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老街》(五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43 KB
- 文档页数:10
《悠悠老街》(五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了解老街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和人文风貌,包括老街的布局、传统建筑的风格(如徽派建筑的白墙黑瓦、江南水乡建筑的临水而居等)、街边的店铺和传统手工艺品。
掌握以老街为主题的绘画或手工制作方法,能够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表现出老街的古朴韵味、宁静氛围和独特的生活气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画面构图、透视关系和疏密变化的运用能力,引导学生用艺术形式展现老街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让学生在描绘悠悠老街的过程中,感受老街所承载的岁月记忆和人文情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眷恋。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老街的建筑特色和空间布局,观察不同风格老街在建筑外观上的差异(如屋顶形式、门窗样式、墙体材质)、街道的宽窄变化和建筑的排列方式。
学会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绘画中的素描、水彩、油画,手工中的纸雕、黏土造型等)表现老街,重点掌握建筑细节的描绘(如木雕门窗的花纹、斑驳的墙面)和氛围营造(如光影效果、人物活动),使作品呈现出老街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传达出老街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避免只是简单地描绘建筑,要体现出老街的故事性和岁月沉淀。
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老街中众多元素(如建筑、街道、人物、树木等)之间的关系,使画面既有丰富的内容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考虑到老街的宁静氛围和古朴气质。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不同地区悠悠老街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PPT,内容涵盖江南水乡老街、北方古镇老街、西南山地老街等,展示其建筑风格、街道景观、市井生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手工艺品,同时介绍老街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
绘画工具(水彩笔、油画棒、画纸、宣纸、毛笔、颜料、彩色铅笔、勾线笔等)、手工材料(彩色卡纸、剪刀、胶水、黏土、废旧物品等),用于示范。
一些老街建筑的实物模型或小型的建筑构件(如木雕花窗的仿制品、小青瓦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老街建筑的细节和质感。
2.学生准备
绘画工具和手工材料(可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教师在教室前方播放一段老街上的石板路在雨中的视频片段(只展示石板路和雨滴,以及雨滴落下的声音),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这声音,看这画面,有没有一种熟悉又神秘的感觉?你们能猜到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猜测,然后展示完整的老街雨中场景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悠悠老街。
2.播放一段更长的悠悠老街纪录片视频,视频中有古老
的建筑、狭窄的街道、街边的老店、悠闲的老人和玩耍的孩童,展现出老街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同时播放一段舒缓、怀旧的音乐(如《故乡的原风景》),营造出浓厚的怀旧氛围,激发学生对老街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老街的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PPT展示)
讲解老街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记忆。
老街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例如,江南水乡的老街多依水而建,河流是老街的生命线,两岸的建筑有着独特的临水风貌,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这些建筑不仅美观,还适应了水乡的生活方式,方便人们取水、运输等。
北方古镇的老街则更具古朴厚重之感,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屋顶坡度较小,四合院式的布局体现了家族聚居的特点,街边的店铺有着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展示了北方民间工艺的精湛。
西南山地的老街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建筑风格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色彩鲜艳,有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体现了山地民族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
通过PPT展示不同地区老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建筑特色和环境特点,了解老街的多样性。
2.老街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PPT展示)
介绍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悠悠
老街。
有的画家运用水彩画的湿画法,表现出老街在雨中的朦胧和宁静,用色彩的晕染突出建筑和街道的光影变化;有的画家则采用油画的厚涂法,用丰富的色彩和笔触表现出老街建筑的质感和岁月痕迹。
在手工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可能会使用纸雕来表现老街建筑的轮廓,通过多层纸的叠加营造出空间感,再用彩色铅笔在纸上画出建筑的细节;或者用黏土制作出老街的小场景,通过不同颜色的黏土塑造建筑、人物和街道,体现出老街的热闹或宁静氛围。
(三)欣赏与讨论(10分钟)
1.欣赏以悠悠老街为主题的艺术作品(PPT展示)
展示多幅不同风格、不同艺术形式的老街作品,引导学生从建筑表现、街道氛围、人文元素、情感传达等方面进行欣赏。
例如,欣赏一幅水彩形式的江南水乡老街作品,观察画家是如何用淡蓝色和灰色表现天空和水面的,建筑的白墙黑瓦是如何用简洁的笔触和色彩体现出来的,街边的垂柳和河上的小船是如何为画面增添灵动气息的,画面中是否有老人在河边晒太阳、妇女在洗衣等生活场景,这些元素是如何共同营造出江南水乡老街的宁静与悠闲的;再看一幅纸雕形式的北方古镇老街作品,留意纸雕的线条是如何表现出建筑的飞檐、斗拱和门窗的形状的,是否有通过不同颜色的纸表现出建筑的光影变化,作品中是否有一些小细节(如门口的石狮子、街边的幌子)增强了古镇老街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感。
2.小组讨论(4人一组)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你最喜欢哪一幅悠悠老街作品?为什么?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是如何表现老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创作技巧?
(四)教师示范(10分钟)
1.以绘制一幅“江南水乡老街的黄昏”水彩画为例进行示范
构图与起稿:在水彩纸上用铅笔轻轻勾勒出老街的大致布局。
画面以一条小河为中心,河上有一座石桥,两岸是错落有致的建筑。
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建筑的轮廓、门窗的位置以及河边的树木和船只。
确定画面的消失点,体现出一定的透视关系,让街道有延伸感。
色彩选择与铺色:选择暖色调来表现黄昏的氛围。
先用橙黄色和淡红色混合,从天空开始铺色,表现出夕阳映照的天空。
对于河水,用蓝色和紫色混合,在靠近岸边的地方加入一些绿色,表现出河水的光影变化。
建筑的墙面用淡黄色和白色混合,屋顶用黑色和深灰色混合,体现出白墙黑瓦的特色。
细节刻画与光影表现:用较细的水彩笔刻画建筑的细节,如在门窗上画出一些简单的花纹,用棕色表现木质的窗框。
在石桥上,用灰色和白色表现出石块的质感和光影效果。
用
深色表现树木的阴影部分,用浅色表现受光面。
在表现人物时,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姿态,如桥上的行人、河边的渔夫等,体现出老街的生活气息。
根据光线的方向(假设夕阳在画面的左侧),确定建筑、树木和人物的受光面和背光面,用不同的色彩深浅表现出光影效果。
调整与完成:最后,检查画面的整体效果,对色彩、细节进行适当调整,如增强夕阳的亮度,使河水的颜色更加丰富,让画面更加和谐、生动,突出江南水乡老街黄昏的宁静与美丽。
(五)学生实践(15分钟)
1.布置作业: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老街场景(可以是自己家乡的老街、旅游去过的老街等),运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绘画或手工)创作一幅作品。
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老街的观察和理解,表现出老街的特色和氛围。
2.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都要突出老街的建筑和氛围,准确表现出建筑的风格、色彩和细节,以及街道的空间感。
在色彩搭配上,要选择能够体现老街氛围的颜色,注意色彩之间的协调,避免色彩过于刺眼或杂乱。
可以根据老街的不同时间(如清晨、黄昏)或天气(如晴天、雨天)来选择合适的色彩。
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和技巧来表现建筑的质感和光影效果,如在绘画中可以用颜料的干湿变化,在手工中可以通过材料的不同质感来体现。
(六)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1.作品展示
在教室前方设置展示区,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张贴或摆放展示出来。
2.自我评价与互评
先让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选择的老街、运用的艺术形式和想要传达的对老街的情感,比如是如何通过建筑和氛围表现对家乡老街的眷恋的。
然后请其他同学从建筑表现准确、氛围营造、色彩搭配、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说说喜欢的地方和提出改进建议。
3.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亮点,如独特的创作思路、巧妙的材料运用、良好的氛围营造等,同时针对不足之处,如建筑风格不突出、画面不够协调等提出指导意见。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鼓励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去附近的老街走走,用相机或画笔记录下老街的新变化,或者采访老街的居民,收集老街的故事,然后创作一个关于老街的图文作品。
2.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现代艺术家对老街进行创新表现的案例,如老街的数字艺术作品、老街与现代建筑融合的设计等,分析它们是如何在传承中创新的,拓宽艺术视野,将新的元素和理念融入到自己后续的老街相关创作中。
七、板书设计
《悠悠老街》
老街知识:历史文化(形成、变迁)、建筑特色(不同地区江南、北方、西南)、人文风貌(店铺、人物)艺术表现要点:
建筑描绘(风格、细节)
氛围营造(光影、生活气息)
色彩搭配(体现氛围)
元素关系(和谐统一)
情感内涵(热爱、眷恋)
八、教学反思
在本次《悠悠老街》美术教学中,通过播放老街石板路的视频片段和老街纪录片导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悠悠老街主题创作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在知识讲解环节,利用PPT详细介绍老街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以及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理论指导。
在欣赏与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老街作品的看法,拓宽了创作思路和培养了审美能力。
教师示范过程清晰,但在示范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因对水彩等材料的特性不够熟悉,在自己实践时在色彩调配和干湿控制上存在问题,影响作品质量。
在今后教学中,可增加一些简单的材料特性练习和色彩混合指导。
在学生实践环节,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投入,但作品质量有差异。
部分学生在营造老街氛围和准确表现建筑特色方面存在不足,作品表现力不够。
作品评价环节,学生评价能力有所提高,但评价语言需进一步丰富准确。
拓展延伸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拓展视野的机会,但实施可能需家长支持。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基本达成目标,但在培养学生技能和提升作品质量方面还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