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论顾炎武学术的卓识
- 格式:pdf
- 大小:478.69 KB
- 文档页数:6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朴園,号稼轩,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清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学者,文化名人,被誉为“闽学宗师”、“海东大儒”,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状元、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文化领袖。
他的著作具有启蒙性和领导性,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和文化的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
要全面深入地展开讨论,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生平、思想体系、主要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顾炎武对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卒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享年107岁。
他自幼聪慧过人,十岁即通《易》、《书》,十二岁就中进士,被封为庶吉士。
后来,他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教育改革和思想体系的建构,成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顾炎武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末年的乱世和清朝的建立,他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他的思想和行为一度遭到朝廷的打压和排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而努力奋斗,最终在晚年得以重见天日。
二、顾炎武的思想体系顾炎武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历史观念、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和建议。
他主张历史学应当是一门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非以偏见和成见来对待。
他的政治思想则主张“仁政”、“治国有常”,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政策体系,被誉为“文治主义”的代表人物。
顾炎武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方案,主张以“格物致知”为目标,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三、顾炎武的主要著作顾炎武是清代孔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术著作颇丰,主要有《日知录》、《日知录续编》、《阳明学实录》、《江西通志稿》等,其中以《日知录》最为著名,被誉为“闽学宗师之作”。
顾炎武关于百姓避难的关注与史学实践——以《肇域志》所记避难山岳为中心刘任南① 宋培圭②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北碚 400715摘要:顾炎武亲身经历战争,目睹百姓之苦,对避难有着感性的认知。
其史学理念下对于避难问题的探讨,将认知提高至理性的层次。
《肇域志》中避难山岳的记载则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对于百姓避难问题关注的一种史学实践。
关键词:顾炎武;避难问题;《肇域志》;避难山岳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其著述丰富,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顾炎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对顾炎武思想进行大量的多维度研究,涉及学术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及经世致用思想等多方面。
学术思想方面,研究重视顾炎武开辟了理学的新领域[1];关注顾炎武经世致用原则下的学术活动[2];指出顾炎武的考据思想与考据方法是清代崭新治史的方法[3]。
此外,还有学者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综合考量,如以《日知录》为基础进行研究,认为其“学术联系政治、学术为政治服务”,同时巩固壮大历史学和文献学基本功的门类[4]。
哲学思想方面,周可真探讨其天人观,认为顾炎武“变而适时”的哲学思想,实是其曲折的人生经历在其观念中的反映[5]。
政治思想方面,则主要是从顾炎武对封建与郡县关系、士官制度、冗政与行政效率、改革病民与赋税制度及选拔制度等方面的认识进行探讨[6]。
军事思想方面,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军事观点、廉耻为本的治军观点和重形任势的战略战术观点[7]。
经世致用思想,宋天宇研究认为,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充满爱国情感、民族精神,在此影响下进行实地考察[8]。
学术界关于顾炎武思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讨论顾氏思想提供了基点。
然而,可以注意到的是无论《顾炎武诗文集》,还是《肇域志》等都体现出对避难的认识,学术界却对顾炎武关于百姓避难问题关注的研究尚属空白。
正如张耀孙序所言《肇域志》“一考建置沿革之规,一考山川形势兵事成败之要”,其具有显著的历史军事地理著作的特色,① 刘任南,女,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原文: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揭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现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吴;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吴;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理论者,它他的思想主张及作品对后世的民主思想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理论者,它他的思想主张及作品对后世的民主思想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
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
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思想主张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途径的探究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他大胆疑心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
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鼓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顾炎武知识点总结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的生平颇为传奇,他在明末清初之际,见证了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建立。
他曾环游南北,结交名士,广交朋友,深受当时诸多士大夫的赞誉。
在政治上,他曾出任湖广提学,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
在文学上,他也作为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对当时的文学和思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顾炎武的思想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政治、社会、伦理、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他反对儒学正统,提出“尚书精神”、“天人合一”、“诚意诚行”,主张“政之本在民,政无常立,但民常立”。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尚书精神顾炎武提出尚书精神,主张从《尚书》中获取真理、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认为“书本易知,而其大教不易”。
他认为尚书是中国古代经典的精华,是儒家文化的源泉之一。
他通过研究和解读尚书,提炼出尚书精神的核心观念,强调修身、治国、安民、利世的价值取向,主张“仁”、“义”、“礼”、“智”;提出“上庸颂”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一种自我反省和道德塑造。
2. 天人合一顾炎武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连绵不断的整体,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他认为“阴阳调和、五常充盛”是天地万物生长发育、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他提出道德行为应该与天地万物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主张“仁者以治之,曲直容而宽纵之”,强调政治家和君子应该顺应天地万物发展的规律,布置政治制度、处理政治事务,推行政治政策。
3. 诚意诚行顾炎武主张诚意诚行,他认为人应该以诚意诚行对待天地、对待社会、对待国家、对待人民,应该积极努力、真诚坦率、单纯朴素地履行道义、守信用、取得社会信任和人民拥护。
他主张“天下公平,方乃无忧,故君子、诚则固”;主张“作者造物之人民,宁使其老弱、清富各有所长,逡巡箕踞款诚其区”,提出颇具现实意义的政治指导思想。
顾炎武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顾炎武第一节早岁行记顾炎武,名绛,一度更名继绅,字忠清,一字宁人。
明亡后,改名炎武,以表示对南宋爱国志士王炎午的仰慕。
在流亡生活中,曾使用过蒋山佣、顾圭年的名字,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他是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病逝,终年七十岁。
他一生足迹半天下,以“行奇学博,负海内重名”(钮诱《觚剩·蒋山佣》),在许多学术领域,都是一位承先启后,并且有着创造性贡献的人物,有“清学开山”之誉(梁启超《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经学之建设》)。
顾炎武出身于江南大族,昆山顾氏在五代时由吴郡迁居滁州,南宋时再搬到海门,后迁居于昆山,以后就定居在这里,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
他祖上历世为官,可以说是一个以读书求仕进的书香门第。
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辈中,出过四个进士,连续做过正德、嘉靖、万历朝的地方官和中央部院官,在当时是昆山的望族。
他的曾祖顾章志在万历朝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本生祖父顾绍芳做过经筵讲官、翰林院编修、管理制诰。
到他的父亲一辈,家势逐渐衰落。
本生父亲顾同应,字仲从,是个国子监生,母亲何氏,生有子女五人,顾炎武排行第二。
他一生下来就出嗣,从本生祖、本生父家抱到继嗣祖父顾绍芾、继嗣父顾同吉家抚养。
在顾炎武幼年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人是嗣祖顾绍芾和嗣母王氏。
嗣祖顾绍芾字德甫,号蠡源,功名只是一个监生,但他天才俊逸,诗文书法都极好,备受人们的称道。
他博学多闻,异常留心天下大事,喜欢读实录、邸报之类,还常常抄录下来加以保存。
这种读书联系实际的精神,直接感染着少年时代的顾炎武。
在嗣祖的督导下,顾炎武从小就习读经史,十三、四岁就研读完毕总结历史成败、兴废得失的皇皇巨著《资治通鉴》。
在这同时,又历览了《孙子》、《吴子》、《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典籍。
他遵从嗣祖“读书不如钞书”的训诲,一边读书,一边抄书,每天作读书札记到二更时分方才休息,奠定了他日后在学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坚实基础。
教育劳模事迹材料教育劳模事迹材料范文他们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坚定自己的信念,在教育事业燃烧着自己的光和热。
下面为大家的教育劳模范文,欢迎阅读借鉴!XXX同志,女,XXXX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XXXX年起到XX学校任教,一直担任初中年级的班主任,教英语,同时兼任校团委书记。
XXX同志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17大和十七届 ___精神,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服从上级领导部门和学校各项决定和部署,认真工作,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很大的工作业绩。
为此她获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赞扬,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家长的拥护,先后获得省、市优秀班主任,省、市教学能手,市、校优秀党员,市优秀工 ___,市优秀少先辅导员和市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她的先进事迹主要如下:多年来,XXX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 ___保持一致。
她坚持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在今年党内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能够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做好各项工作。
XXX同志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公道正派,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用 ___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在人民群众中始终起到一个共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XXX同志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做到爱岗敬业,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辛勤耕耘。
她热爱教师职业,热爱班主任工作,热爱团的工作,把自己的满腔热心倾注在工作事业上。
她发扬红烛精神,甘愿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她以慈母般的真情关爱学生,呵护着学生健康成长,一心把他们培养为祖国建设事业有用的接班人。
她认真教学,认真批改,在抓好全班教学中,不放过一个差生,给他们补课,鼓励他们上进。
多年来,她的英语教学成绩一直居于全年纪第一。
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积累运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
(5分)(1)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举类迩而见义远。
(司马迁《史记·》)(3)《赤壁赋》中,“,”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洞箫声音幽怨、感伤的效果。
2. 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2分)A.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阿Q正传》)B.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拿来主义》)C.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祝福》)D.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为了忘却的记念》)(2)《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存在“互释”的可能。
以下核心观点与主要情节之间无法“互释”的一项是()(3分)A.识不识字并非愚的标准。
——王熙凤治家B.家的性质是族。
——荣宁二府共庆元宵节C.乡土社会需要阿波罗式的情感——黛玉宝玉木石前盟D.个体被波纹所推及就发生联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人的尊严与名誉权罗翔①所有的权利一定有其所对应的义务。
权利和义务孰先孰后,这并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提醒我们,义务一定在权利之前,只有在一定的道德义务的基础上才可能衍生出法定的权利。
义务是无条件的,如果义务需要一个基石,那么这个基石也是超验的。
总之,如果没有人自愿承担义务,那么也就不可能产生法律上的权利。
②近代权利理论的形成与道义论(道德义务违反说)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道义论有不同的分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十诫道义论,还是康德的道义论,都对权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顾炎武《生员论》节选译文——2014东城区高三期末考试文言文问曰:废天下之生员,则何以取士?曰:吾所谓废生员者,非废生员也,废今日之生员也。
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而其廪之学者为之限额,略仿唐人郡县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
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材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阙则补,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
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皆得就试于礼部,而成进士者,不过授以簿尉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以平其贪躁之情。
其设之教官,必聘其乡之贤者以为师,而无隶于仕籍;罢提学之官,而领其事于郡守。
此诸生之中,有荐举而入仕者;有考试而成进士者;亦或有不率而至于斥退者;有不幸而死,及衰病不能肄业,愿给衣巾以老者。
阙至于二人三人,然后合其属之童生,取其通经能文者以补之。
然则天下之为生员者少矣。
少则人重之,而其人亦知自重,为之师者不烦于教。
而向所谓聚徒合党,以横行于中国者,将不禁而自止。
若夫温故知新,中年考较,以蕲至于成材,则当参酌乎古今之法,而兹不具论也。
或曰:天下之才,日生而无穷也,使之皆壅于童生,则奈何?吾固曰: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取士之方,不恃诸生之一途而已也。
夫取士以佐人主理国家,而仅出于一涂,未有不弊者也。
参考译文:有人问:(如果)废除天下的生员,那么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回答是:我所说的废除生员,并不是废除所有的生员,(而是)废除当今的生员。
请求采用征召和推荐的方法,而又使生员制度并存,(如果)天下的人,不问他是否是生员,都能得到举用并且向朝廷推荐,那么我们所要征召的人,不久(就会)很多了,而(对于)那些廪生,要规定限额,大致可以仿照唐朝所规定的郡县等级:小郡十人,超过等级的,大郡可增到四十人为止;小县三人,超过等级的,大县可增到二十人为止。
约计郡县中户口的多少,人材的高下,然后排出等级次序,(如)有缺额就补充,并且取消岁贡和举人两种办法。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
荣本齐桓公后。
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
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
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
桓荣勤学,讲论不怠。
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
”《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帝曰:“俞,往,女谐。
”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
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
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用时乎?”荣笑而不应。
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
”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
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
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
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
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
’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节选自《东观汉记ꞏ卷十五》)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贫A窭B无C资D常E客F佣G以H自I给J精K力L不M倦N十O五P年Q不R窥S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指命名,与《琵琶行并序》中“命曰《琵琶行》”的“命”字意思相同。
作者: 赵俪生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40-43页
主题词: 顾炎武;早年生活;社会活动;十七世纪;学术成就;积累;中进士;归庄;昆山;书本知识
摘要: <正> 顾炎武生活在十七世纪。
他是一个学者,一个具有开创性成就的大学者;并且,他还是一个爱国的人,终生无懈地关注着民族、国家和整个社会,跟社会的每一个脉搏都扣得紧紧的。
更重要的是,上述两点并不是互相游离的,而是紧密地配合在一起。
他从书本知识的积累出发,走向社会活动(包括明的活动和暗的活动),而社会活动的积累,又反转过来,使他的学术成就不是琐碎的和僵死的。
他。
顾炎武的警告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21年第1期苏露锋,70后,媒体人,一心两用,亦文亦书,汉字的意蕴美和形态美,皆不忍割舍。
读书愈多人愈惑,忙里偷闲偶露锋。
苏露锋/文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经警告他的弟子潘耒,反对他涉入官方学术界,因为一旦进入,他必须“满口溢美之词”,浪费大量时间用来溜须拍马。
潘耒出生于江南吴江县(今江苏苏州)的一家书香门第,生而奇慧,读书过目不忘。
六岁丧父,依靠兄长生活。
其兄因庄廷鑨私修《明史》案牵连被凌迟处死。
涉世未深的潘耒,起初对老师的警告没有引起重视,他参加了朝廷的博学鸿儒科考试。
在古代,朝廷几乎垄断了所有的资源,科举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饱读诗书,想有所作为的潘耒,没有别的选择,他入职进了翰林院。
潘耒在京为官五年,除参与编修官方《明史》外,还被康熙帝选在身边,专事记录皇上的言行起居,并出任会试考官。
潘耒不愿曲意奉上,对时政多有谏言,终因大胆敢言而被降职。
后因母亲去世丁忧归家,便不再复出。
大学士陈廷敬想推荐重用他,被他谢绝,他说:“止止止,吾初志也,吾分也。
”潘耒晚年崇信佛学,遍游名山,留下《游南雁荡记》等名篇佳作。
潘耒才深切体味到老师的睿智和远见。
顾炎武不只是这样教育学生,他自己也身体力行。
满清政权入关后,对汉族知识分子使用了软硬两手,一方面通过南北科场案、通海案、《明史》案、《南山集》案等大案进行疯狂的镇压,另一方面则利用科举和修史来拉拢安抚笼络,像顾炎武这样名满天下的大儒,自然是清廷网罗的对象,但顾炎武屡次拒绝征召。
康熙十年,顾炎武游京师,寄寓外甥家中,大学士熊赐履设宴款待顾炎武,邀修《明史》,顾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康熙十七年,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礼部侍郎叶方蔼举荐顾炎武,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年,清廷开明史馆,《明史》总修官熊赐履招顾炎武与修《明史》,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坚拒熊赐履。
顾炎武著书立说顾炎武是中国明代后期至清初时期的学者、思想家和经学大家,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和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著有《日知录》、《阳春白雪集》、《三统志》和《精忠录》等多部经典著作。
其中,《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一部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日知录》是顾炎武在晚年时创作的一部笔记文集,共分为60卷,收录了他从生活中得到的各种启示、感受和想法。
通过《日知录》,我们可以了解到顾炎武对于政治、文化、社会、宗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究,以及对于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在政治方面,《日知录》提出了“君子之志,著于明道,而不见容于朝廷”,强调了君子应该追求的是道德和理想,而不应过于追求权力和地位。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和影响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日知录》还阐述了顾炎武对于社会治理和教育改革的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在文化方面,《日知录》则从儒家经典的解释和研究入手,深入探究了儒学的精髓和价值,以及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文化传承的意义。
他强调了读书人应该以学问为本,以实践为基础,以修身为目的,以行善为立身之本。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宗教方面,《日知录》则对于儒家、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进行了探究和比较。
他提出了“度外之道入内之用”的思想,认为宗教信仰应该服务于人类自身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现实,而不应过分迷信教义和宗教仪式。
这种思想也对于当前社会的宗教文化研究和宗教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顾炎武的思想和著作丰富而深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日知录》正是他思想成果的精彩总结,不仅对于学术领域有着重要贡献,对于普通民众的文化修养和心智提升也具有很高的辅助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承接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进程。
顾炎武手不释卷顾炎武,字松阳,是中国清代文化名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散文家和思想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风波,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念和信念,并为之奋斗不已。
在顾炎武的著作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顾炎武手不释卷》。
《顾炎武手不释卷》是一本思想独立、言辞犀利的书,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政论名篇。
顾炎武以此书表达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思想观点和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书共分为九卷,囊括了顾炎武一生思想的精华和对社会的深刻观察。
他在书中对当时社会的诸多弊端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改进的方案。
顾炎武以自己的观点为支撑,对朝廷腐败、民生问题等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顾炎武手不释卷》的第一卷主要探讨了教育问题。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之道,但当时的教育却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德性为基础,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而不仅仅是注重于知识的传授。
他提出了以学术为主的教育体系需要更新,使之真正对社会和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卷是对官员的批评。
顾炎武指出当时的官员普遍存在贪污腐败的问题,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苦难。
他要求官员应该为民众谋利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了官员应该以身作则,克己奉公,追求公正与道德。
第三卷是关于法制和司法的问题。
顾炎武认为,当时的司法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刑法不公,法官行事不公开、不公正。
他主张以法治国,要求重建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
第四卷是对农民问题的反思。
顾炎武指出,农民是国家的根基,但他们时常被剥削和压迫。
他倡导农村改革,提出了多种实用的政策和措施,希望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第五卷是关于商人和商业的问题。
顾炎武认为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主张商业应该依法经营,商人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不追求暴利。
他强调商业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贡献,而不是损害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曹道衡: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及其与“红楼梦”的关系一引论自从“红楼梦”讨论展开以来,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引起了大家广泛的注意。
很多同志在这个讨论中,都发表了评论这部小说的文章,某些研究历史和思想史的同志,也常常在他们的论文和著作中涉及到这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问题。
通过大家的研究和讨论,不但粉碎了五四以来在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而且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来对它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当然是很大的进步。
但在这个讨论中,也流行着值得怀疑的说法。
这就是不少同志认为,“红楼梦”等小说和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李塨、刘继庄、唐甄、戴震属于同一思想潮流。
他们认为这些思想家和文学家都是反映着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阶级”的思想意识。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们把这些思想家归结为一个思想流派,并且都归结为市民思想家。
他们在论述‘红楼梦”等小说的时候,往往牵合了这些思想家的著作来加以论述,来论证“红楼梦”反映了“市民思想”。
他们说,这就是“思想潮流和文学创作中的辐射”。
这种说法当然不是“红楼梦”讨论中才产生的。
早在抗日战争前后出版的一些史学著作,已经提出了清代这些思想家有“启蒙的民主主义”思想或代表“市民”的看法。
侯外庐同志在他的“中国近世学术思想史”一书中还引用“儒林外史”、“镜花缘”等作品,来论述戴震的思想。
解放以后出版的尚钺同志的“中国历史纲要”一书,也说顾、黄、王等思想家反映“市民思想”。
讨论开展以后,邓拓同志发表了他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竭力地强调了这一论点。
自从邓拓同志的文章发表以后,这种看法尤为流行,很多关于清代思想家和文学作品的论文都采取了这一说法。
其实,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般说来,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和文学创作同虽然常常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具体评论一部作品,主要还是要看作品本身,井不能简单地勉强地用某些思想家或思想流派来代替对作品的分析。
泰山石刻学史[三]泰山石刻学史[三]三、清代前期的泰山石刻研究梁启超先生尝曰:“金石之学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学也。
自顾炎武著《金石文字记》,实为斯学滥觞。
”(《清代学术概论》)又曰:“清代金石学大昌,亦亭林为嚆矢。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按顾炎武之金石研究,继武欧赵,重振绝响,开有清三百年学术之新境。
而其研究中,尤以泰岱石刻用功最深,成就最大,其后继之叶奕苞、朱彝尊、李光暎、林侗等金石名家,研考岱石,无不深受亭林学风之濡染。
故曰有清开国百年间(自顺康以迄雍正)之岱刻研究,实以昆山顾氏为中心。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江南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入清之后,北游齐鲁秦晋,访古考史。
据后世史家研究:“他(炎武)所搜求的金石文字,得之山东者颇多,可以说这也是他在山东学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张维华《顾炎武在山东的学术活动及其与李焕章辩论山东古地理问题的一桩公案》)其中在泰山的行迹尤密,据顾自叙,其访碑岱下,曾踯躅“数四”(《求古录·唐景云敕跋》)。
据清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所考,顾炎武之泰山行踪如下:顺治十五年(1658)初登泰山,十六年秋过长清,访碑灵岩寺;康熙三年(1664)由河南辉县返泰安州度岁,四年春自泰安至德州,五年自京都复至山东,游泰山,谒天庆宫。
又据《泰山石刻记》载:白龙祠有顾炎武题名。
今已佚。
亭林在泰山期间,访查了大量的古代遗刻,获取了众多的最新发现。
在岱岳观,获见了乏人问津的唐鸳鸯碑:“泰山之东南麓王母池有唐岱岳观,今存茅屋三楹,土人称为老君堂。
其前有碑二,高八尺许,上施石盖,合而束之。
其字每面作四五层,每层文一首或两首,皆唐时建醮造像之记。
周环读之,得显庆六年(661)一首、仪凤三年(678)一首、天授二年(691)一首、万岁通天二年(697)一首,圣历元年(661)一首,久视二年(701)一首,长安元年(701)一首、四年(704)二首,神龙元年(705)一首,景龙二年(780)一首、三年一首、景云二年(704)二首,开元八年(720)一首,大历七年(772)一首,建中元年(780)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