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23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是一场由粟裕指挥、歼灭整个徐州集团的大会战。
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军于碾庄(徐州以东)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
同时,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12个师,生俘黄维。
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被歼灭。
为配合平津战役,对杜集团围而不歼。
第三阶段,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西起商丘,东至连云港,北起薛城,南至广大淮海地区,是一场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大决战。
我军参战部队有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25个纵队,计40万人。
刘伯承、邓小平的华中野战军,16个纵队,计25万人。
敌军参战部队有黄百韬兵团,计10余万人。
黄维兵团10余万人。
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共计30万余人。
另加四个绥靖区的30万兵力。
(这些都是乌合之众,为李延年部,冯治安部,刘汝明部,周岩部部)。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起,我华野主要任务是歼灭黄百韬兵团。
11月22日全歼黄兵团。
第二阶段:中野和华野(华野部分纵队)联手,收拾围困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至12月15日,黄维兵团土崩瓦解。
第三阶段:中野和华野集中全力围困邱、李、孙兵团。
对他们围而不打,一方面我们暂时还没这个能力,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一个战役休整事情,以逸待劳。
最后在1949年1月10日将杜聿明集团歼灭。
淮海战役历时三个月,歼灭国民党嫡系主力,就像一把利剑插向敌人的心脏,给蒋家王朝的覆灭敲响了丧钟。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课文注释:淮海战役中央军委指示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发动淮海战役。
为统筹领导,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委以“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
第一阶段的重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打掉徐州东翼的劲旅。
华东解放军分三路南下,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
黄沿陇海线由东向西收缩,企图靠拢徐州。
解放军的一路越过陇海线,南下宿迁、睢宁,迂回黄的南侧。
8日,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和张克侠率三个半师二万三千余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解放军当即穿过该部防地,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
11日,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22日,将该敌全部歼灭,黄本人被击毙。
此间,中原解放军攻克战略枢纽宿县截断了徐州、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为战役的第二阶段。
黄百韬被围困于碾庄时,蒋介石命令维兵团从河南南部平汉线出发,向徐州、宿县前进。
11月25日,中原解放军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
12月1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弃守徐州,率三个兵团共27万人马向西南逃跑。
华东解放军猛追三天,将该敌全部合围在河南的陈官庄地区。
敌十六兵团企图突围,被全歼。
12月6日,中原解放军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将该敌十余万人全部歼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兵团司令黄维被生俘。
为配合平津战役,以免傅作义部撤逃江南,中央决定对杜聿明残部在两周内不作最后歼灭,解放军进行战场休整。
到1949年初,平津诸敌已无逃跑可能,淮海战役进入最后阶段。
1月6日,解放军向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0日,全歼残敌,活捉杜聿明。
至此,历时65天、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全部结束。
是役共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包括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两大主力第五军、第十八军,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中国抗战中的著名战斗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抗战期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该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期间,战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淮河和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域。
淮海战役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以及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
一、背景和局势分析二战时期,中国抗战进入了关键的时刻。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了中国大部分领土,当时中国解放军缺乏装备和资源,而国共两党合作的局面开始生变。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积极思想,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倡导游击战争,并开展武装斗争,通过实际行动回击日军的侵略。
二、战役地理环境淮海战役发生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广大地域,主要集中在淮河和长江之间,这个地区是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重要战略要地。
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起伏的丘陵、密布的河流、草原和湖泊等,这些地理条件为淮海战役的决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战役过程和作战策略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一次重要对决。
解放军始终以人民战争为基本原则,采取灵活的战术,以追求实战效果为目的。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分割敌人、歼灭敌人的战术,形成了两翼夹击的态势,使得国民党军队无法集结,迅速解除了敌人的威胁。
四、战役结果和影响淮海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迫使其撤离淮海地区。
这一战役的胜利,不仅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也为之后的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局势,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总结淮海战役是中国抗战中的著名战斗,通过这场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展现出了勇敢无畏的精神和过硬的作战能力,为中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国抗战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希望大家喜欢!淮海战役历时两个多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如下: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这个阶段里国民党军一再对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计划判断错误,共产党在国民党不知情的情况下扑向了徐州。
因为国民党总司令官刘峙作战的能力不高,导致国民党军的布阵非常不利,共产党将黄伯韬的兵团歼灭,攻占了宿县,孤立了徐州。
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在这个阶段共产党歼灭了黄维兵团,因为其他的兵团怕被中国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这就导致黄维被孤立,位置十分突出。
中国共产党没有像国民党那样乱了阵脚,而是根据淮海的形式吃掉了黄维的兵团,并挟持住了杜聿明的集团,还看住了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
经过精密的战略布局,黄维的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这个过程共产党全力对抗上一阶段没有歼灭的杜聿明集团,经过分析为了取得成功,共产党先对其进行了孤立,后来完成了分割包围傅作义集团后再对杜聿明集团发起了进攻,取得了胜利。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大面积区域中对国民党进行的有战略的进攻战役,淮海战役的成就是辉煌的也是来之不易的,经过了三个阶段,历时两个多月才取得了胜利,这份胜利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因为是他们的努力才成就了淮海战役的成功。
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淮海战役中的参战方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实力相差很大,并且国民党还得到过美国的武器和金钱资助,实力比共产党强很多,但是共产党还是将国民党打败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下几点: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淮海战役取胜的关键,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有很多兵团,但是中国共产党用正确的领导将他们一一歼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
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
10日,我军把黄伯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并击毙了敌兵团司令黄伯韬。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
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
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
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
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
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的结果是什么淮海战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参加这次战役的是中国的共产党和国民党,淮海战役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淮海战役的结果,希望大家喜欢!淮海战役的结果淮海战役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结束的时间是是1949年1月10日,经过两个多月激烈的奋战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
当时中国解放军的兵力是60万加40万的民兵,国民党的兵力是80万,经过淮海战役,中国共产党歼灭了由总司令刘峙指挥的国军的5个兵团部和22个军部还有56个师,在国民党80万的兵力中有55.5万的人被消灭或者改编。
淮海战役主战场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敌方之间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一次决战,是极为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顾名思义,淮海战役的爆发地点位于淮海地区,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指的就是徐州与蚌埠,该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临商丘,北至枣庄,南达淮河,战争地区范围极广,影响极大。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向外展开,其中蚌埠、连云港等地都是战争的重要城市,它主要有三个主战场:一个是徐州东部的碾庄,我军主要在此击溃了黄伯韬军团;另一个是安徽濉溪双堆集,主要是我方在此歼灭了黄维军团;还有一处是萧县与永城接壤的陈官庄、李方林一带地区,我军在此歼灭了杜聿明为首的大集团,其中包括了邱清泉、孙元良、李弥这三个兵团。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分为三个阶段,我军在领导人的指挥下,一步步打败敌军,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争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徐州边上的碾庄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也不是事先确立的,而是历史选择了此处,于此拉响了战争的号角。
第一阶段战争开始以后,眼看着黄伯韬即将战败碾庄,蒋介石即刻将杜聿明与黄维军团调至徐州救援,仍旧难敌我军士气高扬。
后来蒋介石放弃徐州,于徐州西南地区进行突围,最终还是陷入绝境,作困兽之斗。
最终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依次全军覆没,我军大获全胜。
淮海战役的红色故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
此役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共56个师55万余人。
至此,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其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日益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
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
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
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
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
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
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
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淮海战役简介及时间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导语:淮海战役简介,简述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三大战役”之一。
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
淮海战役简介,简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三大战役”之一。
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仅仅六十五日。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淮海战役”(淮阴、海州),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徐州、蚌埠)。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杜聿明及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人被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关于此役,交手的敌我双方有着不同的称呼——由于战场是东起海州西至淮河,因此我军称之为“淮海战役”;而国民党军则依据其占领的城市要地,称之为“徐蚌会战”。
无论叫法如何,战役的结局对垒双方都
生活常识分享。
淮海战役相关资料推荐文章1948年淮海战役热度:百战经典淮海战役热度:国民党淮海战役相关知识热度: 1948淮海战役的意义热度:百战经典之淮海战役热度: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淮海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淮海战役相关资料战争背景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
从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共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4]一个月后,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5] 战前态势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摄于中共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6] 。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7] 。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7] 。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除青岛等少数据点[8] ,使得共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由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9] 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解放军在全面抗战胜利逐步向最后胜利推进的重要里程碑。
一、背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淮海地区位于敌占区的东部,为重要的交通要地。
此区域的解放将为中共在华东地区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战略目标淮海战役的战略目标是解放淮海地区,割断国民党军队的后勤线,消灭大量敌军,为解放全国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三、战役过程1. 准备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主攻方向确定为徐州,集结大量兵力,精心组织训练,并与国共两党合作筹划战役。
解放军在战前进行了详细的地形侦查和敌情分析,并充分利用情报优势。
2. 主攻击阶段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总攻。
解放军采取了先包围后歼灭的战术,迅速包围了徐州,阻断了敌军的撤退路径,使国民党军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3. 清剿残敌阶段解放军在攻占徐州后,继续对国民党军队进行追击,剿灭了大部分敌军。
随着敌军的主力被消灭,淮海战役进入最后的阶段。
4. 收缴战果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为今后的战斗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四、战役结果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队20余万人,收复了徐州、镇江、扬州等重要城市,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战役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面抗战中取得了战略优势,进一步加强了人民解放军的威信,同时也对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坚定。
总结:淮海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对于解放华东地区、削弱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以及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这场战役的胜利,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斗志和强大实力,也为中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缴获国民党装备(5张)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
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
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
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31006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
敌我损失比为4.06:1。
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
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地方部队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时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起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
战役首歼黄伯韬兵团,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军队的铁拳面前,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
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投入战争之中,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永不磨灭的伟大贡献。
大决战前夜1948年初秋时节,天高云淡,金风拂面。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太行山麓、滹沱河畔的小山村更是赏心悦目。
此时,中共中央正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
中国已经进入了大决战的前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正酝酿着重大决策。
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第三年,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通过不断地“拉壮丁”,总兵力虽然还保持在365万人左右,但大多数是在被歼后重建或遭受过我军狠狠打击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
分布在一线的国民党正规军共249个旅(师)170万人,分别被人民解放军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上,大多数只能守备战略要点和主要交通线,战略机动的兵力已捉襟见肘。
敌人后方的兵力,战斗力很弱,而且被我游击队所钳制,无法机动。
伴随着军事上的失利,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危机愈加严重,国统区经济更是急剧走向全面崩溃。
与国民党军队相反,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迅速成长壮大,总兵力已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达149万人)。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
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
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
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
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
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
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
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有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25个纵队,计40万人。
刘伯承、邓小平的华中野战军,16个纵队,计20万人。
共计60万人。
敌军参战部队有黄百韬兵团,计10余万人。
黄维兵团10余万人。
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共计30万余人。
另加四个绥靖区的30万兵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淮海战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重要的一场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江苏省淮阴、海州(今淮安市)、盐城、东台(今台南市)等地展开。
这场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日本侵略者发起的一次决定性进攻,战果辉煌,对于战争局势和中国解放事业具有重要影响。
一、战役背景淮海战役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对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次全面战役。
战役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夺取了大量领土,壮大了军力和人民支持。
而日军则在战术和战略上陷入被动。
二、战役过程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攻击阶段和追击阶段。
在准备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筹划,组织兵力集结,为战役的顺利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攻击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东西两翼夹击的战术,迅速突破日军防线。
解放军采取多种战术手段,如武装力量集中,采用快速机动等,有效地击溃了敌军的有生力量,给予了敌人重创。
在攻击阶段中,解放军以快速行动迅速占领了淮阴、海州、盐城等重要城市。
追击阶段是淮海战役的最后阶段,解放军迅速展开了对日军的追击。
在追击阶段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术,如夜袭、火力压制,迫使日军无法有效抵抗。
最终,日军在江苏南部地区遭到全歼,解放了大片土地。
三、战役意义淮海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一役,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淮海战役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推动了中国解放事业的进程。
战役期间,解放军成功地使用多种战术手段,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和战术指挥水平,为解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日本侵略者决战的成功范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这次战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实力和英勇精神,为中国在全球的地位树立了崭新形象。
最后,淮海战役对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场战役的胜利,有效地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气,为最终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毛泽东谋划淮海蒋介石列阵徐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位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交界处、属黄淮平原,介于黄河、长江之间,北上是济南,可直通平津;南下可达长江,直下南京、上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一辽阔地域内,地形开阔,村庄稠密、津浦、陇海两大铁路纵横其间,公路四通八达,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
掌握徐州和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也就控制了长江以北,其战略地位异常重要。
1948年9月24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战役目标为攻占淮阴、淮安、海州和连云港。
毛泽东在接到粟裕的建议后,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方向表示赞成,但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作为统帅,他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
于是,毛泽东以其雄伟的胆略和历史伟人的巨大气魄,决定将华野攻城掠地的战斗改变成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斗,把淮海战役变成一场战略性决战。
10月11日,毛泽东向华东野战军发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明确规定:“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第二阶段攻歼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
第三阶段准备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
”针对刘峙集团主力集结于徐州地区,随时可能增援的情况,毛泽东在《方针》中着重指出:“为达成第一阶段的任务,应以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和歼援敌一部的任务,并从东面和北面及威逼徐州,使“丘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
”14日,毛泽东又致电华野指出:担任打援的部队,应放在援敌侧面,即徐州的北面、西北面、南面,造成围攻徐州的态势,使徐州之敌“第一个感觉就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
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
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时间歼灭黄兵团。
”同时,毛泽东还决定中原野战军主力在淮海战役发起前攻克郑州,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10月22日,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主力占领郑州,24日再克开封,并乘胜东进。
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毛泽东依据辽沈战役胜利后出现的全国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华化,不失时机地决定在原淮海战役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战役规模,于11月7日发出指示:华东野战军主力按原部署直出新安镇两侧及台儿庄、贾汪、邳县、炮车,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继续在徐州以西地区求歼第4绥靖区刘汝明部,尔后两大野战军即可直逼徐蚌线。
第一仗应力争歼灭第7兵团全部、第13兵团一部和第3、第4两个绥靖区的部队等共21至22个师,尔后如徐州之敌仍未撤退,即可打第二仗,求歼第12、第16兵团,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至此,解放军在淮海战场投入的总兵力计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和中原野战军7个步兵纵队,加上华东、华北、中原军区等地方部队,共约60万人。
1948年11月初,国军统帅部为避免重蹈东北战场覆辙,拟定了一个“徐蚌会战计划”,决定以白崇禧华中“剿总”的2个兵团、3个绥靖区共23万人,防御平汉铁路南段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屏障华南;以刘峙徐州“剿总”的4个兵团、4个绥靖区共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沿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线成所谓“一点两线”部署,以攻势防御,确保这一地区的交通,拱卫南京、上海。
其中,总司令刘峙为首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在徐州;黄百韬第7兵团在新安镇地区;李弥第13兵团在徐州以东碾庄圩、炮车地区;邱清泉第2兵团在徐州以西的黄口、砀山地区;孙元良第16兵团在蒙城地区;李延年第9绥靖区部队在海州地区;冯治安第3绥靖区部队位临城、枣庄、台儿庄地区;刘汝明第4绥靖区部队在商丘地区;周岩第1绥靖区部队在淮阴地区。
同时,蒋介石又令白崇禧华中“剿总”所属之黄维第12兵团向确山、驻马店集中,准备转用于徐州方向。
这样,国军在淮海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头在徐州,尾在确山的弯弯曲曲,尾巴很长的”长蛇阵“部署。
总兵力达29个军70个师,近70万人。
斗长蛇刘粟联手误军机百韬送命根据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的指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制定了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以华野第1、第6、第9、鲁中南纵队、苏北兵团第2、第12纵队以及中野第11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向新安镇、阿湖地区实施主要突击,围歼黄百韬兵团;以华野第4、第8、第11纵队和江淮军区2个旅围歼邳县、官湖、炮车、运河车站地区的李弥第13兵团一部,控制运河以东阵地,阻击李弥兵团东援;以华野第7、第10、第13纵队,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自临枣以北地区直出临城、台儿庄、贾汪,歼灭冯治安第3绥靖区部队,尔后强渡运河,自徐州以东、以北进逼徐州,切断陇海路,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第3纵队、两广纵队及翼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协同中野主力作战,钳制邱清泉第2兵团,尔后从西面、南面进逼徐州。
1948年11月4日,粟裕发布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各部统于6日黄昏由现地开进。
”“定于本月8日晚统一发起战斗。
”此时,蒋介石的精力为辽沈战役所牵制,无法充分考虑南线的作战计划。
虽然蒋在制定“徐蚌会战计划”时,曾打算收缩徐州刘峙集团兵力,或集中兵力守徐州,或撤守淮河。
但国军统帅部内部对守徐还是守淮的问题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蒋介石也怕因撤退而造成混乱的局面,因而举棋不定。
直到11月5日,蒋介石才决定以津浦路徐蚌段为轴线,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至铁路沿线两侧,以各机动兵团的攻势防御,阻止共军南下,确保徐州,巩固江淮,屏障南京;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
此外,蒋介石还下令原属白崇禧华中“剿总”指挥的黄维第12兵团,由确山地区开进到阜阳、太和集结,改为国防部直接指挥,准备参加徐蚌会战。
至此,国军统帅部在淮海地区总共集结了5个兵团、3个绥靖区共80万人,作战飞机126架、运输机32架。
11月6日,刘峙集团各部开始收缩兵力,唯黄百韬兵团因等待李延年第9绥靖区之第44军,改为7日开始西撤。
由于晚了一天的行程,黄百韬兵团与驻八义集的李弥兵团,也未能靠拢,不能团集一起撤退。
黄兵团这样的态势,正好是最容易受到割裂攻击的态势。
国军统帅部犹豫不决,不明敌情,指挥凌乱,导致了严重的军事后果。
第9绥靖区司令李延年在接到刘峙的撤退电令后,评论说:“举棋不定,亡国之征。
”1948年11月6日夜,华东野战军按预定的作战部署,发起淮海战役,向徐州东、西两面的国军进逼。
华野主力从临沂、滕县等地向陇海路东段疾进,突击集团直扑新安镇、阿湖地区的黄百韬兵团。
第6纵队首先歼灭了码头镇的敌军,鲁中南纵队包围了郯城;第4、第8纵队占领了邳县、滩上一线,先头部队向陇海线运河桥挺进,山东兵团第7、第10、第13纵队从临城、枣庄向韩庄、万年闸、台儿庄一线急进,于8日突破运河防线,直逼徐州东北面的贾汪。
国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所部第59军和第77军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
山东兵团的3个纵队通过该部防区迅速南下,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陇海路。
解放军各纵队从东、东北方向进逼徐州。
刘峙见共军多路向徐州逼近,何、张率部起义,十分恐慌,遂于11月9日改变原定将各机动兵团撤至徐蚌线两侧的计划,着令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和孙元良的第16兵团向徐州收缩,以加强徐州的防御。
刘峙的这一部署,恰好迎合了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略意图。
战役刚开始,刘峙就想总退确,他的胆怯,注定了他的失败。
当初蒋介石派刘峙到徐州坐镇指挥时,国军内部就议论纷纷,认为刘峙根本就不是解放军的对手。
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该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如今只派来一只猪,眼看大门是守不住了。
”毛泽东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11月9日指示华野、中野:“徐州之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
”并要求中野:“你们勿须不顾一切,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
……至要至盼。
”11月10日晚,华野山东兵团的3个纵队占领了大许家和曹八集等地,迎头拦住了西撤的黄百韬兵团,歼灭其先头部队第100军第44师300余人。
至11月11日,华野成功地将黄百韬兵团的4个军合围于以碾庄圩为中心的纵横不过10余公里的窄小地区。
中原野战军于11月10日转入徐蚌作战。
中野司令员刘伯承针对国军的“长蛇阵”,采取“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的战法,以中野第4纵队和华野第3纵队、两广纵队及翼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钳制邱清泉第2兵团,尔后从西面进逼徐州,与东面的华野山东兵团一起夹着“蛇额”;以中野第1、第3、第9纵队攻击宿县,斩断“蛇腰”,并阻击由可能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部队;以第2、第6纵队和陕南军区第12旅侧击和尾击由确山东进的黄维兵团,紧紧揪住“蛇尾”。
11月12日,中野陈锡联第3纵队攻占宿县,歼敌1.2万余人,控制了这一具有战略枢纽地位的城镇,津浦路徐蚌段被拦腰截断,将刘峙集团分割成南北两部分。
毛泽东鉴于淮海战局的迅速发展,战役规模已经扩大,于11月16日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在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
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
”中央军委还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淮海前线作战和领导战区支前工作与有关后勤保障。
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蒋介石得知黄百韬兵团被围后,于11月10日派刚从东北葫芦岛回来的杜聿明回徐州,仍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指挥解黄百韬兵团之围。
此时,总司令刘峙正对共军的作战企图无法判断,束手无策,见到杜聿明后,简直如见到救星一般,立即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杜。
杜聿明立刻着手布置为黄百韬解围,他下令邱清泉兵团转至徐州以东,在李弥兵团的配合下,沿陇海路及其两侧东进,救援黄百韬兵团;命令李延年第9绥靖区部队改编为第6兵团,由蚌埠沿津浦路东侧向宿县前进;命令刘汝明第4绥靖区部队改编为第8兵团,会同第6兵团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命令黄维第12兵团务必于11月15日到阜阳后,继续向蒙城、宿县前进。
11月12日,邱清泉兵团的3个军和李弥兵团的2个军共12个师,开始东援黄百韬。
为保障围歼黄兵团的战斗顺利进行,粟裕调整了部署,以6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以3个纵队在徐州以东正面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以5个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邱、李兵团,使其不能向碾庄圩增援。
在华野各纵队的顽强阻击下,邱清泉和李弥两大兵团前进迟缓,连续攻击10天,伤亡万余人,但只向前推进20公里。
他们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围歼而无可奈何。
由确山驰援的黄维兵团也被中野“揪尾”各纵队紧紧揪住,被阻于南坪集以西的蒙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