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韧性”视角下乡村社区生活空间适应性建构研究
“韧性”视角下乡村社区生活空间适应性建构研究
格式:pdf
大小:5.85 MB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8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我国乡村的实际而言,运用社区适应性循环
的韧性理论分析当下乡村问题,具有四个方面的现 实意义。其一,就方法论而言,社区适应性循环理 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融贯研究更适应当前乡村 的复杂语境,把握系统循环规律,合理分析外部扰 动和平衡能力,有助于乡村的长效发展;其二,我国 乡村社区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熟人社会⑶,具有先 天的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具备社区韧性构建的天 然优势⑷;其三,社区作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多 功能集结和社会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兼备社会一 空间的双重概念,在其形成到发展的路径中,已充 分印证了在面对外力扰动时的适应性演化韧性,适 用于乡村社区发展实际;其四,面对乡村土地集约 和人口流转的现实,通过辨识乡村社区在重组阶段 的韧性强弱,能够做出社区重构和消亡的取舍,集 中力量发展优势社区,促进乡村精明收缩。 1.2 乡村社区的发展困境和生活空间的研究意义
社区韧性理论由城市韧性的研究演化而来,其 理论认知经过了“工程韧性——自然生态系统韧 性— —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发展历程,其中,冈德 森和霍林提出的适应性循环理论得到广泛运用。 该理论摒弃了工程韧性对于系统原始状态恢复的 追求,强调系统的动态非平衡状态,主张系统自身 面对外界干扰和冲击时的主动适应性和转换能力。 本文认为,当下乡村复兴的关键在于重塑乡村社区 内在稳固且独特的社会生态系统和面对“扰动”的 平衡能力,基于此,社区韧性的构建理论为乡村复 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图1系统适应性循环四个基本步骤的图解 资料来源:参考丈献[4]
结合我国乡村社区发展现状,可对系统适应性
循环理论做出对应解读(表1): 利用阶段对应社区发展集聚提升期,系统不断
吸收外部元素并且通过整合而获得增长,此时系统 韧性度较高;保存阶段对应社区平稳发展期,随着 元素连结性进一步加强,系统趋于稳定,但其增长 潜力转为下降,韧性度较低;释放阶段对应社区分 散衰败期,系统内的元素连接变得程式化,需要打 破部分固有联系取得新的发展,此时潜力逐渐增 长,系统韧性度较低却呈现增长趋势;重组阶段对 应两个社区发展情况:韧性强的社区系统通过创新 获得重构进入下一个利用阶段,实现适应性的循环 过程,韧性弱的社区系统因要素缺失或连接中断而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伴随城镇化迅速推进,我国乡村面临劳动力迁 移、空间环境集约化收缩等现实问题,乡村人居环 境陷入自然生态、地域建筑、社会文化的多重发展 困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镇化、逆城镇 化”以及“农村不能衰落”的重要思想。在乡村振兴 的背景下,多方力量开始营乡活动,但单一方向的 外力驱使不足以让众多乡村“站起来”,“成功经验” 的盲目效仿也违背了社会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科学 发展理念。
50
城市发展研究 26 卷 2019 年 1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6 No. 11 2019
魏 艺:“韧性”视角下乡村社区生活空间适应性建构研究
城乡规划
求,认为系统应处于动态平衡和不断适应调整的常 态,一个可持续的具有韧性的系统可以沿着利用 (Exploitation)、保存(Conservation)、释放(Release)、 重组(Reorganization )四个阶段不断发展演变和循 环⑷(图1)。
城乡规划
[文章编号]1006-3862(2019)11-0050-08
“韧性”视角下乡村社区生活空间适应性建构研究
魏 艺▽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2.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摘要】结合对鲁西南农业型乡村的实地调研,对乡村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地域建筑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困境进行 分析,指出乡村生活空间结构失衡、既有行为组织涣散是社区韧性失衡的重要内因。基于社区韧性的适应性循环理论,从彳亍 为分析的角度观察和研究生活空间的组织与串联作用,总结乡村社区生活空间原有的自适应建构特征,针对居住、文化休闲、 消费、公共服务等多种空间形态提出重构策略。 【关键词】社区韧性;生活空间;自适应建构;重构
生活空间作为社区空间形态的重要因子,其内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8CSHJ15)
部起到串联多种空间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复合 作用,也体现着乡民作为行为主体在面对外部干扰 和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环境)时的适应 和创造性转变。
在原有乡民生活行为变化的背景下,通过分析 其行为逻辑,以乡村生活空间为切入点,提升社区 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应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研究和实 践的重要议题。
韧性学说的思维维度完成了“工程思维——生 态思维——演化思维”的范式转换⑵。研究范畴也 由最初关注城市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洪灾、地震、 气候突变等)时候的应急反应,转向关注社区中长 期“慢性燃烧”(如产业衰退、经济依赖、老龄化等) 演变过程中的系统变革⑶ 。其中,冈德森和霍林提
出的适应性循环理论(Adaptive Cycle)得到广泛运 用,该理论摒弃了工程韧性对于恢复初始状态的追
脱离循环走向消亡。
表1
适应性循环理论与社区发展对应关系
系统发展阶段 社区发展 连接性 潜力值 韧性度
干预策略
利用阶段(Y) 集聚提升
保存阶段(K) 平稳发展
t
释放阶段(Q) 分散衰败
重构
t
重组阶段(a)
消亡
—
较高
吸收整合
较低
平低 加速循环
—
—
整合归并
资料来源:基于文献[4]总结整理
1乡村社区生活空间的研究思路
1. 1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理论 韧性(Resilience)概念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
机械与物理学领域,用来表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变 形后恢复至初始状态的一种性质;20世界70年代, 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在其著作《生态系统的韧性和 稳定性》中,将其引入生态系统研究,并阐述生态系 统的稳定状态⑴;20世纪90年代,韧性理论由自 然生态系统延展至人类社会系统,形成演进韧性 学说。
现阶段,我国乡村社区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在 物质景观层面,乡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持续破 坏;在地域建筑环境层面,原有乡村聚落结构衰败, 乡村规划与建设多见城市思维“照搬套用”和精英 文化“居高临下”;在文化心理层面,乡土文化受到 城市化的严重冲击,原有的乡土价值观正在经历巨 大转变。
文档推荐
最新文档
乳腺癌入侵的信号有哪些
储罐投用注意事项模版(二篇)
财产抵押大额借款协议标准范本(三篇)
初中化学教学应与环保教育结合
乳腺癌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北大荒的秋天反思(四篇)
如何成为出色的谈判者
幼儿园家长会内容(各种形式)
发展心理学苏彦捷期末总结
高考物理一轮 3.3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课时提升作业B卷 新人教版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