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产生及其控制对策(张志宇)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产生及其控制对策(张志宇)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产生及其控制对策(张志宇)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产生及其控制对策(张志宇)

论小学生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侵犯行为在小学生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侵犯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侵犯行为是由意图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4。侵犯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关于校园暴力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有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包括言语、身体的攻击、破坏财物等。有15%-25%的小学生在别人不小心踩你一脚时给予报复性的打和骂,有10%-15%的小学生以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表现出不少小学生具有侵犯行为。这些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不太好,老师们在对他们的反复劝说和教育的失败后伤透脑筋,逐渐失去希望,同学们也因为他们残暴的行为而对他们避而远之。

小学生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理论研究和影响因素

有关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研究学说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本能说、习性说、挫折——攻击说、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模式理论等。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和洛伦茨的习性说都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不同的是精神分析认为儿童攻击源于儿童的破坏本能,而习性说认为攻击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2.多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是人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后来勒温和马利克的实验也证明了挫折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同时生活实践也证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在受到挫折后产生并加剧的。由此可见,挫折的确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班杜拉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学习包括观察学习和大众媒介等。另外,攻击性既可习得也可通过新的学习改变或消除。这种理论为我们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了心理实验依据,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4.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认为,攻击是攻击者对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解而引起的。在译码阶段,儿童就把一般信息误解为挑衅性的信息,从而产生攻击行为,据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儿童错误的认知来矫治攻击行为。

根据以上的几种理论的研究,影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个体性因素(包括道德水平发展、自控能力,社交水平、个人经验等)。

学生侵犯行为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失败、爱的缺失是侵犯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孩子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是产生侵犯行为最直接的原因。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父母在家经常打架、吵骂,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在父母的斗争中,常常是其中一人用暴力迫使另一人停止对他的侵扰。在孩子看来,当一方不能满足另一方的要求时,另一方就对他产生攻击,迫使他接受他的要求。这种想法在父母对孩子的暴力管教中得到强化。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明确指出“身教胜于言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观察习得的就是“谁能骂过别人,打过别人谁就是强者”。于是他们就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与同学间的冲突。

另外,不完整的家庭也会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儿童是要在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下成长的。但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由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孩子的心里不平衡,从而压抑、郁闷,于是他就以攻击来发泄心中的郁闷、压抑,把心中对父母的不满通过打人、破坏财物、虐待小动物等攻击行为发泄出来。爱的缺失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挫折。挫折―攻击说认为,攻击是人体遭受挫折后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多拉德等人说“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可见,学生的侵犯行为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巨大的关联。

2、学校教育的失误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孩子的评价态度,会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有很大影响。很多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多是以打骂、讽刺、挖苦等惩罚形式来代替教育。这样会让学生和老师间产生很深的隔膜,使学生从思想上叛逆到行动上彻底与老师反抗,久而久之就增加了侵犯行为。

3、性格因素导致行为问题

侵犯是一种相当稳定的行为,它能在一个人身上持久的存在。因此,侵犯行为可能与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相应。没有家庭的温暖、成绩不好、被同伴拒绝等情况会使学生产生自尊心低,缺乏自信、敏感,不信任人,社交水平差等性格缺陷。

控制学生侵犯行为的方法和对策

(一)家庭环境

1、家长做表率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所以这种新的学习对于消除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很重要。孩子受家庭和学校影响最多,所以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

2、改变家庭教育方法

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适度正确的惩罚可以给孩子以警戒作用,但以简单的粗暴方法对待孩子是绝对不正确的,孩子做错事时应及时的给予批评教育,但不是简单的打骂。批评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从而改变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怕你、恨你,从而不信任你。所以朱杰的父亲必须改变他的棍棒教育,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这样心与心的交流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能够理解对方,感受到彼此的关怀和爱。对于孩子的进步和改变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促使孩子有更大的进步。

(二)学校环境

1、不要放弃,只要感化就能转化

对待问题学生,我们不能放弃教育,任何学生都是可教育的,只要我们拿出爱心和耐心,就能挽救一个学生。老适应真心诚意的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并且要学会耐心的倾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培养学生信心。

2、开展活动,帮助改变

(1)培养爱心加强信心

对待具有侵犯行为的学生,应发动全班开展一些有益活动是纠正攻击性行为很有效的办法。针对学生冷漠、缺少爱心的情况,可以组织一些温情活动,如“保护大自然”活动、“爱护动物”活动、“关爱同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唤起他们心灵最软弱的部分,让他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从而爱自然、爱生活,通过开展同学间互相帮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同学的爱心,从而唤起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爱心。也可以开展“寻找闪光点”活动,让同学互相说说对方的优点,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树立起信心。这对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很大帮助。

(2)培养同情心,抑制攻击性

研究表明,爱心和同情心可以阻止攻击性行为。同情心强的同学通常是非攻击性的,而缺乏同情心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我们可以开展以下系列活动:首先让攻击者能分辨出人的表情,哪些是痛苦、哪些是高兴……可以让攻击者看脸谱识别。然后通过情景描绘,设置某种攻击与被攻击情景,再对被攻击者的伤害予以渲染式的描绘,让他能感受到攻击情景,从而体会到痛苦和难过,在思想上形成伤害他人是不对的认知,在心理上产生施以攻击行为的内疚感。最后通过“角色扮演”让攻击者和被攻击者交换角色,让攻击者亲身体验到被攻击的恐惧、痛苦、厌恶等心理感受。当他再去攻击他人时,这种亲自体验过的痛苦会重现,从而不自觉的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3、自我暗示、转移宣泄

攻击者自身也可以通过自我暗示,转移宣泄的方法来改变自己不良行为。当他发现自己要发脾气打人时,就暗自对自己说“不要发脾气,不能动手,冷静”,并做深呼吸,如还不行可以立即离开现场,到外面跑几圈,发泄一下,当自己跑累了会头脑清醒一些,改变自己的攻击行为。

青少年侵犯行为的产生及其控制对策(张志宇)

论小学生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侵犯行为在小学生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侵犯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侵犯行为是由意图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4。侵犯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关于校园暴力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有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包括言语、身体的攻击、破坏财物等。有15%-25%的小学生在别人不小心踩你一脚时给予报复性的打和骂,有10%-15%的小学生以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表现出不少小学生具有侵犯行为。这些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不太好,老师们在对他们的反复劝说和教育的失败后伤透脑筋,逐渐失去希望,同学们也因为他们残暴的行为而对他们避而远之。 小学生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理论研究和影响因素 有关侵犯行为形成原因的研究学说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本能说、习性说、挫折——攻击说、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模式理论等。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和洛伦茨的习性说都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不同的是精神分析认为儿童攻击源于儿童的破坏本能,而习性说认为攻击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2.多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是人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后来勒温和马利克的实验也证明了挫折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同时生活实践也证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在受到挫折后产生并加剧的。由此可见,挫折的确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班杜拉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强化习得的,学习是攻击的主要决定因素,学习包括观察学习和大众媒介等。另外,攻击性既可习得也可通过新的学习改变或消除。这种理论为我们控制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了心理实验依据,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4.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认为,攻击是攻击者对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解而引起的。在译码阶段,儿童就把一般信息误解为挑衅性的信息,从而产生攻击行为,据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儿童错误的认知来矫治攻击行为。 根据以上的几种理论的研究,影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个体性因素(包括道德水平发展、自控能力,社交水平、个人经验等)。 学生侵犯行为形成的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

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_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No.8, 1075?1085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1075 收稿日期: 2011-08-26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XLX021)资助。 通讯作者: 杨继平, E-mail: jpyang@https://www.doczj.com/doc/067925627.html, 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杨继平1,2 王兴超2 (1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太原 030006) (2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太原 030031) 摘 要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756名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攻击行为与父母冲突、道德推脱、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2)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并且在15岁和19岁时产生明显的变化; (3) 青少年自身的道德推脱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过程受到青少年道德判断的调节, 即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 青少年; 父母冲突; 道德推脱; 道德判断; 攻击行为 分类号 B844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青少年攻击行为呈现出日趋增多的趋势, 而攻击行为较多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犯罪行为(Kabasakala & Bas, 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年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就指出, “十五”期间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迅猛, 5年间上涨了68%。 攻击行为还会对青少年产生其它的消极影响, 如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人格发展、学业进步和社会交往(何一粟, 李洪玉, 冯蕾, 2006; 张林, 吴晓燕, 2011)。因此, 青少年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且在心理学的研究中, 很少有哪几个课题能像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那样, 受到如此之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注(张晓燕, 高定国, 傅华, 2011)。 在众多研究中, 学者们一直很重视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Kelly, 2000; Kitzmann, 2000; Faircloth, Schermerhorn, Mitchell, Cummings, & Cummings, 2011), 然而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背后作用机制却鲜有研究者关注。因此, 本研究将从道德推脱理论出发, 探讨青少年自身的道德推脱(moral disengagement)和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在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中的作用机制。 父母冲突(interparental conflict, IPC)是指父母之间由于意见不一致或其它原因而产生的言语或身体的攻击与争执, 包括冲突发生的频率、强度、内容、风格及冲突是否得到解决等特征(Cui & Fincham, 2010)。父母冲突会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Erath & Bierman, 2006; Stutzman et al., 2011)。这是因为充满暴力攻击的婚姻冲突为孩子提供了一系列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 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这种人际交往模式获得了攻击是解决问题主要策略的不良信念, 并且父母在冲突中的行为和后果又会间接地强化青少年的这一错误观念, 使其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Belsky, 1981; Bandura, 1986)。因而, 在高父母冲突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 会表现出更多的紧张不安、胆怯或害羞、行为不合群以及被同伴拒绝, 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Cummings & Davies, 2002; David & Murphy, 2007; Lindsey, Caldera, & Tankersley, 2009; Grych

青少年犯罪的含义,特点及主要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在我国,16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14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14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犯罪。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主体年龄也有所放宽;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14-25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犯罪学主要采取广义概念。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书本内容:各国青少年犯罪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盲目性大,纠合性强,诱发快,蔓延广,,可塑性和反复性大,反社会倾向性强。 一·从犯罪的主体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的主体特征为上看,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 (一)未成年人犯罪比较明显,在校生、流失生犯罪增多 (二)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 1·性错罪是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类型 2·女性青少年犯罪往往是从受害开始的 3·女性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比较长 4·女性青少年犯罪有极大的腐蚀性 5·犯罪恶习的顽固性 二·从犯罪的行为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行为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手段狡猾、结伙性强 (一)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 1·财产犯罪突出 2·暴力犯罪严重 3·淫乱型犯罪持续增多 4·毒品犯罪急剧传染 (二)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趋于智能化 (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是团伙犯罪 三·以犯罪的心理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的心理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易受外界影响,突发性强,反复性大 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上升 网上找的: 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 2、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3、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4、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少犯罪手段成人化,且有不少是智能犯罪。 5、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青少年模仿性强,犯罪学得很快。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不断发生,并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1、从属性犯罪。青少年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及社会经验的不丰富,容易成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好坏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处于一种死心塌地的从属地位。 2、团伙性犯罪。青少年以一定的特征如地域、性格、年龄、同学等形式一个个的团伙,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附和,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共同作案。团伙犯罪的一大特征就是“一个老鼠坏一锅汤”,一个人带坏一群人。 3、报复型犯罪。有些青少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或因处理不及时,或因对处理结果不能理解,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冲动型犯罪。青少年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 5、无知型犯罪。这一类型的青少年罪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书本内容: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展、心理矛盾与违法犯罪 特点:思想单纯、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模仿力强、精力充沛、什么都想尝试、容易接受外界事物 (一)生理发展与青少年犯罪 1·活动能量增大,精力过剩

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7 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 学生姓名 郭 吉 军 专 业 园 林 层 次 专 升 本 批 次 112 学 号 110501112031 学习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11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编号:

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并且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本文主要探讨“侵犯行为”的性质和产生原因以及怎样预防侵犯的方法。 关键词侵犯行为发生原因控制途径与方法 1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侵犯行为“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侵犯行为,必须要研究2各方面的情况: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二是个体内在的意图和动机。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1.侵犯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预谋的行为,是在某些内在动机意图驱使下所发生的行为;2.侵犯行为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不是情感、态度或动机的内在状态,是某些内在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心活动水平,而未表现在行动上,还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不仅指伤害他人身体,如暴力殴打等行为,还包括侮辱、诽谤、谩骂等伤害他人心里的行为。4.侵犯行为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直接目的的反社会行为,警察维护治安、父母教育子女不是以伤害对方身心健康为目的,不是反社会性质的,所以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

2侵犯行为的起因 目前引起社会心理学家普遍研究兴趣的,是探索侵犯行为背后的起因。若是探明了哪些因素会诱发侵犯和攻击,那么人类或许可以对这类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和消除。在这一课题的探索中,产生了不同理论和解释。 2.1本能论 侵犯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人们基本不能摆脱它,只有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才能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2.1.1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的思想发展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本能论。他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一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另一种则是死本能,又称之为“达那多斯”。死的本能有向内和向外之分,当它指向内时,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而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侵犯行为。一般来说,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本能冲动在体内不断地积累着,应当经常予以释放,以免积累太多引起总爆发。 2.1.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 洛伦兹(K.LDrenz)提出可以将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行为,分为掠食行为和斗争行为两类。前者常见于异种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比如狮子咬死斑马的行为;后者常见于同种动物之间权力阶层的分化冲突。洛伦兹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本能的,这种本能出自动物个体内部。而这种内部本能可以逐渐积累起来,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动物就会攻击一些目标,以释放积累太久的本能冲动。1963年洛伦兹观察了热带鱼的攻 击行为,论证了侵犯是本能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 2.1.3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 威尔逊(E.0.Wilson)认为,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使动物通过基因遗传将有利于种族生存的生物特性一代一代保存和延续下去,同时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行为方式也保存和遗传下去。人类之所以有侵犯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于是这种行为便被保存下来。该学派忽视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忽视人类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初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身体的变化,精力和体力异常旺盛,很多外显性的问题也在这一时期凸显了出来。攻击性行为是目前青少年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攻击性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具有攻击性的青少年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被攻击方的人格的发展,有现象表明,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分类不同,而且引起攻击的原因也不同,本文主要从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生攻击性行为;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帮助恢复;矫治 所谓攻击性行为是专门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此,攻击性行为不是为了报复,也不是为了财富,仅仅是满足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攻击性行为的特征为经常打架骂人,无缘无故欺侮他人,比如逆反与反抗行为。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中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人的整个生活经历。 1 家庭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性格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因素种要有: 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的职业, 家庭气氛, 家中孩子的数量, 孩子在家中的作用与地位, 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等。如果父母处境不顺, 困难, 表情苦闷,言语忧抑, 容易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甚至玩世不恭,消极悲观,要么就比别的孩子要早熟,坚强。父母的教养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是采取宽容,理解, 民主,保护, 非干涉性, 合理的态度的话,儿童就容易形成领导风格,活泼好交际,态度友好,积极,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孩子干涉,专制, 溺爱,支配,压迫,独裁等就会使儿童产生抑郁,任性,适应力差,胆怯,执拗,情绪不安定等性格特征。在教养态度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中,应注意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影响会使父母产生新的行为方式,从而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家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方案 安居育才中学初2013级9班:曾利梅 一、班会课召开的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校规班纪和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纪律及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中学生。 二、活动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三、召开班会活动的形式:情景剧、快板、抢答、讨论、观看视频、讲故事等。 四、活动准备: (1)制定计划:为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做具体而细致的安排。 (1)落实: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提前安排好情景剧、快板的排练。 五、活动过程: 班会前播放《少年犯主题曲》,营造班会气氛。 (一)班会主题导入(5分钟) 情景剧--《看看他们俩》 场景一:周日返校教室里疲倦归来 场景二:周六晚上寝室里胜利大逃亡 场景三:周日中午网吧里恋恋不舍 主持人:请同学们判断这两位同学是合格的中学生吗?从而导入班会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二)根据情景剧内容学生活动(5分钟) 1.你认为这两位同学违背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哪些条例,请选择: ①课堂有纪律,认真听讲; ②学会料理个人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 ③课间有秩序,不喧哗打闹; ④语言有礼貌,不讲脏话; ⑤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⑥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扔纸屑; ⑦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⑧不与社会上行为放荡分子来往,不上网,打游戏机; ⑨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⑩不迟到、早退、旷课; 2.如果让你去帮助这两位同学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你有何高招?请大家讨论,然后自由发言!主持人对以上活动作小结并过度:尊规守纪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那么,请同学们做好下面的抢答准备。 (三)抢答题:下列现象是对还是错(5分钟) (1)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 (2) 不入二厅是指不入游戏厅和舞厅;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社会心理学定义是什么?奥尔波特怎样定义社会心理学? 2.系统社会心理学著作何时出现?科学社会心理学创造人是谁? 3.什么是角色扮演? 4.什么是社会测量法? 5.近代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趋向是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6.试述实验社会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一单元:社会认知 1.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功能有哪些? 2.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举身边示例分析人们日常是如何自我增强的? 4.举例说明自我过程的类型? 5.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6.试述自我监控水平与印象管理的关系? 7.试述印象管理对社会互动的意义? 8.就印象管理一节的学习,谈谈个人的感受。 9、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10、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11、人们通过哪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 12、我们怎样构建自我概念? 13、简述印象管理的策略。 14、什么是人际知觉,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1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 16、试述Heider、 Weiner 、Kelly的归因理论,并比较Weiner、Kelly的归因理论。 17、人们在归因中会犯什么样的偏差? 18、什么是态度?为什么研究态度? 19、态度研究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其要点如何? 20、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1、态度改变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22、态度测量有哪些方法?其优缺点如何? 二单元:社会影响 1.什么是民族文化?举例说明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关系? 2.在文化人类学看来,文化影响具有甚麽样的特性? 3.文化通过哪几个层次影响人们?与其对应的学科是甚麽? 4.文化心理学最关注的对象是甚麽? 5.描述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化理论的看法. 7.什么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它有何不同? 8.试述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它对我们的认知活动有甚麽样的影响?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中国人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0、什么是从众?Sherif和Asch是怎样研究人类从众行为的? 11、试述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2、什么是社会促进?为什么会有社会促进现象发生? 13、试述去个性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14、想象你是一个非常非常棒的群体中的一员——有积极影响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否获益于有效的领导?它是否证实了某些在本章中讨论过的原理,如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群体思维或是少数派影响。 三单元:社会关系 1、什么是偏见?人们为什么会有偏见?怎样克服偏见? 2、什么是侵犯行为?分析产生侵犯行为的原因与条件。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侵犯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侵犯 一、侵犯的实质 (一)侵犯的概念 1.侵犯的定义 侵犯(aggression)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①伤害行动——侵犯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 ②伤害意图——没有造成伤害却有伤害意图的行为是侵犯;无意伤害不是侵犯。 ③社会评价——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2)侵犯的分类 敌意性侵犯:也称作情绪性侵犯,是源于愤怒,意在伤害的侵犯; 工具性侵犯:把伤害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的侵犯。 2.侵犯与敌意 (1)敌意的多种含义 ①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 ②高度排斥性的态度; ③人与人之间的高度怀疑,即一种高度的自我防卫状态。 (2)敌意与侵犯的关系 ①敌意没有明确的社会规范限制。在侵犯受到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而不能实

现时,往往是以敌意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敌意实质为代偿性的侵犯。 ②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敌意行为还可以直接激化人际冲突使敌意上升为侵犯。 3.侵犯的普遍性 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还是中国,暴力与犯罪都是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二)侵犯的本能论 1.主要观点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本能论倾向的经典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和洛伦茨的习性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S.Freud)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期又修正为生的本能(性本能)与死的本能(侵犯本能),侵犯本能目的在于破坏,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但由于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把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侵犯冲动。如果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现,则表现为争论、竞技、冒险等。如果侵犯冲动得不到表现,就会导致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异常者的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因而解释的范围限于心理病理患者,而不能简单扩展到正常人。 (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洛伦茨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它不指向毁灭,而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同类的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战争是人的侵犯本能定期发泄的结果,要想避免战争,就需要多开展冒险性的体育活动,耗散侵犯本能。

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初探

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初探摘要: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突然、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有众多影响因素,了解它们,有助于教育者对症下药,加强预防。资料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主要有:生理原因、心理情绪原因、家庭养育方式、社会原因、自我意识等。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 引言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青少年中很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状况既关乎青少年道德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日后人生,研究资料显示,如果在青少年期表现出高攻击性行为与日后犯罪率有强相关。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是不受社会规范接受的消极行为,不利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会阻碍其个性、社会性和认知的健康发展。由于伴随其负面影响,攻击历来为众多研究者所关注, 1 生理原因 1.1 攻击性行为与体液的关系实验与临床研究显示,攻击性行为有其生物化学基础。首先,科学家对激素、内分泌腺在攻击行为中的意义早有研究,例如女性长期睡眠不足导致雌性激素分泌不足,进而会导致易烦易怒,攻击性提高。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攻击性行为都有一定作用【1】。 1.2攻击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研究指出“暴躁少年”的大脑结构与众不同,澳大利亚和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其发现说,与”懂事”的孩子相比,那些”坏脾气”的青少年,大脑内的杏仁核区域通常较大,而大脑内的这一区域负责情绪处理(2008,迟毓凯)。早期研究也指出某些严重的攻击行为起因于颞叶癫痫障碍。1ewis等人以及Wiliarm发现许多暴力犯罪的青少年和成人的脑电(EEG)异常。Devinsky和Bear对边缘叶癫痫病人的考察也发现病人在癫痫发作时出现了攻击行为。Raine&Scerbo指出暴力行为可能与前额皮质缺陷或受损有关.John Mann在其关于自杀与攻击的神经生物学的综述

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攻击性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姓名:小R 性别:男年龄:16岁身体状况:体格健壮家庭状况:父母离异 二、典型事件: 小R脾气暴躁,常为小事与同学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性格倾向属于偏激型,但他冷静清醒后,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后悔不该如此粗鲁。且多次逃学,最远的地方逃到过中朝边界的丹东,还与社会上不良人员有染。 做事情我行我素,自诩老子天下第一,不服班干部管理。一次班长因班纪律问题与之发生矛盾,被他打得鼻青脸肿。 平时还好出歪点子,唆使他人干坏事,如班级一次同学生日晚会,当主持人将所有蜡烛点燃后,他叫另一同学突然把电闸关掉,趁教室一片漆黑之际,将溶化的蜡烛洒向周围同学身上,闹得同学不开心。 一次他主动策划同学逃离学校,逃跑的同学逃到苏州,七天后被苏州铁路警署拘留。当老师将其领回时,小R说是其他同学为他出的主意,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他们的诱惑下才去见见世面。 上课故意扰乱纪律,与老师顶撞,辱骂老师,使得教学经常无法正常进行。 三、原因分析 通过与其父亲交谈,向原中学班主任了解,知道小R过去并非这样,小学五年级之前曾一直是班级优秀生,他的变坏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 1、家庭的变故和教育方式失当 小R年幼时,父母关系良好,虽说双方文化程度不高,但大家都十分疼爱这个独生子。母亲曾下过乡,属回城知青,由于社会变革,母亲所在单位效益日渐不好终被裁员下岗,父亲则赶浪潮先行下海经商做生意。母亲下岗后承包了一个舞厅,由于接触的人多了,思想意识逐渐异化,父亲忙于生意场上奔波,俩人关系日渐疏远,双方感情不断恶化,整天争吵不休,导致最后分道扬镳。其时,小R正逢小学毕业,不安宁的家庭自然给他心灵以沉重打击。虽然他被法院判给父亲,但他有一股很强的恋母情结,周末常去母亲处居住。 由于孩子学习成绩很差,父亲甚为恼火,棍棒相加,体罚替代教育,终无济无事,更助长了他的逆反心理、厌学情绪。 2、学校教育不当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让广大的教师和家长汲取经验和教训,正确的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并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心尽力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一、前言 小学生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培养不到位,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造成的,当然也与家庭教育方法粗暴分不开。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很容易造成学生自身不良的发展,如学习不刻苦、上课精力不集中、好斗等;还容易造成班级秩序的混乱,引起躁动,特别不利于班级良好的班风的形成,还可能影响到在社会上的声誉;有时还可能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交往和联系等等。矫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师需要关心、耐心、爱心,积极和家庭联系,达成共识,使用适当的方法,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正确的调整其心理因素,让学生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正常发展。为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刚,男孩,1996年10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时稍微调皮,但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主要目标。上三年级时,上课经常爱插嘴,言语带有取乐性质,脑筋灵活,但是就是喜欢捉弄同学,表现出脾气暴躁,好打架。尤其是四年级的时候,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它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儿又挥拳欺侮小同学,有时还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受他欺侮的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挺怕他的,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 周刚的原班主任一提起周刚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让他安静一天、半天。据周刚自己说,爷爷和爸爸脾气都很急躁,易怒,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据同学反映,周刚爸爸很凶,如果不听话,首先是“屁股伺候”。与其父交谈,其父显得力不从心,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了,打也打,骂也骂,可就是……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五年级一学年的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刚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 李一帆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小时候,孩子不自主的愤怒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家长认为在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有些教师也认为这也许只是小学生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当时情绪的方式。因此,孩子也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我校位于郑州市的西郊城乡结合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将近70%—80%的孩子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了生存,这些孩子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存在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有本事,不被人欺负。如果被欺负了,家长就认为不还回来能行吗?在我校,我们常可看到学生违反纪律、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有些孩子一星期至少要发生一两回这种事情,这些孩子常常惹事生非,给教师、家长增添不少苦恼和麻烦,既干扰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由于同学和班组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都有意回避他,不理睬他,使他成为一个被孤立的人,而这种被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故意惹对方生气,攻击他人,挑起争端,同学也因此更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中小学生日

引起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五大因素

引起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五大因素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询武汉都市学堂—— 在心理学领域内研究攻击暴力行为,人格因素极为重要。Shoham 等对60名暴力犯罪者进行调查,发现与对照组不同的是,犯罪组有以下明显的人格特征: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紧张、喜欢寻找刺激但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和自尊、人际交往能力差等。 这充分证明了攻击行为的发生与个体的人格因素有关。特殊的人格特点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但并非有此基础的人都会产生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心理学基础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青少年所处的不良家庭、社会环境共同作用,才使攻击行为变成了现实。 社会学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成熟和社会化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是导致攻击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行为科学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攻击暴力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自然也离不开学习和模仿。父母是子女早期的主要模仿对象,父母暴力式教养方式,是子女产生攻击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均与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有关。

不良的社会交往在青少年行为中也起着引诱和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发展,媒体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中暴力的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了攻击性榜样,减弱了青少年对攻击行为的控制,使青少年曲解了幻想与现实,增加了其对攻击行为的容忍程度,鼓励了攻击行为。近几年来,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甚至暴力音乐都成为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生物学因素 青少年攻击暴力犯罪的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学、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生理4个方面。 遗传学因素 大量研究显示,青少年攻击暴力行为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而且符合多基因遗传方式。目前对攻击行为基因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多巴胺、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递质系统功能基因上。 神经生化因素 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神经递质中,5-HT系统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最为密切。参与5-HT合成、储存、膜摄取及代谢的各种成分及5-HT 受体共同组成5-HT系统。大量研究结果提示,攻击暴力行为与5-HT 系统的功能低下有关。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 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 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 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 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 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 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

素制约的. 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 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它们把挫折和环境影响作为侵犯的原因,它们都把个人变量作为侵犯行为的中介作用,它们都强调了周围人对个人侵犯行为的作用等等。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挫折挑动,侵犯线索的引发,个人特点及当时的情境等。 挫折挑动包括: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气温暂时性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如热刺激;受他人侵犯;拥挤; 侵犯线索的引发。柏格威茨指出人们受到挫折之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无方向的,未分化的情绪唤起状态,这种情绪唤起状态是凭藉环境刺激所提供的线索才能找到方向,从而导致侵犯行为。研究表明,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以及他人的侵犯行为均可作为线索而引起侵犯。

浅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转化

浅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转化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受家庭、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进行引导和转化。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特征;成因;转化 1攻击性行为及其分类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攻击性行为是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其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 攻击性行为的划分是多样的,大致类型有: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无原因攻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小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特征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根据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有其显著的特点,通常表现为:①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②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③情绪不稳定,好冲动。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3.1生物和心理因素。①遗传和气质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遗传特征和不同的气质,在出生后就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安静温顺,有的孩子则爱哭闹。后一种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和易冲动的特点,可能发展成为较强的攻击性。②生物机制的影响。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一般来说,多动症的孩子较有可能具有攻击性行为。③情绪、行为出问题。一般来说,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儿童因冲动、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激动,就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④心理发育不成熟。这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⑤自尊心太强。这类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旦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这类人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3.2家庭因素。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①部分家长自身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的行为,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行为上的过激。②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不是循循善诱,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摘要: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童年期较为常见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行为,也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男女和年龄的差异。同时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了解了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后,进一步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 关键词:攻击行为性别差异年龄差异 1 引言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就攻击行为的方式看,它通常划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被攻击者实施的行为,如,骂人、羞辱、嘲笑、讽刺、起外号等;关系攻击则是指攻击者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为了伤害或控制他人有目的地终止友谊或认同,散布谣言致使同伴排斥或拒绝他人等。 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儿童的一种主要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危害较大。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注意力分散、自卑孤僻、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因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心理学家韦斯特曾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13岁就被确认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的攻击性水平越高,今后的犯罪可能性越大。也就是说,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今后各种行为问题的先兆。 2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2.1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一些研究者认为,女性的攻击性低于男性(Ez21。tt,1994:Maeeoby&Jaek一in,1974);而另一些研究者(Cotton,1994:Sheldon&Chesney一1ind,1993)认为性别差异并不存在。但大量研究都表明,男女两性在攻击行为的开端、方式及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