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今年五月份的实习给我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的空间,实践的课堂操作让我发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我总觉得我的课堂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情,就像机器一样操作,循规蹈矩地按着教案的一步一步的上,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并没有如我所要求的体会到文本中的真情实感。后来我发现我的课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缺少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能力,没有感情,没有体会,哪里来文本的“悟”啊?语文是“有血有肉”的,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能力,达到情境交融,领略文本的真情实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美多媒体运用想象生活

实习的过程中,我上了两堂语文的教学课,一节是《嫦娥》的古诗教学,一节是《女娲补天》的阅读教学。两堂课都存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课虽然上完了,该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大体上也能够掌握,但是情感领域上,学生都还没有领悟文本的真情实感,感受不是从内心而发,不是自己得出的,有时候甚至是教师的意志强压给学生所得出来的感受,教师一味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接受学习是被动的,学生来不及“消化”,常常会引起“反胃”,课堂上学生听起来也是“云里雾里”的。这样的话,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在《嫦娥》这节课时,我大概用了20分钟的时间就把这首古诗给上完了,后面的大概15分钟的时间,我就一味要求学生朗读,我是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带着嫦娥那个孤独寂寞的心情再去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这种孤独寂寞的感情了吗?学生自由朗读完以后,我再叫学生个别的朗读,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但是再让他们说一说从古诗中说一说这孤独寂寞的心情,学生就会无从下手,这样反复循环让学生朗读一直持续到了下课。到底学生体会了到了嫦娥那种孤独寂寞的感情没有?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的感情没有?我从学生迷茫的眼神中看出,没有用心体会到。我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终究还是失败的。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古诗教学重在渲染一种情境,难也难在情境的创设上。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好的感受到《嫦娥》这首古诗的真情实感,原因是没有身临其境地去感悟。这就要求我

们老师创设一种适合文本的课堂情境。

第二节课是《女娲补天》的阅读教学,这篇文章故事发展脉络清晰,有开头,有发展,有结尾。所以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把握应该不会很难,后面实际教学中也检验到了,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话很好地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但是学生却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女娲补天”的精神,我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直接反映到,《语文同步作业本》这一课的最后一题中这样问道: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女娲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整个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写了女娲具有“乐于助人”的精神,答得有些偏离。我就觉得很奇怪,在课堂上,学生回答中也提到了女娲具有“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类似的答案,我在课堂板书中也有提示,为什么学生作业中回答却如此偏离。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中,感受女娲寻找五彩石补天的艰辛的过程中,我这样问道: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女娲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结果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感受到了女娲具有“乐于助人”的精神的品质。我给了这个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的鼓励,并且又强调了一遍:女娲在人类陷入水深火热的情况中,冒着危险去补天,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去做?下面的学生都摇摇头提示我不会去做,我接着说:从这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女娲确实挺“助人为乐”的。下面的学生可能都是以一种“记答案”的方式在听课,老师说哪个感受是对的,他们都会觉得这个感受老师说是对的,那么女娲确实具有“乐于助人”的品质,根本不是自己从心底里得出自己的答案,也根本不是自己真正的感受。做作业时,也不经过思考,把老师上课时所说过的答案直接写上去。

我上课时出现的“灌输式”“填鸭式”的这种古板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教育理念。这种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过程十分的强调,十分地禁锢学生的思想,无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摧残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一种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身临其中,那么怎样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种恰当的课堂情境呢?怎样渲染一种课堂气氛?以下我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

看法。

一、重视朗读的作用

(一)教师引读

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本身是充满活力的,那么不难发现他的课堂也是充满活力,开放,融合的。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就需要朗读的基本技能,有一种超凡的激情,会把自己的情感扩大,渲染课堂气氛,把这种激情带给整个班的学生。例如王崧舟老师在上《长相思》的古诗教学时,其中有一段《长相思》的配乐朗读尤为精彩,那种朗读那才是真正地身入其中,真正地全身心的投入,我注意到了,当王崧舟老师在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时,下面的同学的全都投入倾听王老师的朗诵,他们的表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自己就是纳兰性德。很显然学生都被王崧舟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入了《长相思》这首次淡淡哀愁的词的意境中。一堂课堂的特定情境的创设就被教师的深情并茂的朗读给带动出来了。窦桂梅老师曾经这样说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儿童建立起语感,并引导儿童思考与表达,以初步掌握这门学问。而语文教师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自己。”

(二)学生朗读

一节语文课,总少不了了学生的朗读,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此强调学生的朗读呢?这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有什么关系呢?

1.兴趣有利于激发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朗读的课堂往往是一个老师自己唱着独角戏,不能够带动学生,教学情境如何渲染?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其中吗?答案是不能的。相反,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一字一句地去品味文本的语言,情感就自然产生了,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塑造课堂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很容易产生共鸣的感情,这种教学的气氛是真实,自然,不造作!

2.朗读有利于情境再现

其实,我觉得朗读并不是单纯的在于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帮助情境的再现。比方说,边朗读可以边想象边思考,想象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画面的,这是情境的自主创造,完全是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其次,朗读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一些肢体语言神态的表达,比方说面部表情,动作再现。举个例子来说,我从《跟窦桂梅学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