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浅析——以黄鹤楼的演变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40.57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浅析——以黄鹤楼的演变为
例
李楠
【摘要】以黄鹤楼的古今形制演变为例,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在信息采集、工程技术上有所缺失.只要不断提高工业化时代的技艺精度,完全可以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期刊名称】《建材技术与应用》
【年(卷),期】2012(000)010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黄鹤楼;继承;技艺精度
【作者】李楠
【作者单位】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
引言
近年来,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复兴受到了很高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这些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富裕阶层,另一方面是交通、公共建筑等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人们产生了充分的文化需求,于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形
式复兴有了现实的土壤。
然而在如火如荼的建筑形式复兴的过程中,一些时代和技术性的局限暴露了出来。
本文以黄鹤楼的演变为例,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1 黄鹤楼建筑形制的演变与继承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历经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毁建,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10次。
建国前最后一座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新
建的黄鹤楼以清代的同治楼为蓝本,以现代建筑技术施工,与很多仿古建筑一样,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
与旧楼相比,新楼要高大许多,共有5层,
加5 m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 m,比古楼高出近20 m。
新黄鹤楼在仿古的
同时,加入了现代人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风格是好是坏,毁誉参半。
山西永乐宫壁画上的黄鹤楼应当是黄鹤楼可见影像存世最早的形制,属于典型的木结构楼阁建筑,而清代的黄鹤楼也与永乐宫壁画不同。
清代同治黄鹤楼,凡3层,计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
整座楼的格局还体现出中国特有的风水文化。
“这些奇妙的数字强烈地透露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意味或伦理表意功能。
从以上所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黄鹤楼建筑就是一部集风水之大成的书,将风水利用到建筑的各个方面,看似平常但却意味深长。
”[1]
清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还表现在由楼阁式演变为亭阁式建筑,建筑风格异常清奇。
在历代的黄鹤楼修建中,对外来建筑文化的汲取也是很常见的。
“黄鹤楼建筑屡毁屡建,不同朝代有其不同建筑风格,其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吸取不同地区和外来建筑文化的精华,揉合楚文化和湖北地区建筑风格而不断创新的过程。
如北印度尼波罗国(现尼泊尔国)人——阿僧哥(元代时期建筑大师),曾在元代参与了黄鹤楼建筑
设计和建筑施工工作,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了黄鹤楼建筑。
”[1]
显然,新建的黄鹤楼无论是在伦理、象征等传统文化层面上,还是在细节上,都没
有完全达到原古楼的风致,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当代中国建筑要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并非易事。
在整个中华文化区域内,包括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黄鹤楼也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做得比较好的建筑。
它在形制上继承了清代黄鹤楼,但在细节上是按照现代人的思路设计。
很多中国建筑的古今问题,都源自于此类,以至于延伸出许多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来。
那么现代化的建筑原材料、钢筋、水泥,能否作为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工程技术呢?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更重要的是,当代建筑在工程的细节层面上,是否有详尽的传统建筑信息用以模仿或学习?
显而易见的是,并非当代建筑不能表现传统建筑的精髓,而是中国的当代建筑在技术层面上甚为有限,并且缺乏详尽的传统建筑的资料,我们至今尚无足够的传统建筑的工程资料来支撑当代中国建筑的模仿与创新。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建筑特色以木料为主要构材,极易被焚毁;另一方面,则是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
”[2]
以黄鹤楼为例,同治古楼的影像资料极其稀少,除了永乐宫壁画之外,更早以前的古楼无从得见,其中的设计思想和工程细节也难以详细考究。
因此,这种状况下对古楼的继承,也就只有大略,而谈不上细节的精神了。
2 中国建筑工程技术继承的缺失
对于中国建筑来讲,缺乏技术的传承也就无法谈论文化与审美的传承,更谈不到为大众提供美的享受,而继承与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全球化背景下及数字时代,失去传统的中国建筑只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建筑的暴力侵蚀,无法参与制定当代建筑的价值体系,也无法拥有中国式建筑文明的话语权。
在北京、上海
等国际化大都市,我们看到的摩天大楼、奥运会主体建筑等新兴的当代地标性建筑,都是从西方移植的建筑文明和价值观的体现。
而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核心精神的缺失,是我国建筑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这其中既有我国建筑文化特色的原因,如建筑技术的传承,以师徒传授为主,没有书籍,不为古代知识分子所重视,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
盖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
”[2]也有对传统建筑信息采集、保护不力,甚至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不断
破坏的原因。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凭空地、没有传承地诞生。
因此,我们必须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体系融入当代建筑价值体系中,并将其纳入中国建筑史的核心。
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精髓除了形制,还应该包括工程技术、工程数据、数字化采集信息点,这些都是应当保存和继承的。
当代建筑的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应用,也应当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而深入和拓展。
3 建筑工业文明中的技艺精度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离不开当代的建筑材质。
同样的艺术魂魄可以寄于不同材质之中,这不仅有赖于从业者的艺术审美的传承,还有赖于工程技术的革新和深化,以及对建筑材料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和实践,使之适应于中国建筑美学。
当代中国的建筑艺术,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学习西方文明,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时代和技术的局限,使得对建筑艺术的追求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
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是必然之路。
农耕文明传统木构建筑与工业文明的当代建筑之间并无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从西方当代建筑文明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来看,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在于深入和细致的技艺精度。
工业化并不意味着粗糙的形式和细节的缺失,没有个性的存在往往正是因为工业化的深入不够。
我们可以从德国、日本、美国的现代科技产品中感受到这一
点,细节的精致完全可以注入艺术感和审美的灵魂。
至于我们自己的当代建筑,美学风格的缺失与钢筋混凝土原材料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需要整体的和细节上的多样化思考。
例如,传统建筑中的宗教、礼法功能在当代已经没有实用价值,但其艺术和历史载体的功能是我们需要保留的,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当代建筑对传统的继承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公共事物、文化等实用功能必须列入建筑结构的考量。
4 结语
只要不断深化当代建筑技术,同时加大对传统建筑的信息采样,加强保护传统建筑信息的力度,并不断提高技艺精度,我们完全可以在钢筋混凝土或者钢构及新材料为主要原材料的情况下,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当然,还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工业文明的传统机械美学,辅以计算机技术,加强新材料的科技创新和市场应用。
只有建立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 李华.清代黄鹤楼建筑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3):3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