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格式:pdf
- 大小:96.24 KB
- 文档页数:4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6.30•【字号】青政办字〔2023〕39号•【施行日期】2023.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青政办字〔2023〕39号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 《青岛市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6月30日青岛市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质效,加速集聚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四新”经济、都市工业等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振兴发展实体经济,紧扣楼宇新建、改造、运营、服务、机制五大环节,实施提升新建楼宇开发品质、推动存量楼宇改造提质等十大行动,全过程提高楼宇经济功能品质和产出效益,打造一批纵向布局、垂直集聚的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楼宇,使楼宇经济成为提升城市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增产业空间、丰富产业形态的重要抓手和强力支撑,构建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功能集成的新型楼宇经济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聚焦楼宇经济质效提升,到2025年,新建一批高品质高标准品牌楼宇,提升一批产权分散业态散乱存量楼宇,打造一批亿元以上高产出楼宇,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高度集聚特色楼宇,引进培育一批招商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专业楼宇运营主体,推动全市楼宇经济质效整体跃升,把青岛打造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楼宇经济高地。
产业园区的定义和分类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投资,集聚一定产业或相关产业,以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园区。
下面将从定义和分类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定义产业园区是以“产业”为主导,以“园区”为载体,以“创新”为引领,以“服务”为支撑的综合性经济区域。
它是一个集工业生产、科技研发、商贸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媒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园区。
二、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产业园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按照运营主体分类政府投资型产业园区:由政府出资建设和运营,通常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层级的产业园区。
企业投资型产业园区:由企业自主投资建设和运营,通常包括单一企业自建的园区和多家企业合作建设的园区等。
2.按照产业类型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生态环保产业园区:以生态环保产业为主导,涵盖环保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涵盖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领域。
3.按照地理位置分类沿海产业园区:位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导,涵盖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领域。
内陆产业园区:位于中国内陆地区,以资源开发、制造业转移为主导,涵盖装备制造、冶金矿产等领域。
边境产业园区:位于中国边境地区,以边境贸易、外向型加工为主导,涵盖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领域。
4.按照功能分类产业集聚区:以集聚一定产业为主导,涵盖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
科技创新园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涵盖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
物流园区:以物流为主导,涵盖货运中心、仓储配送等。
综合性园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如商贸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
产业园区是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业园区的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产业集聚区统计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科学评价集聚区建设成效,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包括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概况、经济发展、产业构成、企业状况、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等方面。
第三条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准确、及时的原则,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第四条各级统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确保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条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应当配合统计部门做好统计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统计资料。
第六条统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产业集聚区统计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
二、统计内容第七条产业集聚区基本概况统计包括:集聚区名称、地理位置、占地面积、规划面积、发展历程、管理机构等。
第八条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统计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等。
第九条产业集聚区产业构成统计包括: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等,以及各产业的企业数量、产值、占比等。
第十条产业集聚区企业状况统计包括:企业总数、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市企业数量、瞪羚企业数量等。
第十一条产业集聚区技术创新统计包括:研发投入、研发机构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等。
第十二条产业集聚区人才队伍统计包括: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量、人才引进数量、人才培训数量等。
第十三条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统计包括:交通设施、仓储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园区配套设施等。
三、统计方法第十四条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采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必要时可以进行专项调查和重点调查。
第十五条产业集聚区统计数据收集采取定期报表、普查、专项调查、在线填报等方式。
第十六条统计部门应当根据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
四、数据处理与发布第十七条统计部门应当对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统计报告。
区域经济学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研究内容提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加强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和比较的定量研究。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是其绩效评价的基础和难点。
本文运用关系合约理论、分工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制定了产业集群识别标准,探讨其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并构筑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此将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比较、交流与学习,从而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区域及至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关键词:产业集群;识别标准;集聚度;绩效评价一、研究背景及思路在世界版图上,大量由产业集群成就的呈明显块状、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的财富创造现象,使人们就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发展模式达成了共识。
在全球化和跨区域合作过程中,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深入,世界各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和政策工具。
近二十年来,我国各种载体的产业集群迅猛发展,然而数量激增,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全面、可行的指标体系评价和比较产业集群的发展绩效,以便找出差距与不足,加强学习与交流,促其健康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依赖并服务于相似市场、具有主导产业的众多企业及相关产业企业和支撑服务机构间通过分工合作于特定区域内结网而成的学习型组织。
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无形资产提高是产业集群的优势。
这些优势得益于相似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地理集聚,彼此间的互补与共生,享益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体效应,从而提高产业及区域的竞争力。
存在即意味着合理性。
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把企业、政府和地方公共机构组织到一起从事有关于产业提升而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媒介物,为企业和政府合作创造了一种新机制。
产业集群的复杂性加大了对其进行量化研究的难度,识别标准的制定是产业集群定量研究的基础,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是对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的测度。
产业集群组织自身效益及其对区域生产力、收入水平、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影响的测度是本文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小铁[摘要]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由于在理论上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致使不少地方在具体实践中产生了一些盲目行为,制约着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该文根据产业集群发展和演进的一般规律,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从集群规模、集群结构、集群效应和集群网络四个方面构建了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小铁(1966——),男,财经大学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企业管理。
(330013)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2BJY045)的阶段性成果。
大量的实践表明,构建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近年来,我国是政府、产业和学术界都越来越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主要表现为:在实践中,各级各地政府及产业界,通过产业园区开发及产业链的构建,培育了一大批特色产业集聚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理论上,许多专家学者从产业集群的基本涵、发展机理、发展条件、发展模式、演进规律及支持政策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出版了大量的专著、论文或研究报告。
然而,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鲜有涉及。
本文试图通过对此课题的探讨,力争使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同时,为具体实践提供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分析框架,以避免或减少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目前,国外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已有一些成果问世,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判定根据现有文献,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判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划分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
附件1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序号评价指标及权重评分办法指标名称基本分值1亩均税收30亩均税收得分=(实缴税收/用地面积)/基准值×30,最高不超过36分。
2亩均主营业务收入15亩均主营业务收入得分=(主营业务收入/用地面积)/基准值×15,最高不超过18分。
3亩均利润15亩均利润得分=(利润总额/用地面积)/基准值×15,最高不超过18分;指标得分为负值时,该项得分为零。
4研发投入强度20研发投入强度得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主营业务收入)/基准值×20,最高不超过24分。
5单位能耗总产值10单位能耗总产值得分=(总产值/综合能耗)/基准值×10,最高不超过12分。
6环境保护10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控制标准得10分,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得12分,未达到控制标准得0分;水或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每有一次不正常运行扣1分,每受到一次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扣1分,最多扣10分;环保手续不完善的,直接扣10分。
合计100加分项境内外上市公司(不含各类挂牌企业)加2分。
企业同时符合多项加分条件的,总加分分值不超过10分。
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加2分。
高新技术企业加2分。
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企业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近2年获得中国质量奖或省长质量奖的企业中国质量奖加2分,省长质量奖加1分。
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或省级及以上智能车间/工厂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省级及以上水效领跑者企业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附件2评价指标说明(一)用地面积。
以依法取得为前提、实际占用为原则,指年末企业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
用地面积=已登记用地面积+承租用地面积-出租用地面积。
其中:(1)已登记用地面积:是指企业经国土资源部门登记的土地面积;(2)承租用地面积:是指企业依法租赁取得的实际用地面积,若企业租赁标准厂房或无法准确计算用地面积,则根据企业租赁的建筑面积与容积率之比计算企业租赁的用地面积;(3)出租用地面积:是指工业企业依法将自用土地或厂房出租给其他企业的用地面积;(4)经批准的项目新增土地面积在2年建设期、1年过渡期内可不计入用地面积。
附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说明自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于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制定和修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往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关注高新区当期达到的发展状态,并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状态进行排序比较,是一种基于系统的绩效评价。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国家高新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中明确了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定位,科技部在全国高新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转变”的具体要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国家高新区的新要求,建立新的发展导向,引导国家高新区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体现国家目标要求和政策导向的目标需要;为了做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扩区、改变区位和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审批原则和审批程序》中提出的,对国家高新区主要指标进行排序的工作,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高新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应定位于“政策评价”,从“四位一体”和“五个转变”出发建立指标体系;从支撑性、投入性、和产出性等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尽可能使同一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标,不用总量等规模型指标,消除总量或规模等政策覆盖面的差异性影响;尽可能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适当选择定性指标;按少、简、易操作的原则选择指标。
本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政策评价,强调目的性:定位于“政策评价”,不是强调高新区自然发展达到的状态,而是强调高新区对国家导向目标的实现程度。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价考核暂行办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苏发[2011]18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的通知》(苏政发[2010]117号)的精神,为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制定本评价考核办法。
一、考核范围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产品交易市场、综合类等七大类。
二、基本原则一是评价和导向相结合。
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既注重约束、考核功能,更强调激励、导向作用,旨在引导各地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把握工作方向、调整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之路。
二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力求全面反映服务业集聚区现有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以统计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为基础,力求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
同时兼顾定性判断,尊重客观事实,体现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
三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
评价体系不仅采用刚性指标反映时点状况,体现年度发展水平,同时也注重变化趋势,通过反映速度的动态指标,体现发展过程和发展效益。
四是共性和个性相结合。
紧扣各类集聚区普遍发展要求,以共性指标为主,同时按照不同集聚区类型设计差别化指标。
针对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的特殊性,设置专门指标予以考核。
三、考核方法(一)指标体系设置评价考核采取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形式,其中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创意产业、商务服务等五大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共性指标包括内部建设、集聚规模、集聚效应三大类12项,个性指标分别为3项。
产品交易市场设置内部建设、市场规模、市场信誉、发展潜力等四大类15项指标。
综合类集聚区只考核共性指标。
1、共性指标(12项)。
(1)内部建设。
—规划编制:集聚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实施情况;—管理机构设置:集聚区管理机构设立、人员配置及运作情况;—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聚区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情况;—信息资料报送:按时报送集聚区季度发展、在建项目以及分析建议材料等情况;(2)集聚规模。
禹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禹州市鼓励引导企业进区入园暂行办法》的通知正文:----------------------------------------------------------------------------------------------------------------------------------------------------禹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禹州市鼓励引导企业进区入园暂行办法》的通知禹政办〔2019〕9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禹州市鼓励引导企业进区入园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9年4月24日禹州市鼓励引导企业进区入园暂行办法第一条为鼓励支持全市项目企业进区入园,强化存量提升和增量落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引领作用,结合禹州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市新进招商引资项目,原则上不在产业集聚区及专业园区以外安排项目建设用地,经项目评估符合产业园区准入条件的,一律进入园区,对重特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各乡镇(街道)现有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一区多园”发展规划,分类按计划按步骤推进企业进入医药健康产业园、绿色铸造产业园、陶瓷产业园等相关产业园区;对不符合现有各专业园区产业方向的企业,有意愿迁入园区的,通过落实土地、审批、税收政策,鼓励符合产业集聚区准入条件的企业迁出乡镇(街道),进入市产业集聚区。
第三条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市场前景广的新进招商引资项目,优先安排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强化盘活存量资源,处置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鼓励进区入园项目企业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利用闲置土地、厂房,逐步淘汰落后无效产能,倒逼低端低效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产出效益好、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企业集聚。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10•【字号】东府〔2021〕1号•【施行日期】2021.0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东府〔2021〕1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为加快打造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潜力,有效推动增长动力接续转换,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东莞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以激发激活产业、企业、科技、投资、市场和平台新动能为主题主线,通过人才、数字、品牌的持续赋能,不断优化新动能发展环境,全力打造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强劲澎湃的新动能,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一年扎实起步。
到2021年底,初步建立起全市企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打造新动能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一致行动;加快引进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全市内外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200亿元;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等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优势传统产业高端化、终端化、品牌化成效初显,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成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东莞成功迈入万亿GDP俱乐部。
三年初见成效。
到2023年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3.16•【文号】国办发〔2016〕14号•【施行日期】2016.03.1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经过30多年发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作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域,为我国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国家级经开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通过完善考核、分类指导、综合施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继续发挥生力军作用。
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和发展新体制等方面,持续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
(一)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引领。
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中高端外资加速流入。
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创新外贸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主动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以开放促创新,拓展对外开放新的空间和领域,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对产业集聚区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时所用到的一套评价指标。
该指标体系的设计旨在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产业集聚区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综合实力,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合理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下面将从不同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业发展1.企业数量:衡量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密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2.产业规模:衡量产业集聚区中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包括资产规模、就业规模等。
3.产业结构:分析产业集聚区中企业所处产业链的位置和比例,评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优劣。
4.产业竞争力: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包括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
二、创新能力1.研发投入: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包括研发经费占比、人员占比等。
2.科技创新成果: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技术水平,包括专利数量、科研项目成果等。
3.创新合作: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科技创新伙伴的合作程度和效果。
4.企业创新文化: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的培养程度,包括员工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氛围等。
三、资源利用1.能源效率: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包括能耗指标、环境排放等。
2.资源回收利用: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对废弃物、副产品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程度,包括废物处理方式、资源利用率等。
3.劳动力利用效率: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在劳动力利用方面的效率,包括人均产值、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四、社会责任1.就业贡献: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对当地就业的贡献程度,包括就业人数、就业结构等。
2.社会公益: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包括捐赠金额、社会责任项目等。
3.劳动关系: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稳定,包括劳资纠纷频率、员工福利待遇等。
五、金融支持1.融资能力:评估产业集聚区中企业融资的能力和渠道,包括信用贷款额度、融资成本等。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21.04.22•【文号】国科发火〔2021〕106号•【施行日期】2021.04.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国科发火〔2021〕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科技部研究修订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科技部2021年4月22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赋权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20%1.1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数0.81.2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占比 1.2 1.3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 1.2 1.4每万人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 1.2 1.5当年每千万研发经费支出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1.2 1.6国家级创业服务机构数0.8 1.7当年新注册企业数0.8 1.8当年登记入信息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0.8 1.9当年孵化器、加速器和大学科技园内新增在孵企业数0.81.10园区管委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及发展导向符合国家总体要求评价1.2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20%2.1营业收入中高技术服务业营收占比 1.02.2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 1.2 2.3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 1.0 2.4当年净增营业收入0.8 2.5企业利润率 1.0 2.6当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数*0.8 2.7当年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0.82.8企业每100亿元营业收入所含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注册商标数1.02.9企业增加值率 1.22.10园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自立自强、保证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政策措施和成效评价1.2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15%3.1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 1.23.2园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 1.0 3.3园区总绿地率 1.2 3.4园区各级医院和各类学校数0.8 3.5当年净增从业人员数0.8 3.6单位增加值中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占比 1.0 3.7从业人员平均月工资性收入与当地每平米房价的比例 1.0 3.8园区管委会当年可支配财力0.83.9园区促进产城融合、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与生态环保、绿色发展、引领示范作用评价1.2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4.1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含境外孵化器)的内资控股企业数0.815%4.2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境内外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1.24.3当年获得境外注册商标或境外发明专利授权的内资控股企业数0.84.4当年新增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内资控股企业数0.84.5出口总额中技术服务出口占比* 1.04.6营业收入中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占比 1.24.7从业人员中外籍常驻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占比 1.2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30%5.1园区全口径增加值占所在城市GDP比例 1.05.2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1.25.3当年内部研发投入强度达5%企业的营收合计占营业收入比例1.2 5.4营业收入中数字产业相关企业营收合计占比 1.05.5当年新晋高成长(瞪羚企业)企业数0.85.6当年在境内外上市(不含新三板)企业数*0.85.7当年内部研发投入强度达5%且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企0.8业数5.8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的企业数0.85.9园区抓党建守规矩、权责健全、体制机制创新、先行1.2先试以及依法施政、严管安全生产、建设平安社区评价5.10园区参与评价所报数据和相关材料的及时性、准确性1.2以及重视火炬统计工作的评价指标解释为探索分类评价机制,体现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基本统一又有所区别对待的原则,部分创新指标和绿色发展指标(用*标注的指标)对东部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各高新区采取差别对待的办法。
WORD格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指标体系第三章考核评价程序第四章审核要求第五章结果发布及应用第六章动态管理机制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客观反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在经济、科技、生态、社会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14〕54 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4 号)关于完善考核体系的有关要求,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旨在引导国家级经开区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充分调动地方和国家级经开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国家级经开区的典型范例和良好品牌,同时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条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以下简称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设定、信息收集、类别评定、结果发布以及国家级经开区动态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综合发展水平,是指国家级经开区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方面的表现。
第四条考核评价对象包括国务院已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和申请新设立或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第五条商务部牵头负责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和结果发布。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经开区的考核评价信息收集和初审。
商务部成立专家小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审核,以保持考核评价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第六条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将各部门在考核评价年度内对国家级经开区发生突发事件、财政税收及规划违法违规、债务风险失控等方面的处理意见和通报结果纳入考核评价。
第七条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考核评价工作,信息收集通过国家级经开区信息一体化平台完成。
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银川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05•【字号】银政发〔2024〕18号•【施行日期】2024.0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银川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银川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银川市人民政府2024年2月4日银川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区市党委经济工作会议、“两会”工作安排,大力实施强首府战略,聚焦聚力“九九攻坚突破”,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主要目标202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需求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定扛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首府使命,大力实施“五八”强首府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城乡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示范引领”,聚焦聚力“九九攻坚突破”,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努力在全区各项事业中走在前、作表率。
202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为(详见附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节能降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
深圳市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深圳市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评估和考核深圳市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情况和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本情况考核指标1.产业规模:考核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和产值规模,反映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发展情况。
2.园区规划布局:考核园区的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3.场地设施:考核园区内的场地设施是否完善,包括办公、生产、展示等各类设施。
4.产业结构:考核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产业集聚效应。
二、运营管理考核指标1.管理机构:考核园区的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团队是否专业化、高效率。
2.服务水平:考核园区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包括政策咨询、融资支持、技术支持等服务。
3.创新能力:考核园区的创新能力,包括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业务模式创新能力等。
4.文化活动:考核园区是否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吸引人气和提升知名度。
三、产业发展考核指标1.企业发展:考核园区内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成立时间、市场地位、业绩增长等。
2.项目引进:考核园区引进的文化产业项目数量和质量,是否能够有效带动园区整体发展。
3.人才培养:考核园区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成效,包括培训计划、人才引进等。
4.国际合作:考核园区与国际间的文化产业合作项目数量和水平,是否有国际化发展能力。
四、社会影响考核指标1.经济效益:考核园区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程度,包括税收贡献、就业创造等。
2.社会效益:考核园区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度,包括文化传播、社会和谐等。
3.公共服务:考核园区对当地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程度,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
4.环保节能:考核园区的环保节能措施和效果,是否符合当地环保要求。
总结:第二篇示例:随着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封市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07.13•【字号】汴政办[2017]81号•【施行日期】2017.07.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封市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汴政办[2017]8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开封市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已经市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7月13日开封市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为完善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根据《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豫办﹝2017﹞12号),结合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评价对象(一)省政府确定的产业集聚区。
(二)省政府确定的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下简称服务业“两区”)。
(三)经省、市政府批准并报省、市有关部门备案的专业园区。
二、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一)产业集聚区考核指标体系。
从经济总量、质量效益、集群发展、创新和绿色发展、全省产业集聚区考核排名等5个方面设定16项考核指标。
其中:经济总量方面,重点考核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等3项指标;质量效益方面,重点考核税收收入、投入产出效益等2项指标;集群发展方面,重点考核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增加值的比重、主导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实际利用市外省外境外资金、新开工5亿元及以上项目等4项指标;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重点考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污水集中处理率等5项指标;全省考核排名方面,参照绝对量指数位次和发展指数位次2项指标。
(二)服务业“两区”考核指标体系。
从经济总量、质量效益、集群发展、全省服务业“两区”考核排名等4个方面设定10项考核指标。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10〕33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三月二十六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豫政〔2009〕62号精神,制定本办法;一、考核范围省政府确定的180个产业集聚区;经过省有关部门备案同意的专业园区参照本办法考核;二、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由5项内容8项指标组成见附件,从总量、效益、质量、进度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综合评价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1.法人企业单位营业收入;指报告期内产业集聚区所有法人企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以及转让资产取得的收入;2.税收收入;指报告期内产业集聚区法人企业单位实际缴纳的由国税和地税部门征收的各种税收收入总和;3.法人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指在产业集聚区内的法人企业单位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收入的期末实有人员数;包括在各法人企业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但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持劳动关系的职工;4.投资强度;指报告期内产业集聚区法人企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土地使用面积之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产业集聚区法人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费用的总额;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指报告期内产业集聚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每创造1万元工业总产值所消费的能源数量比上年同期下降的程度;6.单位土地使用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与产业集聚区土地使用面积之比;7.当年新增建成区面积;指报告期内产业集聚区的期末、期初建成区面积之差;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指报告期内经过征收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总面积;8.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集聚区营业收入比重;指报告期内产业集聚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总和与产业集聚区法人企业单位营业收入之比;高新技术企业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1年以上的企业;三、考核方法1.按照统一指标体系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综合考核排序;2.单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参加排序的指标为不同经济内容的数据,需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计算各产业集聚区该指标的标准化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3.计算综合指数;综合指数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指数与该指标权重的乘积之和;具体计算公式如下:4.排序;按照综合指数的大小对各产业集聚区进行排序;四、数据来源考核指标数据分别来源于相应部门;其中土地使用面积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审核提供;建成区面积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审核提供;税收收入分别由国税、地税部门负责审核提供;单位土地使用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环保部门负责审核提供;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科技部门负责审核提供;其余指标由统计部门负责审核提供;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产业集聚区考核数据报省统计局;五、考核方式产业集聚区考核采取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审核提供数据、省统计局负责综合排序、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负责发布的方式;1.数据审核;产业集聚区所在地有关部门负责收集产业集聚区各项数据,并上报省辖市相关部门;省辖市相关部门要对数据收集工作加强指导,按照所掌握的数据对辖区内各产业集聚区数据进行严格审核;跨行政区划的产业集聚区数据由上级相关部门负责审核;省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和要求,对各产业集聚区数据进行终审,对数据质量负总责;2.综合排序;省统计局负责根据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综合排序;3.发布结果;产业集聚区考核结果经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审核后于每年4月底前公布;附件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指标单位权重。
附件1
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序号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分办法指标名称基本分值
1亩均税收30亩均税收得分=(实缴税收/用地面积)/基准值×30,最高不超过36分。
2亩均主营业务
收入
15
亩均主营业务收入得分=(主营业务收入/用地
面积)/基准值×15,最高不超过18分。
3亩均利润15亩均利润得分=(利润总额/用地面积)/基准值×15,最高不超过18分;指标得分为负值时,该项得分为零。
4研发投入强度20研发投入强度得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主营业务收入)/基准值×20,最高不超过24分。
5单位能耗总产
值
10
单位能耗总产值得分=(总产值/综合能耗)/
基准值×10,最高不超过12分。
6环境保护10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控制标准得10分,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得12分,未达到控制标准得0分;水或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每有一次不正常运行扣1分,每受到一次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扣1分,最多扣10分;环保手续不完善的,直接扣10分。
合计100
加分项境内外上市公司(不含各类
挂牌企业)
加2分。
企业同时
符合多项加分
条件的,总加
分分值不超过
10分。
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加2分。
高新技术企业加2分。
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企
业
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近2年获得中国质量奖或省
长质量奖的企业
中国质量奖加2分,省长质
量奖加1分。
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
业或省级及以上智能车间/
工厂
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省级及以上水效领跑者企业国家级加2分,省级加1分。
附件2
评价指标说明
(一)用地面积。
以依法取得为前提、实际占用为原则,指年末企业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
用地面积=已登记用地面积+承租用地面积-出租用地面积。
其中:(1)已登记用地面积:是指企业经国土资源部门登记的土地面积;(2)承租用地面积:是指企业依法租赁取得的实际用地面积,若企业租赁标准厂房或无法准确计算用地面积,则根据企业租赁的建筑面积与容积率之比计算企业租赁的用地面积;(3)出租用地面积:是指工业企业依法将自用土地或厂房出租给其他企业的用地面积;(4)经批准的项目新增土地面积在2年建设期、1年过渡期内可不计入用地面积。
(由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并审核)
(二)主营业务收入。
指企业确认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的收入。
以企业集团、同一法人代表或实际关联控制人的关联企业(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经管委会同意出租的非关联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可合并计算。
(由统计部门提供并审核)(三)工业总产值。
指上一年度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
(由统计部门提供、认定)
(四)利润总额。
指企业上一年度的经营成果,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上一年度实现的盈亏总额。
以企业集团、同一法人代表或实际关联控制人的
关联企业(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经管委会同意出租的非关联企业的,利润总额可合并计算。
(由统计部门提供并审核)(五)税收实际贡献。
指国税企业税费实际入库数与地税企业主要税费实际入库数之和。
国税企业税费实际入库数=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增值税直接净入库税收+生产型出口企业发生的“免抵”税额;地税企业主要税费实际入库数=16项分税费净入库数,分税费净入库数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由国税、地税部门提供并审核)
(六)研发投入强度。
指上一年度企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
(由统计部门提供并审核)
(七)综合能耗。
指上一年度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和非工业生产活动中消费的能源,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作为燃料、动力、原料、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生产工艺中使用的能源,用于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
(由统计部门提供、认定)
(八)环境保护指标。
包括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等情况。
(由环保部门提供并
审核)
(九)加分项。
包括境内外上市公司(不含各类挂牌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的企业、近2年获得省长质量奖或中国质量奖企业、省级及以上智能车间/工厂或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省级及以上水效领跑者企业等加分条件。
(分别由金融监管服务、统计、科技、质检、工信、水利等部门认定)
(十)其他。
当年发生亡人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企业,节能降耗或污染减排年度任务未完成的企业,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列为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分别由安监、工信、环保、工商等部门认定。
已列入各级政府明确淘汰关停或化解过剩产能计划的企业,达不到《河南省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综合标准体系》(豫淘汰落后办〔2017〕12号)中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标准的企业,由工信部门牵头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