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
- 格式:xls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变态心理学理论
1. 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者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3.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把异常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4. 认知学派: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都会影响他的行为。
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5. 多维综合模型: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的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始于20世纪,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和方式,不同的学者各有侧重。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时的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以上述两个命题为基础,弗洛伊德推演出如下的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必多”(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1)固着:接受的过多或过少刺激会造成“性心理”固着,产生异常。
合理的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神经衰弱和癔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神经衰弱——兴奋过程的优势,抑制过程的薄弱。
癔病——抑制过程的优势,兴奋过程的薄弱。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阻或“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也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一、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对心理异常的说明:固着(性心理发展受挫),焦虑(本我和自我的冲突的矛盾),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所以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普洛夫: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三、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顺利适应环境,正常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四、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自知力)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是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八、心理健康: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应的状态区分心理正常心理健康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方面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是常形的,→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时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一、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变态:本质而言,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的状态。
3、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4、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5、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泛指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7(1)抽样方法:即根据一组病人的某些特点选择适应的控制组,这种方法又称为“事后因素设计”方法。
7(2)、血亲设计。
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
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8、临床观察法:又称临床方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直接观察与谈话来获得事实,并分析问题。
9、治疗实验:在研究过程中最好采用“双盲”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10、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11、孤立病灶: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仍正常,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而产生半醒半睡状态。
12、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幻想、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转移、情绪分离、隔离、抵销、过度补偿、升华作用。
13、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正强化)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负强化)。
14、消退: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弱直至消失。
15、泛化与辨识: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变态心理学目录1、什么是变态心理学2、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变态心理学简史4、变态心理学的内容5、变态心理的矫治6、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7、关于变态心理学应试技巧(适合各类考试)内容简介abnormal psychology一、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
又称病理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
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
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
按临床精神疾病的表现或症状可分为神经症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人格障碍、药物和酒精依赖、性变态、心理生理障碍、适应障碍、儿童行为障碍、智力落后等。
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一般需从3 方面考察:①从统计学方面考察。
处于群体中常态曲线两个极端的个体属于异常。
②从个人生活史考察。
常把个体当前的心理活动与以往的加以对比,看是否有异于寻常的改变。
③从社会适应状况考察。
可根据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的程度,分析其是否属于异常。
此外,在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时,不可忽略参考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
对变态心理的矫治,可区分为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两大类。
心理治疗如言语和非言语的心理疗法、催眠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等。
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等。
此外,采用一些综合性疗法也可取得显著效果。
预防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因而需要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奏效。
《变态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1303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英文名称:Abnormal Psych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 3适用对象: 应用心理学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或异常行为的学科,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态心理的基本原理,熟悉变态心理的基本研究技术,能对心理异常人群开展心理诊断、矫治及咨询活动,掌握心理变态的内容、原则,咨询与治疗及诊断的方法与途径。
同时,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各种心理危机,预防变态心理的产生,这对于预防对紧张刺激产生不良适应甚至引起自杀,以及减少心理社会因素的有害作用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学习本课程,为学生奠定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学基础,直接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实践实操活动作铺垫。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变态心理学是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变态心理学涉及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描述、解释、诊断、治疗以及预防。
增强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识别、分析、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对心理障碍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关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分类系统,掌握各种各种理论观点及常见心理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病因,了解其治疗方法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唯物史观与方法论。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变态心理(心理障碍)的概念,以及不适当反常理的行为反应。
了解生物学理论的主要历史发展及潜在假设,从而理解异常行为。
掌握心理学论的各种角度(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及其对异常行为的解释。
(二)教学内容1.变态心理的认识及演变2.认识变态的历史及发展3.变态心理学理论4.变态心理学的唯物史观与方法论(三)思考与实践1.什么情况可称之为心理异常?2.如何看待评价心理异常的不同标准?3.在变态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目的与要求1.熟悉遗传学研究。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1.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2.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固着、焦虑、压抑。
行为主义认为由于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持久冲突,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从而产生神经功能紊乱并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病,如抑郁症或癔病。
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人的“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的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即“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1.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以下功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保障人正常的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2.李心天对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提出了以下四类判别标准:(1)医学标准,即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心理或行为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2)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
3.心理学上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条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即个体的心理活动的现象与客观环境相一致。
如无现实依据的幻听、思维背离现实规律且坚信不移的妄想。
在精神病学上,常把有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
所谓无自知力。
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间产生了差异与不统一。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1.感知障碍(1)感知过敏。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代表人物主要理论概念
医学模式、
希波克拉底、盖伦
克雷佩林
希氏把心理异常解释
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
平衡。
盖伦则认为是
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
心理学模式(心理动力
学,人本主义理论)弗洛伊德、罗杰斯心理异常的这种模型特别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正常和变态人格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驱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
行为模式桑代克、斯金纳、
郝尔姆斯
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
本概念就是学习。
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
作条件反射。
2、强化。
3、泛化与辨别。
4、
榜样作用,模塑作用以
及学习
动机。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模型间的整合)生物-心理-社会观点,
它主张将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整合成一种综合的临床观点。
治疗方法
电休克治疗(ECT)、化学
药物
让病人在更舒适更安全的
情境下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感,领悟到其心理异常的
症结。
罗杰斯坚持认为,
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
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分
必要条件。
1、经典条件反射。
2、强化与
操作条件反射。
3、不恰当的泛化与不恰当的辨别。
4、模仿学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