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王宁赵宇峰
来源:《行政与法》2019年第04期
摘; ; ; 要:我国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方面仍存在着思想认识滞后、预防教育内容不科学、模式单一、预防教育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应认真分析存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提高对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认识,创新预防教育方式,丰富预防教育内容,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明确预防教育各参与主体的责任,让青少年切实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观念,积极主动防范毒品、抵制毒品,实现健康成长。
关; 键; 词:毒品;青少年;毒品犯罪;毒品预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D917.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7-8207(2019)04-0123-07
收稿日期:2019-01-10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兴旺发达、民族兴衰荣辱至关重要。
关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我国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2017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各级禁毒部门联合教育、宣传、共青团等有关部门深入实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开展各种形式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普及毒品预防教育知识,增强青少年的防范意识,提高青少年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推动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点线面全面开展。
一、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价值分析
如何把预防毒品、拒绝毒品、抵制毒品等预防教育内容向青少年表达得更生动形象,让青少年在印象深刻的基础之上主动展开思考,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的直接目的。
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治理青少年涉毒问题的根本之策
在毒品预防教育领域,我国一直坚持“上医治未病”的理念。
[1]预防,就是以“治未病”为直接目的。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毒品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管制措施,但却未能真正扭转局面,即便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界也没有开发出彻底根除毒瘾的药物或技术。
面对严峻的青少年涉毒问题,大力开展预防教育活动成为必须,以期最大可能减少青少年吸毒人数。
从某种程度上看,积极的预防教育比严格的打击管控更有意义。
一分的预防教育投入等于五分的
打击管控、十分的戒毒康复治疗。
因此,加强预防教育是治理青少年涉毒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当下治理青少年涉毒问题的中心和重心所在。
(二)规避青少年涉毒问题的“预防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禁毒工作的重视,各地有关部门的禁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但现阶段我国毒品犯罪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青少年涉毒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据《2017年中
国禁毒报告》显示:在全国现有的250.5万名吸毒人员中,不满18岁的有2.2万名,占
0.9%;18岁到35岁的有146.4万名,占58.4%。
[2]这些数据说明我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仍有很大的工作空间。
青少年对毒品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新闻报道、影视剧以及文学作品的浅显描述,对毒品带来的危害尚停留在毒品不过是一种“吸食之后容易让人成瘾的东西”,只要自己的意志力足够强大,就可以抵制毒品的侵袭。
而青少年恰恰处于人生的“叛逆期”,对很多新鲜事物十分好奇,有的甚至觉得吸食毒品是一件在同辈面前很时髦、很有面子的事情,往往已坠入毒品的深渊而不自知,渐渐变得无法自拔,最终极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要规避青少年涉毒问题,就必须提前给青少年打上一剂“预防针”,帮助其消灭成长路上的“拦路虎”。
(三)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的“过滤器”
毒品与违法犯罪一直相伴而行。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还未真正接触社会,没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以及较为牢靠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亦未真正形成,这都导致了青少年涉毒问题的背后往往是违法犯罪问题。
如青少年沾染毒品后,为了筹集毒资,一部分青少年不得不铤而走险,以贩养吸,加入毒品犯罪网络,或者直接实施“两抢一盗”等犯罪活动;而一部
分女性青少年为了满足吸食毒品的需要,慢慢走上了卖淫、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3]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青少年良好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社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就是给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装上“过滤器”,为其健康成长营造纯净的社会环境。
(四)应对特殊毒情形势的“有力武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毒情形势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毒品市场的不断扩大,毒品的种类也由传统毒品占主流地位逐渐向与合成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三大毒品种类并存的趋势转变,其中,合成毒品正在取代传统毒品的地位,滥用规模不断扩大,流行性不断增强,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合成毒品成瘾性强,危害性大,青少年一旦沾染上这类毒品,将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影响成长发育,改变人生轨迹。
特别是网络时代,毒品犯罪者借网络带来的便捷不断实施网络毒品犯罪活动,而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加大了与毒品接触的机会。
网络贩毒加快递邮寄的方式使得青少年接触毒品变得极其简单,购买吸食毒品已经与青少年不再遥远。
基于当前特殊的毒情形势以及特殊的涉毒群体,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因此,必须运用好毒品预防教育这个“有力武器”,进一步创新和升级工作模式。
二、我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毒品预防教育认识不深刻,“形式主义”明显
有观点认为:在青少年当中,吸毒者毕竟是少数,完全没有必要全面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过早的毒品预防教育不但没能起到好的作用,可能会激发他们吸毒的好奇心。
[4]笔者否认这种观点,因为吸毒者人数少并不能成为不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理由。
对青少年来说,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
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阶段,此时是提供给他们知识的最佳时机,将受益终身。
客观地说,上述观点中的“担忧”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如果预防教育不彻底或者不妥当,确有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可能,但这绝不是预防教育本身引起的,而是毒品预防教育“形式主义”的结果。
所以,不能因噎废食,直接否定毒品预防教育的作用,而应思考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避免产生这种负面作用。
在理论研究方面,关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性已有共识,持上述观点的毕竟是少数,更大的问题来自于实践方面。
如在教育领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现行教育体制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加上教育主管部门缺少规划管理,也使得很多学校在毒品预防教育方面消极应付,通常采用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有的学校基本上是在一年当中的“6.26”国际禁毒日组织一些临时性活动,以应付检查;甚至有的学校在发现学生吸毒后怕损害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的发展,不但不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妥善处理问题,挽救问题学生,反而直接勒令学生退学或转学,导致产生新的污染源。
这些现象也例证了很多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更多的是形式重于实质。
(二)毒品预防教育方式不科学,内容陈旧落后
正如前文所述,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应从普及毒品预防教育知识入手,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青少年辨识和抵制毒品的能力。
经验告诉我们,“恐吓式”的教育方法起不了多大作用。
必须清楚的是厌恶与恐惧不能替代理性的精神,更不能替代科学知识。
世界各国的毒品预防教育者越来越倾向于让人们更多地认识毒品,了解毒品成瘾的真相,知道祛除毒瘾的方法。
因而,不僅要给青少年普及毒品知识,宣传毒品的危害,还要带领他们深入解读当前的毒品犯罪形势,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关于涉毒问题的相关规定,掌握防范毒品诱惑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毒品带来的危害,自觉远离毒品。
只有确立明确、具体的目标,做起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当前,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只是着重宣传一些传统毒品,如大麻、可卡因、冰毒、海洛因、摇头丸、K粉等对身心和家庭带来的危害,很少提及一些刚出现的合成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导致青少年对常见毒品很了解,却对新出现的毒品没有防范。
因此,不但要让青少年知道什么是毒品,还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新出现的毒品,认清毒品的危害,自觉提升抵御毒品的能力。
作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专业化的毒品预防教育队伍是保障毒品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着力点。
[5]他们可以对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及时作出调整,及时总结经验,增强预防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三)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单一,社会参与度不高
我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一直采用依靠政府部门进行运作的模式,政府主导下的禁毒工作开展起来快捷高效,能够得到国家经费的支持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具有发动全民一呼百应的能力。
然而,这种看似“快捷高效”模式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其不能完全发挥毒品预防教育的作用。
毒品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只有形成“毒品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才能对毒品违法犯罪分子产生足够的震慑。
因此,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政府部门不应孤军奋战,应当从多个维度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立体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将毒品预防教育向社会各领域纵深推进,以帮助有关部门及时了解社会对预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及时更新升级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具体运作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将改变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单一的现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四)毒品预防教育责任不明,监督机制过于宽松
毒品预防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前期的执行落实到后期的监督考核,需要把责任层层明确,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形成长效机制,做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持久战”的准备,以响应党和国家毒品威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一日不可松懈的号召。
反观我国近三十年来的禁毒工作,大都将力量集中在“减少毒品非法供应”方面。
国家禁毒办每年发布的禁毒报告都会赫然注明打击了多少涉毒违法犯罪,查获了多少公斤的毒品,抓获了多少涉毒人员。
的确,打击毒品犯罪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成绩,而毒品预防教育带来的效应是无形的、长期的,一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实证评价。
毒品预防教育缺乏硬性或量化的考核指标,很难从具体数据上考核业绩,导致工作中没有明确的责任导向,工作积极性不高。
[6]尤其是当前一些毒品问题不太严重的地区对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更是得过且过,认为只要不出大问题,就不用承担责任,不愿把经费和人员投入到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之中。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应当是防范未然、未雨绸缪的工作,是全民共同参与的全国性工作,各相关部门不应该存在任何侥幸心理。
因此,应尽快落实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责任,设计评估标准,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一票否决权”制度,将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纳入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业绩考核范围,以保证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取得卓然成效。
三、解决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先导”的理念,大胆创新预防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不断提高预防教育工作效果。
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毒品预防教育认识,加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⒈形成毒品预防教育的共识,加大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力度。
针对当前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必须提高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认识,不能让“形式主义”影响国家禁毒战略。
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深对学校毒品预防工作的理解,加强对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视。
应分别设立省市县三级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和指挥各相关学校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深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全国各级各类相关学校应当依托于相关部门的领导,提高对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认识,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毒品预防教育的主场优势。
⒉加强技能培训,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预防教育手段现代化。
学校是青少年群体接触最多的地方,他们脱离父母的管束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因此,学校应当是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经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形成有利阵势。
一方面可以安排部分德育教师参加有关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方面的技能培训,不断更新技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组织积极且有责任心的学生组成毒品预防教育志愿者小分队,通过QQ、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论坛、网络游戏等网络平台,普及毒品防范知识,宣传毒品危害。
⒊建立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基地。
可参照军队改革模式,在全国东南西北中地区各选择一座城市建立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带动周边地区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实现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效果。
可将东部地区中心城市设在南京,南部地区设在广州,西部地区设在成都,北部地区设在沈阳,中部设在北京,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工作格局。
待时机成熟后,将其中部分基地升级为地区级精品基地或国家级精品基地,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预防教育模式,逐步向全国推广。
(二)丰富毒品预防教育内容,建立专业化毒品预防教育队伍
⒈丰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内容,因人施教。
毒品预防教育的指导方针应当是告诉真相,科学预防,全面教育。
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方法,[7]如针对中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毒品预防教育内容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多介绍常见和新出现的毒品,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毒品,掌握与毒品有关的知识,自觉防范毒品;针對部分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因其可能经常出入娱乐场所,所以不但要进行常规的毒品预防教育,还应当加强娱乐场所药物预防教育工作。
针对城乡差异,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应有所不同,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是效果明显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⒉设立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中心。
据报道,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和社团关注青少年吸食毒品问题,有80%的中学和50%的小学参加过预防药物滥用的教学活动。
2003年,澳门特别行政区设立了多个“禁毒教育资源中心”,以满足社会对毒品预防教育资讯的需求(中心汇集了毒品预防教育资讯,提供学习以及教学的配套设施,包括相关的专业书籍、光碟、宣传单、海报、展板等)。
完善的影音设备和计算机上网系统,可帮助有需要的青
少年便利地获得全面和最新的毒品预防教育资料。
我国大陆地区可以借鉴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功经验,尝试设立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中心,以更好地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⒊建立一支专业化毒品预防教育队伍。
加强预防教育工作,不但在形式上要借助现代技术或平台,而且在队伍上也应做到专业化。
毒品预防教育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决定着预防教育工作的成败。
因而,只有建立一支全面掌握毒品预防教育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化队伍,才能帮助青少年筑起牢固的御毒防线。
然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并未真正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毒品预防教育队伍,大多教育者仍在“各自为政”,偏于一隅。
因此,建议国家禁毒委尽快在各相关部门、各相关单位挑选业务精通、积极负责、甘于为毒品预防教育事业奉献的人员,投入足够的经费,提供先进的技术,打造一支专业化毒品预防教育队伍,发挥“头雁作用”,带动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发展。
(三)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开展全民性的毒品预防教育
⒈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模式是青少年毒品预防取得实然效果的重要保障。
政府力量在开展预防教育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首先就要强调政府的主导力量和责任。
毒品问题的背后是盘根错节的社会问题,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要的,社会的广泛参与也是必须的。
对于热心禁毒事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政府可以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
一直以来我国各类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培养起来还需要一段过程。
建议政府采用“半参与式”的方式,针对实际需要,有差别地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或者经费上的支持,等到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步退出。
政府应当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加快构建多元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
⒉将无毒村、无毒社区建设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相结合。
我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地区差距也很大,毒品形势也体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点,因此,应当区别对待城乡存在的差异。
在农村地区,应依靠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以自然村为载体,借助专业化力量,在毒品问题比较严重的自然村进行无毒村试点,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尤其是要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比“大水漫灌”效果更好,毕竟资源有限,因此要用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效益。
在城市,应以居委会为平台,以小区为落脚点,开展“无毒社区”活动。
城乡联动、层层扩大,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形成模式、推广经验,实现毒品预防教育全民参与,受众全覆盖,最终达至无毒村和无毒社区的应然目标。
(四)明确毒品预防教育责任,完善常态化绩效考核机制
⒈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建立惩罚机制。
只有责任明确,开展工作才会有动力。
各相关部门应当主动接受禁毒主管部门的指导,层层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各层级责任,落实到人。
同时,把执行考核作为禁毒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具体而言,可以由国家禁毒委统一负责,
按照制定的标准,组织检查督导小组,采取函询、约谈、调查走访、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地对各相关部门、各相关单位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人员数量、经费投入、硬件设施、责任落实及成效等方面进行监督。
监督机制发挥作用还取决于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建议由各地的禁毒办把各相关单位的执行情况报送其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由其将执行考核结果作为各相关单位、各相关人员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评优、评选直接挂钩。
⒉完善常态化绩效考核机制。
建议绩效考核标准不仅包括各项具体工作的硬性指标,还应包括一系列软指标,亦可由独立专业部门通过社会调查对民众进行测评的办法进行考核。
这些测评结果,既可以直接评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成效,还可以用来了解人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相关部门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形成一套符合相关单位自身发展的常态化绩效考核机制。
总之,面对严峻的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形势,应当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有效利用各种形式,把“预防为主,教育先导”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位青少年心中,以达到最理想的毒品预防教育效果,使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切实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远离毒品、拒绝毒品、抵制毒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义荣.禁毒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30.
[2]国家禁毒委员会.2017年中国禁毒报告[R].2010.
[3]包涵.当前对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模式与缺陷——以北京市禁毒宣传教育为视角[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5):79-84.
[4]姚建龙.禁毒学导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72-87.
[5]张晓春.毒品预防教育:从观念到执行力的全面改革[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7,(4):1-7.
[6]朱彬玲,程云旺.论加强毒品教育的重要性[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98-100.
[7]杨黎华.当前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1):180-181.
(责任编辑:王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