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文殊坊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39.67 KB
- 文档页数:2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城市设计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城市设计方法在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运用,并结合成都市文殊坊历史街区具体案例,对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现状进行调研。
在以上基础上分析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空间设计并提出相关建议。
其中空间设计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具体从功能补充的整合、肌理延续的整合、空间融合的整合、空间界面的延续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论文旨在运用整体观完整真实地保留历史遗存信息,延续历史文化和城市肌理,从而协调成都市的历史街区空间和其现代空间融合发展。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文殊坊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
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
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文殊坊历史街区分析1.1区位分析文殊坊与宽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
文殊坊位于市中轴线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
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
文/王小明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街区星罗棋布,如何更好地进行保护开发至关重要。
这不仅有益于现存历史文化资源的保留,还能对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锦里、文殊坊和宽窄巷子是近年来成都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实践中比较成功的案例。
本文拟从这三处历史文化街区出发探讨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模式,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一、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保护开发的背景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的保护开发是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导向的结果。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形成强烈冲击。
成都文化产业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集中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布局、优化整合和开发文化资源的构想以应对冲击。
同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建设中,成都城内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遭到破坏与损毁,千年古城的历史风韵日趋衰减。
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成都市政府于2003年出台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由城市格局保护、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组成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锦里的保护开发源于武侯祠需要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文化、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求上升,旅游业蓬勃发展。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武侯祠由于缺乏配套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设施,留住游客、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成为其短板。
为此,武侯祠博物馆提出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武侯祠品牌和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资源,复建锦里古街,将其包装打造成一条全新的民俗文化休闲街,使锦里成为延伸和放大武侯祠及三国文化品牌资源的重要载体。
文殊坊是成都市确立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成都市政府规划的六大旅游体闲商业区之一。
文殊坊片区传统上商贸发达,文化昌盛,因此该区域历史上公馆林立、装修考究、园林精致。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不少高质量的民居院落大都变成了大杂院,导致这一片区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安全和卫生隐患。
四川建筑 第卷期 1成都当代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建设的思考李楠(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重点分析了成都文殊院片区一期工程“文殊坊”的规划设计过程,探讨了文化保护性当代建筑的经济性,文化性及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总结经验。
提出“尊重历史真实性,商业开发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唯一模式,应寻找保持历史遗存与发展空间精神上一致性的或其他有效的保护模式,保证城市文脉的整体性及可延续性”的观点。
【关键词】 旧城改造; 商业化; 真实性; 精神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 T U984118 【文献标识码】 A图1 天启(1621~1627)成都府图(资料来源:四川省古典园林设计院))1 历史文物对城市的意义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通过忽必烈汗之口对马可波罗说:“你们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的,仿佛只要改变一下组合的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城市应该是心思和机缘的造物[1]。
”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城市不应该是功能拼接的产物,而应该具有自己的精神所在。
它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依托。
中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
20世纪80年代打着“旧城改造”的口号“破旧立新”,由于人们缺乏文化意识,致使改造的结果是“建设性的破坏”。
9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不再追求满足居住功能,而转向对城市形象的重视,这与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是分不开的[2]。
近些年,城市的面貌多为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反映,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市的文化不应该是一张表皮,而应该在历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被赋予新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关注古建的保护与修建,做了很多探索,像上海的“新天地”、宁波的“历史街区改造”等。
对于成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来说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难怪有人说成都人“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而是生存的必要。
[3]”但对于成都近段时间内大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改造的现状,很多人表示深深的担忧,在这看似繁华的表面,究竟这是不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的确商业化带来了不少商业价值,但我们是否损失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和不可复得的宝贵遗产呢?2 成都历史文化区的保护、修缮、重建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图1),且有历史文化保护片区建设成功案例在先。
成都日报/2006年/9月/27日/第A02版要闻・时政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传承老成都建筑风格,传承佛禅文化……成都历史文化保护的成功典范文殊坊:“禅道”与“商道”完美结合采写李德全王晶千年以前,天府沃土滋养出闲逸悠哉的生活观念,与佛学禅宗所倡导的空灵淡静的宗教哲学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成都独特的休闲生活方式,并传承至今光大为“休闲之都”这一现代城市定位理念。
作为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和“六大休闲旅游商业区”之一,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坊,是中房集团成都总公司倾力打造的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借助地脉和环境优势,在充满历史意蕴的土地上,以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释为核心,通过再现川西特色街院建筑为载体,恢复传统街区风貌,重拾川西传统民俗,打造的“都市休闲旅游第一街”。
“文殊坊堪称成都历史文化保护的成功典范!”成都市房管局局长周鸿德这样评价文殊坊。
RBD展示成都休闲文化的崭新名片文殊坊提出的打造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憩功能区(RBD),与城市商务功能(CBD)和城市居住功能区(LBD)相融合,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区,这一概念在全国尚属首创。
据悉,文殊坊有别于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豫园、昆山的周庄,与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也有不同,它是以古建筑、古庙遗迹、民俗景观为核心的现代体验式旅游。
其观光、休闲和可参与性旅游方式,将成为成都旅游的又一新名片。
中房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文殊坊的主题是文化,而其中更多的是对禅的理解,特别体现在二期空林禅道、文殊院街的打造上。
借助文殊院片区的禅境、禅意和禅文化,形成了“文殊院街区”的复原蓝本,汇集了九街十庙,是目前中国城市中心拥有数量最多和最集中的禅院休闲区。
文殊坊以文化赋予商业,在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的经营思路指导下,把“禅道”与“商道”完美结合,最终形成了以展示巴蜀文化为主的业态区域。
根据规划开发思路,文殊坊将被打造成为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名片的主题旅游休闲商业区。
文殊坊建筑方案图纸文殊坊建筑方案图纸是一个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建筑设计,为了对其进行详细描述,本篇文章将从外观、内部布局、材料选择、造型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分别从不同维度展示该建筑的设计思路。
首先,文殊坊建筑的外观设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庄重感。
该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庭院式的布局,以四合院作为基本形式,合院之间通过连廊以及庭院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展现出一种内敛而又庄重的美感。
在内部布局上,文殊坊建筑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合理划分和布置了各个功能区域,使得整个建筑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其中,主楼为研究区域,设有多个办公室和图书馆,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次楼为展示区域,设有多个展厅和展示区,向公众展示了关于文殊坊的相关内容;后花园则是一个休闲区域,绿树成荫,清凉宜人。
在材料选择方面,文殊坊建筑使用了大量的传统建筑材料,如红砖、青砖、灰瓦等,这些材料既体现了建筑的历史文化特点,也给人一种朴实、厚重的感觉。
此外,建筑还采用了古色古香的木质骨架,增加了建筑的稳固性和艺术性。
而在造型特点方面,文殊坊建筑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如重檐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雕花木窗等,使得整个建筑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同时,建筑造型也注重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通过曲线和平行线条的运用,使得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最后,文殊坊建筑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该建筑以文殊菩萨为主题,弘扬了佛教文化,为人们了解和学习佛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
建筑内外的雕塑、壁画等艺术装饰也充分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内涵,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了一个融合了艺术与文化的综合体。
总而言之,文殊坊建筑方案图纸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又有内涵的建筑设计。
通过外观、内部布局、材料选择、造型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设计,该建筑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美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学术、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场所。
成都文殊院调查报告文院睿泽深天地,宝殿宗风越古今。
金身龛位兜率主,龙华成佛弥勒尊。
膈断红尘名利语,直超天地圣凡心。
川西文殊耀法界。
讲经宏法渡众生。
一、文殊院总体介绍文殊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语系佛教重点寺庙之一,位居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院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区中心地带,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该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到617年),初名信相,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代有兴废,明末毁于战火。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慈笃海月禅师重建,时因人常夜见大光影辉空中,依迹寻至慈笃和尚修行之处,便谓是文殊菩萨应身,故更名为”文殊院”。
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康熙帝御赐”空林”匾额一块,因此文殊院又名为”空林堂”。
文殊院总体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
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各殿镂空窗花式样繁多、精巧,堪称国内佛寺之冠。
两百于座铜铸、铁铸彩塑、脱纱、木雕、石刻佛菩萨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绝满。
虽然经历战乱纷争,但得以保存完好,实为国内佛寺所罕见。
院藏大量珍玩宝物、典籍书画,其中以唐玄奘顶骨舍利、舌血《华严经》、发绣观音、页叶经、以及康熙、果亲王、刘庸、张大千、谢无量、丰之恺、赵朴初、启功等大家的书画尤为著名。
走进这座千年古刹不仅被那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震撼,更会感受到他所散发出来的勃勃生机!二、记行十一月十七日,天气阴,微寒。
怀着对佛教圣地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小组二人踏上了赶往成都的汽车。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在距离文殊坊最近的公交站下车,开始了前往圣地的考察之旅。
在一位好心成都市民的指引下,我们顺利寻到了文殊坊街口。
浓厚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顺着古街,久闻其名的文殊院便立在我们的眼前。
文殊院山门比较高,站在寺庙外几乎看不到里面的景象,激动而好奇的我们迫不及待的奔向山门。
三、文殊院寺内建筑布局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问题逐渐凸显。
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商业发展,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例,深入分析其成功的商业模式与规划策略,以期为类似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概述了历史街区商业开发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元素,以及如何在商业化进程中保持街区的独特魅力等。
接着,文章将介绍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三个案例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然后,文章将深入分析这些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包括商业模式的选择、商业业态的布局、商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其规划方法,包括规划理念、规划原则、规划策略等。
文章将总结这些成功案例的经验教训,提出历史街区商业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对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等历史街区商业开发与规划方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历史街区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协调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历史街区商业开发模式分析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是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街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这需要对街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出符合街区特色的开发策略。
成都的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就是历史街区商业开发的成功案例,其开发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代表性。
锦里作为成都历史文化名街,其商业开发模式以“文化旅游”为主导。
锦里在保持古街风貌的同时,引入了各类文化体验项目,如川剧表演、茶艺表演、手工艺术等,使游客在购物的同时,也能深度体验成都的历史文化。
锦里还积极开发地方特色商品,如蜀绣、竹编等,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带走对成都的美好记忆。
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作者:张燕琦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06期摘要:从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出发,以文殊坊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文殊坊的空间形态、场所精神以及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期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新和传统空间形态的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文殊坊历史文化街区做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历史地段,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
在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均质化、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今天,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空间形态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这不仅可以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提供物质空间形态的支持,更能够在社会和文化层面激活城市记忆,塑造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高度强调了对城市特定历史文化的重视,对我们城市规划问题提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面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的要求。
”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研究,显得十分有意义。
一、成都历史文化街区概况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内许多文物和历史街区先后遭到了破坏和损毁,使得这座拥有2300余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日趋失去她的历史风韵和文化基因。
在经过粗放式建设发展的阵痛期后,成都市政府遇到了城市建设的瓶颈,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学习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结合成都城市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在2003版的总体规划中确立了由城市格局保护、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这四个层级所组成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二、文殊坊概况(一)历史沿革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称文殊院。
文化资本为触媒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为例黄秋童,杜明阳摘要:十三五时期,城市发展方向由增量转向存量。
许多城市在更新过程中常常因为眼前的利益,对旧城进行大规模的推倒重建,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造成城市历史文化泯灭、城市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本文以成都文殊坊、锦里历史街区更新改造项目为案例研究基础,将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文化资本概念引入其中,并以之作为城市更新的触媒,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探讨文化资本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通过系统的研究文化资源的挖掘、激活、串联等过程,找到城市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和规划策略,并以城市文化为资本,把历史空间作为资源,促成理性的城市更新。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资本,城市触媒理论,锦里,文殊坊引言随着国家之间的竞争从经济的发展扩大到文化内涵的提升,文化阵地逐渐成为各国之间的必争之地。
早在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就将文化作为旧城更新和经济建设的资本。
例如,,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设,使得毕尔巴鄂的经济再度复苏[1]。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历程中,我国城市的传统特色、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多趣的街巷空间被规整的路网取代,和谐的邻里社交被封闭住区所瓦解,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间被大型的商业综合体破坏。
我们的历史正逐渐逝去,怎样在发展中传承城市的文脉,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成都锦里、文殊坊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以城市触媒理论为研究视角,希望能回答怎样利用文化资产的激活促成理性城市更新的问题?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1城市触媒理论“城市触媒”理论是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图(Wayne Atloe)和唐·洛干(Donn Logan)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城市设计策略。
城市触媒理论与传统的城市更新方式不同,它提倡在认识城市的背景和环境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具有活力的点,即城市触媒。
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阚逸群,刘锟(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摘要】通过对成都锦里古街的现状调研,分析其空间形态及场所精神。
指出影响锦里古街空间形态的因素,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可能性。
【关键词】锦里古街;空间形态;因素【中图分类号】TU-024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要素在城市土地上的投影,它受着自然地貌、资源分布、交通情况、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1]响。
城市空间形态分为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和内部空间形态。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包括街道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形态、广场空间形态等。
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属于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历史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久形成的独特空间形态,具有独特的魅力。
笔者在本文以成都锦里古街为例,分析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
1 成都锦里古街概况1. 1区位锦里古街处于成都市市区交通发达地段,位于武侯祠东侧,占地面积1. 1 hm2,街道总长350 m,总建筑面积8 000 m2。
古街呈南北走向,北邻锦江沿江景观带,东望彩虹桥。
古街位于武侯祠大街中段,此街可直达市中心天府广场。
古街附近有3个公交车站及20条公交线路,便利的交[2]通条件提高了锦里古街的可达性。
1. 2规划背景锦里古街所属区域属于三国文化区。
三国文化是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侯祠是三国文化的具象载体。
锦里古街作为武侯祠旅游产业的延续,同样承载了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
锦里原本就是西蜀历史上最为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这一区域历来也是成都人举办各种节庆民俗活动的场所。
锦里古街由旧民房改造而来,成都政府于2003 年确立了锦里古街与武侯祠博物馆一体规划,以蜀汉三国文化为背景,川西民俗为内涵,明清建筑风貌为外表,并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创造独特的旅游形态,形成体现成都特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休闲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