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52
罗田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1、相关定义
1.1、亲属称谓语概念的界定
亲属称谓(Kinship Terminology)是以本人为中心,用来表明亲属关系的称呼或名称,是现实的亲属关系的反映。
[7] 亲属称谓语的概念可以概括为:在交际过程中,具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称呼彼此的语言形式。
亲属称谓语体现了一个人在一个家庭当中的特有的身份、地位。
1.2、关于亲属的定义
所谓亲属,是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3]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将”亲属”一词定义为”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
”[4]《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亲属”一词的解释为”原指六世以内的血亲,现泛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
”[5]虽然这几种关于”亲属”一词的定义有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但究其实质,并无太大的差别。
在蒙古语中,”т р л”的意思是亲属。
在表示”亲属”这个概念的时候,蒙古语中可以使用”亲戚”、”亲人”等相关词语进行替代。
在汉语和蒙古语当中,亲属这一概念都包括了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亲属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
以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范围为例,汉语直系血亲包括远祖、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女、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曾孙(曾孙女)、玄孙(玄孙女)、远孙。
而在蒙古语当中,具有血缘关系的
亲属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由此可见,汉语和蒙古语其各自的亲属范围有一定的差异,汉语亲属的范围远远比蒙古语的庞大得多。
1.3、汉韩称谓语的概念与体系对比
2.1? 汉韩称谓语概念体系? 2.1.1 汉韩称谓语的定义2.1.1 汉韩称谓语的定义分析、研究汉语和韩语的亲属称谓语, 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这两种语言虽没有亲属关系, 但它们的亲属称谓却在词汇的结构上, 在词汇的语义特征上, 甚至在辨别亲属关系的功能上都有许多相同之处, 反映着两种语言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当然, 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也有很多各自不同的特点, 反映着两种不同语言的个性及较强的民族特性。
什么是称谓,《现代汉语词典》(2006年版)对称谓做了解释。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称谓是人类文明社会特有的产物,它不仅仅纯粹是语言现象,它同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关系非常密切。
据赵钟淑《中韩亲属称谓语研究》(2005),目前中国学界对于称谓语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广义、狭义说。
广义称谓语包括所有人或事物的名称,狭义专指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谓的有关名称。
广义说,显然是不可取的。
称谓语的指称对象必须是人,而不是事物、动物,这正是称谓语有别于其他词语的一个主要特点。
如果没有这一点,称谓语和其他普通名词之间的界限就不好确定了。
”教师”是指教书
育人之人;”同志” 是指志同道合的人,”阿姨”是指跟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女性。
以上三个词语都是称谓语。
”苹果”“钢笔”等的指称对象是物而不是人,所以,都不应该看作是称谓语。
当然还有特殊情况,在童话或寓言故事中,人们常常用称谓语去指称动物,或者用作动物间互称,如”老牛伯伯”、”孔雀阿姨”、”小兔妹妹’、“黑猫警长”等等。
这些都是修辞上的拟人手法的运用,也是称谓语泛化的一种表现。
狭义说也大可商榷。
其一,此说没有把握住称谓语的实质,即称谓语所体现的人际关系。
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内容:交际双方的某种关系,如称谓语”同志” 体系的是一种平等亲切的关系,”先生”体现的是一种尊敬但关系为非亲属的关系。
称谓语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诸多特征,如身份、年龄、职业等。
其二,”互相称呼”的说法,似乎与称谓事实不符。
有一些称谓语是可以”互相称呼”的,尤其是一些通称。
具体到某一个或某一类称谓语,其”互称”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尽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汉韩称谓语的概念与体系对比11 相同。
如”同志”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互称,不受年龄、职业、性别的局限,”小姐”只能在年轻女性中互称,或者男性称女性。
”大夫”的使用范围就更狭小得多,通常在医院这个圈子里互称。
北方地区多称”大夫”,南方地区多称”医生”。
有相当数量的称谓语是单向的,即甲可以用某一种称谓语称乙,乙却不能用同一称谓语称甲。
第二种,称谓语称呼语一体说。
有人认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
这种说法,把”称谓语”和”称呼语”看作是具有同样内涵的概念是不妥当
的。
”称呼” 是当面打招呼用的称谓语,其实,”当面打招呼”仅仅是称谓语运用的一种面称形式。
如我们当面喊人”大妈”、”老师”等。
有些称谓语只能用于背称,如人们不大可能当面喊”大姑子”、”小叔子”,但谁也不能够否认”大姑子”、”小叔子”当归在称谓语的范围之内。
有些称谓语,只是表明某一类型的群体,如”干部”、”商人”等,这类称谓语一般既不用于面称,也不用于背称。
还有些称谓语所指称的对象,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了,其形式,仅仅在书面上保存下来, 在社会生活中,已丧失了交际功能,更谈不上”当面招呼”,如”太监”、”妃子”等,这些无疑也是称谓语。
总之,称谓语包括的范围比称呼语大,称呼语是那些可以用于面称的称谓语。
如果把称谓语同称呼语等同起来,势必会把大量具有称谓语资格的词语拒之门外,称谓语的丰富多彩也就谈不上了。
第三种,称呼语、称谓语差异说。
“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称呼语”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我们认为对”称谓语”的这种界定是恰当的、科学的。
首先,此说指出了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既有关系又有差异的概念,反映了称谓语的实际情况。
其次,此说除了明确地表明称谓语的指称对象是人之外,还指出了称谓语的特点和实质,即指出了称谓语反映了”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
鉴于上述讨论,我们采用金炫兑的观点,他对称谓语的定义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家庭或社会关系中的特定的身份(包括辈份)、职业、地位、性别等而得出来的,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 35 在上面对于汉
语称谓语的定义可以分为面称和背称。
面称就是称呼性的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的称谓。
下面再总结韩国学术界对于”称谓语”的定义。
在韩国,学术论著中”称35 金炫兑,韩语社会交际称谓语研究兼及中韩称谓语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1:第6-7页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汉韩称谓语的概念与体系对比12 呼”一词其范围有所不同,但是在使用时已经含糊。
目前韩国学术界对”呼称” 的解释相近,但给出的名称有区别。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在韩国里,”称谓语”这个概念,一般使用”呼称语”来表示,包括”面称” 和”背称”两个方面。
首先,将用来””(叫对方的话)概括如下。
指出,一向以”呼称”这个词跟”称呼”、”指称”、”称谓”, 但是其使用时不分,还有”呼称’是””,”指称”是””这样分开两种使用是为了人们使用时不要混淆这两个词。
36 说,”呼称”是叫人的行为。
”叫人”和”呼称”相称的话是”? ??”和”呼称语”这很合适。
37 指出,当呼叫人的时候和当指称人的时候使用,其使用的时各有不同,而”呼称语”分为”呼称”和”指称”两大方面,前者是叫人的时候使用的,后者是指人的时候用的。
38 定义,”呼称是说话者在对方的前面直接呼叫的时候使用的”。
39 将”呼称语”解释为呼叫对方的话,再将”指称语”解释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而第一人称是指称自己的话,第二人称是指称我对对方的时候或者对方指称我的话,还有第三人称是指称第三者的话。
40 第二,呼称语是谈话时提到对方的时候用的。
定义了呼称语是呼叫对方或指对方的话。
41 提出,””是叫人的时候使用的,””是指人的时候用的,前向把两个单词并合
就称为”呼称”。
42 说,”在谈话中直接叫听话人的话定义为‘呼称语’。
” 43 第三,其他的定义如下。
将”称呼语”分为”呼称”和”名称”两大方面。
其中”呼称”是亲属之间的当面称呼,而”名称”是指第三者介绍自己的亲属时使用的。
44
36 ,?? ??, ,1989,?19?
37 ,,??,?,1989,?19? 38 , ??,,????,1989,?19?
39 ,?? ??: ??,,1991
40 ,? ??,,1997
41 ,?? ?? ??, ,1993
42 ,?,?? ,1996
43 , ??- , ,1995
44 ,?,?? ,1987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汉韩称谓语的概念与体系对比13 定义,”呼称”是指特定人物的名称。
(包括呼称语、指称语) 45 指出,呼称语是指说话人跟听话人在谈话时,为了指称对方使用的“单词”、”语句”、”表现”等的一般的意义。
46 综上所述,说话人直接叫听话人的话就是”呼称”——这是学者们达成的共同的定义,根据这样的谈论可再划分如下。
“呼称语”是说话人直接呼叫听话人的话,”指称语”是说话人指对方或者向听话人提起第三方时所用的称呼。
总而言之,韩国学术界对于”称谓语”的定义是比较统一的,虽然对于概念的表述有所出入,但是大体上都是将”称谓语”分成了”(面称)”和“(背称)”两个方面。
”(面称)”是交谈对方直接面对面的称呼语,”(背称)”是不直接面对面的
称呼语。
所以可以看出韩语的”呼称语”对应汉语的”称呼语”或”称谓语”的”面称”的概念,同时韩语的”指称语”对应汉语的”称谓语”的”背称”的概念。
在这个研究中,为了描述方便,将在韩国里使用的”呼称语”和”指称语”分别称为”称呼语”或”面称”和”背称”。
1.4、称谓语相关概念的述评及区分
要研究四川方言社会称谓语,首先应该明确相关的概念和术语,只有明确了相关的术语,区分了相关术语的界限,才能确定自己研究的对象及其范围。
与四川方言社会称谓语研究有联系的术语有称谓、称呼、称谓语、称呼语、称谓词语、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指人名词等等。
1.5、称谓语的定义
2.1.1 汉语中称谓语的定义2.1.1 汉语中称谓语的定义汉语称谓语自古有之,可”称谓”一词,直至秦汉时期尚未使用。
该词始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上记载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同谋, 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
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 [1] 《现代汉语词典》给”称谓”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1.6、概念义同义聚合性与色彩义敬谦对立性
概念义是固定在一个词中理性层面,一般释之为词汇义,而词语的
色彩义是指在词语固有的词汇意义之外的语用义,是由于人们在使用中产生的附加意义,它具有附着性、广泛性、联想性的特点,包括”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地方色彩”、”时代色彩”和”民族色彩”等,也可具有敬谦色彩。
《敬谦词语在语义上大多表现出了逻辑理性义方面的同义聚合性和表示敬谦色彩方面的对立性的特点。
邓岩欣先生在《汉语主从式礼貌词初探》一文中指出:”主从式礼貌词从语义上看往往是表现出概念义的同义聚合和礼貌附加义的反义对立。
”?在敬谦词语的色彩义是对立的性质方面,各家对它是反义对立还是表示其他的对立的问题观点不一。
我们认为,在表示同一行为,界限清晰,不容混靖:①组表敬,②组表谦,概念义的同义聚合性与色彩义方面的敬谦对立性正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谦己敬人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传承也是平时生活中不断积累和运用过程的体现。
1.7、包庇行为的概念及表现
1979年的刑法典中所规定的包庇行为,理论界是存在争议的。
一种观点认为,包庇行为就是”明明知道是反革命分子或其他犯罪分子,而又意识地向司法机关和有关组织出具口头的或书面的假证明,借以帮助罪犯掩盖罪行,使其逃避应受的法律制裁的行为。
” —种观点认为,上述表述没有提到帮助犯罪分子伪造、隐藏、毁灭证据的行为,这也是1979年刑法典第310条没有予以规定的。
在司法实践中,包庇犯罪分子实施包庇行为的方式是多样的,作假证明固然是一种包庇的
行为,但更为经常出现的是伪造、隐藏、毁灭证据的行为。
因此,若把包庇行为的概念仅仅限于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 无疑也不能涵盖实践中出现的其他包庇行为,对充分打击包庇罪是不利的。
因此包庇行为的概念应结合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作出意义更为广泛的界JEo 诚然,作假证明使犯罪的人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是包庇行为,同样的帮助犯罪的人伪造、隐藏、毁灭犯罪证据的行为,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这些行为从本质上讲都具有包庇的特性,但这样的行为又不完全同于典型的包庇行为,这样理解包庇行为,显然有牵强附会之嫌。
不过,现行刑法的出台圆满的解决了上述问题,我国现行刑法第206条规定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以及第307条第二款的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已经将帮助犯罪的人伪造、隐藏、毁灭犯罪证据的行为涵盖在内。
因此,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包庇应仅限于作假证明这一种行为方式,不宜作其他扩大解释③。
因此,下文将从包庇行为的主要表现——作假证明包庇进行论述。
包庇行为根据其主体是否是犯罪人的亲属,可分为亲属间的包庇行为和非亲属之间的包庇行为。
非亲属之间的包庇行为,为了区别于亲属包庇,我们可定义为非亲包庇。
对于这类包庇行为,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国内还是国外,并没- i 烟台大学项士学位论文有太多的分歧意见,只是处罚的具体规定上有所不同;但是,对于亲属之间的包庇行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从亲属间的包庇行为入手,对包庇行为进行分析、论述。
1.8、亲属的概念及范围
亲属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血缘、婚姻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关系[5] 。
我国现行法律未明文规定亲属的范围,但在具体规定中,体现了对通行的亲属分类的承认。
概括起来,亲属主要有配偶、血亲、姻亲三种。
配偶指男女因结婚而互为配偶;血亲有自然血亲与拟制血亲之分,自然血亲指出于同一祖先的有着自然血缘联系的亲属。
拟制血亲指彼此本无该种血亲应具有的血缘联系,但法律因其符合一定的条件而确认其与该种血亲具有同等的权利义务的亲属,如养父母子女和形成了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等。
姻亲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但不包括配偶本身。
根据通常的习惯,姻亲主要有三种,即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我国古代为表明亲属之远近,采用丧服制,丧服重者愈亲近,丧服轻者愈疏远。
共分为五等,又称”五服”,亲疏远近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现”台湾刑法”以”亲等”体现亲属远近,我国法律则以”代”或”服”为单位说明亲属远近。
10
1.9、亲属证人特权的概念
一、亲属证人特权的概念首先,关于亲属证人特权的称谓在国内有很多观点:例如,亲属拒证权、配偶、近亲属拒绝作证的特权、亲属关系特权、亲属证人特免权等等。
虽然称呼很多,但都源于英美法系的”privilege”这个单词。
笔者认为,在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需要,予以不同的称谓是正常的。
只要
将概念界定清楚,至于哪个称谓更适合立法和国情,自有公论。
笔者在此文中除了引用他人的论述,自始至终都沿用亲属证人特权这个概念,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提法,主要来自于沈达明老先生在其著作《英美证据法》中关于特权的经典解释。
该书称”特权(privilege)指某些人在特殊情形下享有的特别权利,即被免除承担某些特定义务。
”首先,根据各国的立法规定,享有特权的主体有很多,例如律师-委托人特权,医生-患者特权和宗教交流特权等,那么如果主体是亲属, 自然叫亲属证人特权。
称亲属证人特权,一方面可以区别于其他特权,便于称呼和记忆,另一方面亲属因本身就有配偶和其他近亲属的意思,从而避免了使用配偶、近亲属称谓的累赘,因而显得明了而具体。
其次,”在特殊情形下” 是指相对于一般情形下。
在一般情形下,人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但是一旦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亲属成为控告当事人的证人这一特殊情形时,该证人就免除了作证的义务。
最后,该权利的所有者是证人而非他人,所以概念中有证人的规定乃是应有之义。
下面笔者就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涵义作进一步解释。
(一)亲属亲属(relative),英美法中的”亲属”与”联系”同义,是血亲或最近血亲的通称。
所谓”联系”,表示某些事情与另外相序发生的事情之间的相互联接的关系, ★①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年版,第762页。
★②[日]我妻荣等编:《新版新法律学辞典》,董璠舆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527 页。
★③马建兴著:《丧服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第102 页。
★④杨立新著:《亲属法专论》,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5 年版,第23 页。
★⑤马建兴著:《丧服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第102 页。
★①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 年版,第145 页。
★②田平安:”证人证言初论”,载《诉讼法论丛》第2 卷1998 年版,第557 页。
★③[美]华尔兹R 华尔兹,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大全》(第2 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416-417 页。
★④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83 页。
★⑤[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穆津译,法律出版社2000 年1 月第1 版,第230 页。
★⑥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12 月第 1 版,第53 页。
★★①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 年8 月第 1 版,第79 页。
★②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 年8 月第 1 版,第83 页。
★★①王进喜著:《刑事证人证言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2 年4 月版,第187 页。
★②王进喜著:《刑事证人证言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2 年4 月版,第186 页。
★③转引自纪格非著:《证据能力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99 页。
★★①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 年8 月第 1 版,第83 页。
★②纪格非著:《证据能力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99 页。
35 结语在现代法治国家,证人特权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不断得以完善, 其对人权的保护功能及对社会各种制度的平衡价值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虽然证人特权制度有降低法律效率之嫌,但在保护平衡价值、维护辩护制度、保护人
权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远远大于效率这一价值追求。
千百年来,客观真实和程序正义的价值衡量,始终是我们人类面临的重大抉择,确立证人特权规则势必会付出惩罚犯罪不力的代价,但我们仍然相信,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因为这项制度不仅具有法理上的可行性,而且具有伦理上的合理性,不仅符合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而且与加强人权保护的国际潮流相一致。
总之,在我国确立证人特权制度是大势所趋、立法必然。
★1、王进喜著:《刑事证人证言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郭成伟等著:《清末民初刑诉法典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3、周天玮著:《法治理想国》,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 年版。
★4、尤志安著:《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5、沈德咏,宋随军主编:《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版。
★6、黄鸣鹤著:《法庭的故事》,团结出版社2006 年版。
★7、柯葛壮著:《刑事诉讼法比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8、西南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第一辑),一九八0 版。
★9、张偶尔编:《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教研室。
★10、西南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第二辑),一九八0 版。
★11、北京政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浅释,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 年版。
★12、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3、钱杭著:《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 年版。
★14、沈家本著: 张
全民点校,《历代刑法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年版。
★15、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16、纪格非著:《证据能力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7、刘金友:《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8、陈立主编:《刑事证据法专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9、陶毅主编:《新编婚姻家庭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20、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年版。
★21、刘枚著:《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年版。
★22、杨立新著:《亲属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23、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4、沈达明编著:《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 年版。
★25、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6、[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27、[法]孟德斯鸠著:张念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7 年版。
★28、[美]乔恩R 华尔兹何家弘等译,《刑事证据法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9、[美]E 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30、[日]松岗义正:《民事证据论》,张知本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重印版。
★31、[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穆津译,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
★32、岳礼玲:”德国证据禁止的理论与实践初探”,载《中外法学》,2003 年第 1 期。
★33、章礼明:”亲属拒证权制度比较研究”,载《河北法学》,第23 卷第
3 期。
★34、莫关耀、杨维志:”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免证权”,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 年第3 期。
1.10、詈语的定义及其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詈语的定义第一节詈语的定义詈语和骂詈现象是历史十分悠久的一种语言现象,早在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便将”骂、詈”二字收录其中并释义——《说文网部》中对”骂”字的释义是”詈也,从网馬聲。
”,对”詈”的释义是”罵也,从网从言,网罪人。
”, “骂、詈”二字互训。
根据《说文解字》的释义,我们可以看出,”詈”的本义是指编织恶言恶语用以加罪于人,因而骂詈最初具有怪罪和斥责的作用。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中,”骂”有两个义项:”(1)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2)斥责。
”①并将”詈” 释义为”骂”的书面语用法。
由此可见,骂詈语在汉语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着两个落脚点:恶言相加和斥责侮辱。
关于”詈语”这一概念的定义,笔者所依据的是刘福根在专著《汉语詈词研究——汉语骂詈小史》中对相关术语”詈词”的解释,即”经常性地用于骂詈的词、短语或俗语”②。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第一,词和短语是詈语的主要构成单位和表现形式,此外还有一些句子及句群等。
第二,詈语必须是经常性地被用于骂詈的语言单位,且具有凝固性。
詈语必须属于某种语言或方言的社会所共有,并且潜在地具有侮辱、斥责的功能。
无论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出现与使用,还是以本身固有的形式单独存在,都不会改变其用于侮辱、斥责的语义内涵。
那些必须依附于某个具体语境才能体现其骂詈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