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美学寓意与表现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39.98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断的追求美。
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将美学完全融入其中,本文主要通过对武术中的形体美、技艺美、造型美、协调美、节奏美、武德美、语言美、意韵美的介绍来浅析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
关键词:武术文化美学审美我从小就喜欢看武侠片,其中少林寺、少林小子、醉拳等更是百看不厌,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里面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里面的武打动作融入了武术文化中的美学,让人在欣赏的时候如痴如醉,经过一段时间的欣赏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对武术文化中的美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美是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
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了一个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的美的世界。
武术之美,更是如此。
一、武术文化的外在美1.形体美。
形体美以其匀称的体态和柔和的线条,以形动人,以情感人,成为大自然中最为完善的一部分,标志着人体的健康和尊严。
因此,形体美是人类最崇高的和被热切追求的目标之一。
武术项目十分讲究动作姿态,如长拳展现的是一种姿态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作和技术的拳术。
长拳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外,还要讲究骨法,动作要求规格,姿态优美。
如拳谱中所要求的“五体称”,即四肢与躯干五条线要像写字一样,结构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或勾扣翘绷,无一处松软,充满骨力,呈现健美之势。
2.技艺美。
武术技法要求:“轻似随风絮,重若千钧铁”。
“震脚”、“拍地”、“砸拳”等动作能使运动过程的轻、重之分明朗化,充分体现了轻、重的对比关系,鲜明地突出“重”的因素,在短暂的停滞后,如同打开闸门奔泻而出的洪流一样,很快就促成运动状态和节奏的转折变化。
套路里由于各种动作的先后衔接,其中不乏轻、重,或是重、轻之对比。
轻重相间,构成了此起彼伏、铿锵有力的运动节奏。
当人们观赏武术比赛或表演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欢呼和赞叹,这就是欣赏着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既在生理基础上给这种感观愉快,却又超出生理基础之上,它主要是培育人的感知。
欣赏武术之美探寻武术之路武术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武术动作独特而优雅。
武术动作通常需要高难度的技巧和身体的协调性,但在高难度中依然能保持优雅的姿态和流畅的动作。
这种独特的美,令人赏心悦目。
武术强调内外兼修。
武术讲究的不仅仅是身体力量和技巧的展示,更强调身心的统一。
通过训练,武术可以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力和内心的平静,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也为武术增添了一层深度。
武术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武术是中国古代的武士阶层所倡导的体育活动,它融合了道德、哲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
武术强调“无以生为目的,无以灭为方向”,即不主张主动攻击,也不主张被动防御,而是要在和平中保持平衡和谐。
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走上武术之路并不容易。
武术需要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和严格的纪律。
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克服恐惧和疲劳,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决心。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武术学习者还要时刻保持警觉和谦虚,不得滥用所学技能。
对于学习武术的人来说,探寻武术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和快乐的旅程。
武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增强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学习武术,还能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道家、儒家等哲学思想。
欣赏武术之美和探寻武术之路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领略武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我们也能够认识到武术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对于热爱武术的人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修行之旅。
武术的美学价值与欣赏
武术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自卫技能,更是一门充满美学意义的艺术。
通过独特的动作设计、优美的身姿表现以及精湛的技巧展示,武术展示了独特的美学魅力,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震撼。
美学价值的体现
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高超和实用性,更包含着独特的审美意义。
在武术动作设计中,通过运用动作的连贯性、流畅性和韵律感,展示出一种优美和谐的美感。
比如,太极拳的“开合动作”、“张弛有度”等原则,通过身体的舒展和连续变化,展现出优雅的美学价值。
另外,在武术表演过程中,运用旋转、跃起、腾空等高难度动作,体现出激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运动美感。
这种动作的设计和表现,不仅令人惊叹技艺的精湛,更体现了人体在运动中的优美和强大。
欣赏的魅力
在欣赏武术表演时,观众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学享受。
首先,武术动作的设计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身体的自由和舒展,带来一种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其次,武术表演过程中的意境和氛围,给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忘却烦恼,沉浸在运动之美中。
最后,观赏武术表演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武术作为一门融合了实用性和美感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独特的美学魅力。
通过欣赏武术,观众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震撼,领略到动作设计的精妙和技巧的高超,体会到运动之美和身体的自由舒展。
因此,武术的美学价值和欣赏意义不可忽视,对于提升人们审美素养和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武术,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具有超凡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武技,更是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体现。
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融合的多重元素,包括哲学、医学、美学、体育、音乐、舞蹈等,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一、武术的哲学思想许多人了解武术,只是认为它只是一种实用的武技,殊不知武术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武术既是一种身体的训练,也是一种精神的训练。
武术倡导“以柔克刚”的思想,强调守朴、汲取天地之气、学习自然之道,反对攻伐、压制。
武术中的“道家”思想,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部分。
二、武术的医学价值武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历来被视为一种保健方法。
武术有利于身心健康、预防疾病、治疗部分疾病,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生命质量。
道家以“养生”为主张,在不同的武术招式和动作中,包含着各种保健和治疗的要素。
对于治疗各类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心理辅导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抗身体疾病的能力和耐力。
三、武术的美学表现武术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拥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仔细观察形意、太极等拳术的过程,能够体会到其优美而和谐的节奏感,从而产生一种美感的愉悦。
武术家在创造绘画、舞蹈时,会融合影响他们以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
四、武术的体育价值武术是一种身体训练的艺术,经过长期的实践,其体育价值已愈发明显。
武术具有培养人体机能、灵敏性、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人们的敏锐性、集中力,提高人们的反应速度和运动协调性。
这些体育价值在现代社会的体育锻炼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的训练手段之一。
五、武术的音乐表现武术动作中的音乐表现,也是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特色。
在独具特色的流派中,往往会出现对音乐节奏的艺术形式:“笛蛇技、瑶族舞、高跷秀”等。
音乐和舞蹈、表演连通,共同构建了武术表演艺术的完美形态。
六、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自上古以来,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武术在华夏土地上绵延数千年,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仅因为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还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
中国武术可以说最具有常有的审美文化色彩,而各拳种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
在现代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屹立于国际的舞台,我们固然要修改规则适应国际环境,也应该要从武术文化蕴含着的美学价值来把握。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
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武术,又称国术和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
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术理论的影响。
武术运动之所以能在中华体育史中放射出华光异彩,不仅是由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所决定,而且从运动中充分反映出它的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文化内核的系统性、连贯性、复杂性和经典性。
中华武术在其发生、发展和日臻完美的过程中,有其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大文化对于武术的熏陶是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看,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行为,都是文化的或离不开文化的。
武术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都是与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相联系的。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人民绚丽多彩的文化史就是中华武术的源与流。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艺运动中的集中反映。
武术文化是“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的文化体系。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积的反映。
武术文化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又有其独有的理论涵盖和行为特征。
欣赏武术之美探寻武术之路武术之美在于它的独特内涵。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练习身体的方式,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
它融合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哲学,强调和谐、平衡、内外兼修,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
武术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不仅要练就一身好身体,更要注重内心修炼,使之达到心身合一的境界。
武术之美在于它的精湛技巧。
武术技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细腻和灵活。
武术凭借着独特的招式和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拳打脚踢之间,体现了身体的力量和协调性,而腾挪自如的身法更是展示了人体的灵活性和控制力。
武术的技巧之美在于它的精确度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感知能力。
招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既要迅速又要准确,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反应能力。
武术的技巧之美常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正在亲身参与其中。
武术之美在于它的动人气势。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展示,更是一种胆识和勇气的体现。
武术练习者在练习中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超越自己的恐惧,展现出无比的坚毅和毅力。
当一名武术者挥舞手中的兵器,施展出恢弘的招式时,他们所散发出的力量和气势令人为之惊叹。
这种气势不仅仅是身体力量的展示,更是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力的体现。
武术的气势之美常常让人倍感振奋和鼓舞。
探寻武术之路是一种身心的修行,是一种对自身潜能的探索。
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武术吸引了无数人去探索它的奥秘。
探寻武术之路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人的性格和品质。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人们可以培养出坚毅的意志,培养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之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更加坚定的目标和信念。
武术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在表现,更在于它的内涵和精神力量。
武术以其独特的动作和技巧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而通过探寻武术之路,人们可以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武术之美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
中国武术文化的美与德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
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
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
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
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套路中的没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姿势、劲力、节奏、结构等特有要素学内容。
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神韵是通过这几大要素来实现或表现的!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
武术套路是很讲究姿势的,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等等。
劲力美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
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
协调顺畅,力点清晰。
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削而刚劲有力。
再如太极推手,柔中寓刚,绵里藏针。
它以捧、捋、挤、按、采、捩、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等。
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
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手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与审美价值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学和审美价值。
在中华武术的练习过程中,强调内外兼修、刚柔相济,追求内在修养和外在技艺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全面塑造和修炼的追求。
同时,中华武术注重“以柔克刚”,强调顺势而为、以柔胜刚的策略,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太极”、“道法自然”的理念,展现了一种以和谐为美、以超凡脱俗为美的审美观念。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体现在其独特的动作美、节奏美、形态美等方面。
在中华武术的演练中,武者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对内在力量的掌控和外在形态的展现,追求动作的流畅、准确、有力,展现了一种优美而刚健的美学境界。
同时,中华武术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注重节奏的平衡与变化,使得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反复练习和修行,武者在展现动作美的同时,更能体验到身心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达到意境美学的境界。
此外,中华武术还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表演中,武者会配合音乐节奏,运用华丽的服饰和道具,通过动作、表情等方式来传递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出丰富的审美内容。
中华武术的表演不仅展示了武术本身的技艺,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启发。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学和审美价值。
在其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武者们通过不断修炼和实践,将武术内涵的力量与美学的表现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优美、内敛、含蓄、坚韧的审美风采。
中华武术的意境美学和审美价值,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世人展示了一种和谐统一、自然超然的审美境界,传递着人类对美好生活和内心追求的共同向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
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
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
"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1985年版),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
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
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
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
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
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
中华武术的彰显气质与体现风骨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武术技艺,更是一种体现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的重要象征。
中华武术的彰显气质和体现风骨,既体现在武术技法的精湛和优美,也表现在武者的品行修养和精神境界上。
首先,中华武术的彰显气质体现在其独特的技法和艺术表现上。
中华武术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拳法、剑术、刀法、棍术等各种技艺,这些技法不仅在战斗实用中展现出威武雄壮的一面,更在表演和演练中呈现出优雅、灵动的美感。
无论是轻灵飘逸的太极拳,还是刚健有力的少林功夫,都体现了中华武术独特的气质和风采。
其次,中华武术体现的风骨和气质还体现在武者身上。
武者在修炼武术的过程中,不仅需具备出色的体能和技术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品行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武者应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谦虚谨慎的性格特点,以及正直勇敢的胸怀气度。
只有融合了这些品质,武者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华武术所代表的风格和风采。
另外,中华武术的彰显气质与体现风骨还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中。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文明底蕴。
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和自我防卫技术,更是一种精神信仰和文化载体。
在中华武术的练习中,武者不仅锻炼身体,更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文化智慧和人类价值理念。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彰显气质和体现风骨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既包括武术技法的精湛和高妙,也包括武者的品行修养和文化素养。
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谦谦有礼、正直勇敢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中华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将继续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间传播和弘扬,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武术美学的基本表现特征
武术起源于远古,形成、发展于秦汉,完善于明清.华武术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其美学特征仅具有装饰美、形体美、造型美、结构美等外特征,更具有名称美、节奏美、精神美等内美学特征.
武术套路从其本质来讲,说艺术另类表现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从文化艺术视角,沿着武术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武术套路美学特征与艺术性.认,武术套路技术特征归纳技击性,多样性和艺术性;武术套路美学特征包含:武术套路运动美表现战斗"生活";种"距离"美;经过创造,所表现出种感染力、震撼力美三方面.武术套路通过形式美、意蕴美表现武术套路运动艺术性.。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以下是对武术文化特征的总结:一、哲理性中国武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哲学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相通,人应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武术练功强调内外兼修,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体现了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的整体观念。
二、追求中和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追求中和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套路演练还是攻防技巧,都强调刚柔并济、阴阳平衡。
这种追求中和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三、历史传承中国武术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从先秦时期的剑术,到汉代的角抵,再到唐代的武术兴盛,武术文化不断发展、演变。
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武术套路和流派趋于定型。
这些历史传承,使得中国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四、技术多样中国武术内容丰富,包括拳术、器械、气功、摔跤等多种形式。
拳术如少林、武当、峨眉等流派各具特色;器械则有刀、枪、剑、棍等;气功则注重养生保健;摔跤则讲究技巧和力量。
这些多样的技术,体现了武术文化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五、内外合一中国武术强调内外兼修,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这种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念,使武术在健身、自卫、竞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武术的内外合一,不仅体现在练功方法上,还体现在技击技巧和战术策略中。
六、人文关怀中国武术在传承过程中,注重培养武德和武魂。
武德强调尊重他人、忠诚正直、谦虚谨慎;武魂则强调勇敢、坚韧、自信。
这种人文关怀,使得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总之,中国武术文化具有哲理性、追求中和、历史传承、技术多样、内外合一和人文关怀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武术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世界体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武术文化,让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浅谈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及美学特征吴正好(合肥市第五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摘 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受传统美学思想的熏染。
因而,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就体现在悦目、悦心、悦志三个方面;中华武术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对立统一美;阳刚与阴柔的完整统一美;“气”与“和”的结合美;“韵”和“意”的渗透美。
【关键词】 中华武术;审美功能;美学特征 在漫长的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极为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悠久的渊源,厚重的蕴含和博大的包容量在世界文化之林散射着独特的魅力。
深深植根于这一方沃土中并发展壮大的中华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
它既是自卫防身的技击术,又是文明的健身术。
同时也是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它自从创始以来就与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熏染。
武术套路和搏击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相得益彰的结合,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美学中“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独特魅力的审美特点,使得人们在审美的情趣中得以欢娱、陶冶和净化。
武术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后在审美意识上的外显,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
中华武术历经岁月的洗礼,已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一、中华武术的审美功能“美,是人类心灵的光环;美,是人类生活的色彩”。
武术的审美功能就是在遵循武术和美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武术的美的功能的直观感受和运动实践中对武术动作美的激发和创造。
它具体地体现在悦目、悦心、悦志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们在递进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1、悦目悦目是在参加武术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上的直接的审美愉快。
它是武术第一层面上的审美功能,它直接给人们以视觉的审美感受。
自古代,人民便知道以武为娱。
《史记·项羽本记》中所记,鸿门宴中,便有项庄舞剑助兴的记载。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好友崔宗宗曾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亦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中的美学中华武术文化起源于远古,形成、发展于秦汉,完善于明清。
中华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在华夏土地上绵延数千年,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仅因为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功能,还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
中华武术可以说最具有常有的审美文化色彩。
在现在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
要想使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固然要修改规则适应国际环境,也应从武术文化中蕴含的美学价值来把握。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
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武术美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有:形体美,技巧美,造型美,神韵美,武德美,语言美,意蕴美等等。
终究是有太平时代,武术也有了暂时不用实战的片刻,但是武术还能健身,就在健身后,人们会看到武术的形体美,被其内敛深沉所吸引。
形体的艺术美体现在人体美上,主要是以人体美为内容的形式美。
首先运动员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典型,能够给人以健和美的感受。
奔跑、跳跃、俯仰、旋转和翻腾等矫健有力的动态,各种优美静态的造型以及他们个人,相互之间的各种动作,和谐编排与组合不仅展示了他们体能的完美,而且充分显示了平衡、对称、和谐、统一以及节奏韵律等形式的规律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
武术中到处体现着技艺美:如以小力打大力、四两拨千斤、以短胜长等技巧美;从动静相间看,刚柔并济中的对比美,尤为突出的是太极拳;还有动态平衡美等。
武术的造型美是指武术审美客体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动作姿态、精神神韵等方面的美。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形神兼备的动感美武术形式中的“形神兼备”是其他体育项目所缺少的,也是武术运动作为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
只有形神达到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器械、肢体与意识、动作与意识的高度统一,而最终达到“形神兼备”和谐美的要求。
搏击武术科学笫2500卷8年磊芎期【武术文化研究】中国武术的美学寓意与表现特征杨秀梅沈时明张正民(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中国的武术运动在世界上独具风采,不仅具有军事价值、健身价值,还具有审美价值,使人们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和美的教育;武术之美除了遵循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外,还用姿势、劲力、节奏、传神、结构等要素来显示自己的美学内容,武术的形式美、意境美、劲力美、技击美都是通过它们来实现和表现的。
关键词:武术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7—00l l—02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和联系二者的审美关系。
具体地说即:美的本质、根源、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它们的本质特征,相互关系等。
中国文化被人称之为“审美文化”,这种文化习惯于在一切人文领域贯彻一种艺术精神,在这种文化氛围内.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不仅具有健身性和技击性的实用功能,而且更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性和审美功能的文化形态。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对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审美特点,在武术中有着集中的反映。
崇尚自然之美,以自然之美为大美.追求艺术的最高之美——神韵;注重武德,强调武术家的人格美等。
中华武术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基本审美特征以及表现方式是武术运动自身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侧面。
1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于武术美的表现和创造1.1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促使武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荚学思想,迥然有别于西方的美学思想朱光潜先生认为“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把美的本质归结为物体的形式,‘黄金分割律’就是他们所找到的美的规律”。
中国古代美学所走的显然是另外一条路。
由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意”,所以我们的古人不停留在形式上的华丽。
不满足于观感的愉悦,而欣赏内在的意蕴。
认为“凡其华彩光焰漏泄呈露。
然尽发于表。
而其里索然绝无余蕴者,浅也;若其意味风韵含蓄蕴籍,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者,深也。
”中国人没有刻意探求美的本质问题.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识之下,美的本质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天地之美”。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的传达;人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对自然与自然精神的表现。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又有着明显的迥异,西方美学范畴是“崇高”、“优美”、“悲剧”、“喜剧”。
但中国武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不同于西方的优美与崇高,中国美学所具备的诸如“意”、“昧”、“道”、“气”、“神”、“趣”、“势”、“态”、“姿”、“力”以及“韵”、“神韵”等范畴都是西方所没有的;其中“韵”、“神韵”和“气韵”是中国艺术的理想。
1.2中国所独有的美学思想体现在武术之中。
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武术美学的理解扣创造我们的民族美学认为.美离不开“气”;“气”是美的本源;天地万物及人都是阴阳二气交感而生的,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无目的而合目的。
因而,美在生命中,生命即是美;而这种美的理想境界是“和”。
因为在“和”的状态下生命能得到最顺畅、最理想的发展;由此可演绎出“气”是武术的本源,并进一步演化出武术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而且还可得出武术的节奏美;节奏是武术运动,也是生命运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生命的规律同美的规律有着内在的、深刻的联系。
武术动作千变万化都是源于目的的实现而引起的愉快,即见到了自己创造性地掌握了攻防格斗技术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它是最初的审美萌芽,后经历代武术家进一步加以提炼、概括使其既具有“技击”的特点又符合生命的自有活动形式,使其积淀在技击中人的智慧、才能、力量、灵巧、勇猛、坚强成为人观赏的对象,给人一种紧扣心弦的特殊审美感受。
中华武术历来强调“神形兼备.内外合一”,而神是形的内蕴、灵魂。
离开了神就失去了中华武术特有的韵味,就不成其为中华武术。
此外,神又指拳家的内在精神世界,如,高尚的情操,美好的道德,完美的个性,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攻防意识。
2中国武术美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2.1通过姿势美、结构美可以充分表现出武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在变化中统一的形式美“形”,指“武术运动中人的整体外部形象或形态,它可以是一个完整动作的静止形象,也可以是动作过程中人的整体运动形态”。
既包括腾空瞬间的造型,又包括动作与动作的组合形态和整套动作的结构形态。
“形”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所体现的外在形态。
是直观对象,在武术套路中“是姿势造型,功架”,姿势美实际上就是造型美,武术的造型艺术之美可分为定势美和飞动美。
通过动和静的造型,在空间和时间的运动形成了连续不断的画面。
就其整体上来看,动静造型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武术的定势之美,首先体现在肢体的匀称平衡上,如“金鸡独立”、“白鹤亮翅”、“金鸡报晓”等,都会在人们面前呈现一个仪态潇洒,坚实稳定的优美形象。
其次,武术中的定势决不是一味追求均衡和对称,它从技击原则出发,常常是斜中寓直,奇中求正,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多姿的变幻中见统一。
武术的飞动之美是指在一定时间里占据和开辟空间的视觉形象;武术动作千变万化。
造成了生生不已的空间层次和方向位移.使人看不厌。
看不尽。
武术中的动作通常是上、中、下三盘错落。
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低有鱼翔浅底的雅趣。
武术身法中的吞吐、开合、俯仰、拧转、折叠、运用的是否恰到好处,正是运动员是否入“达化之作者简介:1.杨秀梅(1968~),女,副教授。
研究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11万方数据境”的表现,也是武术动态美的主要衡餐标志之一。
结构美是指武术技术配合组织美;武术的编排很讲究结构;结构的艺术和编排意图常常孕育着审美恿想,这是从武术的实际}}j发。
按照武术自身的规律形成的,因此,布局完整,内在逻辑性强,充分体现了武术的结构美。
2.2:亏境关使武术超越了纯自然状态,跨入了文化创造领域,使武术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意义,具有曼浓郁的民族特色“意”。
是人脑对武术运动的深刻理解和形象思维,是意识、意境等“武术专门的心志活动”。
意境美是指创造出一种“出神人化”的境象.使审美者“忘情”,从“物我两忘”到“物我统一”,通常表现为韵律美、神采美、性格美。
“韵者,美之极”可概括为“超越于世欲之外的节操、气概从而表现出神态风度”。
武术中的“韵”正是一种和谐、整齐具有节奏的美,在练习中要求掌握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分寸,形成互为补充互相衬托的辨证统一;这种统一的结果,便是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凡事尽其美,要有韵”深刻地反映出武术的传统审美思想。
神采美、性格美是指演练者把自己置于一个假设战斗的场合,通过动作的演练做到“心动形随,意发神传”,表现}H无坚不催的气势和坚韧不拔的斗志,那矫健的身手,机敏的目光;那间不容发果敢机智的对打,创造出一种神采美和性格美。
但它的美学艺术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而在于其社会属性。
也就是原始素材要通过想象、联想、抽象的比喻和筛选等手段加以改造,而这些加以改造了的动作又不失其极丰富的攻防搏斗。
武”的意境。
意境的表现凝结着节奏和和谐统一的结构,自我欣赏和被欣赏的价值。
从而使武术艺术本质及价值不仅显示技术上的熟练,而且身心总是处在一种新的体验之中,即“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2-3劲力美充分显示了武术的阳刚之羡和阴柔之美劲力美,即武术中的劲法和力度。
武术中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
南拳的动作刚劲有力,它们都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太极拳,八卦掌都富有一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阴柔之美。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学中的“移情作用”.常常使人产生此感,会使人的心潮、筋肉随之铿锵而有力,寓美于劲健之中。
2.4武术的技击美,形成其本身所独特的雄壮之蔓“所谓武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演练套路过程中为追求攻防技击和艺术表演的效果而选择身体活动方式的自觉心理活动过程。
它表现运动员对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技术和在表演艺术上的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并让内在的精神通过形体的动作得以反映。
”由此可见,竞技武术套路的意境可理解为在套路演练中将艺术化的攻防格斗技术与运动员的精、气、神融合—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实“中国古代意识与思维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模糊,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古代意识和思维模式是直观的,朦胧的,观悟式的,非逻辑的,类推,猜测。
经验的成分很重”。
武术来源于军事格斗的本色美。
万变不离其宗,不应脱离技击法,而片面地追求形式美,动作再美,也是非驴非马,不是武术美;片面地追随意境美,尽得“神韵”也显得矫揉造作,适得其反。
舞蹈中有一些动作与武术相近.但如果从技击的尺度来分析辨另IJ.是不难区分的;武术的技击美应该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叉不可执着于技击运动的“实”。
技击与美学两者在套路中应当是辨证的统一.即“离形得似”。
3不同的武术风格流派在武术美学中的比较中围武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不同的流派和拳种的运动形式、技术、内容各不相同,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武术之美也各不相同。
比如,雄壮奔放的长拳、刚勇威猛的南拳就是阳刚之美的代表。
绵绵徐缓的八卦掌、太极拳运动时犹如烟云舒卷,便充分展现着一种阴柔美。
刚无柔,无所谓刚;柔无刚,无所谓柔;刚和柔直接体现为武术的风格特点,正由于刚柔的相互依存转化,从而表现出拳种的风格特点。
“趣者,传奇之风致。
”武术吸取了这一思想取物于大自然,融会于人体,再现动物生性本能。
井取其技击法则,加以提炼创造了象形拳法。
象形拳的特点是象形、取意;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其动作高难技巧性强,使观众对于表演者那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和想象以及高难度的技巧和身体素质『l i i叹为观止,更为人类奇迹般的创造力感到惊奇、高兴、自豪,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象形拳用它更具体、更生动的形象拨动人们美感的心灵,才会使其比其它拳种更为稚俗更赏,喜闻乐见。
美学家们认为,所谓美是人们的艺术创造了生活。
唤起人们的回忆、理解和向往。
从审美感觉来说。
当人们从武术功利的观念走出来.会发现武术运动丰富的美学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武术中挺拔的身姿、优美的身法、铿锵的节奏等也有别于实战动作。
我国古代艺术家很早就提出了“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美学理论。
齐白石老人说:“妙在似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当我们以欣赏者的目光审视中国武术的美学内涵时会惊奇地发现,武术不仅是一种形式美,还是一种意境美,更是一种技击美。
武术不但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对立统一,而且是技击与美的对立统一。
欣赏和理解武术中的美,一定要在特定的文化知识背景下;并在具体环境和场合中体会玩味,中华武术的伦理之美、形式之美、意境之美、技击之美、人格之美;更好地享受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