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知识介绍d1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34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波是由地震事件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从而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因此,地震勘探可以用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在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将对地震勘探的原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震波的产生地震波是由地球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地震事件通常是由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比如地震断裂带的发生、火山喷发等。
当地球内部发生地震事件时,会产生由地震波作为机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地下不同地质体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波的种类地震波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
P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能传播在液体和气体中。
P波和S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记录并用来解释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质介质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现象。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另外一部分能量会继续向前传播。
此外,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也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地震波的这些特性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分析来进行地下结构的解释。
地震波的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在地下不同深度和不同位置上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地面上的地震波记录仪被记录下来。
地震波记录仪会记录下地震波传播时的波形和传播时间,这些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分析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地震波的解释地震波的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解释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波形和传播时间,地震学家可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地震:地壳的震动2、地震波:地壳质点震动向周围传播的形式。
3、地震勘探:用人工的方法(炸药爆炸、可控震源、电火花、空气枪等)使地壳产生震动,利用不同岩石中地震波传播规律不同的特性,探查构造寻找有用矿产的方法。
4、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
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sub] [/sub]乘积(Z=Vρ)。
5、反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反射,即反射波。
6、透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透射,继续传播,即透射波。
入射波反射波透射波V[sub]2[/sub]ρ[sub]2[/sub]7、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入射波折射波透射波V[s ub]2[/sub]ρ[sub]2[/sub]8、观测系统:检波点与激发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9、排列长度:激发点与最远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10、偏移距:激发点与最近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二维观测系统(六次叠加)三维观测系统11、信噪比:有效波振幅与干扰波振幅的比值。
12、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13、屏蔽:地震波传播到介质分界面后,一部分能量返回形成反射波,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往下传播,当遇到另一分界面时,一部分返回,另一部分透过界面继续传播。
第二个界面往回返的能量遇到第一个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下部,另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回到地表,地面接收到的第二个界面反射的能量大大降低,我们称这种现象叫作屏蔽。
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二、地震勘探的阶段划分(一)设计1、收集测区有关的地质、物探及测绘资料。
2、实地踏勘,了解地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河流、道路、潜水位、新生界盖层厚度、岩性及结构、勘探目的层的埋藏深度、构造形态和断裂发育程度等等)。
第一章绪论1.地球物理勘探的概念及分类概念:利用物理学原理和相关技术获取某些地质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 从而对地质问题经行切实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的油气勘探手段。
分类: 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2.地震勘探的概念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定位矿藏, 确定考古位置, 获取工程地质信息的勘探方法, 它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3.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 遇到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 在它们返回地面时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记录, 根据波的传播路程和旅行时间, 确定发生弹性波反射或折射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 从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 寻找油气圈闭。
4.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理论1.基本概念●各种介质的概念(1)均匀介质与非均匀介质均匀介质: 介质内每一点的物理特性参数均相同非均匀介质: 介质内的物理特性参数随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2)弹性介质与非弹性介质弹性介质: 介质卸载后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非弹性介质: 卸载后不能够完全恢复到加载前状态(3)各向同性介质与各向异性介质各向同性介质: 介质参数与方向无关各向异性介质: 介质参数随方向变化而变化(4)单相与双相、多相单相: 固体、流体(油、气、水)双相: 固体骨架以及孔隙内的流体实际地下介质的特征: 非均匀、非弹性、各向异性、多相●波动、弹性波、地震波、波前、波后、波面、振动曲线(地震记录)、波形曲线(波剖面、波场快照)波动: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动;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弹性波;地震波: 地层中传播的弹性波;波前: 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后:在某一时刻, 介质中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面;波面: 介质中同一时刻开始振动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曲面;振动曲线: 即地震记录, 在某一点处质点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同一点不同时刻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形曲线:又叫波剖面、波长快照, 某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形成的曲线);●波长、视波长、速度、视速度、周期、频率波长: 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视波长: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波长;速度:在沿波的传播方向上, 波在单位时间前进的距离;视速度: 不是沿波的传播方向确定的速度;周期: 波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频率: 周期的倒数;●体波、面波、纵波、横波体波: 振动能够在整个介质区域内传播形成的波。
地震勘探的概念: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底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勘探工作基本分为三个环节: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部署沿侧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利用地震接收仪器把地震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野外地震队主要负责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记录着地层震动情况的磁带。
室内资料处理的任务是: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理论,利用计算机对野外获得的地震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工作,以及计算地震波在地层传播的速度等。
这一阶段得到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等资料。
资料处理工作在计算中心完成。
地震资料解释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和其他物探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各反射层相对应的地质层位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地下地质结构的特点做出说明,并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完成的起伏形状的图件-构造图。
最后,查明有含油气希望的圈闭,提出钻探井位。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反射地震波法勘探就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在不同界面上产生的反射波到达地面的旅行时间的不同而进行油气勘探的方法。
其整个过程是通过人工手段(炸药震源、机械震源)激发地震波,并采用仪器进行有序记录,通过后期的处理和解释工作,最后提供出地下构造的图纸和可供钻井的井位成果。
地震勘探基本方法:地震勘探法是石油勘探常用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从采样方式来分为:二维勘探、三维勘探以及四维勘探*从地震波不同传播理论可分为: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等:其中反射波法又可细分为纵波法、横波法以及转换波法等。
*按不同地表类型可划分为:平原区、山区、草原区、沼泽区、沙漠区、戈壁区、水域、黄土塬区以及城区勘探等。
*从勘探精度上又可分为:常规勘探,高分辨勘探等。
二维勘探:用于地质概查。
二维勘探是在一条直线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二维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二维空间的特征。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说说地震勘探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地震勘探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玩意儿,其实它的原理和基础知识没那么神秘,听我给你一一道来。
简单说吧,地震勘探就像是给地球做一次“B 超”。
你可以想象一下,地球就是一个超级大的“病人”,而我们勘探人员就是拿着特殊“探头”的“医生”。
我们通过制造一些震动,就好像在地球这个“大身体”上敲了敲,然后观察这些震动传回来的信号,以此来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你可能会问了,为啥要这么干呢?嘿,这可重要了去了!就好比你想买房子,你不得看看房子的结构好不好、地基稳不稳啊?地震勘探就是帮咱们了解地下有没有石油、天然气这些宝藏的重要手段。
地震波就是咱们的秘密武器啦!它就像是地球内部的“小信使”,跑来跑去给我们传递消息。
这些地震波可调皮了,它们在地下一会儿折射,一会儿反射,就跟小孩子在玩游戏一样。
我们这些勘探人员呢,就得通过各种高科技设备把这些“游戏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好好分析分析。
再来说说野外作业,那可真是一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你想啊,背着那些重重的设备,在荒郊野岭里走来走去,有时候还得和那些虫子、野草作斗争。
不过呢,咱勘探人可不怕,咱是冲着地下的宝贝去的!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泡面,聊着白天的发现,那感觉还挺有意思。
当然啦,地震勘探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比如说地震波不听话,跑错了路,或者数据出现了一些奇怪的信号,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这时候就得靠我们的经验和智慧来解决啦!就跟解谜一样,可好玩了。
总的来说,地震勘探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其实挺有趣的。
它就像是一场神秘的探险,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地球内部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下次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群背着设备、灰头土脸的人,说不定就是我们地震勘探人员哦!哈哈,让我们继续为了寻找地下的宝藏而努力吧!。
地震勘探seismic prospecting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见地震),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上,以及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公里。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
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震源,如重锤、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
海上地震勘探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发展简史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
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