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强调了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
其次分析了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指出了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接着探讨了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效果。
对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和改进,总结了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最后展望未来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文章旨在引发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方法探讨、基本概念、意义、应用、案例分析、实践、评价、改进、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
它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深入探讨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等内容,从而更全面地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2. 正文2.1 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等步骤,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相关的基础教育改革政策和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不光要改革课程的功能、课程的内容,还要改革课程的结构,新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究”,通过这些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而且提出基础阶段的教材必须“有利于学生探究”。
一、探究性学习的构成因素(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由国外传入我国,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以一种“科学家”的身份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从广义上看,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探究问题进行的学习。
在时空、形式和内容上它不受限制。
具有一定的跨越性、灵活性和选择性,而对于要探究的问题,它们的内部可以有相关联的结构性。
而从狭义上看,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或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色1、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封闭性的,即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将相关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探究性学习则刚好相反,是把学生放置在一定的动态、开放和生动的学习环境中,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的探索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对学生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而且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它都是开放的。
2、学习方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客观条件和环境支持的区别,所以不仅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和实际,学习的形式也要更加生动和活泼。
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己选择学习的伙伴,对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开放式的研究,避免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
3、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综合性和体验性。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实验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相关的结论,其实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文化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他们更加了解现实和社会,进而不断的体验人生和生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应用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
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最终,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未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内涵、应用、策略、方法、积极性、素养、价值、发展方向1. 引言1.1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综合素质,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来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探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综合素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水平。
1.2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包括:1.学生特点鲜明,容易受外界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思维方式天真纯真,好奇心强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需要引导和指导。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相对较低,需要老师在引导中逐步提升。
3.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容易分散注意力,需要老师巧妙调动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条件,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应用知识。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独立地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革命。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索性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和个人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它的目的是培养创造能力,提倡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课题,它发展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
一、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鼓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体验探究性学习带来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营造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观察中积极探索。
采用传统模式教学,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传授和接受关系,很难形成合作、互动的关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建立合作理解、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在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设计等方面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
如做到多表扬,情绪饱满、教态亲切,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
二、增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知识感到好奇,求知欲强。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
教学创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释疑,进而获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在于:第一,自主开放性。
学生通过知识积累,凭借课内外的资源,并充分运用主观能动性,对语文材料进行多元化的反应。
其行动是自觉的、思维是自由的,为学习提供一个开放自主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实践创造性。
语文课程对于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很高,因而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创设情境,设计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语文规律,体会语文的深刻内涵;第三,互动合作性。
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要结合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合作,从而使不同质的学生得到同化,在合作中得到发展。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开展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构成,并以变化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手段的灵活性,以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问题阶段,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确定需要深入探究且符合学生特征的题目,进而激发学生思考。
其次是计划阶段,探究计划的执行者应该是学生,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并自由分组,确定小组的探究指向,制订研究方案。
再次是探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其中教师的角色是帮助指导,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第四是解释阶段,在之前一系列操作的基础上,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解释,将新旧知识相联接,不断更新已经掌握的课程内容。
教师对于学生的研究报告要及时进行指导修改。
浅谈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摘要: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要目标具体、方法切实可行、时间充足,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性学;目标;方法;时间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新型课程探究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从课堂、教材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探究,获得亲身参加,实践认知能力的体验。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课堂教学中,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尝试。
一、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
我们教师心目中始终要有三类探究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这三类目标当然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虽然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有,但目标必须要明确具体。
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作指导,我们在开展探究和做评价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有了探究目标,学生在学习时才不会迷失方向,零碎、发散的思维才能得以集中。
设计和制定每一课的探究目标,师生必须要对探究的主题进行界定。
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一位教师上《西门豹》一课,就引导学生把“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目标。
有时,阅读理解中能统率全篇的问题(往往是课文题目),也成为探究目标。
如《亲人》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为了便于探究,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妈妈把老奶奶当作亲人?老奶奶把我和妈妈当作亲人?我把老奶奶当作亲人?有时,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成为探究目标。
如《草船借箭》一课,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就是“神机妙算”。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以后,教师就引导学生直入探究主题,“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具有探究价值?”“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摘要】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提出了探究的范围和方法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明确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要求变过去的“学生整个世界是教材”为“整个世界是学生教材”,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拓展。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如何实践探究性学习,使之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空间1.教材、读物的探究性拓展。
课堂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探究。
如学习《向往奥运》一课时,可以围绕“怎样看中国北京2008奥运会和2012年7月的伦敦奥运会”这个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师上课的一星期前布置课题,指导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读物等多种形式搜集有关奥运的资料,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搜集了大量的信息,融合了语文、社会、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沟通了校内外的生活,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举办奥运会对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和祖国的富裕强大,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②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进行探究。
单元训练重点的探究可以使学生把零碎的知识形成序列,从个别现象中发现普遍规律。
③结合基础训练进行探究。
为了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提高学生语文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基础训练内容的探究是必要的。
如人教版第11册基础训练7中有关春联的学习,可围绕“春联”进行如下设计:读—析—摘—对—写,所谓读,就是读出春联上下联节奏、韵味;析,就是体会春联对仗的特点;摘就是摘生活中、书本中见到的春联,全班交流;对,就是对春联;写,就是写春联。
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主要性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可见,探索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规律,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研究:一、营造良好探究氛围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
在新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应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记得在教学《称象》一课时,大部分学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就觉得曹聪并不聪明!曹聪的办法虽然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得搬很多石头,石头笨重不好手动,既费事又耗时。
我想用人代替石头,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只要大家一个个走上船,等船学到画线处为止,然后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这样称象多简单啊!”这时,我立刻鼓掌说:“多好的办法!你比曹聪还聪明!”然后马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研究。
这下,同学们大受启发,不再拘泥于课本,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说我既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因为河里有的是水,把水装入船中不就行了吗?有的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言论开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关于培养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学到新知,又发散了思维。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代写论文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23.2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素(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从广义上理解,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它不受时空、形式、内容的限制。
在时空上可以有很大的跨越性,在形式上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内容上可以有很大的选择性,所要探究的问题内部可以有相关的结构性。
从狭义上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1·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要求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开放的。
2·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是客观上存在着地区条件、环境支持的差异,这就要求除了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外,学习形式要更加生动活泼。
二是探究性学习破除了以往的“传承”式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所造成的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弊端,而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探讨式和开放式的研究。
三是由于参与探究学习的内容和选题不拘一格,因而其视野更为开阔,方式更为灵活多样。
3·学习结果的综合性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自己动手实验、分析,自己归纳总结,其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体验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 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营造探究的氛围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
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
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②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
③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二、培养探究的学习意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②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③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1.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
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就发现不了问题。
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低级问题。
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
因此,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
①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
②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
③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提示,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
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
①读思结合,探究问题。
学段:小学学科:语文浅谈探究式学习唐建勤耒阳市西湖学校421800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引导探究式学习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它倡导学生的主题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
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综合教学: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文将对此作一定的论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干活艘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
其实,教学改革并不神秘,它的宗旨是三点:一是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只要能做到这三点,谁都能改革,怎么改革都行。
因为我们所说的改革是在探究中改革,有探究就有改革,没有探究就没有改革。
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改革就是探究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对于教师来说,改革就是探究从来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获得从来没有过的理想教学效果。
所以,改革就是在不断探究新的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策略中运行。
而这种探究适合于每一个学科,能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可以说谁能够掌握探究的钥匙,谁就能够打开教学改革的大门。
由此可知,教学改革与探究是相伴而行的,每个教师都能在教学中探究,每个教师也都能在教学改革的轨道上运行。
那时,实践会告诉每一个教育改革者,没有哪一种教学改革比选用探究式更适合改革者的实际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式能使班级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班级授课制有利有弊。
在科学技术不大发达的情况下,班级授课制利大于弊,在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发展的今天,弊大于利,因为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因材施教。
如今,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转弊为利,它要按照现代教学运行机制,变换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组织形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
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语文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
这些都是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有效做法,若能结合实际去应用,将可以使班级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
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入年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一双被岁月磨损的拖鞋……,都能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
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这样,学生没有经过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
在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3、要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
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积累,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持久的阅读前景,熟练运用多种的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
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而这些英雄常常有不同与常人的壮举。
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是描述英雄人物邱少云的。
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启发学生回忆被火柴梗或蜡烛烧着时的感觉。
再出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即那些描述邱少云再烈火中烧却仍然一动不动的情节。
为什么邱少云能忍住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烈火焚烧之痛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那一种答案才对,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以物作为题目但实质上是写人的文章。
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题目,再出示被选答案:a专门写人,b专门写物,c既写人也写物,d表面写物实际写人。
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
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
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
有的同学喜欢朗读,酒曲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
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
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点换位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
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