011年3月 12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
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
(2分)
二、阅读理解(41分)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1题。
(14分)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
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9.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3分)
10.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
(2分)
11.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整理十分注重细节描写。
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3分)
12.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3.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整理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二)阅读《烧炭工和绅士》,完成16--20题。
(12分)
(1) 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
人。
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
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
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
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
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
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
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
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
”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
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
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
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
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
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
1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30字左右)(2分)
15、结合上下文,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短语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品析其表达效
果。
(选择一题做即可)(3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请了解上下文来揣摩一下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
(3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选文,概括文中绅士的形象。
(3分)
18、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2分)
(三)古文阅读(11分)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免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旦辞爷娘去()2)、安能辨我是雄雌()
3)、双兔傍地走()4)、愿为市鞍马()
18、翻译(4分)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9、由选文的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3分)
20、找出木兰还家后一连串的动词,说说其表达作用。
(3分)
三、作文(50分)(题目见答题卷)
24.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人生际遇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激励与挫折,成功与失败,都能促人成长。
请以“我在________中成长”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50分)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 2.D 3、B 4、D 5、C
6、(1)一切都是瞬息 (2)云从窗里出
(3)峨眉山月半轮秋(4)明月来相照
(5)何人不起故园情 (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7、《童年》(1分)外祖母(1分)
宽厚忍让、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等(2分,答对两点即可给满分)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
例: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
你我齐携手,保护母亲河。
9.(3分)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用文中原句答不给分)
10.(3分)前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后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11. (3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1分),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1分)。
12.(3分)开门见山,照应题目(1分),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1分),引起下文(1分)。
13.(3分)C
14、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求儿子道歉。
(大意相符即可,但如果道歉的原因没写,扣1分;没有指明绅士,扣1 分)(2
分)
15、(1)神态描写(1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羞愧,同时还有为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答出两点即可,2分)。
(2)动作描写(1分);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大意相符即可,2分)。
16、答案示例(1):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
你知错能改,好可爱。
示例(2):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
孩子,委屈你了!
(能扣住“爱怜”和“歉意”写各1 分,语言连贯1 分,共3 分)17、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写出两点即可)(2分)
18、教育了学生不能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
(写出两点即可)(2分)三)、阅读《木兰诗》
19、1)早晨;2)怎么;3)跑;4)买;
20、1)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冰冷的铠甲上;2)将军和壮士征战多年,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有得凯旋而归;
21、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以分辨清楚;
22、开、坐、脱、著,理、贴;表现木兰回家后恢复女装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