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规定范文(4篇)
- 格式:docx
- 大小:13.98 KB
- 文档页数:8
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规定范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公共安全、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依照《消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单位、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建筑物内的禁火区域划定及审批工作。
第三条禁火区域划定及审批工作应坚持安全、科学、合理的原则,加强火灾防控,提高公共安全意识。
第二章禁火区域划定
第四条禁火区域划分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用途、结构、功能等特点进行合理划分,划定禁止吸烟、明火使用的区域。
第五条划定禁火区域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重要场所:对于涉及重要场所,如机房、电力设备房、储存危险品的仓库等,禁止一切明火使用,严禁吸烟。
(二)易燃易爆场所:对于易燃易爆场所,如油库、气罐区等,划定严禁吸烟区,并限制明火使用。
(三)人员密集场所: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如电梯间、楼道、过道等,划定禁止吸烟区,并限制明火使用。
(四)其他场所:根据实际情况划定禁火区域,确保火灾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六条禁火区域划定应由建筑物管理者或责任单位负责,通过专业机构评估,经行政审批部门审核批准。
第七条禁火区域划定应在场所内进行标识,明确划定的区域范围,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
第三章审批程序
第八条禁火区域划定的申请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建筑物的相关材料,包括地址、性质、用途、结构等;
(三)禁火区域的划定方案,包括划定原则、范围及标识等;
(四)专业评估机构的意见;
(五)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第九条禁火区域划定的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请:申请单位向行政审批部门递交申请材料,并缴纳相应的审批费用。
(二)审核:行政审批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如发现问题,可要求申请单位进行补充材料或进行现场核查。
(三)评估:行政审批部门可以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禁火区域划定方案进行评估。
(四)批准:行政审批部门根据审核结果和评估意见,决定是否批准禁火区域划定,并出具相应的审批文件。
(五)公示:行政审批部门应当将批准的禁火区域划定结果进行公示,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第十条审批的有效期为三年,到期应当重新审批。
第四章管理措施
第十一条禁火区域划定后,相关单位应严格遵守禁火区域的使用规定,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或取消禁火区域。
第十二条禁火区域内的相关设施和器材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正常使用和有效性。
第十三条禁火区域的使用人员和相关人员应接受消防安全培训,熟悉禁火区域划定的范围和规定,提高火灾防控的意识。
第十四条禁火区域划定的相关单位应主动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消防检查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五条违反禁火区域使用规定的,应按照《消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规定由行政审批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规定范文(2)
一、目的和背景
为了确保火灾安全,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遵循《国家建筑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本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及相关使用者,包括但不限于办公区、生产区、公共区等。
二、定义
1. 禁火区域: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严禁进行明火作业的区域。
2. 明火作业:指直接使用明火进行的作业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切割、火焰烘烤等。
三、禁火区域划分原则
1. 安全原则:禁火区域应根据工作环境、设施设备、物品储存等因素,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2. 明火作业需求原则:明火作业需求合理、确有必要的情况下,方可设立禁火区域。
3. 危险因素原则:禁火区域应特别注意排除潜在危险因素,例如易燃物质、油漆、化学品等。
4. 管理原则:禁火区域划分应综合考虑施工、生产、使用单位的管理要求,确保各方有效配合。
四、禁火区域划分的具体要求
1. 划定责任:由本单位的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负责划定禁火区域,经过审核批准后生效。
划定禁火区域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防火知识和技能。
2. 划分方法:禁火区域的划分应根据工作场所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标识、隔离、屏蔽、封堵等方式进行。
3. 标识要求:在禁火区域的入口处应明确标识“禁火区域”字样和相关警示图标,并配备警示灯、警示标志牌等设施。
4. 隔离要求:禁火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应采取物理隔离措施,例如罩棚、围挡、隔板等,确保明火不蔓延。
5. 屏蔽要求:在需要进行明火作业的区域内,应设立屏蔽设施,例如防火板、防火布等,以减少火源蔓延的风险。
6. 封堵要求:禁火区域应采取封堵措施,确保火灾发生时,火势不易蔓延到其他区域。
五、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程序
1. 申请审批:相关部门或单位申请禁火区域划分,需提交申请表格,并附上相关图纸、方案等资料。
2. 审批程序:安全管理部门收到申请后,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评估和审查。
审查通过后,由相关领导进行最终批准。
3. 划分通知:禁火区域划定后,安全管理部门应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同时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工作。
4. 定期检查: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禁火区域进行检查,确保划分符合要求,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六、禁火区域管理责任
1. 安全管理部门对禁火区域划分和管理负有监督和指导责任,确保划分合理、有效。
2. 各部门和人员要严格遵守禁火区域规定,不得擅自改动、拆除或随意进入禁火区域。
3. 进行明火作业的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措施进行作业,并落实相关防火措施。
4. 各级领导要加强对禁火区域划分和管理的重视,确保整个单位的安全生产。
七、违规行为处罚
1. 对擅自改动、拆除禁火区域的,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责令整改。
2. 对明火作业不按规定进行作业的,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取消作业资格。
3. 对未经批准进入禁火区域,或未按规定使用防火设施的,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八、附则
1. 本规定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2.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应广泛宣传、培训。
3. 本规定所称的相关领导包括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负责人等。
4. 本规定如与其他相关规定冲突,以本规定为准。
以上,为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规定范本。
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规定范文(3)
是为了有效控制火灾风险,保护公共安全而制定的法规和标准。
以下是一般性的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规定:
1. 划定禁火区域:根据不同地区和场所的火灾风险程度,划定相应的禁火区域。
禁火区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森林、草原、河岸、干燥地带、易燃物储存区等。
2. 禁火区域标识:在禁火区域内设置明显的禁止火源、禁止吸烟等标识,以提醒人们禁止在该区域内点火。
3. 禁火区域管制:禁火区域内应设立专门的巡逻人员或监控设施,对禁火区域进行24小时监控,遇到有人员在禁火区域内点火行为,及时制止并处理。
4. 火源审批规定:对于一些特殊需要使用火源的场所,如建筑工地、烟花爆竹生产、储存、销售场所等,需进行火源审批。
审批单位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部门规定进行审批,并对火源使用单位进行定期检查。
5. 惩罚措施:对违反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规定的行为,可以采取罚款、责令停工停产、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措施,以保证相关法规的有效执行。
以上仅为一般性的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规定,具体实施细则可能因地区和场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的规定进行具体的划定和审批。
禁火区域划分及审批规定范文(4)
1.施工现场的动火作业,必须执行审批制度。
2.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属一级动火:
(1)禁火区域内;
(2)油罐、油箱、油槽车和储存过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容器以及连接在一起的辅助设备;
(3)各种受压设备;
(4)危险性较大的登高焊、割作业;
(5)比较密封的室内、容器内、地下室等场所;
(6)现场堆有大量可燃和易燃物质的场所。
3.一级动火作业由所在单位行政负责人填写动火申请表,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方案,报公司保卫部门及消防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动火。
4.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二级动火:
(1)在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非禁火区域进行临时焊、割等用火作业;
(2)小型油箱等容器;
(3)登高焊、割等用火作业。
5.二级动火作业由所在工地,施工负责人填写动火申请表,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方案,报本单位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动火。
6.在非固定的、无明显危险因素的场所进行用火作业,均属三级动火作业。
7.三级动火作业由所在班组填写动火申请表,经工地、车间负责人及主管人员审查批准后,方可动火。
8.古建筑和重要文物单位等场所动火作业,按一级动火手续上报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