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我心中勤与懒的对话作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91 KB
- 文档页数:15
我心中勤与懒的对话作文
【篇一:“懒蚂蚁与勤蚂蚁”作文导写及例文】
“懒蚂蚁与勤蚂蚁”作文导写及例文“懒蚂蚁与勤蚂蚁”作文导写及例文太子头上的博客
“懒蚂蚁与勤蚂蚁”作文导写及例文
曹成玉
【命题设计】
在日常活动中,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却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抓住“勤蚂蚁”和“懒蚂蚁”的典型意义来立意和行文是本次作文审题的关键。
首先,从“勤蚂蚁”的角度来看,材料启示我们:
(1)踏实勤奋离不开正确思想的的指导(踏实勤奋不一定能成功);(2)不仅要埋头赶路,还要抬头看路:
(3)苦干离不开巧干(苦干加巧干才能成功);
(4)人要有忧患意识(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其次,从“懒蚂蚁”的角度来看,材料启示我们:
(1)“懒”于杂物才能勤于动脑;
(2)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3)时势造英雄;
(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成功因有准备而实现;
(6)做一只善于思考的“懒”蚂蚁;
(7)学会探索;
(8)不“为”浮云遮望眼。
最后,从“懒蚂蚁”和“勤蚂蚁”的相互关系来看,材料启示我们:(1)团队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2)团队合作;
(3)团队需要“懒”蚂蚁;
(4)每个人发挥特长才能求得团队的发展;
(5)个体要有所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材料看,“懒”不是不劳而获,不是少劳
多得,“勤”不是知识短浅,不是死板,不是缺陷,而是需要完善。
“懒”与“勤”的关系不是主角与配角,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它是取得
成功的两个要素。
【写作素材】
(1)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她是一根能思
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2)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
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善于思考的人。
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这是最平常的现象,但牛顿却感到好奇——苹果怎么会往地上掉呢?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闻之哑然失笑,认为太荒唐了,但牛顿却偏要
寻根究底,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水开了,蒸汽便会将锅盖顶起,也许这是千百年来天天发生的事情,许多人
熟视无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英国人瓦特却偏要弄个明白——蒸汽怎么会冲起锅盖呢?结果他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一
场工业革命。
(3)曾看到这样一则材料: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一天下班后,教授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到实验室一看是那名中国留学
生在做实验。
教授问他:“你白天干什么?”“做实验。
”“晚上
呢?”“还是做实验。
”教授生气了:“那你什么时间思考了?”留学生
的做法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而且还要表扬这种“老黄牛”的工作精神,谁也没想到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去让学生思考。
(5)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把士兵分为四种:第一种人聪明但是懒惰的
最适合做指挥官;第二种人聪明而且勤快的,适合做副官、助手;
第三种人愚蠢而且懒惰的,可以当士兵;第四种人愚蠢但是勤快的,这种人极其危险,应当开除出军队。
【优秀范文】
寻路者与行路人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三(3)班卢彦池
每当人们折服于某人独具一格的思想时,往往拱手作揖,尊一声“大师”,而当不满于一件因循守旧的作品时,总斥其有“匠气”,勤劳的
蚂蚁与“懒蚂蚁”之间,莫不是匠人与大师的区别,是行路人与寻路
者的差异。
寻路者与行路人之间,差的不过是一种探索的精神。
经验丰富的木
匠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造出桌椅板凳甚至一些更精巧的活计,然而
就算他们的手艺再快、再精、再绝,也还是个木匠,因为他们总在
制造已千百次重复过的东西,而制造,却总是在创造之下的。
同样
是木匠的鲁班,在厌倦了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斧锯作业后,更深一
步地探索工程设计、建筑构造时,他便从平凡的行路人变成了寻路者,成了后世木匠的“祖师爷”。
同样的,爱因斯坦不甘于经典力学
的局限,探索出了相对论,至此成为物理界的领跑;凡高不拘泥于
千篇一律的传统画风,另辟新径,终被敬作印象派的领头羊。
研究
与探索是寻路者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一代代先驱区别于茫茫终生的
根本。
当普通的商品被贴上“限量”“定制”的标签时,其价格往往翻上几番,即便如此,也从不缺竞相抢购的消费者。
无疑,没有人真正甘愿无
休止的重复与相似。
拾人牙慧往往嚼之无味。
所有人都沿着先人的路,运用已证实的定理,如一群群勤劳的蚂蚁,不知疲倦的奔走以
维生计。
这个时代需要寻路者,时代欲发展推进,更需要寻路者,
正如游客总需要导游,航行离不开灯塔。
有人寻路,才可筑路、铺路,直至踏入人生的伊甸园。
如果说寻路者是道路上树立的丰碑,行路人就是可贵的铺路石。
世
界需要寻路者,也需要行路人,需要思想者,也需要实干家;需要
大师的图纸,也离不开工匠的劳作;需要将军的谋略,也不可缺少
士兵的拼杀。
总有人要做勤劳的蚂蚁,有了这些蚂蚁的忙碌,蚁群
才得以生存。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去做一个寻路者,哪怕终究难脱
匠气,也能于细微
【篇二:“懒蚂蚁与勤蚂蚁”作文导写及例文】
“懒蚂蚁与勤蚂蚁”作文导写及例文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曹成玉
【命题设计】
在日常活动中,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
所事事、东张西望。
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
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
快的蚂蚁却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
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
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
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作文;④议论文或者记叙文;⑤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抓住“勤蚂蚁”和“懒蚂蚁”的典型意义来
立意和行文是本次作文审题的关键。
首先,从“勤蚂蚁”的角度来看,材料启示我们:(1)踏实勤奋离不开正确
思想的的指导(踏实勤奋不一定能成功);(2)不仅要埋头赶路,还要抬头看路:(3)
苦干离不开巧干(苦干加巧干才能成功);(4)人要有忧患意识(防患未然、未雨
绸缪)。
其次,从“懒蚂蚁”的角度来看,材料启示我们:(1)“懒”于杂物才能勤于
动脑;(2)藏器于身,待时而动;(3)时势造英雄;(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5)
成功因有准备而实现;(6)做一只善于思考的“懒”蚂蚁;(7)学会探索;(8)
不“为”浮云遮望眼。
最后,从“懒蚂蚁”和“勤蚂蚁”的相互关系来看,材料启示我们:(1)团
队合理分工(各司其职);(2)团队合作;(3)团队需要“懒”蚂蚁;(4)每个人
发挥特长才能求得团队的发展;(5)个体要有所贡献才能实现自我
价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材料看,“懒”不是不劳而获,不是少劳
多得,“勤”
不是知识短浅,不是死板,不是缺陷,而是需要完善。
“懒”与“勤”
的关系不是
主角与配角,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它是取得成功的两个要素。
【写作素材】
(1)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她是一根能思想
的苇
草。
——帕斯卡尔
(2)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
识最渊博
的人,而是一些善于思考的人。
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最平
常的现象,但
牛顿却感到好奇——苹果怎么会往地上掉呢?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
闻之哑然失
笑,认为太荒唐了,但牛顿却偏要寻根究底,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成为世界著
名的科学家。
水开了,蒸汽便会将锅盖顶起,也许这是千百年来天
天发生的事情,
许多人熟视无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英国人瓦特却偏要
弄个明白——
蒸汽怎么会冲起锅盖呢?结果他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一场工业
革命。
(3)曾看到这样一则材料: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一天下班后,教授
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到实验室一看是那名中国留学生在做实验。
教授问他:
“你白天干什么?”“做实验。
”“晚上呢?”“还是做实验。
”教授生气了:“那你
什么时间思考了?”留学生的做法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而且还要表
扬这种“老
黄牛”的工作精神,谁也没想到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去让学生思考。
的蒸汽发动机旁边,让他每当操纵杆敲下来时,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
觉得这活儿太累人,就在机器上装了几根铁丝和几个螺栓。
这样,
阀门就可以靠
着它们自动开关了。
这么一来,不但他可以脱身走人,玩个痛快,
而且发动机的
功率也提高了一倍。
他就这样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
原理。
(5)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把士兵分为四种:第一种人聪明但是懒惰的最适合做
指挥官;第二种人聪明而且勤快的,适合做副官、助手;第三种人
愚蠢而且懒惰
的,可以当士兵;第四种人愚蠢但是勤快的,这种人极其危险,应
当开除出军队。
【优秀范文】
寻路者与行路人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三(3)班卢彦池
每当人们折服于某人独具一格的思想时,往往拱手作揖,尊一声“大师”,而
当不满于一件因循守旧的作品时,总斥其有“匠气”,勤劳的蚂蚁与“懒蚂蚁”之
间,莫不是匠人与大师的区别,是行路人与寻路者的差异。
寻路者与行路人之间,差的不过是一种探索的精神。
经验丰富的木
匠总能在
极短的时间内造出桌椅板凳甚至一些更精巧的活计,然而就算他们
的手艺再快、
再精、再绝,也还是个木匠,因为他们总在制造已千百次重复过的
东西,而制造,
却总是在创造之下的。
同样是木匠的鲁班,在厌倦了日复一日简单
重复的斧锯作
业后,更深一步地探索工程设计、建筑构造时,他便从平凡的行路
人变成了寻路
者,成了后世木匠的“祖师爷”。
同样的,爱因斯坦不甘于经典力学
的局限,探索
出了相对论,至此成为物理界的领跑;凡?高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传统画风,另辟
新径,终被敬作印象派的领头羊。
研究与探索是寻路者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一代
代先驱区别于茫茫终生的根本。
当普通的商品被贴上“限量”“定制”的标签时,其价格往往翻上几番,即便
如此,也从不缺竞相抢购的消费者。
无疑,没有人真正甘愿无休止
的重复与相似。
拾人牙慧往往嚼之无味。
所有人都沿着先人的路,运用已证实的定理,如一群群
勤劳的蚂蚁,不知疲倦的奔走以维生计。
这个时代需要寻路者,时
代欲发展推进,
更需要寻路者,正如游客总需要导游,航行离不开灯塔。
有人寻路,才可筑路、
铺路,直至踏入人生的伊甸园。
如果说寻路者是道路上树立的丰碑,行路人就是可贵的铺路石。
世
界需要寻
路者,也需要行路人,需要思想者,也需要实干家;需要大师的图纸,也离不开
工匠的劳作;需要将军的谋略,也不可缺少士兵的拼杀。
总有人要
做勤劳的蚂蚁,
有了这些蚂蚁的忙碌,蚁群才得以生存。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去做一个寻路者,哪怕终究难脱
匠气,也
能于细微处,为自己添上闪光的一笔。
教师点评:首先,从立意角度来看,作者把材料中“勤蚂蚁”和“懒蚂蚁”
理解为生活中“行路人”和“寻路人”的形象,实在高妙。
其次,从行
文来看,
文章首先肯定了“寻路人”因为勇于探索而比一般的“行路人”更值得
赞赏,然
后指出“世界需要寻路者,也需要行路人,需要思想者,也需要实干家”,充满思
辨色彩,思维严密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思而后行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三(3)班刘可
洛克威尔曾说:“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诚然,生命历程
不能缺乏勤奋,但行动前的思考却更为重要。
面对食物来源的突然断绝,只知一味蛮干的勤蚂蚁显得一筹莫展,
而反观懒蚂蚁,平日“侦察”、“研究”,看似无所事事,实则从根本
上找准了问题所在,成为蚁群生存的希望。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
”话虽短但旨意远。
观察与思考是人生的基石,是人生旅途必备的智慧行囊。
画家文同,在对竹子春夏秋冬的变化进行细致观察后落笔,方有“胸有成竹”之
千古美谈;作家狄更斯在空闲时尾随街上行人,记录下谈话内容作
为素材,终于在文学创作上有了经久不息的生命力;科学家法尔文
更是在充分利用眼睛长期观察昆虫后,写下了《昆虫记》。
可见,
观察是思考的基础,而思考是成功的保障。
刻苦训练必不可少,但
是不妨学会先思考而后行动。
生命无须用浓墨重彩去描摹,只需懂得思考,那么人生的无限风光
就尽在其中了。
“懒蚂蚁”的智慧就在于保持对新事物的探索,在困
难来临前做好思考和准备。
立足于社会,就像你遇到了巨大的数字
整理工作,立刻烦躁有压力地着手,倒不如学会比蛮干的人慢半拍,琢磨琢磨数字间的关系,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许多不经意的改变,都是始料未及的,保持几分冷静的态度,随着
年轮的增长,理智地“侦察研究”后着手,去笃定地拥抱你更加成熟
的未来。
教师点评:本文最大的亮点有三:首先抓住“懒蚂蚁”的典型意义——善于观察和思考来立意和行文,突出思考的重要性,紧扣材料的
核心;其次论据典型新颖,论证具体深入,事理透彻;最后语言表
达简练自然,行文流畅。
作为考场作文,能兼顾此三点,实属难能
可贵。
以“小懒”成大事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李绍伦
懒蚂蚁真的懒吗?我看未必。
在工蚁勤勤恳恳、费尽周折搬食运粮时,坐享其成,是“小懒”——
不拘小
节、疏于杂务。
而在其它成员倾心于工作时敏锐观察,悉心探索,
是“大智”—
—未雨绸缪、高屋建瓴。
“懒”蚂蚁有大智,于是成大事。
由此可见“小懒”的重要性。
这样地宣扬“懒”似乎与当下倡导的艰苦奋斗背道而驰,实则不然。
懒蚂蚁的“小懒”,恰是一种哲学,一种能力。
此种“懒”,退一步便
是倦怠消极,无论周遭人如何奋斗,自己始终无所事事,久之,肌肉
松弛,思维退化,人终将会被绝望地缠入“无为”的绷带,木乃伊般
让最后一滴血浆被榨干。
此种“懒”,进一步则成为一种“动若火燎,
不动如山”的稳重,平日里默默无闻,然而睿智的目光与高速运转的头
脑从不停息。
静坐中,观一叶而知秋,于无声处听惊雷,方能在危
难关头挺身而出,率众化险为夷——这样的“懒”,是大智者的沉稳,是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机。
懒蚂蚁正是将懒“进一步”发挥
到了极致。
这样的“小懒”,怎不令人称道?
智者于“懒”中取胜。
曾有人戏言,正是人的“懒”性构建了高度发达
的物质文明:懒得浇水,发明筒车;懒得走路,发明汽车;懒得送信,发明互联网??仔细想来,其实也不无道理。
有的“懒”只是一种
表象,与单纯的放空头脑舒展四肢不可同日而语,它是沉淀下内心
的躁动,张开思维的眼睛,将自己的观察力、思辨力、创造力变得
锐利无比。
躬身抬眼,像蛰伏于草莽中的猎豹一般凝神屏息,出手
后既准又狠——于静坐处把握时局,通晓旧道新路。
正是因为摈弃
了简单的机械劳动,大智之人才能有全副精力投入到更高的思维精
神领域,才能掌握全局。
道家讲究静坐,看似偷小懒,其实打坐之
人心神早已与万化冥合。
勤劳不好吗?当然不是,勤劳是一切种族繁衍生息的基本特性,如“懒蚂蚁”没有其他蚂蚁的食物供给,终日饥肠辘辘,形销骨立,焉
能“目送千里”“心鹜八极”?只是一味埋头犁地,而不抬头看天,却
是对人类智慧大脑的一种饕餮!人们真正需要的是熙来攘往中、焚
膏继晷时“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境界。
懒于形而勤于心,懒于机械反
复而勤于探索——这便能使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也可以在
不至于过度劳乏的前提下事半功倍。
小懒须有大智,懒中须有道。
当下的工作者大致有两种:第一种被机械劳动拖得麻木倦怠,第二
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虚度光阴。
两种均是悲剧:前者失去了思维的
力度,后者消沉了斗志的热情。
泰山崩于前时,自然是无法“卒然临
之而不惊”的了。
形懒,如果辅之以心勤,让自己始终保持高度远见,成为世界大局中的弄潮儿。
【篇三:作文懒惰与努力】
作文:懒惰与努力(2015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作文题)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知乎”网站上有一个关于“努力”的讨论,很多网友认为,大家都知
道懒惰是不对的,也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
既然知道懒惰不对,努力可以进步,人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呢?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题意简析
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概念“懒惰”与“努力”,在通常语境下其褒贬色彩
不言而喻,“懒惰”是应该批判的一种人生状态和情绪,没有目标、
不思进取、不爱动脑、依赖他人、推诿、不负责任;而“努力”则是
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不满现状,不甘人后,坚持于目标、敢
于吃苦、任劳任怨、不拍打击和坚毅顽强的精神。
从命题形式看,
这道作文题材料真实具体,倾向性和指向性明确,直接抛出文章要
思考和讨论的问题(论题):都知道懒惰不对,努力可以进步,但
人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
这种思想认识与现实行动的脱节,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文应
重在对原因的分析,借以反思、省察自身和社会。
就主观原因来说,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是人性的常态。
要努力就需要改变现状,突破常规,其过程是艰辛劳累的,而现状则安逸满足。
害怕辛苦,
害怕付出,所以选择安逸,选择拖沓延宕,放弃努力。
(2)意志力薄弱,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屈的意志。
要努力,必
定会遭遇困苦、挫折、失败和痛苦的打击,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去克
服内心的恐惧,就会放弃努力,选择安逸。
(3)对努力的方向和为什么努力缺乏清晰理性的认知,以致于一旦
出现方向的偏离,动机和目的的错位,马上就选择了怀疑,选择了
放弃努力,回归庸常的状态。
(4)对努力的价值认识糊涂,将“进步”常常归结于外在事功的成就,陷入庸俗成功学的泥淖,而忽略了内在精神人格的成长。
这样单向
度的价值取向,使得一旦所努力的结果与期待不符合时,就失望灰心,干脆不努力。
就客观原因来说,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当今社会,价值观扭曲,功利浮躁,物欲盛行,一夜暴富者大
有人在,无需踏实勤勉的努力,辛勤汗水的付出,就可以获得意想
不到的名利,直接消解了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2)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巨大,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等
等社会问题严重存在,拼爹拼人脉,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养尊
处优,而社会弱势群体要获得人生发展和进步的管道与空间却日渐
狭窄,直接冷淡了人们特别是底层年轻人为人生而努力的热情。
(3)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弘扬什么、提倡什么,如果与整体社会心
态相悖,或者说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价值理想的宣传上不力,不能
形成整体的社会共识,就会造成这种诸如好逸恶劳、无需努力的价
值扭曲。
本题类似于思想评论的写作,应将思考和讨论的内容集中在材料所
提供的论题范围之内,具体就这一思想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如
何纠正这一思想,具体的条件、措施与办法也是建立在对原因的分
析基础之上的。
另外,本题写作时还可以有深入质疑的策略选择,也就是说,对论
题所涉及的概念“懒惰”与“努力”,实际上也不能一概孤立地予以否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外在行为选择背后发现其价值取向
的差异,由这种差异而看到个体生命的一种可贵的坚持。
比如,站在世俗功利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厌倦仕途经济,不满禄蠹
人生,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懒惰行为,可是就贾宝玉个人的生命选择
来说,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恰恰能够让生命获得一种自由的舒张,让
自己的价值获得充分的实现,他不愿意过那种束缚自由和性灵的人生,他也不认为以贾母为代表的那种世俗的价值不对,但是他就是
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内心,不愿意选择那种世俗的努力,你不能因此
而否定贾宝玉的生命毫无价值。
实际上,人生的方向是多样的,在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外,还可以有
道家的宁静无为;在有意义的人生之外,还可以有有意思的人生。
而世人却往往坚执于外在事功的努力,追求看得到的可以考量的所
谓进步,却忽略了内在心性的宁静与满足,忽略了生命内在的圆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而这种思想认识的误区又导
致选择的单一,选择的单一使得这个社会失去了圆融与包容的气度,
只要出现价值背离的选择,马上异口同声地挞伐,这无异于是对生
命的一种蔑视。
考场类文
与其放纵惰性不如脚踏实地
帕斯卡尔曾说:“人是理性和情感的内战。
”诚如斯言,理智和进取
常常指引人走上康庄大道,而内心的情感偏好与主观私欲的作祟又
让众人与理想背道而驰。
为何芸芸众生皆知道懒惰的危害却抑制(放纵?)其律动?为何人
们深明努力的优势,却鲜有人为此践行?一如古语所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放纵自我的惰性总是比克服欲望坚持不懈来的洒脱。
或许有人感慨人生自有天意,无论自身努力与否都无法与富二代匹敌,于是自怨自艾,放纵内心的惰性。
且不说其悲观的人生态度,
也不说其静止地看待人生,缺少对未来的张望能力,单就其片面的
看待努力与结果的关系,将富贵与否视为努力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不免有失偏颇。
放纵惰性者,或是坐拥父辈钱财,拒绝奋斗的富二代,或是渴望投
机取巧上位的蝇营狗苟,或是不思进取自怨自艾之人??孰不知努力
后的美丽才足以颠沛(?)众生,摘得人生的彼岸花。
努力,不是人靠衣装马靠鞍,倾力于形式与外貌的倒饬,也不是为
满足物欲,放下尊严的愚笨,而是怀着脚踏实地之心,追随内心美
好本初,不断走向卓越。
君不见孔圣人一生奔走各国,凭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担当,努力将个人价值涅槃至民族未来的高度,君不见开普勒于穷困潦倒中,仍然奋发图强,探索宇宙的奥秘,试想倘若他们被现实击倒,
放纵内心的惰性,倘若他们仅仅着眼于现实利益与一己苟安,怎能
丰满生命,又何谈开创文明进步之先河?
因此,一如哲人所言:“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可悲。
”面对与生俱来的惰性,圣人能够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并且时刻
反省,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实为明智之举。
然而,现实是如此的不堪,多少运动员以体能极限而放弃突破,多
少学子以考研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而停止前行,多少企业以天意不可
违为借口,放弃机遇的同时也拒绝了进步。
或许,当芸芸众生能够少一分对惰性的放纵,多一分脚踏实地的进取,少一分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以及对个体生命的自怨自艾,多一
分对本初之心的努力果敢和执着,当众生皆然之时,开明大同的未
来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