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避免与可以预料——哈罗德《读诗的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
解读古诗词中的音乐美与艺术感受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含着丰富多样的音乐美与艺术感受。
这些诗词既可以通过音乐的方式传承和发挥,也可以通过词句的描绘带给人们独特的艺术感受。
本文将解读古诗词中的音乐美与艺术感受,并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音乐美的表现古诗词中的音乐美主要通过韵律、押韵和读诗口感等方面得以呈现。
首先,韵律是古诗词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四句均是五言绝句,五个字的平仄抑扬使得整篇诗意味丰富,读起来如歌如唱。
另外,押韵也是古诗词音乐美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苏轼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这首词中“水”、“英雄”以及“败”、“空”等字眼都呈现了押韵的形式,使得整首词更加优美动听。
其次,古诗词的音乐美还体现在读诗口感上。
一些古诗词以字音、字义的联想或对比为基础,刻画出音乐之美。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的“依山尽”与第二句的“入海流”通过平仄的变换带给人们声音的起伏感,使得全诗的音乐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第四句的“更上一层楼”通过双关的意味给人以另一种层次的艺术感受,增添了整首诗的韵味。
二、艺术感受的体验古诗词中的艺术感受主要源自于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首先,在情感表达方面,古诗词往往能够以凝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其中,带给读者精神上的享受。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文字刻画了思乡之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舍弟远在他乡的孤寂和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使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此外,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也是艺术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独到描绘,古诗词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第五次课2学时)一、授课题目:《艺术的功能》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艺术的社会功能。
2、了解美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艺术的社会功能难点: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导入)艺术从远古与劳动工具、生活用品联系在一起一一独立的审美创造艺术是人类直目的的活动之一。
(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尽管艺术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审美价值却是艺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性。
正是由于审美价值渗透在艺术的其他各种功能之中,才使得艺术具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使得艺术具有与其他文化形态迥然不同的独特社会功能。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多重社会功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
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如:悉尼歌剧院。
第一节艺术功能的理论回顾一、中国的论述墨子,,非乐,,(全然否定音乐,这种崇俭尚用的功利主义态度是极端的,根本没有顾忌百姓也有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以外的精神需求。
)荀子将音乐的效果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联系在一起(“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J"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J)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阳货》)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音乐,而是有所区别的,既有对其所认同音乐的赞美,也有对其不认可音乐的鄙夷。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西方的论述1、柏拉图①艺术有可能是虚假的,不能提供真理;②艺术家有可能模仿人性中的“卑劣部分二(如果人们通过艺术作品模仿其中人物的言行,就可能产生伤风败俗、戕害心灵的严重问题。
)但他也看到了艺术对于人的心灵的强大感染力。
(“节奏与音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人心灵的最深处”)2、亚里士多德①艺术确是一种模仿,但并非笨拙的实录,而是具有真实的内容;②艺术的模仿甚至可以反映事物的必然性与内在的规律,可以获得高于历史的特别价值。
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1、知识与科学领域里的豪情,是世上任何其他豪情都无法与之相拟的。
——希契科克2、哲学是科学的伟大母亲——培根3、科学是使人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布鲁诺4、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
——居里夫人5、科学是埋葬形形色色褪了色的思想的坟场。
——乌纳穆诺6、科学种田,越种越甜——民谚7、假如良好的判断力不能驾驭科学,——斯坦尼斯瓦夫8、真正的科学家比任何人都更不轻易作预言——乔治•萨顿9、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10、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
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
——华罗庚11、一切自然科学知识都是从实际生活需要中得出来的。
——阿累尼乌斯12、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
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
——华罗庚13、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郭沫若14、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
——爱因斯坦15、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科学,没有真理。
——勒南16、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
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信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苏霍姆林斯基1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18、管理工作虽是一种艺术,但管理实际工作者像其他实践工作者一样,如果他们懂得併利用基础科学知识,他们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19、政治不过是社会沿着自己最实用,最方便的途径,有秩序地向前发展的一门科学——伍•威尔逊20、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唐宋词与人生》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手腕上的刀疤,月光照着会疼。
”“我还活着,如一片摇摇晃晃的银杏叶子/为雨水指出河流的方向。
”“爱雨水之前,大地细小的裂缝/也爱母亲晚年掉下的第一颗牙齿”“母亲蹲近麦子地的时候,只看见她的几缕头发/仿佛百年后他坟头的草在静止。
”这些意象的“惊奇”,相信即使从来没碰过诗的人都会感动。
明眼人不难发现,余秀华的诗歌意象多是身边熟悉的动植物。
这涉及到了“古典诗歌”复苏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柠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话关系是古典诗意和抒情性的基础。
当古人感觉到自己依然活在自然之中,像一株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树一样(生),并产生一种回归泥土的潜意识冲动(死)的时候,感恩之心和高声吟诵的愿望油然而生。
”“在动植物身上可以感受到人性,在人身上可以看到植物性和动物性。
这本身就是原初的诗,只要将它直接铺陈出来就行。
”余秀华的诗歌,首先是复活了古典诗歌的意象。
她写母亲“……她痴呆的女儿在田埂上嘿嘿的笑,口水湿里衣服,她嫁出去的梦破灭许多年了,她一抬头,女儿的白发拌了她一跤。
”她写父亲“第二次,他把它举到了齐腰的高度/滑了下去/他骂骂咧咧,说去年都能举到肩上/过了一年就不行了?/第三次,我和他一起把一包麦子放到他肩上/我说:爸,你一根白头发都没有/举不起一包小麦/是骗人呢/其实我知道,父亲到90岁也不会有白发/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他有白头发/也不敢生出来啊。
”这意境与辛弃疾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有一拼。
更可贵的是,余秀华并不像1980年代的田园诗人那样赞美农村、诅咒城市。
农村/城市,古典/现代,在她的诗歌里是没有边界的,她也不会发出遗老遗少般的慨叹。
所以,她写爱情婚姻才会有这样明亮的诗句:“如果我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我的诗歌/我会寄你一本关于植物的书/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稗子那提心吊胆的春天。
”“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论哈罗德·布鲁姆的宗教批评论文摘要: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宗教批评家的哈罗德-布鲁姆或者说他的宗教批评常常为学界所忽视。
哈罗德·布鲁姆的宗教(批评)思想及(批评)实践主要体现在《美国宗教——后__民族国家的兴起》一书中。
他在阐释宗教批评的特点时,往往将文学批评与宗教批评进行类比与对比,从而凸显出宗教批评的特征;而同时,我们也可从这些比较中发现宗教批评与文学批评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主要揭示哈罗德·布鲁姆宗教批评与文学批评之间的互文、互动与互鉴关系,以及其互文性宗教批评的具体内容和特征。
论文关键词:哈罗德·布鲁姆宗教批评文学批评互文在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的学术生涯中,文学批评以及理论批评构成了其学术研究的主体并形成一大景观,同时也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了很大影响——如他的影响诗学与修正理论,他的经典观和经典批评等等(这从国内外的一些学术论著对他的理论观点昀讨论和引用情况即可得知);但除了这些审美性质与取向的文学及理论批评之外,哈罗德·布鲁姆还从事非美学形态(或者说主要不是审美性质的)的宗教批评,正如他自己承认的:“我不是一个荣格主义者,因此,我不楣信所谓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但是,我是一个文学批评家,也是一个宗教批评家,一个古代和现代诺斯替主义的虔诚信徒……”。
而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宗教批评家的哈罗德·布鲁姆或者说他的宗教批评却常常为学界所忽视,这对于完整地、准确地、系统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批评思想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哈罗德·布鲁姆的宗教批评思想作一番梳理和研究。
哈罗德布鲁姆的宗教(批评)思想及(批评)实践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国宗教——后__民族国家的兴起》一书中。
63有时候读诗的体验等同于诗的创作。
读诗的奇妙还在于可以升华为瞬间情感的融合与碰撞,甚至产生如哈罗德•布鲁姆陈述的“误读图示”。
针对诗集《鲜花满地》发布会,我愿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尝试进入诗人念琪的诗意空间。
一、情感体验阅读念琪的诗歌作品,我会不自然地联想黑格尔之后的一位真正伟大的思想家——克尔凯郭尔。
因为在黑格尔那里“存在”不过是绝对精神自身发展过程的一个抽象环节,而克氏则从个人角度去深入探索与反思“存在”。
在我看来,无论是“梦想的诗学”还是“空间的诗学”都属于“存在的诗学”——说这段话恰恰是用来比较念琪的诗意人生。
因为念琪同克尔凯郭尔一样在他的诗歌作品处处渗透与融合他的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
只不过克氏更多是建立在孤独的情感之上,通过悲苦的生活情境去升华爱的空间。
而诗人念琪则在场景的描绘与身体欲望(语言)的转换中为其精神的欲望提供了诗意的场所。
如《缤纷里》这样描述——“鲜花在这里睡下/建盏在这里栖息/一声别致的呢喃却唤醒了古厝/古茶的情怀在铜壶里翻腾/烤地瓜的香味把人们留在一样的童年”从存在的诗意空间找寻最初的“爱的作为”文/林育辉——念琪诗集《鲜花满地》再发现插图/薛凤娇文踪纵横64这里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美好诉求,诗人借助一个村乡静美的图景来象征梦想中的乌托邦世界,诗人在创造诗歌同时创造了自我的梦想,这种久违的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此在”感瞬间在他处的美学空间获得了共振。
二、爱的作为我在为诗人念琪解读诗的灵性语言时,特别强调特定诗写意象所杂糅的特殊复杂感情,包括他寻常感情所集中的经验,结合新情境突发的新体验——并由此挥发出他个人的“爱的作为”,作为一个教育者,他践行的是由爱打通生命的心灵之旅,他让爱揭示了存在也揭示了虚无,爱是本性的创造。
在《将乐絮语》中描写:“镛城,我只听得帝都的钟声遗落在闽越山间/掩盖在青山绿水负离子之中/血液流淌也应该似如此大钟缓慢敲响/居中在山水之间/不许冲动,将快乐进行到底”《将乐絮语》倾注虔诚的心灵同时簇拥大地怀抱自然,在同山川的对白中彰显时代的担当与责任感。
公务员考试之行政职业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424言语理解与表达第1题: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______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
女诗人索德格朗言辞恳切:“人呵,别______使你们沦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人类的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
”听说,巴黎人走路头抬得高高的,因为他们后面立着罗浮宫(法国最大的博物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阅历积聚B.阅历积累C.经历积聚D.经历积累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经历”,亲自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与“积聚”相比,“积累”更强调过程,从句意来看,用“积累”恰当。
应选A。
第2题:人生不在于成就了多大的事业,而重在做好了什么。
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其中挺拔的一棵;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求无愧地做云中______的一朵。
虽是一棵树,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云,却能______蓝天。
这样的人生也就够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安详装扮B.祥和装扮C.安详装饰D.祥和装饰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安详”,从容不迫,稳重,多指人;“祥和”,吉祥平和。
根据题意选“祥和”。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装扮”,打扮。
根据题意选“装扮”,更有感情色彩。
故本题选B。
第3题:正是凭着这种舍身忘我的______,凭着这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大无畏精神,轻舟四大队所到之处捷报频传。
受灾群众看到冲锋舟到来无不欢欣鼓舞,获救的乡亲们有的紧紧拉着队员们的手不放,有的向队员们鞠躬致敬,有的非要往队员们的手里塞礼物。
危难之中见真情,经历了生命危险的人们把感激的千言万语______成一句话:谢谢!谢谢救命恩人!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气魄汇集B.气势会集C.气势汇集D.气魄会集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气魄”着重指气量,敢作敢为的魄力,也指非凡的气势,一般用于人。
读书培养良好的品德的名言读书培养良好的品德的名言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2、读书提高生活,实践创新生活。
3、学问来自勤奋,本领出自功夫。
4、读书的时候决不能好高骛远,看到一些基本知识的书籍不屑学习,不愿意认真弄懂,而比较深的书籍又学不进去,这本书看看,那本书翻翻,贪多而不切实,结果一无所得。
——曹方5、许多的书互相抄来抄去,不能不说是一种时间,尤其是精力的浪费,而作者精力的浪费倒还是咎由自取,读者精力的浪费却无异于谋财害命。
6、怜渠已解咏诗章,摇膝支颐学二朗。
莫学二朗呤诗苦,才年四十鬓如霜。
——白居易7、书籍的使命是帮助认识生活,而不是代替对生活的认识。
——科尔察克8、善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且各不相同,但所有的方法都要求我们的注意力具备一种接受力。
——哈罗德·布鲁姆9、因为有了书,人类文明的进步加速了。
10、聪明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不聪明。
11、阅读小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困难而复杂的艺术,你不仅要有能力去体会作家非凡的技巧,更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进入艺术家为你所创造的境界,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12、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 [古罗马]亚里斯提卜13、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书摘14、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黄庭坚15、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妙思维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谛眼前停留一样。
16、我从未知道过有什么苦恼是不能为一小时的读书所排遣的。
——[法]孟德斯鸠17、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1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作者:朱熹19、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便全无用处。
简单的读书名言警句锦集79句1、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2、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
我几乎从耒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
——阿兰·德波顿3、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假设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蟑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袁枚4、每一本书都是大量的集体劳动的成果,因此,应该珍惜这种劳动。
——克鲁普斯卡娅5、在阅读方面,智力的标志乃是按照不同书籍的价值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的才能。
至于那些好书,关键不在于读了多少本,而在于你理解了多少本。
几个知心朋友胜过一个个泛泛之交。
因此,你不因为读了一部鸿篇巨著要比读一张报纸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耐烦。
——莫蒂默·阿德勒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
皆为山水传神。
——董其昌7、养成读书的习惯,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如今有的孩子家庭教育根底不好,家长没能让他们在读书中得到乐趣。
孩子应该有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我在看书时,一看到好的文章,就要叫第三代过来,说"这篇文章很好玩",然后再讲给他们听,想以此来培养他们得到读书的乐趣。
8、过多地阅读平庸无奇的图书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只有那些为之倾倒的书,才值得你一读。
与谦让有关的诗句1.关于礼让的古诗词“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礼貌是博爱的花朵。
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性。
———奥维:《名人名言录》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2.论语中关于谦让的句子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憎恨,讨厌.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①务民之义:<论语集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务:致力.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二.克.胜,复.返回.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两种解释意思相近.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③目:条目.④事:从事.实行.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指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无怨有两种解释:一.指仁的效果.做到了前面所说的敬和恕.别人对自己便没有怨恨.二.指自己而言.也是仁的要求.除了做到前面讲的两点.还要不怨天尤人.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①讱:难.迟钝.<史记>记载.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的话是针对他的缺点而说的.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3·19 樊迟问仁.子曰。
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名言名句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名言名句1.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爱迪生2.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爱默生3.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4.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颢5.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6.当一个人只有很有限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时,他自然会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不管我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我的儿子一块玩,一块读书。
——甘地夫人7.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8.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徐洪钧9.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10.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
——歌德1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1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培根13.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学问。
——赫尔芩14.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胡适15.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黄庭坚16.他整日忧心,青年学子不再读书,他的忧愁,后来证明没有白费他们都习惯,抬头四十五度,仰望天际想你的时候,你会不会也刚好正在想我。
——几米1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18.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
——列子选自:关于读书的名言19.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之徒。
——卢棱20.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夏日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名言名句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
)%风向 紅4利亚出版家魏华德、奥地利作家卡明斯基、保加利亚出版家柳本•科扎雷夫、捷克翻译家王和达、法国翻译家黑米•马修、德国翻译家文树德、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巴尔迪、印度作家邵德丽(女)、日本出版家三好敏、新西兰出版家费•罗德•哈罗德、罗马尼亚作家萨安娜(女)、西班牙翻译家雷林科(女)、英国出版家理查德•察金、英国翻译家保罗•怀特、美国作家史景迁。
保加利亚青年翻译家韩裴、黎巴嫩青年出版家穆罕默德•哈提卜、波兰青年出版家约安 娜•马尔沙维克•卡瓦(女)、乌克兰青年作家维 克多•基克坚科获得青年成就奖。
作为中国出版业面向海外的最高奖项,设 立于2005年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主要授 予在海外介绍中国、推广中华文化和中国出版 物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及外裔中国籍作 家、翻译家和出版家。
(文艺报)普利策奖作家安•泰勒新书引进近曰,美国当代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安•泰勒代表作《意外的旅客》由新经典文化引进出版。
该书延续了《思家小馆的晚餐》《呼吸课》等小说细腻而深刻的风格,入木三分地向读者讲述了梅肯一家的故事。
安•泰勒一直选择最贴近每个人生活的故事,始终对婚姻与人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她看来,婚姻像灾难片里的地震,人们猛地聚在一起,暴露出真实的个性。
家庭生活更是如此,几乎不可逃避。
她也因此被美国媒体界赞誉——“如果没有安•泰勒,美国小说界将是一个多么荒凉的地方。
”在文学经历各种先锋的作品的冲刷之后,当我们质疑现实主义文学和家庭 婚姻题材陈旧乏味之时,一定不要忘记还有安•泰勒。
(中国作家网)《永日读诗》首映8月26日上午,由洛阳电影资料馆、想像书店、然也当代艺术馆联合筹拍的纪录电影《永日读诗(第一辑)》在卢米埃影。
该电影以当代诗人为主角,以朗诵个人诗歌作品为主要形式,时长23分钟。
片中汇聚了生活在洛阳的%位诗人,他们职业各异,但都以诗歌来书写这座城市。
据悉,该片的制作团队以本土为主,海报和手稿展策展也得到了本土艺术家的鼎力支持。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不可避免与可以预料——哈罗德《读诗的艺术》
吕惟伊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中学高三(6)班
摘 要:“不可避免”和“可以预料”是哈罗德•布鲁姆在《读诗的艺术》中提到的两种易于成诵的诗的模式。
“不可避免”背后所体现的文学批评原理是重“意”轻“言”。
“可以预料”是对创作者以读者阅读体验和效果为先的创作思路的精准概括。
推崇这种创作思路的批评者往往重“言”轻“意”。
文学批评应将“言”与“意”相结合,哈罗德重“意”轻“言”的文学批评原则会导致文学批评过于依赖批评者和作家个体的主观性而失去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则。
关键词:“言”与“意”;《读诗的艺术》;哈罗德•布鲁姆;《镜与灯》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135-01
“不可避免”和“可以预料”都是由Inevitable一词引申出的诗歌评价标准。
“不可避免”、“必然如此”是Inevitable的基本意义。
而“不变的”、“可以预料的”是其次一级的意义。
[1]“不可避免”在某种程度上强调的是作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词汇和语言的选择的唯一性。
诗歌语言是由作者的激情、意识,或某种天才式的神秘能力所主导的、“被支配式的”、不受控制的输出。
一、词语和意识的存在矛盾关系
“必然性”可以算得上是哈罗德“一个人的比喻”,在此之前并没有学者用过这个词来形容伟大诗歌创作的过程所必须具有的特征。
在解释“必然性”的时候,哈罗德列举了他一向推崇的莎士比亚。
“在莎士比亚那里,有一点表现得最充分,超过任何其他英语诗人,即我们不断得到一个印象:对语言制作的控制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头脑中所有失控的东西都被语言表达的力量的必然性组织起来。
约翰•济慈曾为莎士比亚这种能力感到狂喜,当他说一首诗如果不能像树上长出的叶子一样自然,那就不必写它。
”
从上面这段话来看,“必然性”可以理解为从“意识”转换为“语言”的唯一性。
而这种唯一性建立在诗人本人拥有非凡的语言天赋的基础上。
让诗“像树上长出的叶子一样自然”,这对诗人的能力、创作诗歌的动机、灵感的来源、创作的机遇等等有非常高的要求。
二、文学批评中的重“意”轻“言”与表现说
哈罗德对“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还持有相对的乐观态度。
正如巴菲尔德所揭示的,意识之于诗歌就像大理石之于雕塑:是用来加工的材料。
词语是意识的各种比喻:诗人的词语在意识上是隐喻性的,它们邀请我们分享一种殊异。
[2]哈罗德认为通过“比喻”方式可以在词语与意识之间搭建桥梁。
他觉得诗人在创作时,雕刻的是“意识”而不是“词语”。
这很明显是一种重“意”轻“言”的文学批评观点。
“意识”在心理学上称为“内部言语”,在转化为“词语”之前是只由作家所把握的。
而将这种“词汇稀少、句法关系松散,结构残缺、但却黏附着丰富的心理表象的,充满生殖活力的内部语言”[3]转化为可被阅读与理解的词语,依赖的是作家个人的机遇和能力。
所以,重“意”轻“言”的文学批评者对作家本人更加关注。
因而,如果一个文学批评者重“意”轻“言”,那么其研究所采取的视角大概率是作者本位。
三、“可以预料”与实用说
遵循重“言”轻“意”的批评思路的文学批评者往往采用的是作品本位的研究方法。
在《镜与灯》中,与此相关的文学流派有两个,一个是关注读者与作品关系,把艺术家和作品人物的目标指向欣赏者快感的本质、需求和源泉的实用说,另一个是以作品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客观说。
实用说和客观说所研究的内容有很大的重合性。
客观说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实用说,绝对的客观说是不存在的。
客观说只是“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做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根据作品存在方式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4]这种批评思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文学脱离时代背景,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以及作者本身的干扰,提高其地位,实现其独立性,但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太可行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客观说的代表美国新批评流派。
新批评和俄国形式主义都将文学批评的视角和重心放在作品上。
与俄国形式主义不同的是,新批评反对从读者反应来研究作品。
但俄国形式派认为,作品的艺术性和读者的感受息息相关,因而读者的因素是文学研究应当注意的重要因素。
尽管在中国,诗歌批评大多重“意”,轻“言”,但在西方,实用说是从贺拉斯到整个十八世纪绝大部分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特征。
因此就其持续时间或其支持者的人数而论,实用主义观点大致上可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主要的审美态度。
[5]哈罗德在《读诗的艺术》中批评“可以预料”的诗歌实际上就是批评这种从读者感受出发的作品本位的创作诗歌的思维。
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作家优先考虑的。
因而作家关注的是语言表达的效果、流畅性或陌生化,以及意象运用的准确性、韵脚的选择、诗歌长度等等。
爱伦•坡在《创作哲学》所言,创作有时也需要“用解决数学问题所需的精确和严谨”[6]。
总结:
哈罗德所推崇的“不可避免”的伟大诗歌的特征背后是依循重“意”轻“言”的文学批评原则。
重“言”轻“意”与重“意”轻“言”的区别在于作品本位和作者本位。
哈罗德用“可以预料”一词精准而形象地概括了重“言”轻“意”的作品本位的批评和创作思路的特征。
但其对“可以预料”的贬斥是不当的,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所呈现的创作过程是另一种文学创作的思路,其所依循的也是人类具有普遍性的感情和原则。
注释:
[1]《读诗的艺术》【美】哈罗德•布鲁姆 著 王敖 译p30.
[2]《读诗的艺术》【美】哈罗德•布鲁姆 著 王敖 译p44.
[3]《文学心理学教程》钱谷融、鲁枢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P260~261
[4]《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美】M.H.艾不拉姆斯 著 郦稚牛 张照进 童庆生 译 P31.
[5]《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美】M.H.艾不拉姆斯 著 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 译 P24.
[6]《诗苑译林:爱伦•坡诗集》爱伦•坡 著曹明伦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9月 P35.
参考文献:
[1]《抒情歌谣集》 【英】威廉•华斯华兹 详见 《西方经典文论选读: 从柏拉图到亨利•詹姆斯》姚乃强 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诗苑译林:爱伦•坡诗集》【美】爱伦•坡 著 曹明伦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年9月.
[3]《穆勒文集 卡莱尔文集》【美】查尔斯•艾略特 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