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8.01 KB
- 文档页数:6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每次教学《满井游记》时,总是觉得这篇文章内容浅显,只要所文中由总而分,人景交融的景物描写讲解清楚就可以了。
但近来读到一些与袁宏道同时代的散文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将之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结束之后感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内容可供挖掘。
我所读到的作品为《帝京景物略》(刘侗、于奕正)中的“满井”一条:“出安定门外,循古壕而东五里,见古进,井面五尺,无收有干(栏杆),干石三尺。
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百亩一润,所谓滥泉也。
泉名则劳,劳则不幽,不幽则不蠲洁。
而满井旁,藤老藓,草深烟,中藏小亭,昼不见日。
春初柳黄时,麦田以井故,鬣毵毵且秀。
游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村妆而蹇者,道相属,其初春首游也。
”同书还附有袁宏道游满井诗两首:“出东门子城,古道三五折。
破石蹶荒丘,云是故元碣。
烧柳发柔条,卧槎吐红节。
石沟注涓水,寒鉴写空洁。
燕女竟游骖,罗袜带香雪。
梅花堆鬋(ji ǎn,下垂的鬓发)髻,波影动文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品)。
青山酣远客,新鸟困啼舌。
红尘来频频,可消奔竞热”。
(《游满井》)“怪我频来去,无樽亦啸歌。
店荒酤酒浊,僧近施茶多。
竹里分黄阙,波间语翠娥。
溪光最胜处,高柳荫长坡。
”此外还有明末的著名文人王思任所著的《游满井记》:“京师渴处,得水便欢。
安定门外五里有满井,初春,士女云集,予与吴友张度往观之。
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
满之貌,泉突突起,如珠贯贯然,如眼睁睁然,又如渔沫吐吐然,藤蓊草翳资其湿。
游人自中贵外贵以下,中者帽者,担者负者,席草而坐者,引颈勾肩履相错者,语言嘈杂。
卖饮食者,邀河好烧,好酒,好大饭,好果子。
贵有贵供,贱有贱鬻,势者近,弱者远,霍家奴驱逐态甚焰。
有父子对酌,夫妇劝酬者,有高髻云鬟,觅鞋寻珥者,又有醉詈泼怒,生事祸人,而厥夭(指帮闲)陪乞者。
传闻昔年有妇即此坐蓐,各老妪解襦以惟者,万目睽睽,一握为笑。
而予所目击,则有软不压驴,厥夭抉掖而去者,又有脚子抽复堕,仰天露丑者,更有,喇吓恣横,强取人衣物,或押人妻女,又有从旁不平,斗殴血流,折伤至死者,一国惑狂。
《满井游记》短文赏析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
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
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
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
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
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
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
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
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这是满井鸟瞰。
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
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八年级《满井游记》文本解读八年级《满井游记》文本解读此地,满目皆春,万物俱有灵性燕地寒,冻风时作,本是春寒料峭,一片肃杀景象,然而,只待出得城来,却是另一番天地: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就像对季节气候极为敏感的大雁,周身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希望在回暖的长空中一展久被禁锢的翅膀。
这是天地间的春意;层冰解冻、波光粼粼,河水开始摇神动目,流波顾盼,恢复了盎然生机;山川泛出了红润的羞色,换上浅绿色新衣,开始了姹紫嫣红的妆扮美丽功课;柳条的腰肢变得活泛,麦田像小兽的脊背,鬃毛初长,正是扬鬃试蹄欢快自由的年龄;劲风中吹来的已不是寒气,人和鱼鸟都感到了它送来的温暖:鸟在河滩上展开了翅膀,鱼儿躲在水底按捺不住露出头,呷着春天第一缕阳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不会错过这场早春的约会,收起了平素的矜持和庄重,品着茗茶,喝着小酒,喊着歌,露出了可爱的原色。
在作者眼里,春天无处不在,而山、川、树、禾、鱼、鸟、人无不在春光的抚照下睁开了灵性的眼睛,绽开了喜悦的笑容。
作者笔下的景,因这生命气息的流动而鲜活起来。
此官,心归自然,潇然山水之间“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一个“犹”字从开始就表现了作者儿童般的苦盼,盼什么呢?“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原来是急着出门,每每“冒风驰行”,可见此官急不可待的憨态。
“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大概是毫不犹豫,一路狂奔而去吧。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如果说鸿鹄的家在蓝天,那么,作者的心肯定是只能安放在广阔的山水之间的。
因为居室之内是拘束,是囚禁,是阻隔了人与自然气脉相同的障壁。
因此,一旦回归自然,作者就敏锐的感受到了天地万物的每一丝气息和情感。
这不仅仅因为作者是一个“闲官”,更缘于他厌弃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愿意保留自己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也许,与自然对话,作者更能找到率真与质朴,灵秀而自然的美感。
而要寻得这种春意,不能把自己关在一室之内,要走出蜗居的城堡,亲近自然,更要走出心灵的蜗居地,热爱自然,拥抱生活,用一颗诗心去接受生活中的诗意信息。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满井游记》赏析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
他在写作上倡行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所以他的山水游记直抒胸臆,不择笔墨,写景慧眼独具,物我交融,语言清新流畅。
他的代表作《满井游记》写与友游满井,面对美好的春光,流露出无比喜悦之情。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
首先,言之有序,层次鲜明。
《满井游记》在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之后,便开始由远及近,由点到面,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这是满井鸟瞰。
三个四字短句,寥寥十二个字,即勾勒出了满井全井的轮廓,完成了面的绘画。
随即移步换景,以充满诗情的笔墨,依次描绘满井的明媚春光。
先写山和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晶晶然”“娟然如拭”,旨在突出山河的色调变化;次写柳条和麦苗:“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着重显示柳麦的初生之态;再次写游人:“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在熬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的舒展心情;最后详写鸟和鱼:“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悠然自得”的鸟的神情,显示出了春光的和煦。
作者笔下的满井,无论山水,无论麦柳,无论游人,无论鸟雨,“皆有喜气”,无处不显露出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
二、物我一体凸现浓郁春情。
袁宏道描山绘水,善于把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融于一体。
这篇游记也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
在作者的笔下:水——“波色乍明”,翻层层鳞浪,“晶晶然”具有人的情意;山——山峦“娟然如拭,鲜妍明媚”,象人笑脸迎春;柳——“柔梢披风”,一幅人的潇洒劲儿;而那些鸟鱼——也象人一样“悠然自得”,神态恬静。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满井游记》的课文难点解析《满井游记》的课文难点解析难点解析师:请概括第一段的主要意思。
生:写城中景象,抒发他欲出游而不得的心情。
师:这一段写出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生:这一段描写了早春城中“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局促于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郁闷心情。
烘托、反衬了满井的春意盎然和郊游时“若脱笼之鹄”的开阔胸襟。
这些内容看似信手写来,既未言及“满井”,又未见一丝游踪。
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向读者交代了时间,作者所处的地点。
师: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生:写满井的早春景色,充满了春日的喜悦,是文章的重点,这一大段正面绘景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照。
师:这段文字与上文哪些地方呼应?生:这段写春景“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呼应。
生:这段文字怎样写景?怎样抒情?师:先概括描写郊外的景色:“天稍和”,“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直接抒发作者舒展的心情,“若脱笼之鹄”。
作者以展翅翱翔的鸿鹄自比,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远离尘世远离官场的愉悦心情。
接着分写满井的薄冰、河水、山峦、柳枝、麦田、游人和鱼鸟等景物,有动有静,声色兼备,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景物写得明朗、清澈、柔美、可爱,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之情。
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师:第二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第一层(“二十二日天稍和”至“至满井”),点出出游的时间、人物、地点。
第二层(“高柳夹堤”至“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满井的早春景色。
第三层(文章的最后一句),写作者的感受,是全文的主旨。
点出春天来到了。
师: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课文详细解析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燕(yān):古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
犹:副词,仍然、还。
厉:猛烈。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来。
作,起。
则:就。
砾(lì):小石块,碎石。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局促:拘束。
之:结构助词。
欲:想要。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驰行:疾行,即快步行走。
辄(zhé):总是,就](翻译: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却不能够。
每次冒风疾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来了。
)(在记游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北国的早春。
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郊外踏青。
可是这一年“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为后文作了铺垫,欲扬先抑,把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此段写北京早春的寒冷和冷风的厉害。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
稍和:略微暖和。
偕(xié):同。
东直:北京东直门。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柳:高大的柳树。
夹堤:分立在堤的两边。
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微:副词,稍微。
润(rùn):湿润。
空阔:开阔。
若:好像。
脱笼之鹄(hú):从笼子里飞出的天鹅。
之,助词,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鳞浪:像鱼鳞似的波浪。
新开:刚刚打开。
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为……所……:被。
娟然:美好的样子。
拭:擦,抹。
鲜妍:鲜艳美好。
明媚:鲜明可爱。
倩(qiàn)女:美丽的女子。
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满井游记赏析《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游记散文,写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早春,作者游历北京南郊满井园时所写。
文章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北京地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
首先,文章开头点题,概括介绍了作者游历满井的原因和心情。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寒冷的冬季过去后,大地开始复苏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渴望和向往。
接着,文章详细描绘了满井园的自然风光。
作者运用形象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满井园的清幽之美。
早春时节,大地万物复苏,山川草木欣欣向荣。
嫩绿的柳条随风摇曳,婀娜多姿;青青的草地上点缀着各种野花,散发出阵阵清香;高大的乔木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
这些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官场黑暗的愤懑。
作者认为城市生活喧嚣嘈杂,人们追逐名利、趋炎附势,失去了生活的真谛。
而官场更是黑暗无比,官员们贪污腐败、互相倾轧,让人感到无比的厌倦和无奈。
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自由自在、清新自然的生活方式。
最后,文章以作者的感叹和总结收束全文。
作者感叹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也强调了他与城市生活的决裂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倡导“性灵说”的思想主张,即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个性表现。
总之,《满井游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现了他对城市生活和官场黑暗的厌倦和愤懑。
文章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北京地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喜和向往之情。
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倡导“性灵说”的思想主张,即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感和个性表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4. 句式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人。
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作品少数反映民间疾苦,对朝廷有所不满。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2相关背景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这一年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满井游记》写于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心情愉悦,文章在此背景写成。
3主要内容
这篇游记描绘了满井一带的初春美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的轻松喜悦之情,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厌倦都市官场生活的情怀。
4句式
倒装句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句,“未之知”就是“未知之”)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状语后置句,“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就是“冷光之乍于匣出也”)
被动句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为翻译成被前为名词后为动词,所以是被动句)句意: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拭过一样,鲜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满井游记》主备人赵靓【教材分析】《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本文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
可以说是记游小品的典范。
本文文字清新自然,描写生动细腻,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有韵味,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学生分析】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
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4)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
2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文风。
【教法与学法】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2 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学习赏析写景文章的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
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生纷纷举例作者及作品)师:今天,我们将来认识一位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看他又是寄寓山水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1课前热身(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燕(ym)地寒飞沙走(砾)I i 辄(zh e)返廿(ni m)二日倩(qi m)女(髻)j i鬟hu印)乍(z m)明出于(匣)xi a始掠(I ue)浅鬣(li e)泉而(茗)min者罍(I e)而歌者红装而蹇(ji也)者曝(p u )沙之鸟(呷)xi d浪之鳞2、填空:《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这里,无处不在,一切都是精神的燕到寒冷,当寒风时,这是寒冷的寒冷,一个寒冷的场景,但是,只是出城了,但它是另一个天堂和地球:但看到长堤高柳,地球年轻化,开放和遥远,作者就像季节气候对鹅敏感极其敏感,全身感觉到春天呼吸,希望坐在天空长时间坐长期监禁的翅膀。
这是天地之间的春天;冰层融化,闪闪发光,河水开始晃动眼睛,流动的波浪凝视,恢复活力;山发光玫瑰色的耻辱,换成浅绿色的新衣,开始了查子艳美丽的家庭作业的红色翼;柳条腰变得活跃,小麦像一只小野兽的背部,鬃毛早,是鬃毛法力快乐的年龄;风吹不冷,鱼和鸟感到他们送来的温暖:鸟在洪水上有翅膀,鱼已经隐藏在水的底部不能保持露出他的头,在春天啜饮第一缕阳光;作为一切事物的灵魂,更多的人不会错过这个早春的约会,放弃通常的谦虚和庄严,用茶,喝酒,喊的歌,揭示可爱的颜色。
在作者的眼中,春天无处不,山,河,树,禾,鱼,鸟,人都在春天的问根据精神眼睛的开放,盛开开心的笑容。
国王的作者,因为生命的流动和新鲜的生活。
这位军官,自然的心,在山和平原之间朝鲜节后,余汉仍然李。
一个犹他从一开始表现的孩子们的孩子喜欢希望,希望什么?狭窄的房间,想死。
原来急着出去,经常骑风,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官员不能等待诚实。
天和一点,Kayo的东东朋友齐齐齐全。
也许不要犹豫,一路跑掉如果你说天鹅在蓝天的家,那么作者的心肯定只能放在景观的广阔景观。
之间。
因为房间是绑定的,被监禁,阻塞与天然气静脉同一障碍。
因此,一旦回归自然,作者对天地敏锐的感觉,每一个痕迹的大气和情感。
这不仅因为作者是一个空闲的主任,更多是因为他累了放弃粗俗的封建官方习惯,愿意保持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个性。
也许,通过自然对话,作者可以找到更直接和简单,美丽和自然的美。
并找到这个春天,不能把自己放在房间里在内,为了走出城堡的住宅,靠近大自然,也从住宅的心脏,爱自然,拥抱生活,用诗意的心接受生活中的诗意信息。
这篇文章,场景混合,笔画上下颠倒袁红岛这次进入现场,场景混合,使景观物体带来作者的主观感受。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
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
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
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
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
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
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
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练习说明一、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
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比喻句的用法,体会其恰切生动的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三、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体会它在结构或语气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对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
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教学建议一、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二、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
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三、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有关资料一、参考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二、公安派(胡小伟)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
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
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
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
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