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6.98 MB
- 文档页数:5
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文言文实词分类整合一、通假字1. 尊君在不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4. 其人舍然大喜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5.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6. 但手熟尔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7. 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8. 板印书籍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9. 以后典籍皆为版本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0. 药稍镕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1. 略无阙处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2. 蝉则千转不穷13. 窥谷忘反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4. 亲戚畔之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5. 往之女家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6. 曾益其所不能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7.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8.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19.始一反焉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20. 甚矣,汝之不惠____同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附答案)1.七下所有虚词汇总之一、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如:夫君子之行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何陋之有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念天地之悠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徐以杓酌油沥之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固颠以上都作以我酌油知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以上作附:七上课本所有“之”水陆草木之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反激之力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文虚词的运用一、“之”字的常见用法: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2.作助词,译作“的”。
3.动词,译作“前往,到”。
4.宾语前置的标志。
5.定语后置的标志。
6.作音节助词,不译。
7.刚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或异二者之为()(3)何陋之有()(4)居庙堂之高()(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公将鼓之()(7)友人惭,下车引之()二、“而”字的用法:主要做连词。
并列关系,表递进关系,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表转接关系(1)云归而岩穴暝()(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朝而往,暮而归()(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以”字的用法。
1.作动词,译作“认为”。
2.介词,可译作“因为”“由于”“把、拿、用”“凭借、按照、依靠”3.连词,译作“来”“以致”“因而”4.相当于“而”(1)属予作文以记之()(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醒能述以文者()(4)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屠惧,投以骨()(7)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8)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四、“其”字的用法。
1.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她)们”“他(她)们的”“它”“它(们)的”。
2.作指示代词,译作“那”“那个”“那里”“那些”,也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3.作语气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作“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4.连词,译作“如果”(1)择其善者而从之()(2)复前行,欲穷其林()(3)其一犬坐于前()(4)其如土石何()(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非天质之卑()五、“于”字的用法。
1.主要做介词,译作”对、向”“在、从”“给、到”“比”。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虚词: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文言虚词练习及参考答案文言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中考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一.之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部编版七上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之一、 1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 + 之 + 名词定语 + 者。
如:夫君子之行2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 + 谓语 + 名词 + 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 .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谓语动词 / 介词。
如:何陋之有5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 + 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 + 之 + 名词定语 + 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形容词。
因往晓之,晓之者曰复投之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下车引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左将军王凝之人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
用来凑足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于闻之于宋君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则】(一)连词1 .连词,表示因果。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此书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为“四书”。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2.一词多义(1)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而①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为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采用)3.词类活用患①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作名词,祸患,灾难)4.古今异义①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三、重点词语解释1.鱼我所欲也2.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4.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5.行道之人弗受(弗:不)6.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可接受)8.妻妾之奉(奉:侍奉)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10.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11.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12.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1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天性)15.一箪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6.一豆羹(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17.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18.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厚禄)2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四、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附答案)1.七下所有虚词汇总之一、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如:夫君子之行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何陋之有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念天地之悠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徐以杓酌油沥之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固颠以上都作以我酌油知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以上作附:七上课本所有“之”水陆草木之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反激之力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二)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
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
父彦与高士廉有旧。
庄道少孤,年十二,访士廉。
廉以故人子,引令坐。
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
”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请诵之,果通。
复请倒诵,又通。
乃跪谢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
”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览而倒诵。
士廉称叹久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释担而立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④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⑤引令坐________⑥复请倒诵________(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乃跪谢曰________ A.道歉 B.推辞 C.感谢 D.辞别②向傍窥而记耳________ A.朝向 B.先前 C.假如 D.窗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4)两文末,陈尧咨“笑而遣之”与高士廉“称叹久之”分别体现了二人对卖油翁、卢庄道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1)放下;气愤的样子;怎么;慢慢地;拉;再,又(2)A;B(3)①(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②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文言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说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因此学者不可以够不沉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阴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容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诸君而存心,瞻予马首可也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二.以下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冒犯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⑦余方心动欲还,而高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 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 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说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传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然而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此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必(《石壕吏》)今天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沛公大惊,曰:"为之何如"(《鸿门宴》)何如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以下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同样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徐公何能及君也大王来何操C.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说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21、贵爵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⑤,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⑥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
④调:协调。
⑤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
诱,引导。
⑥上:通“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B. 子之教我御(无实意)C. 三易马而三后(容易)D. 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C(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苫:用草编的席子。
③顾:但是。
④盈:满。
⑤豕:猪。
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屠乃奔倚其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 其一犬坐于前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以吹豕之法吹之D.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虚词: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
虚词: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
虚词: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
【答案】(1)—②(2)—①(3)—⑦(4)—③(5)—⑤(6)—⑥(7)—④
虚词: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
【答案】(1)—①(2)—?(3)—⑩(4)—②(5)—?
(6)—⑨(7)—④(8)—⑧(9)—⑤(10)—⑦(11)—⑥(12)—③
虚词:且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
【答案】(1)—③(2)—⑥(3)—①(4)—⑤(5)—②(6)—⑦(7)—④
虚词: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
【答案】(1)—③(2)—②(3)—①
虚词: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