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园林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儒、道、释、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以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以下是分别在背景,思想的文化上对魏晋南北朝园林转折的详述:一、背景
①社会经济出现新格局。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庄园经济显著发展;生产技术进步。
②世家大族与门阀制度的改变时政治的最主要特征。
政治上,他们世袭高官,享有极高地位和特权,且在经济上占有雄厚财力,拥有大规模的土地和庄园,文化上实行垄断。
二、思想
①因战乱,更朝换代快,所以人们持悲观失望之态,消极颓废,盛行庄子的及时行乐、沉迷思想。
②文人追求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风尚。
三、文化
①因思想不受朝堂,儒学限制,得到飞跃,人生追求返璞归真。
②壁画,书法,绘画技术得到发展,并成熟。
③文学大都表现悲观思想,感悟人生死痛。
同时建筑技术的进步,观赏植物栽培之普遍,则又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物质的技术上的保证。
中国古典园林各个时期的阶段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各个时期的阶段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各个时期的阶段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各个时期的阶段特点?(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这一时期的特点: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功能由早期的狩猎、生产、求仙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与其他三要素之间并没有密切的有机关系。
园林的总体规划较为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
(2)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的规模由大如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造方法由写实趋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简单的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模仿自然山水而至于适当的概括、提炼。
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联系。
园林的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为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消失或仅保留象征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要功能。
私家园林作为一种独立的园林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主要是各种的庄园、别墅,成为士大夫们归田园居的理想所在。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对于各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作用。
“园林”一词出现于当时的诗文中。
中国古典园林形式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3)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全盛期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
并且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寺观园林的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发挥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公共园林更多的见于文献。
风景园林的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与演进。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园林艺术迈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的研究,探讨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特点、影响以及对后世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值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剧变时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艺术,对于传统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宫殿园林为主,展现了帝王的权势与财富;二是以私家园林为主,突出了士人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追求。
在宫殿园林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建设主要集中在洛阳、长安、建康等帝王都城。
其中,洛阳的园林规模最大、风格最为独特。
以洛阳宫为代表的园林,通常采用“以殿为中心,凭借建筑和景物相互交融”的设计手法,展现了帝王的威严与荣耀。
洛阳宫中的九曲溪、玉华山、建章池等,以曲折多变的水景和巧妙布置的假山为特色,构建了壮丽的景观。
而在私家园林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更多地体现了士人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追求。
这些私家园林通常以王羲之、左思、庾信等文豪的府第为代表,注重园林的意境烘托和文化内涵。
例如,王羲之的府第就以“懿园”命名,整个园林以自然山石、奇花异树为背景,加之温泉、池塘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相融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特点还体现在布局与构造上。
与前代的园林相比,魏晋南北朝的园林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园林的布局更加灵活多变,注重景致的曲折和错落。
同时,园林的构造手法也更加讲究,巧妙运用水、土、山石等自然元素,并通过园中建筑的布置与之相互衬托,形成了独特的园林美。
魏晋南北朝园林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密不可分。
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既继承了前代园林的基础,又在宫殿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追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也对后世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
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
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
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探寻魏晋南北朝建筑之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变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是非常独树一帜的,有着鲜明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艺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风格。
其中最主要的风格包括南方的江南园林风格和北方的宫殿建筑风格。
南方的江南园林风格以吴越之地为代表,其建筑的特点是注重园林美学和自然景观融合。
园林以水为主,以扁担、曲桥和飞檐翘角的建筑风格为主要特色。
例如,苏州领略园、拙政园、留园等都是代表性的江南园林建筑。
这些建筑以自然景观和建筑融为一体,通过亭、楼、桥、石等各种建筑元素的相互衬托,创造了独特的南方园林美学。
北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构造和宏伟的气势。
宫殿建筑规划严谨、布局讲究,结构稳定坚固。
典型的代表包括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孝文帝陵、北齐孝昭陵等。
这些建筑造型庄重雄伟,以大规模的石刻和雕塑为主,形象丰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
除了以上两种典型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独特的建筑形式,如砖雕、彩画、善本砖等。
这些特殊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例如,洛阳白马寺中的砖雕、大同云冈石窟中的彩画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建筑创作。
总之,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富有特色。
南方的江南园林和北方的宫殿建筑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建筑中发现文化印记,感受历史风华。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各自的特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
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我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现根据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循其明显的规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
此时期或可称为“白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
旱在原始时代,当人类进人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劝!渔猎,后来慢慢进化到种植定居,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获等。
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有一定范围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现了“因、眺(囿)”“鉴、翻(圃),,等字,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
而那些被选择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与株、圈养动物的“囿”。
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
风景园林赏析的知识点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五个时期: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2. 台、囿、圃的本身已经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
3. 秦汉时期园林的特点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持续了近1200年。
虽然持续的时间长,但进展缓慢,始终处于初级状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密性。
4.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园林特点与生成期的园林相比较,这一时期的园林规模由大到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向自然气氛转化,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致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同时,山水与其他的造园要素紧密结合,园林规划设计趋于精致,造园活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5. 隋唐园林臻于全盛体现的六个方面:(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完全形成;(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部处理,以诗入画、因画成景的做法,唐代已见端倪。
(3)宗教的普遍兴盛促进了寺观园林的发展,宗教建设和风景建设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进了风景名胜区的普遍开发。
(4)公共园林的兴起,改变了园林私有的性质,反映了统治阶级“与民同乐”的意识,同时公共园林也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绿化效果。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一代有所提高,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6)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这三门艺术有了相互渗透的迹象。
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我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她的六法其一就是“气韵生动”,“气韵”就是一幅画的总的艺术效果与它的艺术感染力。
所谓“气韵生动”,就就是要求一幅绘画作品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二就是“骨法用笔”,即绘画的造型技巧。
“骨法”一般指事物的形象特征;“用笔”指技法,用墨“分其阴阳”,更好地表现大自然的阴阳明晦、远近疏密、朝幕阴晴,以及山石的体积感、质量感等。
下笔之前要充分“立意”,作到“意在笔先”,下笔后“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一气呵成,画完后又能作到“画尽意在”。
其三就是“应物象形”,即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形象、颜色等。
其四就是“随类赋彩”,即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观不同的对象。
我国古代画家把用色得当与表现出的美好境界,称为“浑化”,在画面上瞧不到人为色彩的涂痕,瞧到的就是“秾纤得中”,“灵气惝恍”的形象。
我国山水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这种“浑化”的境界,与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建筑、绿化、山水等色彩处理上的清淡雅致等要求就是一脉相承的,但自然中的景色入画,画的色彩就是不变的,而园林艺术的色彩却可以随着一年四季,或一天内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园林与绘画的不同特点,也就是绘画达不到的。
其五就是“经营位置”,即考虑整个结构与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
我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就是画论,更就是造园的理论根据。
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而不见船身,这种简繁的方法,既就是画理,也就是造园之理。
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瞧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这都就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
其六就是“传移模写”,即向传统学习。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摘要: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重要转折期。
在此期间,不但皇家园林继续发展,同时,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新类型出现。
园林的本质也有了新的变化,开始追求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需求。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特征由此显现,为后期的繁盛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经济,技术等。
本文着重于阐述这一时期影响园林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一时期各类园林的特征,整体把握这个园林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深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转折,自然山水园,影响因素,特征1.总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得上是时间最长的动荡混乱时期。
从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东两晋,再到北魏刘宋两方南北朝对峙,直至隋兵渡江灭陈,中国才又恢复统一。
这段动乱时期虽然产生了明显的弊端,但却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无论思想哲学,文化艺术,还是宗教科技都发生了诸多变化。
而中国古典园林,在商周秦汉时期形成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后在唐宋时期逐渐走向繁盛和成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的转折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在秦汉皇家园林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孕育了私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还有在当时属于非主流的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风景游览地。
自然山水式园林从这里萌芽,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和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等方面共同孕育的结果。
与此同时,园林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它领域的走向。
这一时期的园林特点比较明晰,除延续秦汉时期园林的气势和规模之外,摒弃了祭祀,神说等虚幻色彩,向自然山水园林逐渐过渡,开始了模仿自然,再现自然。
虽然还只是限制于对自然的写实,没有做到真正的写意。
但不可否认的是魏晋南北朝的园林为后来唐宋自然山水园林的发展繁盛做了坚实的铺垫。
论不同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私有。
分为苑,宫苑,苑圃,御苑。
私家园林属于官僚,贵族,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
称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
寺观园林即各种宗教附属园林,也包括宗教建筑内外的园林环境。
寺,观亦建置独立的小园林一如宅院的小模式,也很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有以栽植名贵花木二闻名于世。
一先秦时期古典园林的特征先秦由于社会的进步,阶段的变化,各种技术的提高,阶级的分化,审美意识的逐渐形成。
促使园林的出现。
有先秦大兴土木建宫室,到先秦周代灵囿,灵沼,灵台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苑园的雏形,是一座划时代的园林作品。
早期的园囿,是为了奴隶主阶层游猎的需要,里面多为自然之物。
灵台是灵囿中主要建筑物。
周朝,不仅帝王营建囿,诸侯也可以有囿。
春秋战国时期,营建灵囿之风大增。
有了章华台和姑苏台。
这个时期园林发展主要有帝王的宫室的建设促进了园林的发展。
特色主要是屋居的变化,农业的发展,精神生活的需要。
二秦汉时期的古代园林秦统一中国后实行大量改革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
秦始皇掌握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故可营造规模宏大,占地广阔的园林和建筑。
皇室宫馆有信宫,阿房宫。
御苑有上林苑。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中国文化传播到附近各名族,同时,佛教,音乐,艺术和西方文化也传入中国。
汉代的艺术文化在楚汉文化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外来文化,发展繁华起来。
西汉有长安城,长乐宫,未央宫,上林苑,建章宫。
私家园林有兔园,袁广汉园。
东汉宫苑有东汉洛阳宫,洛阳宫苑。
私家园林有梁冀的私园。
这时期的园林特色由囿到苑,皇家园林为主体体现了皇家园林的壮观,宏伟的地位,出现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概念,园林体现了艺术性的美学价值,同时有了很大的创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由于连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农田荒芜,生产停滞。
西晋初年,采取多项有利于经济生产的改革,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庄园经济的发展导致豪门大家族逐渐强大而转化为门阀土族,拥有了自己的庄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我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他的六法其一是“气韵生动”,“气韵”是一幅画的总的艺术效果和它的艺术感染力。
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一幅绘画作品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二是“骨法用笔”,即绘画的造型技巧。
“骨法”一般指事物的形象特征;“用笔”指技法,用墨“分其阴阳”,更好地表现大自然的阴阳明晦、远近疏密、朝幕阴晴,以及山石的体积感、质量感等。
下笔之前要充分“立意”,作到“意在笔先”,下笔后“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一气呵成,画完后又能作到“画尽意在”。
其三是“应物象形”,即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形象、颜色等。
其四是“随类赋彩”,即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观不同的对象。
我国古代画家把用色得当和表现出的美好境界,称为“浑化”,在画面上看不到人为色彩的涂痕,看到的是“秾纤得中”,“灵气惝恍”的形象。
我国山水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这种“浑化”的境界,与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建筑、绿化、山水等色彩处理上的清淡雅致等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但自然中的景色入画,画的色彩是不变的,而园林艺术的色彩却可以随着一年四季,或一天内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园林与绘画的不同特点,也是绘画达不到的。
其五是“经营位置”,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
我国历代绘画理论中谈的构图规律,疏密、参羡、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以及宾主关系等,既是画论,更是造园的理论根据。
如画家画远山则无脚,远树无根,远舟见帆而不见船身,这种简繁的方法,既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
园林中的每个景点,犹如一幅连续而不同的画面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这都是藏露、虚实、呼应等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宜掩则掩,宜屏则屏,宜敞则敞,宜隔则隔,抓住精华,俗者屏之,使得咫尺空间,颇能得深意。
其六是“传移模写”,即向传统学习。
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楼阁建筑为主,充以禽兽。
其中的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
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
山上要有高林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
叠石构山要有石洞,能潜行数百步,好似进入天然的石灰岩洞一般。
同时又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成景。
这样的园林创作方能达到妙极自然的意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
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
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
石祟,晋武帝时任荆州刺史,他聚敛了大量财富广造宅园,晚年辞官后,退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即金谷园。
据他自著《金谷诗》:“余有别庐在金谷涧中,或高或下。
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田四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
又有水礁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有诗咏金谷园之景物,说明石祟经营的金谷国,是为老年退休之后安享山林之乐趣,并作为吟咏作乐的场所。
地形既有起伏,又是临河而建,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系,河洞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养鸡鸭等,真是游玩、吃喝皆具了。
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
据《洛阳伽兰记》记载:“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
朱荷出池,绿萍浮水。
飞梁跨阁,高树出云。
”
从以上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洛阳造园之风极盛。
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与园也有分工,
“后园”是专供游憩的地方。
石蹬碓尧,说明有了叠假山。
朱荷出池,绿萍浮水。
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绿化布置,不仅说明绿化的树木品种多,而且多讲究造园的意境,也即是注意写意了。
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到写意。
例如北齐庚信的《小园赋》,说明了当时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而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画理之所谓“坚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这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
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