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油到产油
- 格式:ppt
- 大小:344.50 KB
- 文档页数:14
石油生产的基本过程
石油生产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勘探、开发、生产和加工四个阶段。
在勘探阶段,主要是通过地质勘探来确定潜在的油田地点,包括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等。
勘探工作通常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等方法,以确定油田的地理位置和储量规模。
一旦确定了潜在的油田地点,接下来就是开发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钻井和建设生产设施,以便从地下提取原油。
钻井是通过钻井平台或钻井井口将钻头送入地下,然后利用旋转钻头和泥浆循环系统来打开岩层,最终到达油层。
一旦到达油层,就可以通过管道将原油输送到地面。
在生产阶段,主要是进行原油的提取和储存。
原油提取通常包括常规采油和增产采油两种方式。
常规采油是通过自然压力或人工注水来推动原油上升到地面;而增产采油则是通过注入压裂液或其他增产技术来提高原油产量。
一旦提取到原油,就需要进行储存和运输,以便将原油送往加工厂进行加工。
最后是加工阶段,主要是对原油进行加工和提炼,以获得各种石油产品。
加工厂通常包括蒸馏塔、裂化装置、重整装置等设备,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可以得到汽油、柴油、煤油、天然气和石蜡等产品。
这些产品可以用于燃料、化工原料、医药品、合成纤维等领域。
总的来说,石油生产的基本过程包括勘探、开发、生产和加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技术和设备,通过这些过程可以将地下的原油资源提取出来,并加工成各种石油产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支持。
贫油论发展历程-告别贫油发展历程——告别贫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科学进步的历史。
1949年,中国靠着西北地区的几个油田,再加上从一种叫做“油母页岩”的石头里熬出来的油,年产原油一共才12万吨。
这个数量在今天6个小时就开采出来了。
然而中国被扣上“贫油”的帽子,并不是因为这12万吨的年产量。
西方学术界一直认为只有海相沉积盆地里才能有丰富的石油。
因为石油的生成除了温度、压力和时间以外,还要有大量有机物和良好的沉积层。
而当中外学者通过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勘察发现,中国东部为广泛的在恐龙灭绝以后形成的地层所覆盖,基本上是陆相沉积盆地。
因此,他们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
1953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毛泽东同志指出:要进行建设,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中国的学者也对中国贫油的断言产生了疑问。
第一次普查对全国大大小小的盆地进行了评价,对它们形成的历史和石油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了重点研究。
随后,在松辽平原上一个叫大庆的地方,新中国第一口油井诞生了。
中国的石油科学家通过总结归纳,形成了在陆相沉积盆地里也能产生大型的油田的理论。
这就是著名的陆相生油论,它是世界石油开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又先后找到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几个大型油田。
到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石油基本自给。
从此,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石油已经进入了稳步上升的阶段。
大庆油田含水量逐渐增高,但依然保持稳产20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的水平,这依靠的是先进的科技对油田的全面模拟监控。
同时,加强科学管理也成为以科技降成本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陆上石油上升发展的时候,海洋石油工业也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无论是海上石油工程设计,还是海上平台建造;无论是海上复杂油气田开采以及复杂地形钻井技术的发展,还是海上油气管道铺设和海底井口的自动化生产,均已步入世界领先者的行列。
CBD核心区的一所城市小学,家长们学历高,对于国际局势的问题比较关注,同时学校本学期开设“军事观察”的校本课,为更好的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情感和知识基础。
但是学生们对于中国为什么研制原子弹,及其意义等有多少了解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不设定任何前提情况下的填写,会更有利于真实地表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倾向。
、教师追问:看到这些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表现的那么吃惊?
生回答:
预设一:反垄断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想的和咱们新中国的领导人想的一样呢!看看我们是怎样粉碎垄断、加强
/v/b/25374558-1259191557.html
、追问: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人们那么高兴。
、教师小结: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中国人终于能够挺直腰杆了,但是我们却在第一时间郑重声明:绝不向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首先使用核武器。
、教师提问: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回顾·拓展三》李四光:使中国甩掉贫油帽子
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在1956年以前,长期被外国人宣布为贫油国,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
是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首创的地质力学,打开了中国石油宝藏的大门,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使中国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
李四光是湖北省黄冈人,16岁到日本留学,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21岁到美国学习地质,取得优异成绩。
为了尽早报效祖国,他放弃取得博士学位的机会,于1920年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
在以后的50年里,他一面为国家培养地质人才,一面开展研究。
新中国建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李四光热爱祖国,跑遍全国山山水水,为开发和建设国家贡献一生。
早在2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到过太行山麓、大同盆地,上庐山、黄山,先后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推翻了国际上许多冰川学权威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他在逝世前,还把地质力学理论用于地震研究,首创了观测地应力变化和预报地震的有效方法,为我国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础。
食用油的生产过程从原料到成品食用油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调味品,它为菜肴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和香气。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食用油的生产过程以及其中的一些细节。
本文将从原料的选择、加工工艺、品质控制等方面,对食用油的生产过程进行详细探讨。
一、原料的选择食用油的生产过程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原料。
常见的食用油原料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
植物油可以来自大豆、花生、葵花籽等作物的种子,而动物油则主要来自猪、牛等动物的脂肪组织。
在原料选择上,需考虑产量、成本、油脂含量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因素。
二、初步加工原料收购后,食用油生产厂进行初步加工,目的是去除杂质并提取油脂。
常用的初步加工工艺包括清洗、破碎、烘干等环节。
清洗过程中,对原料进行水洗,除去表面的污物及微生物。
破碎工艺则是将原料加工成适合榨油的小颗粒,以便后续榨油操作。
烘干是为了降低原料的含水率,以提高油脂的提取率。
三、油脂提取油脂提取是食用油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也是油脂从原料中分离出来的步骤。
目前常用的油脂提取方法主要有压榨法和溶剂法。
压榨法是将破碎后的原料送入压榨机,通过机械力量将油脂从原料中压榨出来。
溶剂法则是利用溶剂将油脂从原料中提取出来,然后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纯净的食用油。
四、油脂精炼油脂精炼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食用油的品质和口感,去除油中的杂质和不良成分。
常用的油脂精炼方法包括去酸、脱色、脱臭等。
去酸是通过碱处理将油脂中的酸性物质中和掉,以减轻对人体的刺激。
脱色是通过活性炭等吸附杂质,提高油脂的透明度和色泽。
脱臭则是利用蒸汽将油脂中的挥发性物质去除,从而改善油脂的味道和气味。
五、品质控制在食用油的生产过程中,品质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食用油的品质与其中的营养成分、酸价、氧化度等参数有直接关系。
食用油生产厂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出的食用油符合标准要求。
常用的品质控制方法包括物理指标检测、化学分析、微生物检测等。
六、包装和储存食用油生产完毕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包装和储存,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食用的安全性。
历经7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生产水平逐步由弱转强,能源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形成了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多元供应体系70年能源行业的发展历程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新中国建立初期,能源基础薄弱,供需关系紧张,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历经7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能源生产水平逐步由弱转强,能源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形成了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多元供应体系,从能源工业基础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的第一大国。
2018年,能源生产总量达37.7亿吨标准煤,相比1949年增长157.8倍,年均增长7.6%。
主要能源品种生产全面发展。
其中,原煤产量1949年仅为0.3亿吨,2018年达到36.8亿吨,相比1949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7.1%。
同时,消费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改善。
受资源禀赋特点影响,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始终保持第一,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53年的94.4%下降到2018年的59%。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
可是在建国初期,我国绝大多数煤矿是落后的小煤矿,生产设备陈旧,技术人员采矿还在打眼放炮、人工攉煤,井下支护采用的是木支护。
改革开放以后,采煤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1978年,国家动用7.3亿美元外汇,引进了100套综采设备,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煤炭工业的现代化。
自此,我国煤矿采掘开始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
如今,煤矿作业已经进入智能化阶段,生产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煤炭的生产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全国煤矿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2018年的5700处左右。
建成了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煤炭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
目前,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煤电、煤焦、煤化、煤钢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了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矿区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多元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2020部编版⼩学道德与法治(五...⼩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第⼀学期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产⽣复兴中华的意愿。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知道了中国⼈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英勇奋⽃,取得了⾰命的胜利,建⽴了中华⼈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后,⼴⼤⼈民在政治上翻了⾝,第⼀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
国家奉⾏独⽴⾃主和平外交政策,稳步⾛上世界舞台,在国际事务中逐渐成为⼀个不可或缺的国家。
在此基础上,进⼀步引导学⽣了解西藏和平解放和抗美援朝的重情。
⼤历史事件,激起学⽣为国骄傲的爱国热本课时是第⼗⼀课的第三课时,主要是从我国汽车、⽯油⼯业以及国防科技的发展状况进⾏介绍。
教材⾸先呈现了新中国成⽴后,我国⼯业发展中创造的很多个“第⼀”;接着⽂中⼜呈现了中国在⼗多年内改变“贫油”⾯貌的原因;随后,课⽂介绍了为新中国国防科技⼈物的故做出贡献的邓稼先以及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典型代表事。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我、、整资料他⼈、家庭、社会有了⼀些浅显的认识,具备了⼀定的搜集理资料的能⼒。
关于中国⼯业发展:学⽣对于⼯业这个词的范畴可能还不太清楚,但从他们的⽣活⼊⼿,从汽车这个⼤家都⽐较熟识的话题进⼊,学⽣就⽐较容易理解也会⽐较感兴趣。
关于⽯油⼯业:⼀⼩部分学⽣可能通过家长⼝述或是媒体对王进喜这个⼈物有所⽿闻,但中国⼈改变“贫油”⾯貌靠的是什么?这是需要学⽣在课中进⾏学习和了解的。
⼆、教学⽬标1. 情感与态度:认识到新中国成⽴后祖国建设的飞速发展,产⽣对新中国建设者的敬仰之情。
产⽣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以及民族⾃豪感和⾃信⼼。
2. ⾏为与习惯: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学会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敢于提出⾃⼰的见解,能形成⼀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
玉门油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70年艰苦奋斗创伟业,70年辉煌篇章载史册。
1939年8月11日,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祁连山下玉门老君庙旁的一号井获工业油流。
从此,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揭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第一页。
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石油矿场玉门油矿诞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烽火年代。
在民族危亡之时,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抱着产业报国的愿望来到玉门,在穷塞绝域之地,开创我国现代石油工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沿海港口相继被日军占领,石油进口通道几乎断绝,抗日大后方发生了严重的油荒,“一滴汽油一滴血”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在孙健初、韦勒、萨顿等中外地质学家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经翁文灏、钱昌照等爱国人士的奔走斡旋,国民政府决定勘探开发玉门的石油资源,并于1938年6月组建了甘肃油矿筹备处。
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爱国知识分子和工友们怀着开发石油、支援抗战的坚定信念来到冰天雪地的老君庙旁。
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的直接关心下,陕甘宁边区政府从延长油矿抽调20多名技术工人和两部顿钻钻机支援老君庙油田的勘探开发。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1939年8月11日,玉门第一口油井获工业油流,从此揭开了开发建设老君庙油田的序幕。
消息传出,全国抗日军民受到极大鼓舞。
1941年初,为了扩大玉门油矿的生产规模,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决定成立甘肃油矿局,任命孙越崎为总经理。
油矿加紧组织生产,增加出油井的数量,扩大炼油厂的规模,加快辅助设施的配套,同时,加速培养石油人才,使玉门油矿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1942年,原油产量达到4.6万多吨,生产汽油180万加仑。
以后两年,玉门炼出的汽油年产量都保持在200万加仑以上。
到1945年,累计生产原油25万多吨。
玉门所产油品陆续运往抗日前线支援抗战。
1943年,日军企图强渡风陵渡,入侵陕西,由于有了玉门的汽油,能及时将苏联供应的大炮从新疆赶运到前线,阻挡了日军的进攻。
玉门油矿还将油品运往内地销售,对缓解大后方的油荒、维持战时后方交通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要写一写新中国成立后石油从“无”到“有”的历程50字概述中国这个东方国家,其石油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北宋。
一个叫沈括的官员在他的作品《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他在西北发现的一种可燃烧粘稠液体,并命名为“石油”,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1859年美国小镇梯特斯维尔钻成了世界上第一口现代油井,现代石油工业就此拉开序幕。
而此时,清朝统治者们正忙着四处赔款割地。
而石油工业几乎无从谈起,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之战正式开启。
玉门关部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共和国的石油工业,正是发轫于王之涣诗中的这片荒凉悲怆的大漠。
甘肃玉门油田,早在1939年就已投入勘探开发,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和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
解放前的产量占旧中国石油产量的95%以上。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石油职工只有1.1万人。
其中,石油地质工作者仅有20多人,钻井工程师10余人。
1952年8月1日,是石油工业史的第一页。
是日,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近8000名将士改编为“中国石油师”,集体转业到石油战线。
寻找石油往往要行走在荒原戈壁,风霜万里,颠沛流离,兼之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我们是脱下军装的解放军,不怕死,更不怕苦。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没有一个做逃兵。
”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秦文彩谈起那段历史,依然激动不已。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石油师”指战员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参加了迄今为止我国所有油田的开发会战。
当时的石油部部长宋振明,副部长张文彬、陈烈民、秦文彩、李敬等都来自“石油师”。
1952年底,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14.26万吨,成为新中国最大的油田。
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
此后,大批的技术专家、工人、学生从四面八方向玉门汇集。
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达75.54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8%。
当年12月,新华社发布消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甘肃玉门建成。
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案及教学目标:1、初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
2、通过收集、处理信息等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开国大典、人民代表会议等概况,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了解开国大典、人民代表会议等概况,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照片: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布……1.提问:图片反映什么时候的什么事?2.旧中国是什么样的?师:近代的中国,由于战争的不断爆发,使中国遭受战争之苦。
饱尝了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胜利.此时此刻他们最最希望的,最最渴望的是什么呢?过渡:不再打仗,幸福生活,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新的国家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又需要哪些准备工作呢,这节课…)二、理解政治协商会议师:一个国家由谁来领导呢,当时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党派,这些党派非常支持革命,可以说中国革命成功,离不开各党派的支持和帮助,于是中国共产党提议召开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什么叫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各民族党派的代表来共同商讨国家大事的会议。
简称政协会议。
)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因此,这个提议得到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热烈响应。
三、知道国旗、国微、及国歌知识(1)国旗:样子、象征意义、国旗故事国旗样子:红色的底色,旗面左上方一个黄色的大五角星,大五角星右方四颗小的五角星各有一个角尖对准大五角星的中心。
象征意义:红色象征革命。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国旗制作者:1949年7月,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人民日报》上登载了征求国旗图案的启事,立即得到公众的响应。
七大炼化工艺,从原油到成品油从原油到石油的基本途径一般为:①将原油先按不同产品的沸点要求,分割成不同的直馏馏分油,然后按照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除去这些馏分油中的非理想组分;②通过化学反应转化,生成所需要的组分,进而得到一系列合格的石油产品。
石油炼化常用的工艺流程为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加氢裂化、溶剂脱沥青、加氢精制、催化重整。
1.原料:原油等。
2.产品:石脑油、粗柴油(瓦斯油)、渣油、沥青、减一线。
3.基本概念:常减压蒸馏是常压蒸馏和减压蒸馏的合称,基本属物理过程:原料油在蒸馏塔里按蒸发能力分成沸点范围不同的油品(称为馏分),这些油有的经调合、加添加剂后以产品形式出厂,相当大的部分是后续加工装置的原料。
常减压蒸馏是炼油厂石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包括三个工序:a.原油的脱盐、脱水;b.常压蒸馏;c.减压蒸馏。
4.生产工艺:原油一般是带有盐份和水,能导致设备的腐蚀,因此原油在进入常减压之前首先进行脱盐脱水预处理,通常是加入破乳剂和水。
原油经过流量计、换热部分、沏馏塔形成两部分,一部分形成塔顶油,经过冷却器、流量计,最后进入罐区,这一部分是化工轻油(即所谓的石脑油);一部分形成塔底油,再经过换热部分,进入常压炉、常压塔,形成三部分,一部分柴油,一部分蜡油,一部分塔底油;剩余的塔底油在经过减压炉,减压塔,进一步加工,生成减一线、蜡油、渣油和沥青。
各自的收率:石脑油(轻汽油或化工轻油)占1%左右,柴油占20%左右,蜡油占30%左右,渣油和沥青约占42%左右,减一线约占5%左右。
常减压工序是不生产汽油产品的,其中蜡油和渣油进入催化裂化环节,生产汽油、柴油、煤油等成品油;石脑油直接出售由其他小企业生产溶剂油或者进入下一步的深加工,一般是催化重整生产溶剂油或提取萃类化合物;减一线可以直接进行调剂润滑油。
一般原油经过常减压蒸馏后可得到的汽油,煤油及柴油等轻质油品仅有10~40%,其余的是重质馏分油和残渣油。
第11 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目标1.知晓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阅读关于激动人心的瞬间,感受中国人自力更生的精神。
3.搜集整理关于为新中国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体会精神学以致用。
4.了解模范人物的故事,增强个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晓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搜集整理关于为新中国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体会精神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视频播放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片段。
2.师:在当时的时代,中国从千疮百孔、百业待兴,到一项项研究取得成功。
作为一名中国人,在这一刻你有怎样的感受?3.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踏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
广大人民群众满怀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各行各业创造了前所来有的成就。
比如,刚才我们视频中所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这节课,我们将来探究中国取得的新成就。
4.揭示课题:11.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自力更生扬眉吐气(一)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1.上一次课后,老师就让你们调查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成就,你知道中国工业史上取得了多少“第一”?2.了解书上的两个第一。
(1)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全长4 360千米,将雪域高原与内地紧密连接。
这是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公路,沿线长眠着为修路献出生命的3000多名烈士。
10多万筑路大军卧冰雪、斗严寒,以简陋的施工机具在青藏高原上修通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2)1956年7月13日,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炼油生产过程介绍炼油生产过程是将原油转化为石油产品的过程。
原油是从地下油田中开采出来的混合物,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碳氢化合物。
炼油的目的是将原油分离出这些化合物,并进一步转化为不同种类的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润滑油和石脑油等。
在炼油生产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原油存储与预处理、分馏、转化、处理和成品净化。
下面将对每个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原油存储与预处理。
原油从油田开采出来后,会先被送往炼油厂进行储存。
在储存过程中,可以对原油进行一些预处理操作,如去除悬浮物、水和硫等杂质,以保证后续的生产过程能顺利进行。
接下来是分馏。
分馏是将原油分解为不同沸点区间的化合物的过程。
这一步依靠原油中各种化合物的沸点差异来实现。
首先,将原油加热至高温,然后通过分馏塔的分隔板,将原油分为不同温度区间。
较轻的化合物位于分馏塔的较上方,较重的化合物位于较下方。
随着温度不断升高,原油在分馏塔内不断分解,产生汽油、柴油、润滑油和石脑油等不同种类的石油产品。
然后是转化。
转化是将分馏产物进行进一步转化的过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
常见的转化过程有裂化、重整、异构和脱硫等。
裂化是将较重的石油产品分解为较轻的产品,从而提高汽油产量。
重整是将低值的石油产品如脱硫柴油,转化为高辛烷值的汽油。
异构是将碳链较长的石油产品分解为碳链较短的产品,以提高其辛烷值。
脱硫则是通过添加吸附剂或催化剂,将石油产品中的硫元素去除,以减少空气污染。
接下来是处理。
处理是对转化后的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操作。
这些操作包括脱盐、脱水、脱杂质、脱气等。
脱盐是将石油产品中的盐分去除,以防止盐分对设备的腐蚀。
脱水则是去除石油产品中的水分,以保证产品的干燥度和稳定性。
脱杂质是去除产品中的杂质,如颗粒物、硫、氮、碳等,以提高产品质量。
脱气是将产品中的气体去除,以防止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
最后是成品净化。
在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石油产品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净化操作,以去除残留的杂质和不纯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