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34.32 KB
- 文档页数:17
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
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
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
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
“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
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
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
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
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
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
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
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
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
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
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
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
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
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去市场上进行购物,只需要比较不同物品的性价比,然后根据自身的收入总量进行最优权衡。
至于市场的具体形式、商业模式的具体内容、消费平台的具体载体等看似千差万别,但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都是一样的。
消费者大可无视这些形式上的差别,直奔性价比的主题。
不过从实际生活来看,这种理论的高度抽象似乎还并不完全准确。
举例而言,即便是在同一个菜市场中,卖菜的摊贩和消费者之间也并非纯粹的利益博弈。
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想实验:假设一个有情有义型摊贩和一个有情有义型消费者相遇,相互之间认同,交易自然顺利。
摊贩可能会额外附赠物品给消费者,或者在消费者没带够钱时给予信用;消费者则会长期在该摊贩那里购物。
消费者和摊贩之间建立信任,能够大幅度节约筛选成本、信息成本以及谈判成本。
重要的是,双方基于信任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能够进一步节约交易成本。
基于认同形成的信任,基于信任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会让双方都身心愉悦,从而效用大幅度提升。
这种效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称作“体验效用”。
体验效用的说法也触发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体验经济”。
当前,体验经济在全球盛行,不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而且还在逐步改造传统的经济模式。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消费者所需要的是市场给予充分的选择,消费者通过“用脚投票”来表达偏好。
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选择越多越好?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只有选择足够多,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才能够起作用。
但事实上,当同类商品达到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时,消费者根本无法作出比较。
只有当商品种类适度时,消费者才能愉悦地作出权衡。
消费者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能力去比较众多物品。
而当消费者存在诸多认知偏见时,理性经济人假定也就不成立了。
而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机制失灵时,就会寻求改变。
“用手投票”机制由此开始变得重要。
所谓“用手投栗”,就是让消费者参与消费和生产的过程,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
通过参与,产品和服务可以更贴合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增进消费者的福利。
此外,消费者可以充分体验整个消费过程,从中获得巨大的愉悦,即体验效用。
通过引入体验效用,可以充分揭示消费者的真实行为。
首先,消费者并非是一个完全的理性经济人,而是一个理智和情感并存的人。
情感因素会让消费者关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非货币因素,比如诚实可靠、互助包容等。
非货币因素在消费者决策中形成框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判断。
事实上,市场可以不是冷冰冰的交易,而是充满人情味的交易,后者更容易形成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比如一些百年老店长期保持好声誉的关键,就是情感因素。
其次,消费者具有社会性。
这种社会性导致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更加注意社
会网络、规范和习俗的作用,更加在意社会互动,甚至会表现出利他、互惠和公平等社会偏好。
具有社会性的消费者并不认同纯粹的自利商业行为。
比如,在旅游经济中,强制消费会导致游客厌恶,使得商业行为难以可持续。
(摘自周业安《体验经济缘何盛行》)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市场交易是一种利益博弈,消费者总会根据自己收入总量和物品性价比作最优权衡。
B. 体验经济之所以取代传统经济模式,是因为传统经济模式无视市场交易中人的情义。
C. 市场交易过程中,既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
D. 真正理性的经济人,必会表现出利他、互惠的社会偏好,而不认同自利的商业行为。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质疑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体验经济”这论题,进而逐层论证。
B. 文章引用丹尼尔·卡尼曼“体验效用”的说法,利用权威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 文章主要采用事实论据,对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反驳,间接论证了体验经济产生的原因。
D. 文章末段从消费者的情感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分析,论证了体验经济盛行的必然性。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总体上看,有情有义型摊贩比纯粹自利型摊贩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交易成本更低,获得的利润更多。
B. “用脚投票”机制失灵时,人们会采用“用手投票”机制,但“用手投票”机制未必优于“用脚投票”机制。
C. 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并非简单的利益博弈,有时候人情、习俗之类的因素也是商业行为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D. 体验经济模式中,企业、商家让消费者参与、体验生产和消费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消费者的尊重。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琵琶围【注】(节选)
温燕霞
说话间,小轮船已到了琵琶岛。
何劲华环顾四周,颇有惊艳之感。
只见清澈的湖水倒映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岸边的茅草抽出了淡黄的新叶,像无数把金箭在风中摇曳,野桃花开得如火如荼,远看却只有一片迷茫的微红,白色的李花、梨花如粉似雾,野蔷薇喜欢攀缘在土丘、大树上,开得热烈,绚丽得扎眼。
近午时分,何劲华一行站在了琵琶围灰色的高大墙垛下。
何劲华和金彩风对着那扇青灰色的大门大喊:石浩财,你快打开门呀!
可没有丝毫的动静。
金彩凤有些疑惑:这是原先那个拥挤热闹的琵琶围吗?当琵琶围还是座近千人口的村庄时,金彩凤常到琵琶围演出。
因山高路远,剧团每次只能来十二三人,吃住在村民的家中,走时按餐结算费用,是支名副其实的文艺轻骑队。
金彩凤记得,有一次琵琶围突然断了电,村民们从家中取出火吊和油灯,在场地中央摆了一个大圆圈。
金彩风和队员在光圈里跳《春山蝶飞》的扇子舞,二十四把朱红羽扇,将采茶戏中的扇子花舞到了极致,将人们的笑脸描绘在她的脑海中。
金彩风记忆中的琵琶围是钢蓝夜色中的那团火光,炽热而温暖。
然而,眼前的琵琶围却阴冷森严,拒人千里。
金彩风看出琵琶围人对镇里和村里的干部有抵触,忙劝邱小楠下山。
何劲华也说:邱镇长,我是琵琶围人的外孙,跟他们讲得上话。
你们放心下山。
邱小楠一行下山后,在何劲华的笛子伴奏下,金彩凤唱起了婉转的灯彩调。
优美的笛声和歌声像水里的鱼钩,稍一用力,便从墙垛口扯起了一排男女。
何劲华仰头正要喊话,头顶飘来石浩财的话音:当真是何馆长和金馆长啊。
欢迎欢迎!
金彩凤拿出她惯常的泼辣劲来:石浩财,你开门放我们进去,我带着风搅着雪呢!
石浩财不为所动。
何劲华见墙垛上的人群开始窃窃私语,忙趁热打铁:养财、橘子婆、三哥、三嫂、朱大姐,我是琵琶围的外孙,也算半个村子里的人。
我们这次来,一来向橘子婆学唱山歌,二来想听石浩财讲打龙和蛇灯的故事,第三是送文化下乡,教大家学唱采茶调和制作灯彩。
这时,村民小组长石养财不顾弟弟石浩财的拉拽,一瘸一拐地下楼打开了围门。
傍晚的几个大响雷击毁了某段线路,琵琶围断电了。
何劲华和金彩凤把带来的手电筒和应急灯送到每家每户,可大家还是点油灯,一则舍不得用,二来表示不领情。
何馆长,我刚才去转了下,这里要是能通汽车,当真是个好地方。
金彩风啧啧叹着。
何劲华心里却有些沉甸:风水宝地没有出宝啊。
何馆长,你愁心好重。
这脱贫攻坚靠我们两个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
走,进屋去。
这样的寂静里,桌上那盏应急灯炽白的光显得凄楚,金彩风起身点着了橘子婆送过来的油灯,关了应急灯,屋内顿时温暖起来。
对不住啊,何馆长、余馆长!我也没想到他们会这么反。
石养财进来说。
何劲华和金彩凤见村民这种态度,心里有些难受。
刚安顿好,橘子婆过来请他们去食夜。
橘子婆家的客厅昏暗、拥挤,沿墙堆满了箩筐、塑料袋等杂物,只有一张老旧的八仙桌像样些。
五尺凳已经坏了两只脚,用砖头垫着。
昏黄的电灯下,照见墙上贴着孙子石成金和孙女石成玉在学校里获得的奖状。
橘子婆从隔壁的灶间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酒娘煮蛋,石成玉懂事地给奶奶帮手,端出捞饭、腊肉炒笋干、辣椒炒菌丝放在桌上,热情地请他俩食夜。
金彩凤、何劲华见石成玉和刚走出的石成金盯着桌上的菜,忙招呼他俩上桌。
兄妹俩不顾太奶的呵斥,挥筷吃着,一边说过年都有吃这么好的菜,听得两人心酸。
金彩风回房取出两包零食给他俩,并按标准给橘子婆结了饭钱。
橘子婆开始怎么也不肯收,何劲华说这是纪律,如果不收,他会犯错误,橘子婆这才接下,说:你们和杨书记像当年的红军呐。
那时红军在我屋里食饭要给我伙食费,我不肯收,他们就放在桌边上。
要是行军路上挖了老百姓的红薯,也要在地里埋几枚铜板,硬是不占我们老百姓的便宜。
听到一位世纪老人这样说起红军,何劲华、金彩凤深感震撼。
如今,坐在这昏黄的灯光下,听着窗外渐渐响起的山风林涛,何劲华心里沉甸甸的。
(选自《人民文学》2020 年第9 期)【注】《琵琶围》以江西赣南原中央苏区贫困山村“琵琶围”为蓝本,叙写了该村易地搬迁脱贫攻坚史诗,成功塑造了何劲华、金彩凤等基层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形象特点。
琵琶围交通极为不便,那里山高水冷,有雨便有水,无雨便干涸。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前面点出琵琶围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地理特点,描绘了其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为下文的叙事提供了特定背景。
B. 小说节选部分内容发生在一天之内,事件均围绕何劲华和金彩风两人展开,既便于塑造人物,又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C. 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何劲华和金彩凤,形象十分鲜明,前者多愁善感,后者直率泼辣,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性。
D. 小说中“带着风搅着雪”“过年都有吃这么好的菜”等句子口语化地域化色彩较浓,让小说生活气息浓郁。
8. 小说中插叙了金彩风以前到琵琶围演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处“何劲华心里沉甸甸的”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
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
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
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
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咸掠治困笃,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博出狱,又变姓名,
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
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为郡功曹。
迁冀州刺史。
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
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
博心知之,告外趣驾。
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
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
”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
吏民大惊。
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博治郡,常令属县各用其豪杰以为大吏,文武从宜。
县有剧贼及它非常,博辄移书以诡责之。
其尽力有效,必加厚赏;怀诈不称,诛罚辄行。
以是豪强慹服。
以高弟入守左冯翊,满岁为真。
徙为山阳太守,病免官。
复征为光禄大夫,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
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史。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
博为人廉俭,不好酒色游宴。
自微贱至富贵,食不重味,案上不过三杯,夜寝早起,妻希见其面。
然好乐士大夫,为郡守九卿,宾客满门,欲仕宦者荐举之,欲报仇怨者解剑以带之。
其趋事待士如是,博以此自立,然终用败。
(节选自《汉书·朱博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
B.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
C.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
D.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亭长,秦汉之制,每十里设一亭,亭有长,掌治安、税务、民事等。
B. 二千石,汉制,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而世称郡守为“二千石”。
C. 左冯翊,汉代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D. 视事,旧指官吏到职办公。
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博喜爱交游,刚直仗义。
尽管出身低微,但他喜爱交游,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并在关键时刻能凭借义气救人。
B. 朱博遇事沉着,行为果断。
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唆使者,解散了投诉者。
C. 朱博善于用人,赏罚分明。
朱博经常让属县各自任用当地的豪杰作大吏,或文或武各从所宜,并根据其成效给以奖赏惩罚。
D. 朱博生活节俭,不喜酒色。
他从卑微低贱的百姓到富有尊贵的高官,吃饭从没有多种菜肴,案桌上也不会超过三个碗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
(2)复征为光禄大夫,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①,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
记出塞②、黄云堆雪。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③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
推手含情还却手④,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
贺老⑤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⑥北繁华歇。
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凤尾龙香拨:形容琵琶的精致和名贵。
②出塞:汉代昭君出塞。
③昭阳,指汉代未央宫的偏殿。
④推手、却手:演奏琵琶的指法。
⑤贺老即贺怀智,开元、天宝年间琵琶高手;定场,即压场戏。
⑥沉香亭:唐玄宗与杨贵妃游玩之所。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句借唐代杨贵妃演绎《霓裳》曲说宋朝故事,暗指繁华盛世已成过眼云烟。
B.“记出塞”六句,以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自比,颇有《琵琶行》“江头客”之伤感。
C.下片前六句描写女子娴熟的技艺,“泪珠盈睫”则与“司马青衫”表达的情感相同。
D.上片连用三典,虚中有实,表意含蓄;下片写闺妇弹琵琶而别有所指,感情深沉。
15.词人借咏琵琶诉说“千古事”,感慨难说的“恨”,词人的“恨”包含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三国英雄人物常常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怀的对象。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江山依旧,英雄早已不在的怅惘;杜甫《蜀相》“(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苏轼《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5)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借曹操这样的英雄也只是一时显赫,感叹人生
短促无常。
(7)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到知名的康震教授,他将抛砖引玉,讲解中国诗词,为大家带来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
B. 本人是名文学爱好者,最近撰写了一本关于中国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作品,您是文学界大家,敬请雅正。
C. 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德似海,无以为报,适逢恩师60岁寿诞,我特惠赠薄礼一份,以聊表感激之情。
D. 我们是“精准扶贫”的工作人员,特意来到寒舍了解您的家庭情况,以便制定精准方案帮助您脱贫致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数罟不入洿池”的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请针对这一共识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语。
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伏尔泰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柏拉图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错,原文是“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与生活想象”,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