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手法类概括
- 格式:docx
- 大小:40.39 KB
- 文档页数:4
知识丨小说情节的手法一、什么是情节手法“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一)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别特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式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1)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类别释义特点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小说赏析情节手法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而伏笔,一般来说,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④从着墨多少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林黛玉进贾府》中在贾宝玉正式出场之前,王夫人的话:“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在情节手法上属于铺垫。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冷暖岛事王福日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
这天阳光很好。
老顺财沿着山坡上满是雪水的泥泞小路,一呲一滑地赶向山坡下已废弃的打谷场。
他的许多老伙计已经等在那里——六冠叔、张大炮、凤举……他们散落的这个小岛上,能聚起来的老人也就这十几个了。
只要天气好,这十几个人都要聚在一起,在打谷场上拢一堆火,吊起大茶壶,一群老人摆桌放凳,边喝茶边打牌,时间就在丝丝啦啦的水沸声中悄然过去了。
但这天的气氛有些压抑,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
“我们去看看吧!”老顺财说。
众人互相搀扶着往有田叔家去,没走出几步,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老顺财心里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一是丧。
若有喜事,早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耳闻,若不是,那只能是……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叔!”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
快到有田叔家的时候,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隐约递进了老顺财的耳朵,空气中飘荡着浓重的火药味道,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他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
热点素材:情节设置解读高考小说考点突破01【考情分析】在20162022七年高考小说阅读的考查中,直接涉及情节设置的有两次。
对于小说重要的要素,变身提问的情况比较多,属于基础考点延伸设题,要灵活运用。
02【考点归纳】1.分析文章情节设置的特点。
2.分析某段情节安排的作用。
3.分析以……为中心布局谋篇的好处03【考点突破】一、概括梳理故事情节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
3.按照场面(人物活动的场所)来梳理。
4.按照细节描写来梳理。
二、设置情节(结构)手法(1)设置悬念。
有时候是全篇一个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有的时候是悬念迭出,制造紧张的气氛。
(2)埋下伏笔。
(3)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4)延迟: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5)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
(6)留白式: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7)抑扬式:欲扬先抑或者欲抑先扬,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更突出主题。
(8)误会法:制造误会,结尾解开误会。
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9)巧合法:“巧”字是关键,“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
(10)小段叙写:文笔简洁,节奏发展快,强化了紧张程度。
(11)双线结构:小说中双线结构有两种:明暗线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并列双线。
明线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可以是时间、地点或者文章中贯穿前后的物品、人物等。
暗线指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作用:①暗线为明线的展开提供背景。
②明暗线可以串连起历史和现实,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凸显主题。
③双线交织相互补充,相互映衬,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小说的答题技巧及模式一.情节梳理概括类:1.概括梳理情节题: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这个过程具体分为:(序幕)——发生——发展————结局——(尾声)如:赞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2.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答好概括情节题则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并扣紧人物、开端、结局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情况下、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二.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类:1.概括题:身份定位+人物性格、思想情感示例: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09安徽卷)答:董师傅是一位普通的木匠。
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2.赏析题:要结合人物言行或情节具体分析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
示例:结合文本,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答:贝格斯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妇女。
她热爱故土、珍视亲情,如她一直珍藏着母亲送给她的魔盒;她纯朴善良、热情爽直,如她积极帮助“我”走出沮丧、伤心的阴影;她观察敏锐、善解人意,如她善于观察“我”的内心与表情的变化。
3.塑造人物手法题:手法或描写角度+人物思想性格手法: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示例:《红楼梦》第五回是怎样描写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答:肖像描写。
通过描写林黛玉的眉毛、眼睛、姿态等,写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提醒】人物形象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有关情节的写作手法
1. 引人入胜的开头,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够立即吸引读者的
注意力,让他们想要继续阅读下去。
可以通过一个令人惊讶的事件、一个引人入胜的对话或者一个扣人心弦的场景来开始故事。
2. 冲突和转折,情节中的冲突和转折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
通过设置各种冲突和转折,可以让故事变得更加紧张和有趣。
这些
冲突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或
者是人物内心的矛盾。
3. 高潮和转折点,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高潮和转折点是情节
的一个重要部分。
高潮是故事发展到最紧张和激动人心的部分,而
转折点则是故事发展方向的转变,通常会给故事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4. 悬念和反转,通过设置悬念和反转,可以让读者对故事的发
展保持好奇心。
悬念可以让读者产生猜测和期待,而反转则可以让
故事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
5. 结局的收束,故事的结局是情节的最终收束,它应该能够解
决故事中的冲突,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
结局可以是圆满的,也
可以是出人意料的,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与故事的发展相呼应。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情节的写作手法,可以让故事更加吸引人,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感染,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小说情节知识清单一、情节结构(一)单线结构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
(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二)复线结构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类的劳动过程。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梳理概括情节题一、【常见题型】“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5)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脉络。
二.思考角度:(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答题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2)分点概括情节式情节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或一个情节内部的细节)答题模式:按故事发展,分点归纳概述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1、解题思路首先明确文中运用的技巧、手法。
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什么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再次分析技巧的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在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布局谋篇方面起到了什么效果。
2、叙述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显得亲切感人。
(3)第三人称:(“他”、“他们”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3、叙述方式及效果(1)顺叙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2)倒叙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3)插叙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4)补叙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5)平叙作用: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的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4、描写方式(1)正面:包括外貌、心理、行动等。
(2)侧面:环境、人物之间关系。
5、修辞手法(1)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情感;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情感,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6、构思技巧(1)抑扬结合: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2017第一学期学校后勤工作计划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向往学习、扩大知识面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智能。
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整理的2017第一学期学校后勤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17第一学期学校后勤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后勤坚持为学校教学、为全体师生服务的宗旨,做到后勤不后,处处走在前头,想在前头,做在前头,服务在前头。
本着勤俭节约,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做好服务工作,保障前勤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我校后勤管理,使我校的总务后勤管理有特色、上水平。
二、主要工作目标任务1、在新的一学期里,积极配合校领导,以教学为中心,认真做好学校后勤的常规管理工作,确保学校的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做到实际需要与可能要用相结合,克服铺张浪费现象。
我们将加强对物资和设备的管理,做到物尽其用,一物多用,提高校产和设备的利用率。
2、关心爱护全体教职工,解决部分职工的实际困难,使全体教职工体会到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增强他们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3、以人为本,加强校园管理,营造一个“以美促德,以美益智”的育人环境。
加强对各班分担区的检查和督促,铲除杂草,清理垃圾。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净化、美化、绿化,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绿色满园、鸟语花香、移步换景、清幽雅致的校园环境。
4、为班级添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以保障和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九月份:1、铲除操场的的杂草,清理垃圾,大搞环境卫生。
2、检查水、电、煤卫设施状态、各班级的桌椅、卫生备品是否到位,各班门窗及锁钥是否完好。
电器设备是否安全,电脑和投影仪等设备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随时组织故障之排除。
3、六年级教室的搬迁和安置工作。
4、各年组的小黑板是否够用。
5、布置教室工作也在九月份完成。
6、做好教师节庆祝活动。
7、为迎接国庆,做好校园环境卫生及学校门前三包净化工作。
8、继续做好常规管理和建校各项工作。
十月份:1、做好国庆安全保卫工作。
2、做好冬季取暖工作准备,检查暖气、锅炉、管道等设备是否完好,组织冬煤的进入。
概括雷雨故事情节篇1《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
周朴园又娶了繁漪。
并生了个儿子周冲。
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
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
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
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
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
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
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篇2大少爷周朴园诱骗了女仆侍萍,生下两子,后因娶“有钱门第的小姐”,把产后三天的侍萍撵出门,逼得她抱着小儿子投了河,他则娶年仅十七的蘩漪为妻。
蘩漪不满他的冷酷和专横,三年前和小她七岁的周萍发生暧昧关系。
周萍虚伪如父,厌倦了这种关系后便转而追求侍女四凤,殊不知四凤是他的同母异父之妹。
原来侍萍投河遇救,嫁鲁贵,生子鲁大海和女四凤。
鲁大海在周朴园矿上做工,还做罢工工人代表。
势利贪心的鲁贵把四凤带去周家,侍萍所担心的事不幸发生。
蘩漪闻知鲁妈(侍萍)从外地回来,如其带走四凤。
侍萍和周朴园再度相遇……雷雨之夜,侍萍逼四凤起誓永不见周家人,周萍偏又与四凤私会被鲁大海撞见……侍萍让周萍和四凤远走高飞,窥如一切的蘩漪欲愤难捺,令人锁上大门,从楼上叫下周朴园,当众揭开一切……四凤和周萍相继自杀,暗恋四凤的周冲同时触电身亡……篇3《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小说复习(一)-----情节技法归类一、常见的题型①概述小说的情节;②鉴赏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题;③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概述小说的情节技巧归纳: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
(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
(一般较短篇幅或试题中采用)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
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概括,考查较为常见。
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的完整的句子。
(二)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1)常见情节结构技巧及其作用:1、倒叙:设置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插叙、补叙: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更丰满3、平叙: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引人入胜5、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6、铺垫:蓄势、突显主旨7、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8、欲扬先抑(欲抑先杨):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出乎意料9、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表现主旨、深化主题10、烘托、渲染: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形象;11、对比、衬托: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突出主题12、情节的突转、误会、巧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13 、线索的设置(明线、暗线、主线、辅线):串联情节、使结构紧凑、情节集中、推动情节发展14、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15、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2)情节安排技巧答题模板:点出情节技巧+结合文本分析+技巧效果(作用)(三)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2.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二、开头情节观察开头与小说其他要素的关系,有的放矢1、题目:扣住题目。
2、人物:开篇人物的特点3、环境:意象、气氛、情调……4、情节:A: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铺垫。
B:交代写作缘由,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D: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E: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F:欲扬先抑。
G:首尾呼应。
5、中心(主题):开门见山,点出(暗示)文章主题。
三、小说的结尾艺术效果:1、简洁干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引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2、画龙点睛,突出主旨3、解除悬念,使情节更曲折内容更丰富4、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生动5、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耐人寻味6、与上文形成呼应(照应题目)7、出乎读者的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8、虚写、想象、双关、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情感……1.判断小说的线索:一看内容,二看标题小说的线索安排①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②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④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为线索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①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②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小说的明线与暗线①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②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
小说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2.小说的结构、构思技巧小说叙事的顺序①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的好处是,事件从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②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④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进行简单的补充交代⑤平叙:即平行叙述,指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可谓“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故又叫分叙其他构思①铺垫、悬念、伏笔;②前后对比衬托;③欲扬先抑(先扬后抑);④前后呼应;⑤戛然而止(留白)3.小说情节内容的概括注意时间、地点要分析清楚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根据时间的阶段性划分段落并概括小说的情节注意情节的发展注意小说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根据故事的发展概括情节内容注意关键语句尝试寻找能够总括或暗示情节发展(或层次划分)的关键语句注意文章线索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段落层次4.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角度①结构构思(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制造波澜,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环境氛围,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严密,达到高潮,耐人寻味等②揭示主题(内容)说明……的内容,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等③塑造人物形象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等④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使用……的手法,达到了……的效果细节描写的作用①刻画人物的性格、追求、爱好,衬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②营造某种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③深化主题,暗示影射④渲染时代气氛,展示地方特色5.小说的开篇和结局的技巧小巧设悬念、①引起读者的思考说开篇铺垫伏笔、欲扬先抑(先扬后抑)……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点明线索,呼应标题⑤揭示主题小说结局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和行文思路上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增添了作品的情趣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合情合理小说结局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显了群众(华老栓等人)的愚昧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死,引发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戛然而止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6.谋篇布局的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效果作用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形成波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进行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暗示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置悬念先不把谜底揭开,从而引出下文使读者产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急切期待心理伏笔铺垫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做出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