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90.50 KB
- 文档页数:23
2020年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生活中的自来水通常用氯气(Cl2)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
H2O=X+HClO。
则X的化学式为
A.H2B.ClH C.HCl D.ClO2
2.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证明CO2
密度比空气的大
3.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C.③属于金属元素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4.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5.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
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3 B.46 C.92 D.96
6.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生成物不属于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22
7.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看B.听C.闻D.
吹
8.某高性能锂电池,其反应原理可表示为: Li+MnO2= LiMnO2,已知锂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iMnO2是氧化物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此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D.LiMnO2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9.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10.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
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11.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继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瓶内熄灭。
由此说明(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小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空气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2.卫星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发生反应提供,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O4高温
N2↑+Cl2↑+2O2↑+4X.则X的化学式是()
A.H2B.H2O C.H2O2D.HCl
13.下列对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Ca2+中的“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B.H2中的“2”表示两个氢离子
C.2Mg 中的“2”表示两个镁元素
D.2NH3 中的“2”表示 2 个氨分子
14.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5.市场上有“葡萄糖酸锌”、“高钙牛奶”、“绿色碘盐”等商品,这里的“锌、钙、碘”指的是A.元素B.分子C.单质D.原子
16.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是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B.
C.D.
1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18.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能。
在硒的一种化合物硒酸钠(Na2SeO4)中,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3 B.+6 C.+4 D.+7
19.下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A.①变红,③不变红
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
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20.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 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 5﹕3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下面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取棉球的仪器名称为_____;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_____;
(3)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4)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填“低”或“高”)
(5)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A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C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 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22.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内容
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
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
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
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
中,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溶液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
_____;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
23.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仪器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B收集氧气,进气口应为____________端(选填“a”或“b”);
(3)对比装置C和D,可以得出关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连接A、E、F进行实验,A中所加药品不同,F中所加药品相同.
①若实验时E中蜡烛熄灭,F中溶液变浑浊,则E中现象说明A中产生的气体所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实验时E中蜡烛燃烧更旺,F中溶液变浑浊,则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4.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CO、H2、C都是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还
原氧化铁或氧化铜等物质,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分成了三个实验小组进行实验。
(一)甲组同学对炼铁产生了兴趣,他们所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 (杂质不参与任何反应)。
请回答有关问题:
(1)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再装入药品。
实验开始时,先通一会CO,作用是____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为________,A装置中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停止加热后,还要再通一会儿CO,除了将A装置中的CO2送入 B 装置的溶液中,另一个作用是______。
(4)若将B装置改成C虚线方框内装置,则该装置还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5)若反应过程中装置A固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所取氧化铁样品中Fe2O3的质量为__________g。
(二)乙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测定水的组成 (杂质不参加反应,已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假定A、C装置能完全吸收相应的物质)。
反应后测得B中玻璃管 (含药品)质量减少ag,C中洗气瓶 (含药品)质量增加 bg。
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用含 a、b的式子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无影响的是_______ (填序号)。
A 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
B 缺少A 装置
C 氧化铁不干燥
D 有部分氧化铁被还原成了四氧化三铁
(三)丙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并利用铁丝网罩集中火力,以获得反应所需的高温。
(提出问题)
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组成不变,产生的气体有三种情况:
①CO;②CO2;③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实验前后分别对试管和烧杯里的物质进行称量,数据设计如下:
称量对象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M1M2△m1即(M1-M2)
烧杯+澄清石灰水M3M4△m2即(M4-M3)
(1)若△m2=0,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则猜想_____________成立。
(2)若猜想②正确,理论上△m1与△m2的关系是:△m1___________△m2(填“>”、“<”或“=”)。
(实验并记录)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称量对象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质量差
试管+固体混合物69.8g65.4g△m1
烧杯+澄清石灰水118.8g122.6g△m2
用以上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应该是猜想_______成立。
根据这个结论,该实验装置的缺陷是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经查阅资料知道: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CO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本次实验结果与资料显示不一致,你觉得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填序号)。
A 装置漏气
B 生成的CO2部分与过量的C反应生成了CO
C 装置内还残留有CO2气体未被吸收
25.用下列微型实验进行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相关性质研究。
(1)同时挤压滴管B和C,控制相同液体量于球形容器中。
①写出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有关上述对比实验,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写字母)
a.MnO2加快反应速率
b.半分钟内球形Ⅲ中产生气体一样多
c.反应过程中球形I比球形Ⅲ内反应剧烈
d.MnO2一定分解产生气体
(2)微热燃烧器,蜡烛b、c燃烧,蜡烛a不燃烧。
关于燃烧器中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_____(填写字母)。
a.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说明红磷与白磷是同素异形体
d.可以比较白磷、红磷着火点的高低
(3)挤压滴管A,将足量稀盐酸滴于球形I中,一段时间后,蜡烛c熄灭,然后蜡烛b也熄灭了,其原因是_____。
(4)蜡烛熄灭后,将玻璃尖嘴管对着凃有澄淸石灰水的小烧杯内,烧杯内壁变模糊,此反应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证明蜡烛一定含有碳元素。
(5)充分燃烧相同质量的碳和磷,消耗氧气多的是_____。
26.某同学在商店买到一种“果冻蜡烛”。
他对“果冻蜡烛”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果冻蜡烛”是否含有碳、氢、氧元素?
(查阅资料)“果冻蜡烛”可完全燃烧,燃烧时无烟尘,燃烧过程和熄灭时无异味。
(1)(探究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步骤现象分析
①点燃“果冻蜡烛”,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小
液滴生成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
________;
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________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
二氧化碳(CO2)
(实验结论)该同学分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因此“果冻蜡烛”含有碳、氢、氧元素。
(2)(反思与评价)你认为该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理由:________
27.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内容
步骤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
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
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能吸收CO2),燃
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
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Ⅱ推入适量H2O2溶液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推入H2O2溶液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_____;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
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
(4)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的事例:
①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②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④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标准________,包括事例_________(填序号)。
28.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组装好如图装置,在烧杯b中装水将导管口淹没;
②打开K1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③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
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盛有冰水的烧杯口中;
⑤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观察现象;
⑥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⑦将烧杯以中的冷水换为80℃热水,观察现象;
⑧打开K l,关闭K2,往装置甲中再加入适量双氧水,观察现象。
(问题解答)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
(2)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装置甲、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甲_____,乙_____。
(4)在实验步骤⑥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该气体的作用是_____。
烧杯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证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还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的实验步骤是_____(填序号,下同);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温度还必须达到其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步骤是_____。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C
解析:C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Cl、H、O原子的个数分别为2、2、1,1、1、1。
反应前后氯原子和氢原子各相差1个,故1个X分子中含有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化学式书写的时候正价的写在前
面,负价的写在后,故X的化学式为HCl。
故选C。
点睛: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是解题关键。
2.C
解析:C
【解析】
A、要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利用压强的变化,根据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多少来验证氧气的含量,红磷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瓶内压强变小,水进入集气瓶中的量等于消耗氧气的量,可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
B、先将导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
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D、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正确。
故选C。
3.D
解析:D
【解析】
A、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错
误;B、①②③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8、11、16、11,②④属于同种元素,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错误;C、由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6,属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D、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故选D。
点睛: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故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O2 ,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故正确;答案:C。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D的质量为:2.3g+4.8g-4.4g=2.7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A+3B=2C+3D x318 2.3g 2.7g
⨯
则2.3g
2.7g
=
x
318
⨯
,解得x=46,故选B。
6.C
解析:C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判断该反应为:2CO+2NO=2CO2+N2,通过该反应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生成单质为N2,故A正确;
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故B 正确;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故C错误。
两者的质量比为:14×2∶2×(12+16×2)=7∶22 。
故本题选C。
点睛:注意把握反应特征及物质的性质。
7.B
解析:B
【解析】
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
B、收集氢气在试管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操作正确;
C、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或刺激性,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凑到瓶口用鼻子闻,图中操作错误;
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用嘴吹易引发危险,图中操作错误,故选B。
点睛: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8.B
解析:B
【解析】
A.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故说法错误;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正确;C.此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反应物,说法错误;D.LiMnO2中锂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故锰元素的化合价显+3价,说法错误。
故选B。
9.B
解析: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
“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钒为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11.B
解析:B
【解析】
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又因为氧气越多燃烧越旺,所以燃着的木条在空气瓶中比呼出气体的瓶中更旺。
解:A、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此选项与题意不相符,所以A不正确;
B、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所以B正确;
C、呼吸过程中主要是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但不能被完全消耗,所以C不正确;
D、呼出的气体主要还是氮气,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所以D不正确。
故选B。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N:2,H:8,Cl:2,O:8,反应后N:2,H:0,Cl:2,O:4,X前有化学计量数4,故X的化学式为H2O。
故选B。
13.D
解析:D
【解析】
A、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错误;
B、H2中的“2”表示一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错误;
C、2Mg中的“2”表示两个镁原子,错误;
D、2NH3中的“2”表示2个氨分子,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1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A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C说法错误;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5.A
解析:A
【解析】
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以上所列的各种用品中均含有元素,并且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故选A。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
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中上升;
C、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气球膨胀;
D、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烧杯中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故选A。
1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详解】
A 、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 、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错误;
C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正确;
D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正确。
故选B 。
18.B
解析:B
【解析】
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硒元素的化合价是x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
故选B 。
点睛:掌握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解题关键。
1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二氧化碳能使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变红,不能使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变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选D 。
2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为22
22CH O+O CO +H O 催化剂,据此分析。
【详解】
A 、甲醛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错误;
B 、乙为氧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错误;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未发生改变,故错误;
D 、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301):(181)=5:3⨯⨯,故正确。
故选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镊子 隔绝氧气 可燃物 乒乓球碎片 低 B
【详解】
(1)取棉球的仪器名称为镊子;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
(2)小棉花球蘸
解析:镊子 隔绝氧气 可燃物 乒乓球碎片 低 B
【解析】
【详解】
(1)取棉球的仪器名称为镊子;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
(2)小棉花球蘸水后,因水不可燃,反而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达不到棉花的着火点,不会燃烧;而小棉花球蘸酒精后,酒精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被点燃后会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发棉花球燃烧,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3)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木屑的着火点比煤低,故同时加热木屑先发生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
(4)A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不符合题意;
B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含有16%的氧气,其他气体为氮气、二氧化碳、水、稀有气体等,共占84%,符合题意;
C 、由图象可知,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到16%时蜡烛就熄灭,这说明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不符合题意;
D .由图象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反应条件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有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2.2H2O22H2O+O2↑ 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助燃性 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
解析:2H 2O 22 MnO 2H 2O+O 2↑ 燃烧匙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 2接触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助燃性 先变大,一段时间后变小
【解析】
【分析】
(1)H 2O 2稀溶液与MnO 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3)根据信息:推入H 2O 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