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276.85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案新人教版l、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马六甲海峡图并做填图练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掌握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
并通过分析对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点,说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点,对农业,人口分布,城市的影响。
3、读“新加坡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图”、“曼谷各月气温与降水两的分配图”、“热带雨林的天气示意图”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气候的特征和分布。
4、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情况。
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从读图开始,首先让学生看清半岛,群岛和国家的位置特点,为下面讲述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打好基础。
用“东南亚的政区图”来说明东南亚的国家组成和分布。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共十个国家,中南半岛南部的狭长部分称为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因在我国南面的海洋中,我国习惯上又称之为南洋群岛。
课文中出现的地名较多,但都是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识。
特别是把东南亚和刚学过的东亚的纬度位置进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得出东南亚的纬度主要在热带,为这里盛产的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础。
教材用一个独立的标题突出东南亚的交通位置“十字路口”,不仅指出了它是世界海运运输的枢纽之一,在历史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关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教材也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制约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资源丰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的地理格局,爪哇岛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区。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的定义与组成。
2.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
4. 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 相关案例素材。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作业布置2. 设计一份环保活动方案,如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考察当地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也学会了如何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较强的环保意识。
但仍需加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环保行为。
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为保护自然环境贡献力量。
7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7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知识点考点归纳一、荒漠化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2024年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它涉及了地球的物理特征、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____年七年级地理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和归纳。
第一章: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它研究地球的物理特征、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
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的一天分为24小时,公转使得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分为四季。
第二章:地理工具和技术1. 地图的使用:地图是用来描述地球表面的平面工具。
地图上的比例尺是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方向是指地图上的朝向,经纬度是用来定位地点的坐标系统。
2. 大地测量:大地测量是测定地球上的点的位置和海拔高度的方法。
它包括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和卫星测量等技术。
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
它可以获取大量的地理数据,例如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等。
第三章:地球的水资源1. 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和迁移过程。
它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等环节。
2. 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不均匀分布,人们利用水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地球上有许多地区面临缺水问题。
3. 水污染和保护:水污染是指水体被废水、工业废料等物质污染的现象。
保护水资源可以通过减少污染源、提高治理技术和实施水资源合理利用等途径。
第四章:地球的气候1. 气候因素:气候受太阳辐射、大气层、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等。
2. 不同气候带的特征:地球表面存在着不同的气候带,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温度和降水上。
3.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长期发生的变化。
全球变暖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气候问题,人类活动的影响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理班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14·广州市二模)图中反映的能源是()A.煤炭B.水能C.天然气D.太阳能解析:根据图中能源分布状况,结合所学我国能源分布知识,新疆、四川、陕西、内蒙古四省区都有丰富的能源是天然气,故答案选C。
本题也可以用排除法,煤炭最丰富的省区应该有山西省,图示内容不符合,故答案A错误;新疆、内蒙古都不是水能最丰富的省区,所以不可能是水能资源,故排除B答案;我国四川省是太阳能最贫乏的省区,与图示内容不符,答案D错误。
答案:C2.(2014·韶关市二模)读以下2000—2009年某市的供水状况统计图(下图),据用水结构判断,该市最可能位于我国的()A.华北平原B.珠江三角洲C.东北平原D.云贵高原解析:读图,图示区以地下水供给量为主,地表水占比例小。
由此分析,珠江三角洲大气降水丰富,以地表水为主,B错;东北平原是湿润区,地表水较丰富,占比例大,C错;云贵高原由于喀斯特地形缘故,地下水较丰富,但其位于湿润区,城市用水还是以河流水、湖泊水等地表水为主,D错;华北平原是半湿润区,降水量较小,工农业用水量大,以地下水供给为主,A对。
答案:A3.(2014·肇庆市二模)新疆牧场以山地牧场为主,天山北坡的牧民,他们的“家”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牧民“家”的位置与季节对应关系合理的是()A.山前平原—夏季B.高山—春季C.谷地—冬季D.沙漠—秋季解析:天山牧场分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
夏季气温高,在高海拔地区积雪融化,可以进行放牧,使得低海拔地区的牧草有较多的生长时间,便于积累过冬的牧草。
冬季高海拔区大雪封山,不能放牧,只有低海拔的地区,如谷地中温度较高,可以放牧,所以谷地作为冬季牧场,C对。
答案:C4.(2014·肇庆市二模)俗语说:“名取有根”,聚落名称带“水”多与河流有关,广东有不少乡村聚落名称带“水”。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这个工业化和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活动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从森林的砍伐到海洋的污染,从大气的温室效应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
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不能选择视而不见,而应该深刻反思,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记得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周围是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小溪。
那时的天空总是湛蓝如洗,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芬芳。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片宁静的土地逐渐发生了变化。
工厂的烟囱拔地而起,排放出滚滚的黑烟;农田被开垦成工业园区,昔日的绿色被灰色的水泥覆盖;小溪被工业废水污染,再也见不到清澈的流水。
这些变化,如同一场无声的灾难,悄悄地侵蚀着自然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森林的砍伐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
为了获取木材和土地资源,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森林是地球的肺,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的平衡。
然而,森林的大量砍伐,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例如,亚马逊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但由于过度砍伐,其面积已经大幅减少,对全球气候产生了严重影响。
森林的破坏,如同一场生态灾难,不仅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也威胁到人类的未来。
其次,海洋的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海洋中,包括石油泄漏、塑料垃圾、重金属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还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例如,塑料垃圾在海洋中分解成微塑料,被海洋生物摄入,最终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海洋的污染,如同一场无声的战争,悄无声息地摧毁着海洋的生态平衡,影响着地球的未来。
再者,大气的温室效应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异常。
自然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6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纲解读]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点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1)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聚落的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河流堆积地貌却对聚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易形成聚落。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4.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的聚落分布特点(1)西北干旱地区: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2)青藏高原: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3)云贵高原: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
(4)北方平原地区:一般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5)南方丘陵山区: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深挖高考命题点]1.[填空]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2014·广东卷改编)图1图2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在各海拔段中,海拔________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在各坡度段中,坡度________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答案:1 550~1 700 m10°~15°解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读图2,找出聚落数量随坡度的变化规律。
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
2.[填空、问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5·天津卷改编)京津冀地区部分古都分布图京津冀地区古都较多。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5.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9.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10.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案例: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P89图4-4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
标题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重难点
聚落形成过程影响要素自然要素
社会经济要
素气候河流地形海陆交通资源环境
科技旅游
分类
地形及其他自然要素对城市分布影响世界城市分
布状况(古
今城市群)
气候地形河
流资源
分布状况及
成因(综合
题)
中国城市分
布状况(东
西差异、南
北差异)
地形河流交
通
交通线路形成
分布状况中国铁路公
路分布状况
影响分布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
水文
受地形影响
分布状况
社会经济因
素
科技资源城
市人口工农
业发展水平
交通线选线要求地形气候
技术资金
生态
等高线地形
图中交通线
的分布
全球气候变化整体变化趋
势
降水和气温
相关性
气候变化的
表现(近代)
气温上升
降水变化(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
冰川等水体减少
海平面升高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纲)
气候变化影响改变气候资源的格局
加剧自然灾害
改变生态环境
对农业产生巨大影响
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
自燃资源概念
分类
世界资源分
布状况
煤铁石油
世界及中国能源结构能源结构变化
资源的合理
利用
自然灾害概念
分类
危害
典型自然灾害洪涝、台风、干旱(中国和世界分布)中国降水的
时间变化状
况。
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点自测[2021贵州贵阳摸底]威宁地处贵州省西部高山岩溶峡谷区,地势高、地貌复杂,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
下图示意威宁不同地貌区民族村寨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与中中山河谷相比,高原面少数民族村寨数量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热量丰富B.地势平坦C.水源充足D.日照较多2.威宁少数民族村寨集中分布在距离河流200—500 m的区域内,主要原因是( )①用水较方便②减少山洪威胁③减少水污染④保留更多耕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21江苏南通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一段山区公路,该公路由多段大致平行的弯道连接,形成连续的“之”字形,各段弯道弯曲度较大。
据此完成3—5题。
3.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A.降低路面坡度B.减少路面积水C.改善观光条件D.避开山体滑坡4.图中公路平行弯道所在的地形属于( )A.丘陵B.盆地C.山谷D.山脊5.图示弯道,与下行侧相比,上行侧( )①路面坡度更大②路面坡度更小③俯视下方弯道视野更好④俯视下方弯道视野更差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21四川大数据第一次监测]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区多分布在4 600米以上(下左图)。
多年冻土是指持续多年冻结的土石层,可分为上下两层结构: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称活动层;下层常年处于冻结状态,称永冻层(下右图)。
过去几十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分布、冻土层的结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都发生了相关变化。
据此完成6—7题。
6.过去几十年来,青藏高原 ( )A.多年冻土区下界海拔升高B.多年冻土区上界海拔降低C.多年冻土层冻结深度增大D.多年冻土层融化深度减小7.由于全球变暖,多年冻土发生相关变化,使该区域的( )A.高寒草甸增加B.高寒湿地增加C.地下径流总量减少D.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减小[2018天津文综卷,5—6,8分]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考点提示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知识框架考点解析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地形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
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
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
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
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
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巴低地湿热,高原凉爽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条件制约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第一篇:《图集:大自然对人类的八项惩罚》图集:大自然对人类的八项惩罚2008-03-28 08:45:22 来源: 网易探索(广州) 网友评论 208 条点击查看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只顾着发展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人类怎样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网易探索3月28日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只顾着经济的发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人类怎样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怎样对待我们,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是在惩罚着人类。
图1、惩罚一:热带雨林大面积被烧毁,二氧化碳让地球变热在巴西的容多尼亚州(Rondonia),牛羊在一片荒芜的牧场上游荡,这是许多大片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被毁后的一幕。
亚马逊热带雨林被人为的烧毁以改建农场,在本世纪的前五年,巴西烧毁的热带雨林面积相当于英格兰和威尔士国土面积的总和。
科学家认为,燃烧雨林相当于增加了1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造成了越来越少的树木来吸收二氧化碳,使得最近几年成为地球最热的时期。
图2、惩罚二:气温上升,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去年10月,一个冰山从大冰川(因形状像猪,人们称之为猪冰川)分离出来。
在过去20年中,这个巨大的冰川已缩小为原来的1/40,这只是一个缩影。
南极洲拥有足够的冰,如果全部融化可使全球海平面升高57米。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计,由于温室效应,气温上升,到2100年由于冰山融化海平面将上升20至80厘米。
()图3、惩罚三:人口增长迅速,垃圾山“围困”人类,一个女孩将一盘芒果顶在她的头上,站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的奥卢撒松垃圾山上。
这是非洲最大的垃圾山,每天从拉各斯(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收集2400公吨的垃圾运到这儿。
在过去15年,拉各斯的人口已增至以前的三倍,但是基础设施的增加无法与人口增长相平衡,1000多个居住地被大大小小的垃圾山围困。
这样的情形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垃圾山开始围困人类原本美丽的家园。
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1.(2015广东文综,11,4分)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
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
答案A
考点二全球气候变化
考点三自然资源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5课标Ⅰ,7,4分)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2.(2015课标Ⅰ,8,4分)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答案A
3.(2015课标Ⅰ,9,4分)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A
考点四自然灾害
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下题。
1.(2015北京文综,10,4分)该气旋()
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答案D
2.(2015广东文综,9,4分)夏季,我国部分城市城区常因暴雨而出现积水成灾的内涝现象,下列措施中,对减轻此类灾害基本无效
....的是()
A.优化城区雨污管网
B.扩大城区湖泊面积
C.加高城区防洪大堤
D.疏浚城区河流水道
答案C
3.(2015广东文综,10,4分)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
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10.[2015浙江文综,37(1),8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下图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
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
(8分)
答案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